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Spinoza of Market Street 豆瓣
作者: Isaac Bashevis Singer Fawcett 1986 - 8
书中的老鳏夫——哲学博士菲谢尔德,经过痛苦和哀伤的磨炼之后,在同老处女黑多比的结合中尝到了人生的乐趣。作者借用老鳏夫新婚前后判若两人的喜剧性变化,赞美了人生美好感情的真正价值,讽刺和嘲弄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禁欲主义残余的愚昧可笑。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战争风云:1939-1941(上下)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美国]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凯恩号哗变 豆瓣
作者: [美]赫尔曼•沃克 译者: 万高潮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5 - 2
此书1952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作者根据《凯恩号哗变记》改编的话剧《哗变》,曾由英若诚翻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朱旭扮演奎格。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紫色 豆瓣
The Color Purple
作者: 艾丽丝 沃克 译者: 杨仁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 - 9
艾丽丝·沃克1982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明确地表达了妇女寻求解放的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茜莉的描写,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分析茜莉的觉醒过程,张显出黑人女性意识的崛起。
——孙桂荣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欲望号街车 豆瓣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9.0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田纳西·威廉斯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一位美国戏剧的标志性人物,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天才,代表作有《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及《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
《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威廉斯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家庭败落以后,不肯放弃旧日的生活方式,逐渐堕落腐化,后来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与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继而遭妹夫强奸,最后被送进疯人院。现代社会中野蛮残忍的势力无情地蹂躏温柔优雅的弱者,《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喊——是谁把布兰奇逼疯了!1947年该剧在纽约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囊括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阿瑟·米勒称“《欲望号街车》的首演等于是在商业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钢琴课 豆瓣
作者: 威尔逊 译者: 汪静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9 - 1
《钢琴课》全美最风行的经典名著导读笔记,由哈佛学生们融会名著阅读和文学学习精华,亲笔撰写而成。蓝星系列以经典性和流行性并重的名著为素材,以明晰的风格和地道的语言,解读名著精华和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思想。
蓝星精辟、明晰的编写风格让“半天阅读一本名著”成为现实,使我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同时迅速增强英语水平,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谈资。
蓝星闪耀,伴你前行!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王子与贫儿 豆瓣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张友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珍珠 豆瓣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范仲英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 1
下层人民奇诺的儿子被蝎子蛰了,自大的医生不肯医治。奇诺为了赚钱求医找到了一颗非常巨大的珍珠。闻风而来的医生主动要求医治奇诺的孩子....................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愤怒的葡萄 豆瓣
The Grapes of Wrath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胡仲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一路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使他震惊不已,“五千户人家即将饿死,情势尖锐紧迫。“他以写实的笔触,在书中详尽透彻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特殊时期。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当时各州权贵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甚至有一本名为《快乐的葡萄》的小说出版以示针锋相对。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愤怒的葡萄》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它仍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苏菲的抉择 豆瓣
作者: [美国] 威廉·斯泰伦 译者: 林骧华 百家出版社 1989
一个寓言或者真实的故事,告诉你纳粹集中营的本质。描述一位在二次大战期间遭纳粹迫害的波兰女子,在战争结束后,她和男友移民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在那里结识了同楼的年轻美国作家。这对情侣时常吵架,最初这种情况常令作家感到不安,后来彼此之间成了好友,作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名在战火下幸存的女子。小说改编成电影,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被某些影评家誉为影史上最高难度的表演。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摩格街谋杀案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 译者: 张冲,张琼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这本选集选译了爱伦・坡五类题材的小说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一一部可以算作长篇(未完)有时也被算作中篇的小说,以期为无法读完他全部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精当的选本。其中,《摩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金甲虫》被认为是坡的推理小说典范,其影响仍柯见于当今各国的推理小说中;《贝蕾妮丝》、《丽吉娅》、《莫蕾拉》则独具爱伦・坡特色。以描述“死之美”与“美之死”而令读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红死病假面》、《过早埋葬》、《陷坑与钟摆》、《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现了爱伦・坡作品的另一个常见题材;极度的身体和心智变态、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对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猫》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一组小说的题材,但更将笔触探及人的内心深处,涉及到心理的和无意识、下意识的层面,虽然作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疯人狂汉的特征;《就是你》、《眼镜》和《塔尔博士和费舍教授的疗法》是爱伦・坡笔下为数不多的几篇喜剧故事,情节不失曲折有趣,还暗含嘲讽和讽刺,明眼人当不难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叙述》是一部未写完的长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经历为线索,种种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题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时代麦尔维尔等人的类似作品一起去读,或许更会有收获。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他们 豆瓣
作者: [美]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李长兰 / 熊文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 1
本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一部力作,出版后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本书通过对温德尔一家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三十到六十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善良而浅薄的洛雷塔几经生活的打击,变得麻木不仁,逆来顺受。大儿子朱尔斯早年离家,在社会底层挣扎,结果遭枪击几乎丧命。女儿莫琳为钱卖身,后来嫁给一个已有三个孩子的男人,变得冷漠而自私。小说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展示了美国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掩盖下矛盾、颓废和罪恶的一面。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恶棍来访 豆瓣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作者: [美国] 珍妮弗·伊根 译者: 张竝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2 - 5
●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双料作品。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一生最爱的女人——珍妮弗•伊根,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透析、嘲讽和感悟。
●如果当初伊根没有选择对乔布斯放手,今天的结局又会怎样?
