martinrgb - 标记
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 豆瓣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李理
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一、生存与真理,或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
在克尔凯郭尔的复兴中,为什么其生存概念成了"当下最突出的一个"?阿多诺认为,这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本身的旨趣没有关系,因为它与"官方基督教"的斗争已不再具有迫切性;与卡尔·巴特的辩证神学对克尔凯郭尔的继承也没有关系,(6)因为前者从来都没有使后者超出基督教的内部争论,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只是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后,他的生存概念及其对真理问题的系统阐述才变得非常令人注目,"作为'生存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今天更多地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被读取出来的",(7)尽管海德格尔本人在《存在与时间》中总是试图弱化这一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的分析中,阿多诺更多地是强调它与海德格尔的差异:(8)"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生存不可以被理解为'生存方式',即使它向本身'敞开'也不行。他并不关切那'必须在生存的生存论分析中被找寻到的''基础本体论'。对克尔凯郭尔来说,生存的'意义'问题不是生存恰如其分地是什么的意义问题,而是什么给予生存--自身中的无意义--以一个意义的问题。"(9)--阿多诺当然不是要把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对立起来,他不过是想指证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谬性(paradoxy):唯心主义的起源被不加区分地视为了唯心主义的解毒剂!
阿多诺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差异。首先是生存概念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10)海德格尔说:"此在这样或那样地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总之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11)生存是此在具有优先性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作为存在者,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因而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12)就生存在海德格尔那里具有超越自身存在的能力这种意义来说,"此在"也就是"自由地为对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此在"与领会有关,"领会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13)用阿多诺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里,生存的意义"被标示为了解释性的本体论追问的意图"。(14)按照阿多诺的解释,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不是通过"意义"来解释自身,而是把自己从无意义和偶然性中分离出来,在引证了《重复》中匿名的朋友10月11日信中关于生存的那段著名的疑问之后,(15)阿多诺说:"克尔凯郭尔自己只是在论辨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术语,它等同于形而上学。如果它适用于真理,那么,……生存不应以本体论的方式进行术语表述。……既然本体论是在生存领域被发现的,那么,它就不能同时是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意义'远非生存可能性的结构……应标示为超越生存的、确定的'无限'"。(16)尽管都具有"生存论-本体论"的哲学旨趣,但与要在生存中发现本体论问题的解答的海德格尔不同,克尔凯郭尔"为了最终使它们分开,他的凝神辩证法(dialectic of engrossment)才把生存与本体论连在一块"。(17)在"简单生存"、"纯粹生存"与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性生存",生存的静力学与生存的"动力学"之间进行了一种并不是非常清楚的界划之后,阿多诺得出一个结论:"克尔凯郭尔想保存一个作为显明的先验意义的竞技场的内在意识,与此同时在黑格尔那里,这个意义是内在于先验意义之中的。" (18)--在我们看来,尽管存在类主体和个人主体的差异,但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逻辑结构其实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是极其一致的:异化是历史地形成的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质不是消失了,而就存在于异化之中,只不过是以颠倒的形式存在着罢了,因此,我们不是要在异化中认识、领会人的本质,而是要通过对异化的认识扬弃异化, 回复人的本质、找寻到生存的意义。就此而论,克尔凯郭尔是黑格尔学派解体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支,我们相信此时的阿多诺对这一点应当是有所领会的。
