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The Twyborn Affair 豆瓣
作者:
Patrick White
Viking Adult
1980
- 4
Eddie Twyborn is bisexual and beautiful, the son of a Judge and a drunken mother. His search for identity, self-affirmation and love takes us into the ambiguous landscapes, sexu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of the human condition.
纯真年代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伊迪丝·华顿
译者:
赵兴国
/
赵玲
译林出版社
2002
- 1
《纯真年代》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那是伊迪丝度过童年与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儿长大成人,进入社交界,订婚又解除婚约,最后嫁给波士顿的爱德华·华顿,并度过了婚后的最初几年。时隔40年后,作为小说家的她回顾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那个社会,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亲切的眷恋,又有清醒的针砭。
作家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处在塔顶,真正有贵族血统的只有二三户人家:华盛顿广场的达戈内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卢顿先生是第一任荷兰总督的嫡孙,他家曾与法国和英国的几家贵族联姻;还有与德格拉斯伯爵联姻的拉宁一家。他们是上流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显然已处于日薄西山的衰败阶段。上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以明戈特家族、纽兰家族、奇弗斯家族为代表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祖辈都是来自英国或荷兰的富商,早年在殖民地发迹,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纽兰·阿切尔的一位曾外祖父曾参与过独立宣言的签署,还有一位曾在华盛顿部下任将军。正如阿切尔太太所说的,“纽约从来就是个商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这些殷实的富商。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富有却不显贵的人们,他们多数是内战之后崛起的新富,凭借雄厚的财力,通过联姻而跻身上流社会。
作家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处在塔顶,真正有贵族血统的只有二三户人家:华盛顿广场的达戈内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卢顿先生是第一任荷兰总督的嫡孙,他家曾与法国和英国的几家贵族联姻;还有与德格拉斯伯爵联姻的拉宁一家。他们是上流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显然已处于日薄西山的衰败阶段。上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以明戈特家族、纽兰家族、奇弗斯家族为代表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祖辈都是来自英国或荷兰的富商,早年在殖民地发迹,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纽兰·阿切尔的一位曾外祖父曾参与过独立宣言的签署,还有一位曾在华盛顿部下任将军。正如阿切尔太太所说的,“纽约从来就是个商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这些殷实的富商。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富有却不显贵的人们,他们多数是内战之后崛起的新富,凭借雄厚的财力,通过联姻而跻身上流社会。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豆瓣
作者:
[美国] 马克·吐温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3
《哈克·费恩》显而易见地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从第一章到第十六章,写的是哈克与杰姆出逃以及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一段经历,其旨意是写两人对令人窒息的农奴制村社及其礼教的反叛。第二单元从第十七章到第三十章,作者意在倚仗他年轻时代当大河轮船引水员时对两岸的风土人情的观察和印象,绘下一幅社会风俗画,对闭塞落后、麻木不仁、缺乏人性的种种世态加以讽刺和鞭挞。这时,出现了国王和公爵,他们成为这一单元的中心人物
Barchester Towers 豆瓣
作者:
Anthony Trollope
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 4
Barchester towers is the Second of trollope's six Barsetshire novels.following on directly from The Warden,though each novel is complete in itself,The political intrigues of the cathedral close unfold and we are delighted by the donimant Mrs Proudie Wife of the ineffectual Bishop;the scheming Chaplain,Obadiah Slope;and the Worldly and ambitious Archdeacon Grantly.We meet again.From The Warden,the kindly old Mr Hagding, and his Dauhter,Eleanor,now newly widowed.
Trollope's comic genius and ironic wit reveal a past world,which is nevertheless recognisable today.
Trollope's comic genius and ironic wit reveal a past world,which is nevertheless recognisable today.
