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恶心 豆瓣 谷歌图书
La nausée
8.9 (6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杜长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3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2010年6月5日 想读
切文古尔镇 豆瓣
作者: (苏)А.普拉东诺夫 / Андрей Платонович Платонов 译者: 古杨 漓江出版社 1997
长篇小说《切文古尔镇》写一群满怀理想和壮志的革命者在十月革命后来到偏僻的小镇切文古尔,试图建起一座社会主义的人间天堂,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终未能实现。《基坑》写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的建设运动,在某城,人们决心为全城的无产阶级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于是他们开始不知疲倦地挖一个巨大的基坑,白白地耗费着体力和精力。
2010年6月5日 想读
芭芭拉少校 豆瓣
Major Barbara
作者: (英)蕭伯納 译者: 英若誠 書林-本版
嫌惡貧窮、愛財有道的軍火販安德謝夫是個富商,他的女兒芭芭拉卻擁有崇高的奉獻精神,從事宗教救援活動。芭芭拉所服務的救世軍因貧困拮倨,接受她「不義」之父的捐款,她不願接受昧著良心賺來的錢,而脫離救世軍。卻在參觀過父親的工廠後,體認救贖的工作不應脫離人間,需憑藉金錢與力量才能抵抗犯罪與邪惡。遂由她的未婚夫繼承安德謝夫的產業,兩人繼續世俗的救贖志業。
2010年6月5日 想读
华伦夫人的职业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萧伯纳 译者: 贺哈定 / 吴晓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萧伯纳是尽人皆知的英国剧作家,本书选入他七个有代表性的剧本,对于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会引起兴趣的读物。
2010年6月5日 想读
没有国家的人 豆瓣
7.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洪涛 / 黄翠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9
《没有国家的人》是冯内古特自1997年的第十四部小说问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非虚构性作品,可以称之为随笔或评论。《没有国家的人》也是作者自1997年宣布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现行政策的批判书,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世界良心。这部书写作形式极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话题之间来回穿梭,时而政治评论,时而文学艺术,时而历史人生,嬉笑怒骂,遣怀低吟,皆成文章。全书呈现多主题的变奏,时而文学艺术,时而政治评论,时而历史人生,特别是对“9·11”以来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心灵有敏锐而透彻的把握。字里行间体现着作家高超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卓越智慧以及对世界的忧患意识。有时乐观,有时沉痛,甚至绝望,而思想的活力和批判的力度贯穿始终。书中还有作者本人画的草图和手写字体,强烈得传达出冯氏特有的行文风格。
2010年6月5日 想读
万有引力之虹 豆瓣 Goodreads
Gravity's Rainbow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张文宇 / 黄向荣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万有引力之虹》像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小说的线索围绕着德国的V-2火箭展开。V-2火箭袭击伦敦,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们发现美国军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点。于是开始对这问题进行研究,吸引和牵连了许多人,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军官甚至认为这个美国军官的头脑里有个支配生死的开关,决定利用他的感应能力,派他到敌后去刺探火箭秘密。随后小说又以不少篇幅描写了德国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论述了科技和性欲总是结合在一起并向死亡发展的荒谬理论。小说还提出了“热寂说”,即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将会冰冻,作者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也能用“热寂”法则来解释,各种狂热在热能消耗光之后也都会冷寂,趋向死亡。“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2010年6月5日 想读
乌托邦 豆瓣
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7.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马斯·莫尔 译者: 戴镏龄 商务印书馆 1982 - 7
《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2010年6月5日 想读
上来透口气 豆瓣
Coming up for Air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小说的主人公乔治·保灵是一个卖保险的中年人,住在位于伦敦郊区的一座普通房子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有一天,他拿到了新做的假牙后,突然感到需要“上来透口气”。
拿着从赛马中赢得的十七镑,他避开家人溜去他童年时住过的小镇,他还去了他惦记了三十年的一个池塘里钓鱼,只不过池塘里没水了,小镇也变得让他认不出。保灵在假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误炸。
2010年6月3日 想读
第二性 豆瓣
Le deuxième sexe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陶铁柱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 4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颖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诋毁。
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
第二性―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读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揭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堕胎、卖淫和两性的平等。
当代妇女问题探寻 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译者前言