●被美国书评界誉为“连普鲁斯特看了也要为之惊叹的小说”
●最具实验性的魔方体“ Magic cube”后后现代 “post-post modern” 小说。
●最具脑力、逻辑、时空转换想象力的小说。
●一本由13个精彩短篇错位组合而成的长篇伤感之作。
●针对本书最具实验性的第十二章,有人断言:如果该书的写作手法受到追捧,那将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终结!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和国家书评奖双料得主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获奖作品——《恶棍来访》一书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 A 和Part 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片段13个“曲目”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位身染盗窃癖的女秘书;一位在采访时试图非礼女明星而为此坐牢数年的八卦杂志记者;一位事业上遭受挫败之后铤而走险的前公关经理;一位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监制;还有这位监制的老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业老大;此外还有当年那群中学生中的摇滚明星、如今却落魄成一位清洁工的不得志中年人;一群迷恋摇滚乐的70年代中学生;两个热衷于研究摇滚乐和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的(零零后)少年………这些看似独立而又个性化的人物故事犹如各个精彩曲目散落在全书的十三个章节之中,作者用音乐这条主线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整个美国音乐产业、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一代摇滚青年的青春与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兴衰、起落与幻灭。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情感的起起落落,无不刻上了时间“恶棍”的无情烙印。
该书传达了一个让人慨叹的主旨——时间这条“恶棍”依次造访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青春逐渐消逝,梦想消耗殆尽,在时间这条长河的岸边回望逝去的爱情、友情、遗憾、创伤,不禁令人唏嘘。
横扫欧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作者凭本书入选2011年《时代》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美国国家书评奖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Time Magazin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时代》最佳图书
Galaxy National Book Award 2011年美国国家杰出图书奖
ALA Notable Book 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奖
The 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作品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柑橘奖入围作品
Amazon.UK#2 Book of 2011 2011年英国亚马逊总榜第二名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10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2010年《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Publishers Weekly’s Top 10 Best Books 2010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2010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Salon Book Award 2010年美国沙龙图书奖
Washington Post-Top 10 2010年《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
People Magazine-Top 10 2010年《人物》十佳图书
Chicago Tribune-Top 10 2010年《芝加哥论坛报》十大畅销小说
Slate.com-Top 10 2010年 微软在线杂志Slate.com十佳图书Booklist-#1 Fiction 2010年《书单》杂志小说榜排名第一
San Francisco Chronicle-Top 10 2010年《旧金山纪事报》十佳图书
New York Newsday-Top 10 2010年《纽约新闻》十佳图书
Village Voice-Top 10 2010年《村声》十佳图书
Oprah Magazine-Top 10 2010年《奥普拉》十佳图书
WNYC Soundcheck-Top Five Books About Music 2010年WNYC Soundcheck音乐十佳图书
NPR-Lynn Neary’s Favorite Book of 2010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所罗门之歌 豆瓣
ong of Solomon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 Toni Morrison 译者: 胡允桓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贫乏、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推销员之死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英若诚 /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本书为《推销员之死》、《撒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儿子》的合集,是阿瑟·米勒的代表剧作集。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上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幻灭了,最后为了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而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
《撒勒姆的女巫》荣获安东纳特·佩瑞奖,是米勒的一部最能持久上演的剧本。描写的是一六九二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发生的迫害“行巫者”的案件。男主人公普洛克托被人诬陷,遭宗教法庭处以重罪,不愿以出卖朋友、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屈辱的生存,最后毅然走上绞刑架。
《都是我的儿子》是米勒的成名作,获纽约剧评界奖。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写一家工厂老板在二战期间向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引擎汽缸,致使二十一名飞行员坠机身亡。他嫁祸于人,虽然逃脱了法律制裁,但最后他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都是我的儿子”,遂饮弹自尽。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刽子手之歌(上下) 豆瓣
作者: [美] 诺曼·梅勒 译者: 邹惠玲等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人的生命啊,你的价值是什么?”
