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店员 豆瓣
作者: [美国] 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 杨仁敬 / 刘海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 - 9
《店员》讲述的是一个小店的一段兴衰史和几个与小店有关的人物的一段生活经历。全书用了10个篇章讲了小杂货店一家人及其店员在一年半中的遭遇。店主莫里斯勤劳善良,一夭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7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卖3便士的面包给一街坊妇女,他每天早晨6点摸黑起床,从不间断;为还给顾客一个被遗忘在柜台上的5分钱,他顶风冒雪追出几个街区;傍晚别的店铺已关门,他却守候那些必须准备早餐的顾客从他的店里买了东西后,才舍得关门;自己生活清苦,却还时常赊账给穷人,周济那些不幸的街坊四邻。他一贯诚实待客,可称得起是有益于他人的人。然而,他勤奋行善一生,却毫无结果,且不说没有获得社会羡慕的成功,甚至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儿子夭折,仅剩一女,因贫困而无力上大学,不得不出去工作补贴家用。美丽的女儿海伦志向远大,不甘于走父亲的路,希望获得更多的教育,摆脱现状。海伦的理想被现实所限制,她挣扎、痛苦。小杂货店店员弗兰克·阿尔番恩是意大利血统的流浪汉,从西部来到纽约以求发迹。开始他天真地想通过反抗来跳出现实的圈子,过上王子式的生活,但事与愿违,他愈是愤怒不平,愈是躁动、轻狂,愈是不能摆脱现状。他爱上了海伦,但是他的爱徘徊在物欲和精神之间,历经坎坷艰难。当他把爱看成物与物的关系时他丧失自由,丧失尊严。当他的爱是克己奉献时,他便跳出了自然人性的圈子,上升为超凡脱俗的圣人,获得了精神解放与幸福。挫折、痛苦锻炼洗涤他的心灵,爱给予他对真善美的艰苦追求以支撑,他终于扼杀自我、渴望、不羁的贪欲,从命运的王国中解放了灵魂。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修配工 豆瓣
The Fixer
作者: [美国] 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 杨仁敬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描摹孤独人物的逆境,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犹太文学
修配工雅科夫•鲍克住在禁止犹太人居住的地区,还被诬告谋杀了一个基督徒,雅科夫因此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与各种各样的痛苦、折磨及不公正作争斗不停。与电影肖申克不同,雅科夫的境地更像《一九八四》,整个沙俄就像监狱一样的规训社会,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并改造着人们,以使他们“驯服”。小说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作者擅长从细处入手,通过描摹他那极度无助的族人悲惨而又微末的反抗,创造出最无情的哲学家般令人沮丧的隐喻。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伙计 豆瓣
作者: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 叶封 译林出版社 2002 - 10
犹太人莫里斯.博伯在纽约贫民区里开了一家食品杂货铺,惨淡经营二十年,已濒于破产。意大利人弗兰克.阿尔派克(即伙计)在沃德的胁迫下抢了莫里斯,后为了补过,辛辛苦苦地替他照料铺子;而在善与恶的冲突下,又偷窍他的进款,同时记下数字,打算有朝一日全部清偿。他对海伦(莫里斯女儿)的恋情也是在自我牺牲和追求肉欲的冲突中发展着。他引她进了自己卧室,单独相对,终不及乱,最后却在营救海伦免受沃德凌辱之后,奸污了她。他的忏悔和爱情在作恶和涤罪之间迂回前进,终于从克制中得到净化,从牺牲中得到再生。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乳房 豆瓣
The Breast
5.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姜向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主人公大卫·凯普什在大学教授文学,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向往理性与节制,但同时,他又精力旺盛,面对诱惑常陷于苦恼。两年来,他时时处于情欲与理想的夹击之下,欲火一日盛似一日。在心理的平衡渐渐被打破的同时,诡异的生理变化也随之而来。在某个二月的凌晨,凯普什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重达一百五十五磅的女性乳房……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记录了主人公遭逢“变形”的前后过程,以及他人对这种“变形”的反应,留给读者对人类“异化”与身份认同感缺失的无限思考空间。
《乳房》实在妙极……独创一格,故事合理,趣味盎然。作为全书核心的“变形”一出,精彩绝伦……同时饱含深意。——约翰·加德纳,《纽约时报书评》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波特諾伊的怨訴 豆瓣
Portnoy's Complaint
作者: 菲利普·羅斯 / Philip Roth 译者: 鄒海侖 / 陳婉容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2 - 3
入選美國當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小說
1923-2005年時代雜誌百大最佳小說
一位猶太男子羞恥卻又狂放的自我告白
醫生,我這是什麼病呢?這就是我從前老是聽到的猶太人的苦難嗎?這就是從大屠殺和大迫害一直傳承到我身上的枷鎖嗎?它源自這美好的兩千年以來,非猶太人贈與我們的嘲弄和侮辱嗎?哦,我的秘密,我的恥辱,我的心悸,我的臉紅,我的汗水!我對單純人生裡世事變遷的反應方式!醫生,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無端的恐嚇了!賜給我男子氣概吧!讓我勇敢起來!讓我堅強!讓我完整!我受夠當個優秀的猶太男孩,一會兒在人前討好我的父母、讓他們高興,一會兒卻在背地裡抽動著!我受夠了!
