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嘻哈星球笔記 豆瓣
作者: 派崔克.尼特 / Patrick Neate 译者: 何穎怡 商周出版 2007 - 4
2004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得獎作品
一個出身英國郊區中產階級的白人青少年為何會在80年代中期一頭栽進嘻哈?15年後,他為何踏遍美國、日本、非洲、義大利、法國、巴西,尋找嘻哈的本質?
在飛往里約的飛機上,作者赫然發現「史瑞克」根本就該是個嘻哈客。
在嘻哈的發源地紐約,人們告訴作者「嘻哈已死,前進日本吧」。
在東京,作者體悟到嘻哈的文化資本就在其象徵的高度彈性。
在約翰尼斯堡,作者印證了魯西迪的名言:「反美主義,基本上,還得透過美國主義來論述。」美國不僅製造「自掘美國墳墓者」,還大方送上鏟子嘻哈。
作者發現我們想像中的烏托邦地球村,其實比較像是充滿疏離、失根、物質至上、暴力與權力不平等的都市,僅以語言連結。而,嘻哈是它唯一的都會音樂。
這段朝聖之旅便在探索嘻哈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工具,既可全球化、在地化,又可以全球在地化,讓全球的嘻哈客藉著想像的認同,超脫現實的困境。
2010年5月13日 想读
兔子,跑吧 豆瓣
Rabbit, Ru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约翰·厄普代克是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兔子四部曲”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巨作,本书是其中的一本。故事发生在1959捻月至6月。讲述年轻的主人公“兔子”哈利因不满平庸的工作和家庭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
2010年5月5日 想读
一个女人的史诗 豆瓣
8.2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5
小说塑造了一个生存在“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的情感矛盾与红色历史双重夹缝中的女人——田苏菲。小说背景起点是解放前,故事却一直跨到文革结束。
田苏菲是一个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的美丽少女,15岁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后成为文工团的女演员,她不怕羞、“戏来疯”的懵懂性格让她很快成为城里最红的名角,连首长都汉也被她吸引了,与小菲母亲联手向她发起“进攻”。这时,小菲遇到了上海世家子弟出身的老革命欧阳萸,立刻被他的风度和才华迷住。最终,不爱旅长爱才子,田苏菲一路追逐着欧阳萸走进了婚姻。
婚后田苏菲才发现两人的学识、趣味存在很大差距,欧阳萸风流倜傥,桃花运应接不暇,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婚姻,对田苏菲而言,从来就是有压力的,有危机感的。这时的田苏菲表现出一个典型中国女人可爱的、嫌恶的所有心性:有着通了巫似的直觉,捕捉每一个假想情敌的蛛丝马迹,与每一个现实中的情敌拼杀较劲,尖刻、猜疑、哭闹、使计……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她一如继往地爱,她调动所有的智慧经营苦难岁月中的生活,荫蔽爱人和家人度过每一场劫难。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14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北京,北京 豆瓣
7.4 (51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重庆出版社 2007 - 11
《北京北京》,是冯唐“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三部,情节与风格都一脉相承。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
这是冯唐作品中气势最猛烈,如草原野火般的一部。这位语言的魔术师,以汹涌澎湃、聪明灵动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北京往事。他一边说笑着,一边使坏着,当你惊叹着渐渐沉迷时,却突然发现巨大的悲伤悄然而至,漫天火焰消失,然后,只有淡淡的缕缕清烟。
这是梦想中的书。嚣张,迅烈,胆大妄为。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骑兵 豆瓣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骑兵》(短篇小说集)作者苏童,江南苏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苏童是个天分极好的作家,有着万里挑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因为一些作品而一度走红,客观上成了一个明星般的人物。但这些过早来到的声誉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通俗作家。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万物生长 豆瓣
7.5 (84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7
“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而第三部是正在热卖的《北京,北京》。
《万物生长》记录了一位医科学生秋水八年的成长经历。主人公秋水是北京一所著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从与两个女人的关系中获得了关于成长的秘密。秋水在学校有一个女友,但他又认识了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人柳青,在帮助她堕胎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感情,……书中有大量对生活现实的议论与描写,充满机智、幽默和尖锐,尤其表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正统价值观和伪善的生活习惯的颠覆上。本书有很强的文学性与鲜明的新人类视角。作为一部堪称上乘的成长小说,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一种不合俗流的幽默感。
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有一点王小波,有一点王朔。《万物生长》是我们青春的镜子。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妻妾成群 豆瓣
8.2 (15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2010年4月28日 想读
广岛之恋 豆瓣
Hiroshima mon amour
8.2 (10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2010年4月27日 想读
神話少女 豆瓣
8.7 (27 个评分) 作者: 篠山 紀信 新潮社 1997 - 3
内容(「MARC」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少女は見つめ、微笑み、身を翻した。白い裸身を見たような気がした。それは白日夢のような一瞬だった。中森明夫による「栗山千明論」を所収した、神話少女、栗山千明の写真集。
2010年4月26日 想读
芒果街上的小屋 豆瓣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7.9 (2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2010年4月26日 想读
豆瓣
作者: [美国] 亚历克斯·哈里 译者: 郑惠丹 译林出版社 1997 - 6
《根》更突出了美国黑人精神上所受的虐待,那种失去了人的尊严而给心灵带来的痛苦,经过二十年的探索, 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他把这一过程写在了小说的最后部分增加了此书的纪实色彩。 这部书不仅挖掘了美国黑人之根,也必然触及美国白人之根。
2010年4月26日 想读
黑暗的心灵 豆瓣
作者: 张和龙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1
本书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以康拉德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以第一人称叙述,在想象的世界营造了一个神话。这不小说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以及心里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系列读本由国内知名学者撰写导读文字并加以详细的中文注释,将原著中的各种典故注明出处,且将难于理解的语句加以解释。读者通过导读可以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进程和作品的背景,通过详细的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从文学语言中提高英语水平,并从简单的语言习得进入语言与文化两者并重的高层次学习。
2010年4月17日 想读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0年4月14日 想读
鯨魚女孩·池塘男孩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蔡智恆 麥田出版 2010 - 3
「這一刻她的眼神,對我而言就是永恆.