其次是真理问题。在一般人眼中,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拥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因为他们不仅都批判了传统的符合真理论,特别地,他们都持有一种主观真理说。不过,在阿多诺看来,问题似乎正相反,"本体论的解释问题被(克尔凯郭尔)诅咒为'客观的'"。这看似荒谬的评论的真理性要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的原初说起。海德格尔真理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理等同于此在的展开,因此,"此在本质上在真理中。……唯有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无论什么真理才存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因为那时真理就不能作为展开状态或揭示活动或被揭示状态来在。"(19)这似乎确凿地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主观主义。但问题在于,此在就是领会,"领会同显身一样始源地构成此之在"。 (20)那么,此在领会的是什么?以超越主客二分哲学处境自居的海德格尔竭力强调领会本身的始源性,不过,从胡塞尔起家的阿多诺清楚地知道,就像胡塞尔的意向性、没有客体的主体、直接经验是一种遁词一样,海德格尔此在、没有主体的客体也是一种遁词,他不过是像前者设置一个绝对客体而排除了客体一样,设置一个绝对主体而排除了主体,存在的生存真理不过和存在者的认识真理一样,都是对象性的反思(领会)。阿多诺因此直接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诅咒"海德格尔:"客观反思道路使主体成为偶然的,因此把生存变成了漠不相关的事物、消失着的事物。走向客观真理的道路偏离了主体,同时主体和他的主观性变成漠不相关的了,真理也变成漠不相关的了,这种漠不相关性确切地说就是它的合法性,因为就像所有决定性一样,所有旨趣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从在它的实现中的主观的视角来看,已经出现的客观性或者是一个假设,或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所有的永恒决定性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21)在阿多诺看来,"这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解的批判,而且同样也是对主观性的'客观化'解释的批判,因此是对一个先验、一个'生存的生存论分析'的可能性的批判。"(22)这样,克尔凯郭尔对费希特、黑格尔的客观真理的批判毋宁说也就是对海德格尔的一种变相批判了。对于克尔凯郭尔的真理,除了它的主观性之外,阿多诺特别强调了它的否定性:"就像对内容的任何断言一样,对真理的断言将使真理理念'客观化',因此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真理的先验性是通过对内在主观性的否定、无限的矛盾生产出来的。"(23)由此,最后一个问题即生存和真理的关系也就被提出来了。
对海德格尔而言,生存与真理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真理将从生存中被领会到、解释出来。这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也不复杂:"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讲,生存运动就是一个引导无客体的内在性走出它在'自由'中的神秘纠缠,达到自身真理的呈现。"不过,阿多诺拒绝不加说明地接受这种理解,因为通常持这种理解的人都把克尔凯郭尔的"清晰性(transparentness)当作基督教意义上的简单性(simplicity)"了,(22)既然我们已经承认克尔凯郭尔是一个哲学家,那么,就应当首先按照哲学而非信仰的要求去理解他,因此"清晰性的辩证观念并不能充分地以心理学的方式被把握到,而只有根据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念的构造,才能把握到",这首先不是一个信仰的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23)也就是说,阿多诺深刻地意识到,克尔凯郭尔无客体的内在性并没有超越唯心主义,具有主观面貌的生存境界、生存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因此,个人生存与主观真理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24)"在那在真理中已然熄灭的主观--不仅是主观--辩证法那里,真理显得是荒谬的,作为没有成为它的尺度的辩证运动的精华,真理变成含混的了。"(25)按照一般的理解,精神将在生存辩证法构成的荒谬中突然浮现,克服自己的含混性,在"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简单性。依阿多诺之见,克尔凯郭尔的真理注定是不能获得清晰性的,这是由克尔凯郭尔的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决定的。
在克尔凯郭尔的复兴中,为什么其生存概念成了"当下最突出的一个"?阿多诺认为,这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本身的旨趣没有关系,因为它与"官方基督教"的斗争已不再具有迫切性;与卡尔·巴特的辩证神学对克尔凯郭尔的继承也没有关系,(6)因为前者从来都没有使后者超出基督教的内部争论,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只是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后,他的生存概念及其对真理问题的系统阐述才变得非常令人注目,"作为'生存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今天更多地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被读取出来的",(7)尽管海德格尔本人在《存在与时间》中总是试图弱化这一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的分析中,阿多诺更多地是强调它与海德格尔的差异:(8)"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生存不可以被理解为'生存方式',即使它向本身'敞开'也不行。他并不关切那'必须在生存的生存论分析中被找寻到的''基础本体论'。对克尔凯郭尔来说,生存的'意义'问题不是生存恰如其分地是什么的意义问题,而是什么给予生存--自身中的无意义--以一个意义的问题。"(9)--阿多诺当然不是要把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对立起来,他不过是想指证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谬性(paradoxy):唯心主义的起源被不加区分地视为了唯心主义的解毒剂!