《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 Beauvior.1908-1986)是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存在主义的女权作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女学问家。
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了50年,却没有结婚,因为“我们认为,按照我们的信念行事,认可这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是合乎道德的”(引自《波伏娃自传》,第二卷)。
1943年,波伏娃的长篇小说《女宾》问世,从此,她一越而成为作家。
1945年,她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小说《他人的血》出版,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她的作家才华得到公认,在短短的两年中,这部小说就再版了32次。
战后,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妇女研究方面,1946-1949年,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第二性》的创作,1949年,《第二性》在法国出版,立即轰动一时,被誉为“有史以来的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从而成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
1952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当时美国的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此后,该书被许多国家出版,成为各国妇女研究者的必读之书。
1986年,我国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国内第一次出版了《第二性》的第二卷,书名为《第二性-女人》。
由于这个版本是根据台湾译本印制的,书中除有些术语和内地不尽相同外(如把“无产者”译成“普罗大众”),有些哲学性的论述被删节,也有的地方被望文生义,给读者造成明显的误解。
后来不久,友谊出版公司也出了一个译本,名为《女人是什么》,这个译本的译文要比台湾译本准确和流畅多了,只可惜它也只译了《第二性》的第二卷。
由于上述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版过《第二性》的全译本,虽然近十几年来我国妇女研究画业在逢勃发展,广大女人工作者、妇女理论研究者以及许多关心妇女问题的人,都希望能及早看到《第二性》的全译本。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女人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雌雄两性的性生活,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一直到复杂的哺乳动物,详细论述了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种种表现,揭示了动物界当中出现的雌雄分体、雌雄同体、雌雄间体和雌雄嵌体的有趣现象,认为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驳斥了将女性等同于子宫或卵巢的观点。
接着,作者介绍了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认为弗洛伊德的所谓的“恋父情结”,是根据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的,实际上女性是否存在“恋父情结”,大可质疑;从而批判了弗洛伊德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女性的生理、心理和处境归结为“性”的“性一元论”。
作者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关妇女的论述,对妇女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私有制或世袭财产的私有制的出现,是妇女受压迫的一个根本性根源的观点,对研究妇女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作者认为,从经济角度研究妇女,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终将消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经济一元论”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社会),妇女的处境、权利与地位的变化,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作者接着讨论了东西方神话中的妇女权利与地位,指出了对处女的崇拜只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男性为了保证世袭财产能够在父系范围内继承,才确立的一种制度,而妇女因此才成为生产继承人的工具的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作者指出,与此相反,在私有制出现以前,即在远古时代,人们恰恰认为处女是“邪恶的”、“不吉利的”,并把处女交给过路人或神殿的僧侣。交给前者是因为,过路人对处女的“魔力”可能满不在乎,交给后者是因为,僧侣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战胜处女的“魔力”。
作者还以司汤达和D・H・劳伦斯等五位作家为例,讨论了西方文学对妇女的态度。
2010年6月2日 想读
人生舞台 豆瓣
I.Asimov: A Memoir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黄群 / 许关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 9
饮誉全球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写过三卷自传:《记忆犹新》、《欢乐依旧》和本书《人生舞台》。前两卷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出版,讲述了作者从出生直到1978年的经历。书中所述严格以时间先后为序,侧重对事情的准确记叙,纯议论性的文字很少。第三卷《人生舞台》自1990年初阿西莫夫病重住院期间开始动笔,历时125天,于同年5月30日完成。再过不到两年,作者便与世长辞了。《人生舞台》并非前两卷续集,写法也与前两卷迥异,它不同志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将其家庭、童年、学校、校长、恋爱、婚姻、疾病、挫折、成就、至爱亲朋、竞争对手,乃至他对写作、信仰、道德、友谊、战争、生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一一娓娓道来。全书写得坦诚率真,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哲理,使有读后不仅能了解阿西莫夫这位奇才辉煌的一生,而且能引发读者更深刻地领悟人生舞台的真谛。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变形记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奥维德 译者: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5
