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LA流浪記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2 - 3
你不想流浪嗎?你不想從現在的生活逃離嗎?哪怕是一下下也好?如果這樣的機會來了,你會不會真的去流浪?……我知道有些人的流浪不快樂,有些人的流浪是不得已。我的人生裡,當然也有些小規模的流浪是不得已、不快樂的。但是在 L.A. 的這幾年,我都很暢快、很自在。我遇見跟我很不一樣的人們,跟著他們做很多我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我有時被輕視,有時被重視;有時被耍,有時耍人;有時狡猾,有時天真。我很懷念那段日子、那些朋友,我把他們寫出來,讓你也一起逛逛我的夢中城堡,陪我回味那麼靠近夢想時的滋味。但願我的人生,都還會有更靠近夢想的時刻會到來。 ─ 蔡康永
作者簡介
蔡康永
蔡康永是橫跨藝文、影劇界的天王才子。
主持電視節目有『真情指數』、『兩代電力公司』、『觀點360』、『周二不讀書』。廣播節目有『台北黑眼圈』、『蔡康永台北秀』。做過的雜誌有『GQ』。著有《痛快日記》、《你睡不著我受不了》、《不乖蔡康永 ─ 同情我可以親我》《再錯也要談戀愛》。有聲書作品有《歡樂三國志》、《頑童三部曲》!
2010年11月4日 想读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豆瓣
8.7 (6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李宗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收有“女人的身体”、“光笼罩你”、“我记得你往日的样子”、“陶醉在松林中”等诗歌。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狗年月 豆瓣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刁承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主人公从一个共产党员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
磨坊主儿子马特恩和犹太混血儿阿姆泽尔从儿时起便是一对歃血为盟的好朋友,马特恩体魄强壮,为人仗义;阿姆泽尔聪明过人,有艺术天赋。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关照,令人羡慕。可希特勒上台后,马特恩摇身一变,投入了纳粹的怀抱,同阿姆泽尔之间的友谊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在法西斯最猖獗的时候,马特恩甚至还当上了冲锋队队长,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居然对昔日的朋友下毒手。之后他因没能继续得到重用而离开了冲锋队,他反思自己的恶行,失望、懊悔和内疚折磨着他,泯灭的人性又开始复苏。他只好去当兵,可不久又当了英国人的俘虏。法西斯投降后,他从战俘营回到德国,开始到处寻找过去的仇人,对他们进行报复;他勾引他们的妻子、女儿,可最终却事与愿违,落得个人所不齿的下场。
小说围绕阿姆泽尔、图拉和燕妮三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 豆瓣
David Copperfield
8.4 (31 个评分) 作者: 狄更斯 译者: 庄绎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3
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波菲尔沦为孤儿,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波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体现了狄更斯一贯的风格。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雾都孤儿 豆瓣
Oliver Twist
8.3 (89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 7
孤儿奥立弗・退斯特从小在贫民习艺所受尽欺凌,逃到伦敦后又陷入贼窟。身边的世界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小奥立弗却努力坚守着心底深处的纯净与高贵。这份执著终于帮他等来了柳暗花明:布朗劳先生、梅里太太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与此同时,奥立弗奇特的身世,也一步步真相大白。小说深刻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爱戴。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苔丝 豆瓣
作者: (英)托马斯・哈代 译者: 孙法理 译林出版社 1997 - 3
《苔丝》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曾遭富人奸污。新婚之夜她向新郎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新郎不能谅解弃她而去。为生计所迫,苔丝只好与富人同居。后新郎回心转意愿与苔丝言归于好。绝望中的苔丝认为富人毁了她一生幸福,便杀了他,自己也被处死刑。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揭露了正是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造成了苔丝的不幸。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莎士比亚全集(全8册)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译林出版社 1998 - 5
本套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全”,二是“新”。说它“全”,因为它收了莎氏39个剧本和他的长诗、十四行诗及其他抒情诗,包括“河滨版”在1974年收入的《两个高贵的亲戚》和1997年刚刚接纳的《爱德华三世》及一首长诗,再加上《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片断,这样,已发现的莎氏存世作品就都在内了。说它“新”,因为它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还恢复了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等,以尽量保持莎氏作品的本来面目。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萨迦 豆瓣
作者: [冰岛] 佚名 译者: 石琴娥 / 斯文 译林出版社 2003 - 2
本书收录了五部“萨迦”,即冰岛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埃吉尔萨迦”、“鲑鱼河谷萨迦”、“尼亚尔萨迦”、“贡恩劳格萨迦”、“伏尔松萨迦”。这五部“萨迦”讲述家族的兴衰和古代英雄人物的业绩,展现了古代冰岛和挪威特有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民豪放乐观的精神面貌。
“萨迦”这个名词是从动词衍生而来,源出于古日耳曼语,其本意是“说”和“讲”,也就是讲故事的意思。公元十三世纪前后冰岛人和挪威人用散文把过去叙述祖先们英雄业绩的口头文学记载下来,加工整理就成了《萨迦》。流传至今的《萨迦》不下于一百五十种,主要反映了冰岛和北欧氏族社会的英雄 人物的战斗生活经历和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精神面貌,也兼有人物传记、家族谱系和地方志的内容。
这部选集中一共收了五篇萨迦,除了《埃吉尔萨迦》和《伏尔松萨迦》外,其余三篇都属于“冰岛人萨迦”,即冰岛的家族萨迦,以有别于根据日耳曼英雄史诗改编的故事。这几篇都是萨迦中最有价值的珍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窥全部《萨迦》的面貌。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尼伯龙人之歌 豆瓣
Nibelungenlied
