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rgb - 标记
艺术与观念(上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威廉·弗莱明 / [美] 玛丽·马里安 译者: 宋协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艺术与观念》通过对自史前文化、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欧洲和北美(也涉及亚洲和非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哲学、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和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
2010年5月26日 想读
科幻小说史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罗伯茨 / Adam Roberts 译者: 马小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科幻小说起源和发展的第一部全面的批判史。本书从文学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考察了科幻小说在古希腊的先驱,在17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再度横空出世,在18、19世纪的风格流变,以及在20世纪如何登上文化巅峰——以小说、电影、电视到漫画等各种风貌呈现全盛之势。
克鲁特和尼克斯的《科幻小说百科全书》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一部涵盖科幻小说起源到现在的通史,亚当·罗伯茨的这一部作品正逢其时。这部前所未有学术化的《科幻小说史》除了聚焦各种科幻文学作品之外,还将注意力投向多媒体科幻:电影、电视、漫画、电子游戏,甚至音乐(可追溯到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与此同时,罗伯茨清晰讲述了,17世纪宗教改革以来,科幻小说在西方文化中所呈现的面相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帕特里克·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著名科幻文学学者
2010年5月26日 想读
蛇にピアス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金原ひとみ / 金原瞳 集英社 2006 - 6
近年来,随着女性写作的崛起,少女文学在日本越来越高涨,涌现了井上路望发、乌本理生、绵失莉莎和金原瞳等优秀写手。作为日本当代“叛逆美少女作家”的金原瞳,以其处女作《蛇舌》分别获得2003年第27届昴文学奖和2004年第130届芥川文学奖。据说,金原瞳的《蛇舌》打破了芥川奖的两项纪录,一是金原瞳是该奖项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之一,才20岁,另一位是19岁的绵失莉莎;二是处女作即获奖。作为日本最重要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它标志了以金原瞳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写作在文学界获得“护照”,堂而皇之登堂入室。另外,《蛇舌》也获得了读者的欢迎,《蛇舌》的单行本发行量逾越50万册,而刊载这部获奖作的《文艺春秋》月刊3月号发行册数高达118.5万册,创下该刊发行量历史之最。
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那么,《蛇舌》是一部怎样的神奇之作呢?这是一部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关于围绕着时下流行的“身体改造”,展开牛仔女路易与小流氓阿马和朋克青年阿柴痛苦的情爱关系。在一般大众的眼中,小说的内容确实是“惊世骇俗”的:有令人不寒而栗的“身体改造”场景,有叫人恶心的S与M的性游戏细节(S即性虐待狂,M为性受虐待狂),还有目不忍睹的切切实实的文身景观。
这些另类行为都是非常令常人匪夷所思的。怎样看待他们这些看似变态的行为呢?我觉得,这反映了一部分青春期男女的心态和存在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和心态属于一种青春烦恼的别样表现形式。
对于刚刚获得独立,可以对他们处身的世界反思和进行独立意识时,却发觉他们已经深陷在成形的、被规划好了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人的(成人的)世界,他们则无形中成了他人的产品和玩偶。可是,才获得自主意识的他们不甘心被规驯,被宰制,不甘心做玩偶。但他们却无法离开和这个世界诀别,烦恼和痛苦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不让世俗麻木真实的自己
作品借女主人公路易之口道出了部分叛逆的当代青年人的心声:“在这阳光普照,没有一丝一毫阴暗角落能容我藏身的世界上,起码我得找到一个方法,能够把自己的身子当作影子来遮住自己。”
于是他们就惊世骇俗的自我“作贱”自己的身体,“身体改造”,不让世俗的物质和文化形态来麻木真实的自己,在“作贱”中感受作为个体的自我的存在。或许,我们只有这样才可能理解作者最初的创作动机:“想要分析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身体改造感兴趣的人们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对抗,一种以自杀式的方式抵抗现代社会的沙漠化。
这是不是路易身体改造的意义所在呢?是不是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呢?我想,只要我们从当下社会是有问题的角度来判断他们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能就不会对他们嗤之以鼻,把他们视为人渣和垃圾。相反,他们可能是自由、民主、独立和自我的斗士。即使退一步说来,他们不是斗士。可是,他们也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没有窃国者的野心,没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也没有制造恐怖,他们也不是社会的寄生虫,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至多不过是他们奇形怪状的外表刺激了世人的眼球而已。这又有什么错呢?你可以不和他们交往,无视他们的存在呀。
“路易们”也为自己出格的外表省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而高兴,比如马路上塞名片的和兜售的。小说有一个关于姓名的细节,路易、阿柴和阿马都不是他们的户籍名,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户籍名是父母给取的,他们不要。他们彼此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连对方多大都不清楚。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都是来自成人世界的法则,他们是不要的。主人公路易说“为什么我被人当作孤儿呢?双亲健在,可那个家与我没有一点关系。”她宁愿呆在阿马的宿舍,呆在阿柴的住房里(他们都不呆在父母家),这与其说是一种独立的姿态,不如说是自觉的和现代沙漠化世界的自觉隔离。