阿多诺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差异。首先是生存概念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10)海德格尔说:"此在这样或那样地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总之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11)生存是此在具有优先性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作为存在者,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因而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12)就生存在海德格尔那里具有超越自身存在的能力这种意义来说,"此在"也就是"自由地为对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此在"与领会有关,"领会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13)用阿多诺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里,生存的意义"被标示为了解释性的本体论追问的意图"。(14)按照阿多诺的解释,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不是通过"意义"来解释自身,而是把自己从无意义和偶然性中分离出来,在引证了《重复》中匿名的朋友10月11日信中关于生存的那段著名的疑问之后,(15)阿多诺说:"克尔凯郭尔自己只是在论辨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术语,它等同于形而上学。如果它适用于真理,那么,……生存不应以本体论的方式进行术语表述。……既然本体论是在生存领域被发现的,那么,它就不能同时是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意义'远非生存可能性的结构……应标示为超越生存的、确定的'无限'"。(16)尽管都具有"生存论-本体论"的哲学旨趣,但与要在生存中发现本体论问题的解答的海德格尔不同,克尔凯郭尔"为了最终使它们分开,他的凝神辩证法(dialectic of engrossment)才把生存与本体论连在一块"。(17)在"简单生存"、"纯粹生存"与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性生存",生存的静力学与生存的"动力学"之间进行了一种并不是非常清楚的界划之后,阿多诺得出一个结论:"克尔凯郭尔想保存一个作为显明的先验意义的竞技场的内在意识,与此同时在黑格尔那里,这个意义是内在于先验意义之中的。" (18)--在我们看来,尽管存在类主体和个人主体的差异,但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逻辑结构其实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是极其一致的:异化是历史地形成的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质不是消失了,而就存在于异化之中,只不过是以颠倒的形式存在着罢了,因此,我们不是要在异化中认识、领会人的本质,而是要通过对异化的认识扬弃异化, 回复人的本质、找寻到生存的意义。就此而论,克尔凯郭尔是黑格尔学派解体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支,我们相信此时的阿多诺对这一点应当是有所领会的。
其次是真理问题。在一般人眼中,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拥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因为他们不仅都批判了传统的符合真理论,特别地,他们都持有一种主观真理说。不过,在阿多诺看来,问题似乎正相反,"本体论的解释问题被(克尔凯郭尔)诅咒为'客观的'"。这看似荒谬的评论的真理性要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的原初说起。海德格尔真理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理等同于此在的展开,因此,"此在本质上在真理中。……唯有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无论什么真理才存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因为那时真理就不能作为展开状态或揭示活动或被揭示状态来在。"(19)这似乎确凿地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主观主义。但问题在于,此在就是领会,"领会同显身一样始源地构成此之在"。 (20)那么,此在领会的是什么?以超越主客二分哲学处境自居的海德格尔竭力强调领会本身的始源性,不过,从胡塞尔起家的阿多诺清楚地知道,就像胡塞尔的意向性、没有客体的主体、直接经验是一种遁词一样,海德格尔此在、没有主体的客体也是一种遁词,他不过是像前者设置一个绝对客体而排除了客体一样,设置一个绝对主体而排除了主体,存在的生存真理不过和存在者的认识真理一样,都是对象性的反思(领会)。阿多诺因此直接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诅咒"海德格尔:"客观反思道路使主体成为偶然的,因此把生存变成了漠不相关的事物、消失着的事物。走向客观真理的道路偏离了主体,同时主体和他的主观性变成漠不相关的了,真理也变成漠不相关的了,这种漠不相关性确切地说就是它的合法性,因为就像所有决定性一样,所有旨趣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从在它的实现中的主观的视角来看,已经出现的客观性或者是一个假设,或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所有的永恒决定性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21)在阿多诺看来,"这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解的批判,而且同样也是对主观性的'客观化'解释的批判,因此是对一个先验、一个'生存的生存论分析'的可能性的批判。"(22)这样,克尔凯郭尔对费希特、黑格尔的客观真理的批判毋宁说也就是对海德格尔的一种变相批判了。对于克尔凯郭尔的真理,除了它的主观性之外,阿多诺特别强调了它的否定性:"就像对内容的任何断言一样,对真理的断言将使真理理念'客观化',因此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真理的先验性是通过对内在主观性的否定、无限的矛盾生产出来的。"(23)由此,最后一个问题即生存和真理的关系也就被提出来了。