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全二册) 豆瓣
The Expedition of Humphrey Clinker
作者:
斯摩莱特
译者:
李美华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 2
The Expedition of Humphrey Clinker
前言
致伦敦书商亨利·戴维斯先生
致尊敬的乔纳森·达斯特威克先生
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
原书编者注释
前言
一
《汉弗莱·克林克》是斯摩莱特写得最好,也是很有价值的小说,这 一直是评论界一致公认的看法。赫兹利特说,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愉快的闲聊小说”;司各脱也写道,它的“最后,像音乐一样,‘结局最精彩’,是他创作中最喜人的部分”。萨克雷宣称它是“自从小说创作这一极好的艺术形式开始以来写过的最能使人开怀大笑的故事”。亨利的看法是“除了狄更斯作品中的精彩章节外,英国小说中再没有比这本引人注目的书中的章节更令人愉快、更富娱乐性的了”。
二
约翰逊博士有句著名的俏皮话:“苏格兰最好的方面便是通往荚格兰的大道。”斯摩莱特便是发现了这一点的人之一。他最初在丹顿文法学校读书,从那里再到格拉斯哥去当药抨和外科医生约翰·戈登的学徒,这本书里,作者也带着崇敬的心情提到了他。1739年,十八岁的他
出发到伦敦去,也许打算到那去应用一下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堂上学到的医学知识以及从戈登先生那里学到的实践经验,但是,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或许认为他随身带去的一出悲剧会更快使他成名和富有。那是一出以苏格兰的詹姆斯一世被谋杀为题材的作品。作为赞助的利特尔顿勘爵为他写了前言,但他和经理加里克都没法在当地出版《弑君者》这出剧。这确实是都尚不成熟、浮华虚夸、一本正经的悲剧,但这出悲剧遭拒绝使它的作者非常生气,而且这股怨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他当了医生,在坎伯兰郡的皇家海军舰艇上任随船医生。1740年,他随船参加了迦太基探险。在西印度群岛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克里奥耳女士,拉塞尔斯小姐,后来她便成了他的妻子。1744年,他回到英国,离开了海军,在威斯敏斯特的唐宁街上住了下来,以外科医生为业。174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蓝登传》,记述了他在海军中的经历。那时的海军板不完善,只是一种非常筒陋的职业,所以,约翰逊博士不客气地把船上的生活比作狱中的生活时一点也没有夸张——“有能耐使自己入狱的人,谁也不会去当海员,因为在船上就相当于在监狱里,还随时有被淹死的危险。”况且,“狱中的囚犯还有更多的空间、更好的食物,通常还有更好的同伴”。在小说中,斯摩莱特还借机发泄了一下他对利特尔顿和加里克的不满,一个以希尔威特这个人物形象出现,另一个则以马默扎特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出现。前一年,在一出滑稽剧《祖母颂》中,他甚至还不得体地戏仿了利特尔顿为他妻子 逝世面写的一首挽歌。《蓝登传》出版成功之后,他自费出版了《弑君者》,还加上了一个语气很不高兴的前言。1750年,他获得了阿伯丁马里斯克尔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佩里格林·皮克尔历险记》。他再次在小说中攻击了利特尔顿和加里克,还加上了菲尔丁,对菲尔丁的成就,他很可能是很妒忌的。1752年,他到了巴思,打算在那开业行医,定居下来,但是,显然没有成功:对一个医生来说,幽默感是最有价值的了,可是,那时斯摩莱特身上的幽默感有点粗鲁,还伴随一种特别烦躁的心理,这就很难使他能和病人和谐相处。他在病床边的举止很可能更像是在船上铺位边的举止,使人联想起他在皇家海军都队里染上的
粗暴言行。他写了一本有关巴思的泉水用途的小册子,其实就是说那里的泉水一点也不会比别的水好到哪里去,这也许是真的,便说的技巧并不高明。之后,他回到了伦敦,在切尔西住下来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那里,正如在《汉弗莱·克林克》中所描述的,他的 周围聚集了一帮“脾气古怪的人”,在他平庸的作品中帮了他的忙。接下来的几年,他辛勤笔耕,于1753年出版了《斐迪南伯爵》;1755年翻译出版了《堂吉诃德》;1756年成了《批评评论》的经理,报纸发表了一系列与文人争墙和冲突的文章,他因为“诽谤”了某个海军上将的“人格”而被监禁三个月。同年,他承当了督导之职,长达七卷的《航行手册》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完威的,同时还出版了一出名为《报复》的滑稽剧。这出剧的成功,加里克起了很大的作用,结果作者跟他言归于好。1757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出版了四卷本的《英国通史》。1758年,斯摩莱特致力于《遭史》的校对工作;两年后他参与了《英国杂志》的工作,以连载形式发表了小说《朗斯洛特·格里夫斯历险记》(这种方式在19世纪很流行,但在当时还是个新生事物)。次年,他开始撰写《英国史》,在书中说了利特尔顿、加里克和菲尔丁的好话,现在他已经全都原谅他们