从来不追问存在的意义
他们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证明自己作为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他们只看取存在,从来不追问存在的意义。他们只看重行为的过程,从来不顾及世态的结果。
时尚的他们渴望的就是痛感带来的巅峰体验,麻木的他们只有在极度的痛苦中,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制造痛感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自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已。女主人公说“我实实在在感到自己活着,只有在我感到疼痛的时候”。你看,舌头打孔时的感受:“‘喀嚓’一声,全身一下子抽搐起来。肯定比达到高潮时抽搐得厉害。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发生了短时间的痉挛,力量都集中在了肚子上,不知什么原因,同时感到自己下身也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冲了进去。就像注入了麻醉药似的,整个下身都失去了知觉……钝痛和刺痛在很短的间隔交替向我袭来,但我还是感到来这里不错。”追求痉挛的痛并快乐着的高端体验,用生理的痛感来换取心理快感,这是不是一种极端行为呢?对少女少男来说,单调的生活太单调了,没有变化,他们渴望某种新奇和变化的因子的出现,并且这种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好是自己来创造。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更不要谈到什么意义之类的大词。路易说:“文身完成了那时我又会想些什么呢?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改变的东西,我靠自己改变了。也许会有人说我是在违背上帝,也许有人会说我过于任性。我的人生是无所有,无所忌,无所咎的。我的未来,我的文身,我的舌环,肯定是无意义的。”
叛逆的青年会永远这样一意孤行地叛逆下去吗?永远不问及未来,“生活就是沉溺于啤酒”吗?在啤酒的滋养中,路易在一天天的瘦下去,她和阿柴知道这是一种慢性自杀。阿柴也不愿再这样混下去了,想找一个人结婚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场事故,阿马意外的死去。这是一个契机,让他们重新回到户籍名的世界,路易真名是中则路易,阿柴叫柴田葵月。柴田葵月要路易从此叫他的户籍名,也换口叫路易为“葵月”了。在完成了给路易文麒麟这个最伟大的艺术挑战,他再也不给人文身了,与曾经酷爱的文身作别。还听了路易的话,破天荒开始留发了。
总的说来,作为一部青春文学,《蛇舌》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它充分显示了金原瞳当作家的天分和对青春生命别致而深沉的思考。日本作家龙上村价说得好:“《蛇舌》细节真实,无懈可击。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不仅建构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的心情。”
2010年5月25日 想读
经典唱片 豆瓣
作者: 余锋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 1
听音乐其实是件私人的事情,每个乐迷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听古典音乐也并不见得就比听流行音乐要高尚,在现代社会里,与其故做姿态地勉强自己,还不如自然地顺从时流来得率真。不过,让自己的心智多做一些练习、增多一些经验却也是必要的;古典音乐的内容确实较为繁复,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文化内容,仿佛要带我们去另一个世界游历,这本书正是我们需要的!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j6051152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 豆瓣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波德维尔 / 克里斯汀·汤普森 译者: 曾伟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10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这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j910
音乐剧指南 豆瓣
作者: 普弗里希特 译者: 杨祖群 湖南文艺 2008 - 1
《音乐剧指南》选录作品的原则是,除古典的美国音乐剧之外,主要考虑已在德语剧院中地方化以及那些常常通过电影而变得家喻户晓的作品及其作曲家。在这方面,这种类型的形式问题依然未被考虑。判断一部音乐剧在形式结构上是什么类型——一方面它与轻歌剧的区别是什么,另一方面它与带有芭蕾舞的大型歌剧的区别又是什么——不可能是一本音乐剧指南的任务。诚然,它尚且需要进行大量的音乐和戏剧科学方面的具体研究分析,以便能够定义出明晰的界定,尽管这种界定对于戏剧实践而言仅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对于鲜活的戏剧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它同时也适用于音乐轻歌剧有效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这就包含了这种类型中音乐和素材方面的多样性,从对时代和社会的批评性作品到主要功能为缓解压力、轻松愉快和发掘生活乐趣等这一类的音乐剧。这类作品主要有《游览船》《安娜特佛卡》《睡衣游戏》《毛发》《皮平》或《埃维塔》,除此之外具有相同地位的还有《不,不,纳内特》《女士,悠着点》《滑稽面孔》《亲亲我,凯特》《哈罗,多利》或《吉吉》。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j8333
银色流光之血色江湖 豆瓣
作者: 林江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从“教父”的故乡意大利出发,到纽约的“小意大利区”会一会“好家伙”,赴香江一隅踏遍“无间道”,采摘日本“菊与刀”下“恶之花火”,一路横扫近年风生水起的韩国新兴家族;再杀到南美巴西的“上帝之城”,回头俯瞰神秘的印度……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j905136
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 豆瓣
作者: 双城, 列狐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9