《变形记》一般公认是奥维德最好的作品。全诗共十卷,包括较长故事约五下个,短故事或略一提到的故事约有二百,故事中的人物可以依次分为神话中的神和男女英雄,和所谓的历史人物这三类。《变形记。的总的美学价值在于它给予读者以新鲜活泼的感觉。诗人以充沛的、豪不费力的想象力使许多古老的传说重新获得生命。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卡尔维诺文集(第一卷 上下)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文铮 / 马箭飞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卡尔维诺根据意大利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用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加以筛选整理,用现代通用意大利语改写成这部适合全体意大利人民阅读、并且便于向全世界介绍的“全意大利的童话书”——《意大利童话》。
这部作品中既讲述了许多流传在意大利民间的优美动人的故事,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些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的故事的意大利风格版本。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光是意大利人民的生活,更是他们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
福楼拜小说全集(上中下)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 何友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9
《福楼拜小说全集(上中下)》的主要内容是:福楼拜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本套书是他的小说全集,《全集》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收《包法利夫人》及《萨朗波》;中卷收《情感教育》及《圣安东尼的诱惑》;下卷收《三故事》及《布瓦尔和佩库歇》。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for 布瓦尔那篇
人间喜剧 第二卷 豆瓣
作者: 巴尔扎克(法) 译者: 刘益庚,许渊冲,程曾厚,郑克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8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人间喜剧 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丁世中,郑永慧,袁树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8
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一1850)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以二十年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人间喜剧》这一小说史上的奇迹。他将九十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①使通常被视为供人消遣的小说一变而具有文献的价值。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证明,他富有独创性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追忆似水年华 Ⅰ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8.9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李恒基 / 徐继曾 译林出版社 1989 - 6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0年5月31日 想读
祖先的爱情 豆瓣
作者: 陆源 作家出版社 2010 - 5
这是一本动人心魄的长篇小说,一部神秘莫测的爱情史诗,具有大师级的文本气息,超一流的文字叙事,谜一般的奇谲架构,达到了险峻的高度。小说讲述发生在神奇土地上的神奇爱情。故事发生在民国南方某省,将几代人的爱恨生死融入了恢宏社会背景之中。颠倒众生的美女刘瑛是木匠刘哥四和军阀千金的私生女,她与仪表堂堂的陆家大少陆云廷互生爱慕。陆家二少陆小廷向刘瑛求亲未遂,引发了“抢婚大战”,同刘瑛青梅竹马的陆阿凉胸口中枪,伤愈后上山为匪,抗战中成为游击队领导人。岁月流转,刘瑛最终在陆云廷和阿凉之间作出了她的选择。“他们的婚礼惊动了最高层,因为它是人们新时代第一次团结和旧时代最后一次爱情的伟大象征。”世事令刘瑛明白:“没有爱情,生活就不值得一过。”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后,陆阿凉仍相信“没有爱情克服不了的困难”。
2010年5月30日 想读
被涂污的鸟 豆瓣
The Painted Bird
作者: 泽西·科辛斯基 译者: 莫雅平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 2
书名的由来:一个捕鸟为生的人,名叫莱克,他见不到女朋友,心情狂躁,就用油彩涂染笼中最强壮的鸟,然后到树林中放飞。这只鸟找到同伴,可是同伴认不出它,最后把它啄死。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因为战争,被父母送到偏僻农村,躲避纳粹的大屠杀。可是战争是如此长久,生命是如此脆弱,人与人之间又是如此难以相容。
他一个村一个村地转辗,好像要检阅所有暴行。其间的经历令人毛骨悚然,一个老巫婆为了给他治病,把他“种”在地里,只露出脑袋,乌鸦成群飞来啄他,而他只能用大声叫喊驱赶,他的叫声显然毫无威力,他被啄得满头血污。但这是最轻的一次........
2010年5月28日 想读
有人喜欢冷冰冰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拉德纳 译者: 孙仲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煤气公司的小职员酷爱写诗,这一爱好却让他掉入了旅行推销员的小圈套;一个喜欢开快车故意违反交通规则的女孩葬身车祸,原本宽容风趣的交警从此变得铁面无情;电影公司老板有座豪华的大房子,息影多年的女主人在客人面前说那是他们的“爱巢”,酒醉后又说那真的是个“烂摊子”……
这本书精选了林·拉德纳的23篇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布局精巧,情节紧凑,文字幽默,讽刺力度十足,为读者留下了一个个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及人物肖像。
2010年5月26日 想读
艺术与观念(下册) 豆瓣
作者: (美)玛丽·马里安 / (美)威廉·弗莱明 译者: 宋协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艺术与观念》通过对自史前文化、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欧洲和北美(也涉及亚洲和非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哲学、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和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
2010年5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