了。1762年和1763年,他编辑了《大不列颠人》,一份拥护比特岛勋爵统治的期刊。同时,他开始了八卷本的《各国现状》的创作和—长达三十卷的伏尔毒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些艰巨的工作使他身体都累垮了,1763年,他的女儿去世,更使他痛不欲生,于是,他在那年到了国外,直到1765年才回来。回国后他发表了《法、意游记》。1766年夏天,他到苏格兰出访,这次愉快的回忆在《汉弗莱·克林克》一书中时有提到。秋天,他咽为健康原因到了巴思。1768年,他在伦敦,次年出版了《原子传》,这是一都讽莉皮特和他后期的赞助人比特勋爵及其他人的作品,但一点也不吸引人。要不是接下采写的《汉弗莱·克林克》的话,这部作品就成为他文学生涯的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了。所以,《汉弗莱克林克》成了斯摩莱特传记中最令人高兴之事。他这最后一都小说可能是在巴思时开始写的,但大部分是在国外完成的,这是因为,由于健康状况没有好转,斯摩莱特于1769年9月就离开了英国。他在莱格霍恩定居下来,于1771年9月在当地去世,同年年初出版了《汉弗莱·克林克》,所以,他还是活到了看着书出版的那一天。
前言
致伦敦书商亨利·戴维斯先生
致尊敬的乔纳森·达斯特威克先生
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
原书编者注释
前言
一
《汉弗莱·克林克》是斯摩莱特写得最好,也是很有价值的小说,这 一直是评论界一致公认的看法。赫兹利特说,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愉快的闲聊小说”;司各脱也写道,它的“最后,像音乐一样,‘结局最精彩’,是他创作中最喜人的部分”。萨克雷宣称它是“自从小说创作这一极好的艺术形式开始以来写过的最能使人开怀大笑的故事”。亨利的看法是“除了狄更斯作品中的精彩章节外,英国小说中再没有比这本引人注目的书中的章节更令人愉快、更富娱乐性的了”。
二
约翰逊博士有句著名的俏皮话:“苏格兰最好的方面便是通往荚格兰的大道。”斯摩莱特便是发现了这一点的人之一。他最初在丹顿文法学校读书,从那里再到格拉斯哥去当药抨和外科医生约翰·戈登的学徒,这本书里,作者也带着崇敬的心情提到了他。1739年,十八岁的他
出发到伦敦去,也许打算到那去应用一下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堂上学到的医学知识以及从戈登先生那里学到的实践经验,但是,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或许认为他随身带去的一出悲剧会更快使他成名和富有。那是一出以苏格兰的詹姆斯一世被谋杀为题材的作品。作为赞助的利特尔顿勘爵为他写了前言,但他和经理加里克都没法在当地出版《弑君者》这出剧。这确实是都尚不成熟、浮华虚夸、一本正经的悲剧,但这出悲剧遭拒绝使它的作者非常生气,而且这股怨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他当了医生,在坎伯兰郡的皇家海军舰艇上任随船医生。1740年,他随船参加了迦太基探险。在西印度群岛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克里奥耳女士,拉塞尔斯小姐,后来她便成了他的妻子。1744年,他回到英国,离开了海军,在威斯敏斯特的唐宁街上住了下来,以外科医生为业。174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蓝登传》,记述了他在海军中的经历。那时的海军板不完善,只是一种非常筒陋的职业,所以,约翰逊博士不客气地把船上的生活比作狱中的生活时一点也没有夸张——“有能耐使自己入狱的人,谁也不会去当海员,因为在船上就相当于在监狱里,还随时有被淹死的危险。”况且,“狱中的囚犯还有更多的空间、更好的食物,通常还有更好的同伴”。在小说中,斯摩莱特还借机发泄了一下他对利特尔顿和加里克的不满,一个以希尔威特这个人物形象出现,另一个则以马默扎特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出现。前一年,在一出滑稽剧《祖母颂》中,他甚至还不得体地戏仿了利特尔顿为他妻子 逝世面写的一首挽歌。《蓝登传》出版成功之后,他自费出版了《弑君者》,还加上了一个语气很不高兴的前言。1750年,他获得了阿伯丁马里斯克尔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佩里格林·皮克尔历险记》。他再次在小说中攻击了利特尔顿和加里克,还加上了菲尔丁,对菲尔丁的成就,他很可能是很妒忌的。1752年,他到了巴思,打算在那开业行医,定居下来,但是,显然没有成功:对一个医生来说,幽默感是最有价值的了,可是,那时斯摩莱特身上的幽默感有点粗鲁,还伴随一种特别烦躁的心理,这就很难使他能和病人和谐相处。他在病床边的举止很可能更像是在船上铺位边的举止,使人联想起他在皇家海军都队里染上的
粗暴言行。他写了一本有关巴思的泉水用途的小册子,其实就是说那里的泉水一点也不会比别的水好到哪里去,这也许是真的,便说的技巧并不高明。之后,他回到了伦敦,在切尔西住下来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那里,正如在《汉弗莱·克林克》中所描述的,他的 周围聚集了一帮“脾气古怪的人”,在他平庸的作品中帮了他的忙。接下来的几年,他辛勤笔耕,于1753年出版了《斐迪南伯爵》;1755年翻译出版了《堂吉诃德》;1756年成了《批评评论》的经理,报纸发表了一系列与文人争墙和冲突的文章,他因为“诽谤”了某个海军上将的“人格”而被监禁三个月。同年,他承当了督导之职,长达七卷的《航行手册》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完威的,同时还出版了一出名为《报复》的滑稽剧。这出剧的成功,加里克起了很大的作用,结果作者跟他言归于好。1757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出版了四卷本的《英国通史》。1758年,斯摩莱特致力于《遭史》的校对工作;两年后他参与了《英国杂志》的工作,以连载形式发表了小说《朗斯洛特·格里夫斯历险记》(这种方式在19世纪很流行,但在当时还是个新生事物)。次年,他开始撰写《英国史》,在书中说了利特尔顿、加里克和菲尔丁的好话,现在他已经全都原谅他们