这是永恒的呼喊,这是痛苦的提问。为了寻求它的答案,诺曼·梅勒讲述了加里·吉尔摩——一位1977年被枪决的杀人凶手的故事。作者从吉尔摩的情人、朋友、亲戚、上司,从警察、看守 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和记者那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细腻地再现了吉尔摩痛苦扭曲的世界。这是一个暴力恐惧、嫉妒与失落的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诺曼·梅勒说:“在这部严格的真人真事的书里,展现了真正的美国生活。”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一场美国梦 豆瓣
作者: 诺曼.梅勒 2001 - 5
本书内容包括:月亮湾、跑出游戏场、疯狂信使、疲惫的黑眼影、行为之链、沙漠之景、准备奉献、狮蛇门内等。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裸者与死者 豆瓣
The Naked and the Dead
作者: (美)诺曼·梅勒 译者: 蔡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本书是“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的一种,是“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全美文学艺术院”院士、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诺曼.梅勒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美进军菲律宾前站安诺波佩岛上的故事,以侦察排里的士兵和美军登陆部队指挥部里的军官两条线索展开。小说一出版就震动了美国文坛,高踞十大畅销书的首席达十多个星期之久。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玛迪 豆瓣
作者: 赫尔曼·麦尔维尔 / [美] 梅尔维尔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9
“波里尼西亚三部曲”是麦尔维尔在19世纪40年代创作的作品:《泰比》、《奥穆》和《玛迪》。它们看似描写作者远航南海和与马克萨斯群岛的食人生番为伍的经历,但读者只要稍事留意便可发现,麦尔维尔的这些早期作品不仅仅是一些历险故事或传记色彩很浓的叙事小说。与其他任何文学名著一样,它们同样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不管麦尔维尔在南海漂泊时的所见所闻有没有真实性可言,他至少经历了一个与自己生活时代迥然不同的社会,即波里尼西亚殖民社会。
本书为“波里尼西亚三部曲”之长篇小说《玛迪》,一部关怀殖民政治意识,反映殖民扩张的作品。
《玛迪》是麦尔维尔创作的第三部南海小说,也是其“波里尼西亚三部曲”的压卷作。在这部小说中,麦尔维尔假托虚构的国家讽刺了美国的民主制和南部盛行的蓄奴制。从篇幅上讲,这部作品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两部小说;从情节上看,《玛迪》似乎又是一则英雄救美人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塔吉为了搭救土著少女伊勒,不惜杀死土著祭司而遭其儿子追杀报复,整个叙述扑朔迷离。作品的情节虽属浪漫,但仍未摆脱欧洲中心论的“白人优越”思想的阴影。少女伊勒其实就是殖民意识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此形象的虚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塔吉的占有欲和殖民心态。塔吉触犯法规,本该受到惩罚,但他出奇地受到玛迪群岛土著人的敬重。他俨然扮演上帝的使者,君临天下。他把土著少女伊勒理想化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便在种族上获得认同。这恰好可以应证萨伊德的观点,即受殖民压迫的东方总是被女性化甚至被征服。此外,作品还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扩张时期的自我膨胀和帝国冲动意识。作者主要通过对想象国多米诺拉(Dominora)维凡萨(Vivenza)的描写暗示了美国肆意扩张的野心和民主的虚伪性。因此,《玛迪》仍是一部关怀殖民政治意识,反映殖民扩张的作品。
2012年9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