將來我老了,回顧這一生時應該會在腦海裡迅速掠過很多影像。
但一定會在這裡定格。」
在愛情的世界裡,你是否為了怕受傷害而遲遲不敢向對方表明你的愛?
你是否為了永遠保有邂逅時的美好,而選擇沉默,只願一生默默守候?
2010年,網路小說教主蔡智恆,年度愛情巨作,
為天下有情人傳唱永遠感動人心的愛情之歌。
它帶給你勇氣與力量!
讓我們勇敢向傾心的人,大聲說出心藏已久的愛!!
我們踩著一地秋葉,來到池塘邊。
「其實我也像是池塘呢。」
妳俯下身子撥弄水花,背部的羽翼在陽光下閃亮,
像極了池塘的波光粼粼。
『我呢?』我問。
「像鯨魚吧。」妳說。
『喔?』
「因為有時我會覺得你很巨大。」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是池塘,妳才是鯨魚。』
「聽過鯨魚和池塘的故事嗎?」妳說,「鯨魚因水量不足而死,池塘則因被消耗太多而乾枯。」
『或許我可以讓自己變成大海。』
「你喜歡變成大海嗎?」
『如果妳是鯨魚,我一定得是大海。』我說。
「如果我是鯨魚,我會待在池塘,而不是游向大海。」妳說。
『為什麼?』
「游向大海會得到自由,離開池塘卻會寂寞。」妳笑了笑,
「對我而言,自由雖好,但寂寞更糟。」
我們安靜了下來,像鯨魚和池塘。
鯨魚很努力地待在池塘裡而不游動;
池塘則用所有生命的能量供養鯨魚。
一個是聰明大方、總是有莫名預感的大眼美女;一個是體貼誠實、偶爾講冷笑話的靦腆男孩;二人在一次校園十大美女選拔賽中結識。
他們的約會,沒有一般世俗的追求手段:留電話,誇大的恭維之詞,輕挑的行事挑逗或激烈的情節發展;但有的是互相之間莫名的默契,不經意的會心一笑 ,還有暖暖的甜蜜在二人之間曖昧流動……
『妳在我蒼白的青春中,留下最繽紛的色彩。』
女孩在男孩心中,像個天使!女孩溫暖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讓男孩難忘;
而男孩太在意對方了,他只要和女孩相處的每一刻就很滿足了,滿足到他不想繼續往前;於是雖然情愫在默默之中流動,但卻一直停留在曖昧的狀態,無法往前跨一步。
她的眼神閃亮如同星星.
往後的時間,我和她這兩條線的軌跡將會是如何呢?
---------------------------------------------------------------------
繁体版订书地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1944
内地版出版日期不详: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37989/
2010年4月11日 想读
旅途 豆瓣
作者: 路翎 华夏出版社 2008 - 10
《旅途》作者路翎所要的并小是历史事变的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汹涌的波澜和它们来根去向,是那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命运这个无情的审判者面前搏斗的经验。《旅途》收入他的中篇小说5篇、短篇小说13篇、散文2篇。
2010年4月10日 想读
追寻林昭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许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
2010年4月8日 想读
少吃一块糖,最好的大学任你上! 豆瓣
作者: 丁小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 1
Stop!不要再傻乎乎地苦学了,这只会让你收获痔疮和口臭,抢先阅读本书,学习高考吸分大法,掌握并运用11天倒数第一搞定清华北大之惊天毒计,这个星球上将没有你搞不定的大学!
这本书是丁小云用了3年多时间很用心很用心写的一本书,学海无边如恒河沙数,唯本书是岸,11天倒数第一 搞定清华北大之惊天毒计是岸……
2010年4月6日 想读
孩子你慢慢来 豆瓣
8.3 (183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
2010年4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