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政治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30 个评分)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如王沪宁所说: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Biography Politics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豆瓣
Stanley Kubrink Interviews
9.0 (6 个评分) 作者: 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译者: 顾国平 / 张英俊 新星出版社 2013 - 6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1928-1999)本人如同其影片的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他不喜欢接受采访,更希望通过影片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本书第一次将库布里克为数不多的访谈汇集在一起,影评人士和普通电影观众都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位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书中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采访者包括吉恩•西斯科尔、杰里米•伯恩斯坦和吉恩•菲利普斯等。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访谈中,库布里克还热情洋溢地谈论摄影器械和音效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影片的效果更加惟妙惟肖……
库布里克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全程掌控,他在书中细述了这一工作习惯。“所有手持拍摄的工作都是我来亲自做,”他在1972年就《发条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我自己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发现即使是对最有才华、最敏感的摄影师,我也不可能解释清楚我想在手持拍摄中得到怎样的画面。”
访谈中呈现的库布里克既不刻意设防,也不躲躲闪闪,相反,他坦白率直,坚持己见,同时还自信满满,能说会道。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组织天赋,言语间常常一字不差地成段引用各类影评、书籍和文章。尽管在外人眼中库布里克是一位离群索居的隐士,但是书中访谈展现的这位导演平易近人,机智诙谐,渴望与他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幕后故事是怎样的?
《2001:太空漫游》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到底是什么关系?
库布里克为什么不愿提及《斯巴达克斯》?
为什么库布里克生前要禁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
揭开谜团,走进更真实的库布里克!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卞思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19年6月15日 已读
非常喜欢安德森对生活,治学的观察与思考。
Biography
坏血 豆瓣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7.8 (79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 译者: 成起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
一滴血液如何创造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女版乔布斯” 如何利用欲望与贪婪打造出硅谷商业神话?
比尔·盖茨2018年度推荐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卡雷鲁纪实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 时代周刊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金融时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书籍
原著改编电 影由好莱坞传奇影业制作 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
【内容简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疯狂,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无法放下它。 这本书涵盖了一切: 精心策划的骗局、企业阴谋、杂志封面故事、被毁坏的家庭关系,以及一家曾经价值近100亿美元的公司的崩溃。" ——比尔 · 盖茨
"在这部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的杰作中,犯罪小说家都没有卡雷鲁那种对悬疑节奏的掌控和人物性格多样性发展的敏锐感觉... .. 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书单》
2019年6月13日 已读
叙事节奏非常棒,一口气读完。翻译有一些错误,但大致不影响理解。作者的预设立场很明确。
Biography Business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2019年6月12日 已读
意外的好看。坚持长期创作的不易,epiphany时刻,从英文开始写作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日语节奏,关于得奖、原创、阅读、写作人称的思考。轶事好玩,但更喜欢的还是村上的人生态度,坦率的感谢生命中的幸运时刻,并长久平和地努力,兑现对其珍视的允诺。
Biography Essay
I'm Your Man 豆瓣
作者: Sylvie Simmons HarperCollins 2012 - 9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one of the most emigmatic, beloved, and celebrated artists of our time.
Leonard Cohen's extensive and successful recent worldwide tour has demonstrated that his popularity across generations and borders has never been greater. Cohen's life is one of singular mystique. This major in-depth biography is the book Cohen's fans have been waiting for. Acclaimed writer/journalist Sylvie Simmons has interviewed more than 100 figures from Cohen's life and work, including his main muses; the women in his life -- from Suzanne and Marianne to Rebecca de Mornay and Anjani Thomas; artists such as Rufus Wainwright, Nick Cave, David Crosby, Judy Collins, and Philip Glass; his record producers; his closest friends,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many of the spiritual figures who have influenced his life.
Cohen, notoriously private, has granted interviews himself. Thoroughly researched and thoughtful, penetrating and lively, fascinating and revealing of stories and facts never read before, I'm Your Man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Cohen and his life. It will be one of the most talked-about books of the season, and for years to come.