对海德格尔而言,生存与真理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真理将从生存中被领会到、解释出来。这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也不复杂:"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讲,生存运动就是一个引导无客体的内在性走出它在'自由'中的神秘纠缠,达到自身真理的呈现。"不过,阿多诺拒绝不加说明地接受这种理解,因为通常持这种理解的人都把克尔凯郭尔的"清晰性(transparentness)当作基督教意义上的简单性(simplicity)"了,(22)既然我们已经承认克尔凯郭尔是一个哲学家,那么,就应当首先按照哲学而非信仰的要求去理解他,因此"清晰性的辩证观念并不能充分地以心理学的方式被把握到,而只有根据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念的构造,才能把握到",这首先不是一个信仰的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23)也就是说,阿多诺深刻地意识到,克尔凯郭尔无客体的内在性并没有超越唯心主义,具有主观面貌的生存境界、生存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因此,个人生存与主观真理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24)"在那在真理中已然熄灭的主观--不仅是主观--辩证法那里,真理显得是荒谬的,作为没有成为它的尺度的辩证运动的精华,真理变成含混的了。"(25)按照一般的理解,精神将在生存辩证法构成的荒谬中突然浮现,克服自己的含混性,在"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简单性。依阿多诺之见,克尔凯郭尔的真理注定是不能获得清晰性的,这是由克尔凯郭尔的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决定的。
绝境 豆瓣
9.4 (8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米·彼·阿尔志跋绥夫
译者:
王榭堂
新星出版社
2006
俄罗斯文学经典。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我们要知道,他只是如实描出,虽然不免主观,却并非主张和煽动;他的作风,也并非因为‘写实主义大盛之后,进为唯我’,却只是时代的肖像;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描写现代生活的作家。”——鲁迅
索洛古勃、库普林、安德列耶夫和阿尔志跋绥夫都是俄国“白银时代”的大家;或深邃,或纯粹,或黑暗,或激越;置之世界文坛,要皆独具一格。《创造的传奇》、《士官生》、《撒旦日记》和《绝境》分别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系首次译为中文出版。
以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和所具有的分量而论,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誉为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来说,这套书就好比其中几座处女峰。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我们要知道,他只是如实描出,虽然不免主观,却并非主张和煽动;他的作风,也并非因为‘写实主义大盛之后,进为唯我’,却只是时代的肖像;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描写现代生活的作家。”——鲁迅
索洛古勃、库普林、安德列耶夫和阿尔志跋绥夫都是俄国“白银时代”的大家;或深邃,或纯粹,或黑暗,或激越;置之世界文坛,要皆独具一格。《创造的传奇》、《士官生》、《撒旦日记》和《绝境》分别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系首次译为中文出版。
以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和所具有的分量而论,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誉为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来说,这套书就好比其中几座处女峰。
安德列耶夫中短篇小说集 豆瓣
作者:
(俄)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译者:
靳戈
/
戴骢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Sheila Faria Glas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 1
其它标题: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Simulacra et Simulation in 1981 marked Jean Baudrillard's first important step toward theorizing the postmodern. Moving away from the Marxist/Freudian approaches that had concerned him earlier, Baudrillard developed in this book a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at relies on displacing economic notion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notions of cultural expenditure.
Baudrillard uses the concepts of the simulacra—the copy without an original—and simulation. These terms are cruc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dern,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ddress the concept of mass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eability that characterizes our electronic media culture.