全球最知名、最权威的电影杂志年度推荐!“年度十佳电影”则是《电影手册》每年评选出来的当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分别由杂志的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可无论怎样,它的个性鲜明的评判标准始终是电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1950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创刊宗旨是倡导战后法国的年轻电影从业者,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原则,创作起码正朴实无华、能客观反映这个起码实世界的电影作品。并且,高度强调导演对电影的灵魂性作用。由此,从该尽可能志的编辑中诞生了数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和让-吕克·戈达尔等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等人随后掀起了改编电影史进程的“新浪潮运动”。正因如此,他们的编辑部才会不断涌现出像阿塞亚斯晕样的年轻导演。 “年度十佳电影”则是《电影手册》每年评选出来的当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分别由杂志的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可无论怎样,它的个性鲜明的评判标准始终是电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j905127
心理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查尔斯·莫里斯 (Charles G. Morris) 译者: 张继明 第1版 (2007年11月1日) 2007 - 11
《心理学导论》(第12版)是美国普通心理学方面销售最好的教科书之一。《心理学导论》(第12版)的两位作者莫里斯和梅斯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始终坚持鼓励积极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观。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B84126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豆瓣
作者: 傑弗瑞. 译者: 朱春林、朱 心靈工坊 2004 - 4
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是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他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溝通者,也曾被尊為本世紀首席心理治療師。他的貢獻可跟佛洛伊德並駕齊驅:佛洛伊德是理論大師,而艾瑞克森則是治療實務的大師。艾瑞克森發表在心理治療文獻的案例多過任何臨床工作者;他所發明的技術多過任何一位執業醫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他著迷於人類的韌性和潛能,最關心的是人如何能夠改變。
艾瑞克森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許多身體病痛的折磨,從小兒痲痺、脊椎扭曲、肌肉萎縮、關節炎、肺氣腫到色盲。然而,當病人來到他的面前,看到的卻是一位熱愛生命的治療師,他永遠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經常快樂大笑,完全活在此時此刻。當他鼓勵病人欣賞生命,超越病痛與限制,對病人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艾瑞克森是心理治療實務界的天才,而且滿腔熱忱,一心想將多年心血得來爐火純青的技巧傳授給後輩知道。他的一生經常四處講學,到了晚年因為身體的巨大疼痛無法旅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包括內科醫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與碩士級心理治療師等,開始不斷湧向他所居住的鳳凰城,渴望接受他的教導。他的行程永遠是排滿的,直到離世前夕,他都還是善用每一分鐘來指導學生。
本書的作者薩德博士,即是艾瑞克森的嫡傳弟子。1979年夏天,薩德博士安排在艾瑞克森家中,為健康專業人員舉辦一週的教學研討會,薩德博士將它製作成教學錄影帶,並整理成《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一書。書中並附有兩個催眠誘導的實例,對於想了解催眠治療的讀者絕對是一大福音。我們透過字裡行間,可以一窺大師的技巧和風範。薩德博士坦承:「我研究艾瑞克森已經超過三十年,但我知道其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他對老師的尊敬和佩服可見一斑。透過本書,相信對國內催眠治療的推展有很大助益。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B84931
未来城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特拉菲尔 译者: 赖慈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c912.814
社会心理学 Goodreads 豆瓣
Social Psychology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 周晓虹 译者: 张智勇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c912.643
社会学(第4版) 豆瓣
作者: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赵旭东 / 齐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对于第四版《社会学》内容的修订比本书以往所有版本都更为全面。书中所有的经验数据都经过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像前三个版本一样,作者努力使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处于本学科的最前沿。本书大量使用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专业期刊作为研究资料的来源,为了使教材尽可能具有时事性,也精选了一些报纸和杂志作为最新的资料来源。本书新增了许多部分。通过把新增内容与那些可靠的、经过检验的部分相结合,尽可能地保持了本书权威级社会学绪论的声誉。
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从几个角度开辟了新领域。第四版的创新性在于它是包括了有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其他变化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透彻研究的第一本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事实上遍布每一章。巨变时期也带来其新的风险,风险也是本教材探讨的一个持续的主题。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c9165
走出江村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7 - 6
最近看到介绍的一本书叫做<江村经济>
费孝通在英国的经济博士生论文
王小波评论是国内早年间最"诚实"的书
据说江村叫做江湾村
是中国解放前农村兴办企业的试验点
村里似乎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现在仍保留有费孝通姐姐当初办的纱厂
很想看看是什么样子
各位高手有去过的么??