马奈艺术书简 豆瓣
作者: (法)马奈 译者: 李关富 2012 - 6
本书包含马奈写给家人及当时文艺界名人如左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莫里索等人的书简200余封,以及几乎全部画作。这些信件和作品不仅真实反映画家波澜起伏的艺术生涯,生动再现了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思维,并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19世纪法国历史和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疯狂的谱系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 [法]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孔锐才 /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
★荷尔德林走入黑夜,奈瓦尔缢死窗栅,尼采抱马痛哭,梵·高刀割左耳,鲁塞尔沉溺药物,阿尔托电击灵魂……这是疯狂的谱系,也是天才的谱系……这刻,思想沦入非思的黑夜,语言沉入沉默的深渊,作品落入无作的废墟……
★他们是哲学、文学、艺术和戏剧的历史上卓越的天才,但他们的天才之光也发于其疯狂的自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陷于不同的病情,但他们经历了被理性世界放逐、被精神病学囚禁的相似命运,并在其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其肉体苦痛的尽头,继续着他们追求作品之完成的共同冒险。
★在福柯之前、之后,对疯狂的谱系的探索终将决定我们所谓文明的正常目光对一切界域之外的存在的态度,而每一位亟需世界认同和肯定的幽暗天才也总以暴烈扭曲的姿势表明了其真正异于常人之处,其创造的无穷力量,恰恰是他的苦难、他的疯狂。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克里斯蒂娃、雅斯贝尔斯和阿尔托等人关于疯狂的重要论述,全面揭示一个疯狂的谱系的构成。
- 内容简介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本书即围绕此疯狂的谱系展开,分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聚焦荷尔德林,收入布朗肖、拉普朗什和福柯的三篇文章。布朗肖是战后法国思想界最早关注荷尔德林的人之一,《完美的疯狂》一文对其疯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拉普朗什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荷尔德林与父亲的问题》节选自其同名著作,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父亲的“不”》则是福柯对拉普朗什之研究的评论。
第二单元聚焦奈瓦尔,收入费尔曼、克里斯蒂娃和阿尔托的三篇文章。《钱拉·德·奈瓦尔:书写生存,或作为自传的疯癫》可被视为费尔曼同福柯《疯狂史》的一次对话。克里斯蒂娃的《奈瓦尔,不幸的人》则通过对《幻象集》中一首诗的分析,来展开对其疯狂的研究。乔治·勒·布雷东发表过两篇关于奈瓦尔的评论文章,《奈瓦尔的幻象》则是阿尔托对这些评论的回应。
第三单元聚焦尼采,收入巴塔耶、克罗索夫斯基、布朗肖和吉拉尔的四篇文章。巴塔耶是20世纪法国思想中尼采阐释潮流的开启者之一,《尼采的疯狂》一文便是其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克罗索夫斯基是战后法国尼采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翻译了尼采的多部著作,也做了诸多关于尼采的研究,《病人的最佳发明》便是其中之一。受克罗索夫斯基研究的启发,布朗肖以断片的形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永恒轮回、语言与疯狂》即是对这些讨论的汇整。吉拉尔的《地下室超人:疯狂诸策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剖析了尼采之疯狂的诸因。
第四单元聚焦梵·高,收入雅斯贝尔斯、巴塔耶、拉波尔特和阿尔托的四篇文章。《梵·高的作品与他对自身疾病的态度》是雅斯贝尔斯早年从事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巴塔耶的名篇《献祭的残损与梵·高的断耳》则从“献祭”这一概念出发探讨梵·高的病理和行为。拉波尔特在《文森特和梵·高》一文里提出,“正是疯癫本身使清醒的文森特和疯子梵·高分离”。阿尔托的名篇《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写于他1947年2月参观橘园美术馆的梵·高展览之后,这篇充满愤怒的文章既是阿尔托对梵·高的理解,也是阿尔托对自己的理解。
第五单元聚焦鲁塞尔,收入布勒东、雅内、莱里斯、福柯和德勒兹的五篇文章。布勒东是鲁塞尔作品的最早赏识者之一,《雷蒙·鲁塞尔》是布勒东对鲁塞尔其人其作的简述。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雅内是对鲁塞尔进行精神治疗的医生,其对鲁塞尔病情的诊断就记录于《迷狂的心理特征》一文。莱里斯不仅是鲁塞尔生前的好友,更是鲁塞尔的重要研究者,《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构想与现实》即是这方面的成果。福柯也痴迷于鲁塞尔的写作,他曾出版鲁塞尔研究专著《雷蒙·鲁塞尔》,《封闭的太阳》即摘选自此书。德勒兹的文章《雷蒙·鲁塞尔或真空之惧》则是对福柯《雷蒙·鲁塞尔》一书的评论和回应。
第六单元聚焦阿尔托,收入普雷奈、布朗肖、拉波尔特的三篇文章,以及批评家洛特兰热对精神病医生费尔迪埃尔的一篇访谈。普雷奈的《阿尔托,被社会自杀的人》是对阿尔托的《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的深入思考,剖析了疾病本身的社会背景。布朗肖的《阿尔托》一文分析了阿尔托来到巴黎后就其诗歌创作和精神病苦的关系同拒绝发表诗作的杂志编辑雅克·里维埃尔进行通信的著名事件。拉波尔特的《阿尔托或受刑的思想》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托的病因。在阿尔托被监禁并接受电击治疗的岁月里,费尔迪埃尔正是罗德兹精神病院的主管,他同阿尔托有过大量的通信交流,访谈文章《罗德兹的善人》便是对此事件的一份记录,在此访谈中,费尔迪埃尔的证词虽有自辩之嫌,但仍披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苏伟贞 / 刘俊 主编 Beijing Book Co. Inc. 2015 - 6
综观新文学以降,华文女性书写场与批评的荒芜,曾经牛步辗转,来到二十世纪,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女性角色与遭遇反映于书写,究竟是开阔还是狭幅?华文女性小说的写作姿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本书聚焦于新文学缘起的二十世纪,以及女性作家发表于二十世纪的小说,选取三十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华文女作家,撰写作家生平介绍、作品导读,奉上具体的作品文本,由此构成了这本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也可称作一部简明的二十世纪华文女作家写作史。