Baudrillard's book represents a unique and original effort to rethink cultur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one that radically redefines postmodern formulations of the body.
Sheila Glaser is an editor at Artforum magazine .
Baudrillard uses the concepts of the simulacra—the copy without an original—and simulation. These terms are cruc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dern,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ddress the concept of mass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eability that characterizes our electronic media culture.
Baudrillard's book represents a unique and original effort to rethink cultur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one that radically redefines postmodern formulations of the body.
Sheila Glaser is an editor at Artforum magazine .
白噪音 豆瓣
作者:
Don Delillo
译者:
何致和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9
◎聯合推薦
保羅.奧斯特
菲利普.羅斯
戈馬克.麥卡錫
馬丁.艾米斯
喬伊斯.奧茲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美國當今最偉大的作家
--唐.德里羅體現人類生存恐懼不朽巨作!
大師名作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南方朔專文導讀!
不可思議的偉大著作--全書文句幾乎都已被美國文學著作、大眾媒體、學術界廣泛引用。
在那個荒謬的夜晚來臨前,
我從不覺得惡夢如此真實,
死神的利刃如此冰冷接近……
「我們誰會先死?」這是我和妻子最常討論的問題。
雖然我已經結了五次婚(有兩任還是同一個女人),但我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各自生的四個孩子們也都還小(因而家庭日總是十分尷尬),死亡的距離仍然遙遠。不過,我和妻子都希望自己能比對方早死,不想成為被獨自留下痛苦的那個人。
只是在深夜,我時常滿身大汗地驚醒,看見時鐘的數字總是奇數,心中就會湧起莫名的恐懼,對那些我所未知的經驗、感覺,或無意識主宰人類的力量。它們能用一個名詞概括表達嗎?例如「死亡」?
我以為樂觀的妻子會比我堅強(因為她說過想先死),但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會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對抗她所謂的「恐懼」……
《白噪音》是唐.德里羅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之作,從1985年出版至今,始終被視為呼應現代人處境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它描繪出這個世代的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以至於做出荒腔走調的行為。然而,它的故事卻相當平易近人,獨特喜感的對話與極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擄獲了數個世代的讀者。研究者鑽研它,青年學子閱讀它,創作者受其影響、啟發,廣大讀者更藉由它的字字句句來抒解心靈的困頓。
「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
--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
《白噪音》更是在這個迷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憑藉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著。
保羅.奧斯特
菲利普.羅斯
戈馬克.麥卡錫
馬丁.艾米斯
喬伊斯.奧茲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美國當今最偉大的作家
--唐.德里羅體現人類生存恐懼不朽巨作!
大師名作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南方朔專文導讀!
不可思議的偉大著作--全書文句幾乎都已被美國文學著作、大眾媒體、學術界廣泛引用。
在那個荒謬的夜晚來臨前,
我從不覺得惡夢如此真實,
死神的利刃如此冰冷接近……
「我們誰會先死?」這是我和妻子最常討論的問題。
雖然我已經結了五次婚(有兩任還是同一個女人),但我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各自生的四個孩子們也都還小(因而家庭日總是十分尷尬),死亡的距離仍然遙遠。不過,我和妻子都希望自己能比對方早死,不想成為被獨自留下痛苦的那個人。
只是在深夜,我時常滿身大汗地驚醒,看見時鐘的數字總是奇數,心中就會湧起莫名的恐懼,對那些我所未知的經驗、感覺,或無意識主宰人類的力量。它們能用一個名詞概括表達嗎?例如「死亡」?