波特諾伊滔滔不絕地向他的精神科醫師獨白自己的家庭背景。他憶起從小到大所面臨的困境,父親望子成龍的期待、母親的溺愛……極端的性慾讓他透過各種「創意」的方法尋求釋放,卻帶給他極大的羞恥感,並且對自我價值及身為猶太人的荒謬命運感到困窘。
【波特諾伊的怨訴】一種身心失調病症,病症為心中強烈道德感和利他衝動,與極端的性渴望交戰,患者通常為性格乖僻者。心理學者相信許多癥候皆可追溯自由母子關係中建立起來的聯繫。然而,在真正的性滿足中既無幻想亦無行為問題,只出現壓倒性的羞恥感,以及特別對以去勢形式表現出來的懲罰感到懼怕。
狂放的文筆寫出潛意識裡最深的焦慮
2011曼布克獎、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得主聲名大噪之作
「至今描寫關於性的書中最驚世駭俗而逗趣的一部」
──Guardian衛報
「羅斯是美國文壇上最勇敢的作家。有道德勇氣,處理政治議題上也很勇敢。而『波特諾伊』呈現了這部分的英勇無懼。」
──辛西亞‧奧茲克(Cynthia Ozick), Newsday新聞日報
「令人愉快地逗趣…荒誕又生氣勃勃、瘋狂又喧鬧…鮮明栩栩如生的閱讀經驗」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書評
「就是……最逗趣的美國小說中的一部」
──Chicago Sun-Times芝加哥太陽報
「感人同時又好笑得令人噴飯的好色…羅斯具有活力充沛天分…像是了不起的模擬者和幻想者,已經在人類歷史中被最有語言能力的群體製造出來。」
──阿爾弗雷德‧卡辛(Alfred Kazi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
「艾歷山大˙波特諾伊是個極出色的喜劇角色。他將會影響許多讀者,就像他母親對他的那樣──是『畢生最難忘的人物』。」
──New Statement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铁蹄 豆瓣
作者: [美] 杰克·伦敦 译者: 吴国祺 / 鹿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8
距今七百年后,“大同世界”(那是从全世界人民终于获得胜利的时候起始的)的第四世纪中,一个未来的考古学者发现了《埃弗哈德手稿》——就是本书。手稿的作者是爱薇丝埃弗哈德,美国社会党领袖安纳斯特埃弗哈德的出身高贵的妻子。它通过一个从富家小姐走上革命道路的女性的视角叙述了1912年到1932年这二十年间劳动人民对抗财阀阶级的斗争史,塑造了安纳斯特埃弗哈德这位出身工人阶级的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细腻、残酷,骇人听闻而又激动人心。
作者通过幻想小说的形式,预言到美国财阀阶级的寡头政权(他称之为“铁蹄”)走向法西斯统治的必然发展道路,着重指出了所谓美国式民主的真相,至今看来仍不乏重要的启示意义。 《铁蹄》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幻想小说之一,是杰克伦敦的杰出成就。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巴比特 豆瓣
作者: [美] 辛克莱·路易斯 译者: 潘庆龄 / 姚祖培 漓江出版社 1985
《巴比特》是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在192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商人生活的小说。它不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巴比特”,还漫画式地表现出美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商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文化观照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大街 豆瓣
作者: [美] 辛克莱·刘易斯 译者: 樊培绪 译林出版社 2005
本书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问世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一年内重印28次,被称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此书还成为了当时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一位城市女知识分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太太后的故事。小说主题新颖,风格别致,洋溢着浓郁的美国中西部地方风情,评论家称此书是美国文学中描述地方风情最出色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一位城市女知识分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太太。起初她满怀热情,企图“改造”这个受传统保守势力束缚的小镇,但遇到巨大的阻力。她的思想与小镇的现实格格不入,以至被迫离开小镇去华盛顿找工作,但最终仍不得不回到小镇上,继续面对她无法改变的旧传统势力。
小说以辛辣的笔触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嘲笑和讽刺,因而受到当时保守人士的指责和攻击,并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议。可喜的是,《大街》深为广大读者喜爱,一年内重印28次,“大街”一词也因此被赋予特别的含义而收入词典。
本书是最新全译本,并附有较详尽的注释。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杀死一只反舌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09 - 2
本书获1960年普利策奖。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南部的一个小镇,三个天真孩子的生活因为两桩冤案而改变。羸弱而失语的人、固守太多偏见的无知的人,还有恪守原则的善良的律师父亲,迫使他们艰难地去理解成人世界里的偏见和冷漠,去理解真相所包含的危机和无奈,同时试着去理解,坏人的 内心也可能无辜。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土生子 豆瓣