了。1762年和1763年,他编辑了《大不列颠人》,一份拥护比特岛勋爵统治的期刊。同时,他开始了八卷本的《各国现状》的创作和—长达三十卷的伏尔毒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些艰巨的工作使他身体都累垮了,1763年,他的女儿去世,更使他痛不欲生,于是,他在那年到了国外,直到1765年才回来。回国后他发表了《法、意游记》。1766年夏天,他到苏格兰出访,这次愉快的回忆在《汉弗莱·克林克》一书中时有提到。秋天,他咽为健康原因到了巴思。1768年,他在伦敦,次年出版了《原子传》,这是一都讽莉皮特和他后期的赞助人比特勋爵及其他人的作品,但一点也不吸引人。要不是接下采写的《汉弗莱·克林克》的话,这部作品就成为他文学生涯的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了。所以,《汉弗莱克林克》成了斯摩莱特传记中最令人高兴之事。他这最后一都小说可能是在巴思时开始写的,但大部分是在国外完成的,这是因为,由于健康状况没有好转,斯摩莱特于1769年9月就离开了英国。他在莱格霍恩定居下来,于1771年9月在当地去世,同年年初出版了《汉弗莱·克林克》,所以,他还是活到了看着书出版的那一天。
午夜之子 豆瓣
Midnight's Children
作者:
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
译者:
張定綺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
- 1
魯西迪雖然是因為《魔鬼詩篇》觸怒回教世界被下了追殺令而成為世界焦點,但他文學上的成就,卻是這本贏得英國最權威文學獎布克獎的《午夜之子》。一個孟買小孩誕生於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神聖時刻(1947年8月15日午夜零點),他受到尼赫魯總理的祝福;後來才知道他只是一千個午夜之子的其中一個。本書即是這個小孩幽默而嘲諷的自傳,同時也是一部文學的印度現代史。作者以他豐富甚至狂野的想像力,呈現了印度醜惡與光榮兼具的紛繁面向:這塊神秘次大陸及其人民的生活、命運、夢想和無奈。
本書在布克獎二十五週年時更被選為Best book in 25 years,二十五年來所有獲獎作品中最好的一本,可說是獎中之獎。
本書在布克獎二十五週年時更被選為Best book in 25 years,二十五年來所有獲獎作品中最好的一本,可說是獎中之獎。
The Gormenghast Novels 豆瓣
作者:
Mervyn Peake
Overlook Press
1995
A doomed lord, an emergent hero, and a dazzling array of bizarre creatures inhabit the magical world of the Gormenghast novels which, along with Tolkien's Lord of the Rings, reign as one of the undisputed fantasy classics of all time. At the center of it all is the seventy-seventh Earl, Titus Groan, who stands to inherit the miles of rambling stone and mortar that form Gormenghast Castle and its kingdom, unless the conniving Steerpike, who is determined to rise above his menial position and control the House of Groan, has his way.In these extraordinary novels, Peake has created a world where all is like a dream -- lush, fantastical, and vivid. Accompanying the text are Peake's own drawings, illustrating the whole assembly of strange and marvelous creatures that inhabit Gormenghast.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豆瓣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黄雨石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
- 8