这样的选集标示了此书的主旨与女作家们的文学定位、文学影响力,涉及文学时空横向的发展与纵向的承续,同时呈现了编者的眼光、品味和用心。
我的生活 豆瓣
作者: [法]马克·夏加尔 译者: 余中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马克·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然而,他的文字同样富有诗意。《我的生活》是夏加尔追忆前半生的自传作品,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仍然年轻,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成长生涯的回顾。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画作色彩浓郁,提琴手和母牛都在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而他的文字同样轻快、洒脱,有如小步舞曲,带着来自底层生活的忧伤和幽默。本书清晰地呈现了他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展示了他绘画灵感的具体来源。夏加尔用爱的颜料,写成了飘在空中的自传。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杨向荣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2
8.7 (36 个评分)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仲召明 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访谈者从准备到采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访谈也不是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出版而带上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文坛秘辛……这些访谈妙趣横生的内容、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有人说,这些访谈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19年5月2日 已读
飞行阅读。“即便是辛苦,也想要这样滚烫的人生呀” 北野武可爱!
Biography
七十年代 豆瓣 Goodreads
七十年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李陀 /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7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本书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为什么是马勒? 豆瓣
作者: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译者: 庄加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断头王后 豆瓣 谷歌图书
Marie Antoinette: Bildnis eines mittleren Charakter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李芳 希望出版社 2009 - 9
本书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出版后曾轰动欧洲。
玛丽·安托瓦内特天生丽质,却成了母亲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15岁远嫁法国,与当时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结为夫妇。
路易十六性格软弱,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她不能履行丈夫的责任,并由此放任安托瓦内特的任性胡为以作为补偿。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安托瓦内特为了排解不幸婚姻带来的苦闷,终日沉迷于打扮、跳舞、赌博中,并耗费巨资修建行宫,左右国王、干预朝政,被讥讽为“赤字皇后”。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中,安托瓦内特的轻率和政治上的幼稚使她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置于狂飙的巅峰,最终难逃厄运。
茨威格对这位薄命红颜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予深深同情,力图把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来描写,使她的悲剧性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豆瓣
作者: [美]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 译者: 钱莉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全球躁郁症研究顶尖权威、超级畅销书作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为你讲述天才们摆脱躁郁、追逐热情的成功人生。
作者杰米森将目光转向了人类心智与情绪中更光明的一面——热情洋溢。杰米森从此书第一页开始,就带领我们游走于《圣经》以及爱默生、梭罗、惠特曼等人的名著,去欣赏大自然无尽的美妙。她从各行各业人物的成就,毫不犹豫地向读者阐述热情洋溢的本质,以及这一特质与追求知识、冒险、创造力和生存本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和读者分享了热情洋溢在人类史上以及个体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杰米森在书中不断地提醒我们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此书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在阅读它时,让人不知不觉中也跟着她一起向往大自然,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充满希望。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多少是天生注定的,但是,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既然我们了解到热情洋溢的情绪会产生这么多积极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以热情洋溢的情绪来面对每一天呢?
本书是杰米森“躁郁天才”四部曲之三,其他三本分别为《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上)《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下)《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上):躁郁症与伟大的艺术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