Native Son
作者: [美]理查·赖特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2008 - 6
作者是最享盛誉的黑人作家之一,本书自始自终充满着紧迫感、郁闷感,既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民族的内心活动,也烘托出这种生活环境所养成的主人公的残忍性格。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红色英勇勋章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克莱恩 / 校注 黄晨凤 译者: 黄晨凤 注释 1984 - 6
斯·克莱恩原著的《红色英勇勋章》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为历史背景。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是一个农妇的独子。他怀着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队生活,不顾母亲的劝阻,参加了北方军(即联盟军)。
经过几个月平静的军营生活,部队奉命开往前线去作战。亨利这个从未听见过枪炮声的青年,第一次面临战斗,心情紧张,惶恐不安。激烈的战斗场面虽然对他有刺激性的引诱。但死亡的威胁在他心里发生着强烈的动摇作用。战场上的炮火声解除了他的矛盾心理,亨利勇敢地投入了战斗,~但当遭到敌人(南方军士兵)突然袭击时,他惊恐万状,扔下枪枝,从阵地上逃跑了。当他听到北方军重又获胜的消息时,他悔恨不已。为了弥补这一过错,他冒着危险打听前方部队的消息,但不幸被从火线上溃退下来的一个士兵用枪托打伤了脑袋。一个过路的战士见他可怜,就把他送回到原来的兵团。
伙伴们见亨利负了伤,以为他在战斗中挂了彩,不仅不怀疑他是逃兵,反而敬佩他那种负伤不下火线的勇敢精神。可是亨利并未因此在良心上得到宽慰。他万分羞愧,暗暗下决心寻找立功机会。
接着,部队转移阵地。当冲锋被击溃,战士们都停止射击的时候,亨利还在一个劲地射击。他那种近似于疯狂的勇敢,立即使他成为英雄。亨利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心理,忘却羞愧的往事,恢复了自信心。
以后,亨利又立了大功。一次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混战中,他突然看到炮火中的战旗,一种对战旗狂热的爱突然在他心中油然升起。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从死者手中接过战旗,领着部队冲上去。亨利以他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了上级的赞赏。
此后,亨利还常被内疚的心理困扰。他虽然立了功,但始终未能摆脱那临阵逃跑的回忆。但他终于领悟到,自己的灵魂经过炮火的洗礼,已发生根本变化;他的精神得以解放,希望和憧憬又在心中复活了。
本书故事情节简单,着重心理描写,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全书约有1200个基本词汇,适合大学一年级学生及同等水平的社会读者阅读欣赏。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我的安东妮亚 豆瓣
My Antonia
作者: [美国] 薇拉·凯瑟 译者: 周微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7
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她着力表现“拓荒时代”的典型人物,思想境界高爽纯洁,艺术风格舒缓清新。《我的安乐妮亚》被公认为为薇拉·凯瑟最优秀的小说,它以欣喜的笔调讲述一位波希米亚姑娘在困境中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位女拓荒者的生动形象,她身上体现了美国早期开拓者的力量和激情,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忘。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飞越疯人院 豆瓣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8.4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肯·克西 译者: 胡红 重庆出版集团 2008 - 11
精神病院里,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他们改造为柔顺的、规矩的、毫无个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直到不受约束的麦克墨菲进入了疯人院。
在病人中,印第安人布罗姆登最懂得体制的力量,即便麦克墨菲仿佛一步步走向胜利,把狂欢节的氛围传播到整个病房,但布罗姆登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
最后当麦克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塑料娃娃,正要被大护士当成杀鸡儆猴的标本时,布罗姆登知道,他只能以某种方式来维持麦克墨菲的胜利,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
窗外月色冰冷,胆怯而沉默的印第安人敲碎了窗户,逃离这个疯人院。
疯人院实际上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幅缩影,恰好同金斯堡在其《嚎叫》中的那一声“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相呼应,发人深醒。“大护士”则是《嚎叫》中的邪恶火神摩洛克的象征,代表美国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纽约客》则说此书“预示了大学骚乱、反越战、吸毒以及反文化运动。”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大路条条 豆瓣