我以為樂觀的妻子會比我堅強(因為她說過想先死),但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會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對抗她所謂的「恐懼」……
《白噪音》是唐.德里羅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之作,從1985年出版至今,始終被視為呼應現代人處境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它描繪出這個世代的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以至於做出荒腔走調的行為。然而,它的故事卻相當平易近人,獨特喜感的對話與極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擄獲了數個世代的讀者。研究者鑽研它,青年學子閱讀它,創作者受其影響、啟發,廣大讀者更藉由它的字字句句來抒解心靈的困頓。
「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
--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
《白噪音》更是在這個迷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憑藉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著。
贾想1996—2008 豆瓣
8.9 (3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万火归一 豆瓣 Goodreads
Todos los fuegos el fuego
9.0 (12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范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6
《万火归一》是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奥·科塔萨尔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是传世名篇。
他优雅细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样翻云覆雨,复制人类感觉与意识的质地,将你带入一个时空交错,如梦似幻的世界。
《南方高速》临摹的是因车流被阻滞在高速公路多日而形成的一个临时微型社会里各色人等的心理群像。《会合》里那些幽微而极富诗情的意识流的主人是几度濒临绝境的切•格瓦拉。《万火归一》叠映了古罗马和现代两段同样魂销大火的三角恋情。《另一片天空》下,善感的“我”游荡在家庭、工作与露水情缘之间,神秘少年“南美佬”魅影般出没眼前,依稀竟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
他优雅细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样翻云覆雨,复制人类感觉与意识的质地,将你带入一个时空交错,如梦似幻的世界。
《南方高速》临摹的是因车流被阻滞在高速公路多日而形成的一个临时微型社会里各色人等的心理群像。《会合》里那些幽微而极富诗情的意识流的主人是几度濒临绝境的切•格瓦拉。《万火归一》叠映了古罗马和现代两段同样魂销大火的三角恋情。《另一片天空》下,善感的“我”游荡在家庭、工作与露水情缘之间,神秘少年“南美佬”魅影般出没眼前,依稀竟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豺狼的日子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弗·福赛斯
译者:
姜焜
新星出版社
2009
- 6
《豺狼的日子》内容为:一九六三年,一名杀手受雇刺杀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除了“豺狼”这个代号,全世界任何情报组织都对此人一无所知。刺杀戴高乐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对于“豺狼”这样的顶尖高手来说,这已经是百分之百的胜算。他杀人无数,从未失手;他身手非凡,冷酷无情。对来他说,唯一的准则是就是杀手的职业准则,最大的敌人就是还活着的目标。
每次“豺狼”都能领先一步,逃出警方布下的罗网。面对危险之极、高深莫测的“豺狼”,整个法国警方都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一位低级别的警长,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实际上身怀绝技。
历史的命运维系在两个人之间这场尊严与智力的较量之中。
每次“豺狼”都能领先一步,逃出警方布下的罗网。面对危险之极、高深莫测的“豺狼”,整个法国警方都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一位低级别的警长,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实际上身怀绝技。
历史的命运维系在两个人之间这场尊严与智力的较量之中。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天使,望故乡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朱小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天使,望故乡》甫一出版,就被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小说家辛费莱·路易斯誉为那一时代的“最佳文学作品”,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威廉·福费纳甚至把沃尔夫排在自己之前,称其为最杰出的美国作家。而后世的著名作雾中也不乏沃尔夫的追随者,“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约翰·凯鲁亚克和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雷·布拉德布里都视之为自己创作生涯的引路人。文学批评家在评价沃尔夫时,又从各自的角度为他的作品贴上了“南方文学”、“自传体小说”“成长小说”、“意识流小说”等等标签,即使是在阐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概念的时候,也常常会提及沃尔夫和他的《天使,望故乡》作为例证。
卢布林的魔术师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豆瓣
作者:
[美国]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鹿金
/
吴劳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卢布林的魔术师》描述魔术师雅夏从街头艺人成长为名重一时的魔术师,历经荣辰悲观,直到走投无路方才如梦初醒,以一个忏悔者的姿态重获新生。作品以雅夏跌宕起伏的经历为主线,着力刻画人物徘徊于善与恶、理智与情欲、科学与宗教之间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描写移居美国的犹太人赫尔曼受个性和命运的摆布,不由自主地周旋于三个女之间的悲剧,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描写移居美国的犹太人赫尔曼受个性和命运的摆布,不由自主地周旋于三个女之间的悲剧,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