内容说明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著名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意识流小说之一。本书情节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反映出来的。书中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祖国、家庭和恋爱等都有源于而又反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基本上是作者青年时期的自我写照,因此本书对研究作者及其意识流写作有很大参考价值。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著名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意识流小说之一。本书情节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反映出来的。书中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祖国、家庭和恋爱等都有源于而又反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基本上是作者青年时期的自我写照,因此本书对研究作者及其意识流写作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位女士的画像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一位女士的画像》以解放黑奴生产力为目标的美国南北战争于一八六五年结束,从此开始了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建时期。三十年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即跃居世界首位。这一时期的美国,资本迅速集中,各行业的“大王”们暴敛钱财、挥金如土,官场和商界贿赂公行、腐败成风,劳苦大众不甘屈辱而奋起反抗,西部的不毛之地一寸似是遍地黄金……这一幅幅包罗万象的人生图画,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题材,滋润着多土文学、幽默讽刺文学、揭发黑幕运动等种种文学现象破土而出,一大批来自中西部的作家登上了文坛。美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巅峰期的成就使之得以跻身于世界文学大国之列。而为这一时期奠定了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的则是一对挚友;威廉•狄恩•豪威尔斯和亨利•詹姆斯。如果说前者以其文学评论和编辑的慧眼指导并提携了一批知名作家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多产的精致深刻的作品影响了后代的小说创作。
I, Claudius 豆瓣
作者:
Robert Graves
Penguin Books Ltd
2006
- 8
Despised for his weakness and regarded by his family as little more than a stammering fool, the nobleman Claudius quietly survives the intrigues, bloody purges and mounting cruelty of the imperial Roman dynasties. In "I, Claudius", he watches from the sidelines to record the reigns of its emperors: from the wise Augustus and his villainous wife Livia to the sadistic Tiberius and the insane excesses of Caligula. Written in the form of Claudius' autobiography,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Robert Graves' brilliant account of the madness and debauchery of ancient Rome, and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gripping historical novels ever written.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 豆瓣
Middlemarch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乔治 艾略特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4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爱略特,她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和七部长篇:《亚丹·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罗慕拉》、《费立克斯·霍尔特》、《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龙达》。《米德尔马契》一书出版后,爱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评论界重视。随着后人对爱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她凭借她的创新精神,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远大前程 豆瓣
Great Expectations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主万
/
叶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8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