作者: 佚名 译者: 安书祉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故事情节取材于欧洲古代英雄传说,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为第一部分,以法兰克或尼德兰传说为基础,讲的是西格夫里特的故事。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从小生活在父王的宫廷,成年时晋升为骑士。后来与勃艮第国公主克里姆希尔德结婚,婚后登基加冕,成为一位强大的国王,占有尼伯龙宝物。十年后,应勃艮第国王恭特和王后布伦希尔德邀请,西格夫里特携妻子克里姆希尔德去沃尔姆斯省亲。由于两位王后的争吵,引起布伦希尔德的仇恨,忠臣哈根为王后报仇,杀死了西格夫里特,随后夺走了尼伯龙宝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为史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勃艮第传说为基础,内容讲的是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或称勃艮第王国的覆灭。克里姆希尔德在沃尔姆斯宫廷寡居十三年之后,远嫁匈奴国王艾柴尔。又过了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国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里的外国王侯将帅都顺从了她的统治,认为复仇的时机已到。她说服艾柴尔邀请勃艮第国亲人来匈奴国赴宴。客人到达后,克里姆希尔德首先索要尼伯龙宝物,后来又下令焚烧大厅,从而引起匈奴人与勃艮第人之间的大杀戮。克里姆希尔德要求哈根说出宝物存放在何处,哈根不说。她于是下令砍下恭特的头颅,并亲自杀死哈根。老帅希尔德勃兰特看见一位勇士惨死在一名妇人手里,不忍漠视,当即杀死克里姆希尔德。全部故事就此以众英雄同归于尽而告终。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爱的插曲 豆瓣
Licks of love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4
《爱的插曲》是厄普代克于2000年11月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十二个短篇小说。该书可以说是将厄普代克创作的万花筒般的背景与主题全部呈现到了读者面前。作者特别喜欢书写的两性关系、男女私情等美国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在书中都有所涉及。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兔子归来 豆瓣
Rabbit Redux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罗长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兔子四部曲”之二,故事发生在1969年7月16日至10月31日。讲述主人公哈利返回家后,妻子反离家跟情人同居;以及哈利收留嬉皮士女孩吉尔和黑人逃犯斯基特后发生的事变。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兔子富了 豆瓣
Rabbit Is Rich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苏福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兔子四部曲”之三,故事发生在1979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至1980年元月。讲述主人公哈利因继承岳父财产而步入中产阶级后的生活,他富了,也自觉老境将至,他需要安稳,也需要刺激;再就是跟已经成年又不成器的儿子纳尔逊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兔子歇了 豆瓣
Rabbit at Rest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兔子四部曲”终结篇,故事发生在1988年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二至1989年10月。主人公哈利已经退休,可是发现生意被吸毒的儿子搅乱,自己又无力挽回局面。在最后一次享受篮球场上纵横驰骋的乐趣之后心脏病发作而死,年仅56岁。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豆瓣
作者: 卢永 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10
马雅可夫斯基——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歌手。
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林务官的家庭,1906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1908年初,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08-1909年间,三次被捕。出狱后,他开始诗创作的生涯。这时期正是俄国革命形势急剧发展的时期。革命形势造就了革命诗人。可以看出,马雅可夫斯基还在少年时期即为革命所吸引,所培育,社会主义思想很早就在少年马雅可夫斯基的心里扎下了根。文学上的未来主义也很早就吸引了他。但是,即使他开始在诗海畅游的时候,他也很自然地让他的诗焕发着人道主义的革命的色彩。十月革命爆发了。革命、列宁、社会主义,像新世纪的太阳,把世界照得通明。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心胸顿然开阔:“这是我的革命。”“啊,愿你四倍地被人赞颂,无限美好的革命!”“今天社会主义这伟大的异端邪说已变成前所未有的真实图景。”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最后一颗子弹 豆瓣
Маяковский (ЖЗЛ 1988)
作者: [俄] 阿·米哈伊洛夫 译者: 冯玉芝 华夏出版社 2001 - 1
编辑推荐:最后一颗子弹是从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开始讲起的,作为和其它一般传记不同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力图从揭开诗人自杀之迷着手贯穿传记的全部,所以在描写诗人的一生中的交往的过程中,作者就和诗人之死联系起来思考,似乎,从这一点上而言,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诗人的一些想法。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 豆瓣
Jean-Christophe
8.8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1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无法企及 豆瓣
The Untouchable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作家出版社 2008 - 11
《无法企及》显然不是出于猎奇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作者班维尔用他那“无法企及”的文笔塑造了丰满的“马斯克尔”的人物形象,对于主人公来说,双重间谍只是一种身份,这种特殊的角色转换也将人对自身认识的迷惑推到了极致。“马斯克尔”的人生中一直需要面对比普通人更加激烈的矛盾:家庭和宗教背景的影响;信仰与对祖国的背叛;性的转变与冲突。他一直提到,自己在忠实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直到最后,他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剑桥间谍”的历史情节曲折跌宕堪比戏剧,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是对“马斯克尔”这一角色的最佳总结。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沿着瞭望塔 豆瓣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6.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本书的主人公如下:
约翰•列侬、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詹尼斯•乔普林、邓丽君、小野洋子、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雷金、崔健、张蔷,以及王菲。
他们将共同完成这次寻找美好世界的“奇幻旅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故事,是所有曾经年轻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理想他们曾无所畏惧也曾彷徨失措,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死,情义比什么都更重要,总有人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在风平浪静之后,总会迎来神清气爽的一刻。
2010年10月27日 想读
白卫军 豆瓣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许贤绪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2010年10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