作者: [美国] 哈姆林·加兰 译者: 邹文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9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套装共13册)》借用家族诅咒这一古老的哥特传统,描写了品钦家族因祖上谋财害命而使后代遭到报应的故事。纳撒尼尔·霍桑,19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作家,实践并发展了罗曼司体裁,擅长象征主义手法和心理分析,其艺术之花得益于新英格兰历史和清教主义的滋养,一直被视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亨利·詹姆斯甚至以“地方性”来形容他的创作。然而,他的作品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性的,融合了欧洲多元文化传统,他的目光既是回溯性的,也根植于坚实的现在,他致力于建构一个联结“现实与幻境”、“真实与想象”的晦暗不明的“中间地带”,以一种曲折隐秘的方式传达他对美国历史、当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和道德等诸多问题的见解。他的作品,因其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技巧,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是当之无愧的美国文学的典范。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红字 豆瓣 Goodreads
The Scarlet Letter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胡允桓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6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五○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一六五○年前后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一六二○至一六三○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史称“清教徒国父”(又译作“天路客国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政教合一、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限制感情,推崇理想,禁绝私欲;后来其中某些教派在北美殖民地却发展到极端,不但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草叶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惠特曼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豆瓣
作者: 豪威尔斯 译林出版社 2005 - 11
《豪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豪威尔斯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有戏剧色彩、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做矿漆生意发迹的商人拉帕姆。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靠自己的双手“勤俭起家”。他成了百万富翁之后,还想跻身上流社会,于是便着手在波士顿的豪华地段建造一幢豪住宅。但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矿漆生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在竞争中遭受挫折,面临破产。这时他本可把自己的厂子卖给一家英国公司,但考虑到铁路公司插手会使买主受损,他不愿意损人利己,没有把灾难转嫁他人,而是甘愿自己倾家荡产,最后领着家人回到乡下。在这里,小说突出表现了作者以伦理道德为重的人生哲学。显然,他不赞成在经济竞争中采取不择手段的做法,而主张“为富”不能“不仁”,还要为他人着想;经商者,钱可以赚,但不能昧着良心,更不能坑害他人。拉帕姆用巨资建造的豪宅象征着物质上的“发迹”,豪宅毁于一旦后他落得一无所有,但他却因此而迎来了另一种“发迹”——他在道德上、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拉帕姆在100多年前所表现出来的这般勇气和思想境界,对今天的中国人民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去吧,摩西 豆瓣
Go Down, Moses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去吧,摩西》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2012年9月20日 想读
坟墓的闯入者 豆瓣
Intruder in the Dust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陶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坟墓的闯入者》是福克纳晚期的一部“侦探小说”。镇上一个大户人家的儿子被杀,黑人路喀斯受到嫌疑,被抓入狱中。曾得到路喀斯帮助的白人孩子契克(本书就是以他的目光来写)不相信他是凶手。一个偶然的会,他和一个人小伙伴及一位白人老太太卷入案子中。他们从死者的坟墓里发现了另外一具尸体,为排除路喀斯的嫌疑提供了有的证据。同时,契福克用事实说服了种族主义思想严重的、做律师的,终于帮助路喀斯洗脱了罪名。本书通过这样一个案子,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2012年9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