2010年5月24日 想读 c9170
西方心理学史 豆瓣
作者: 车文博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本书既是深具学术性的西方心理学史专著,又是极富可读性的西方心理学史读书。 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心理学科讲授教材,又可供文史哲教有关课程.
2010年5月23日 想读
Red Cavalry 豆瓣
Конармия
作者: Isaac Babel / Nathalie Babel 译者: Peter Constantin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 4
One of the great masterpieces of Russian literature, the "Red Cavalry" cycle retains today the shocking freshness that made Babel's reputation when the stories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the 1920s. Using his own experiences as a journalist and propagandist with the Red Army during the war against Poland, Babel brings to life an astonishing cast of characters from the exuberant, violent era of early Soviet history: commissars and colonels, Cossacks and peasants, and among them the bespectacled, Jewish writer/intellectual, observing it all and trying to establish his role in the new Russia. Drawn from the acclaimed, award-winning "Complete Works of Isaac Babel," this volume includes all of the "Red Cavalry" cycle; Babel's 1920 diary, from which the material for the fiction was drawn; and his preliminary sketches for the stories-the whole constituting a fascinating picture of a great writer turning life into art.
2010年5月22日 想读
族长的没落 豆瓣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伊信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5 - 7
《番石榴飘香》里有专门章节叙述马尔克斯创作《族长的没落》经过。
“是用密码写就的自传。
是一部特别难以深入的小说,我当时真是寸步难行。我是一个作家,但是我和读者一样遵循一个准则:要是对一部作品不感兴趣,就立即放下。总有旧笔重提的最佳时间的。
那是描写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
因为我就像写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的。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星期我只写出了一行字。
在我所有的作品里,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具有实验性质,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次艺术冒险。”
又:《百年孤独》则需要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使之进入另外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我们一致同意称之为神话的现实或魔幻的现实。……为了摆脱《百年孤独》中使用的语言,在《族长的没落》中又不得不另找一种。《族长的没落》是一首散文诗,那基本上是受了音乐的影响,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欣赏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记者:哪本书能体现你的诗歌修养?
马尔克斯:也许是《族长的没落》吧。我是把它作为散文诗来写的。
“吴尔夫《黛洛维夫人》中的一段话:但是,毫无疑问,车子里笼罩着一种庄严的气氛,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隐隐约约的庄严气氛,凡夫俗子都能企及;他们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英国的尊严这么近,离国家的不朽象征这么近,而这种尊严是急切的考古学家挖掘了时间的废墟之后加以证实了的,当时伦敦还不过是一条杂草丛生的土路,每星期三上午在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不过是一堆戴着结婚戒指的尸骨,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并且由于蛀齿而补了满口的白铅。”这段话完全改变了我的时间概念,也许,还使我在一瞬间隐约看到了马贡多毁灭的整个过程,预测到了它的最终结局。另外,我想,它难道不是《族长的没落》的遥远起因?而这本书正是描写人类的权力之谜,描写孤独和贫穷的。
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环境作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格林非常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文学问题,他精选了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客观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真正联系的材料。用这种办法,热带的奥秘可以提炼成腐烂的番石榴的芳香。
2010年5月22日 想读
到灯塔去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9.0 (193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2010年5月20日 想读
觅渡 豆瓣
作者: 梁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
阅读复杂,写作也就复杂。满足刺激有黄色、武打读物;满足休闲有闲话、笑话等读物;满足信息有报纸;满足知识有专业的或普及的读物。而满足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层次,可以是专门的思想理论和美学读物,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类读物中。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但必须见美见理。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散文如专求刺激当然不可取,求休闲、信息和知识也不是它的专长,虽然它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虽已没有多少积极的思想,但美感犹存,选家就长选不衰。但是如果两者皆无,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学,只是一篇平实的应用文,或者弄噱头的巧文。
自从我悟得了这两条标准,我就这样去追求。照此目标选材、加工、打磨。我前期的散文主要写山水,侧重审美,挖掘山水之美;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都是循着这个认识。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在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我一直这样追求着,实验着。现在怀着忐忑不安之情编出第一本自选集,就教于读者。
2010年5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