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里尔克传 豆瓣
A RINGING GLASS: The Life of Rainer Maria Rilke
作者: [英] 唐纳德·普拉特 译者: 张兴文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我最美好的回忆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刘云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萨冈传奇开始于三十多年前:《你好,忧愁》引起的轰动、赛车的疯狂、圣特罗佩或日耳曼德普雷的不眠之夜、彻夜的赌博……以及她的朋友们。
弗朗索瓦兹第一次叙述自己的故事。她喜欢速度、圣特罗佩、赌博和朋友。但她却讨厌引起轰动,讨厌一切议论和身边的流言蜚语。她羞怯而谨慎,令她完全投入的是对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的追忆,而不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剖析。
她用同样自然的笔调回忆她与双目失明的让-保罗·萨特共进的晚餐以及她在戏剧上的“失败”。这里更激动,那里则更幽默。然而,所有这些叙述显示出一个共同点:与那些不太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伟大的男作家……和女作家截然不同,弗朗索瓦兹喜欢爱慕、喜欢赞美。她让我们结识的是那些用才华、宽容和不幸打动她的人:比莉·霍莉黛、奥森·威尔斯、让-保罗 ·萨特、卡森·麦卡勒斯、玛丽·贝尔、鲁道夫·努雷夫、田纳西·威廉姆斯……
豆瓣
Toxique
6.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 绘者 [法] 贝尔纳·布斐 译者: 王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萨冈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天遭遇了车祸之后,根据自己在戒毒治疗所里面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作者在日记中回忆了她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有她的好朋友,有照顾她的医生。在戒毒治疗中她还不忘读书和写作。本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萨冈,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还能了解她对波德莱尔、 阿波利奈尔等法国作家的评价和看法。本书还配有法国插画家贝尔纳·布斐的精美插图。
“要想让这本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我的这段生活,我恐怕还得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我渐渐习惯了视死亡为平常事。死,只不过是疾病在无法治疗时的解决方案而已。”
三大师 豆瓣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申文林 2005 - 5
《三大师》内容简介: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量重要的,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在《巴尔扎克》中,茨威格把生于拿破仑时代晚期的巴尔扎克看做是用笔来征服世界的拿破仑,要用笔来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正是这样一种文学上的雄心成了他创作的驱动力,他生活的激情,这是一种主宰他直至生命最后和息的激情。他锲而不舍,紧紧盯住这个目标,在创作中他忘掉一现实,耽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为此,他不断地用咖啡来刺激自己的神经,每天工作甚至达到十八个小时。他的写作不是一种劳动,而成了梦幻和陶醉,他成了如茨威格在他另一部长篇传 记《巴尔扎克》中所说的“写作机器”。他孜孜不倦地沉湎于创作,用他的笔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由“风俗研究”(包括《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九十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用这部巨著构建了一个时代,它成为一部十九世界的百科全书,一座最大的人类文献书库。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三大师》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以自己的尺度锁定它的界限和它的重量:在一部作品的内部只有一种比重,没有公正秤上的绝对重量。
这三篇文章都以作品的理解为前提:它们不是入门,而是升华,觉淀和提炼。因为高度凝炼,它们只能是萨尔茨堡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种必要的缺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篇文章里使他感到特别遗憾,他的分量像歌德一样,就是最广阔的形式也无法能加以包括。
俄罗斯的安娜 豆瓣
作者: (英)范斯坦 译者: 马海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2
本书讲述了俄罗斯文坛最了不起的诗人之一——安娜•阿赫玛托娃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借鉴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安娜本人的回忆录、信笺和日记,以及对她的朋友和家人的采访记录,力求详细而真实地还原这位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一生。
一战前,安娜已经开始写作,那时,正如她所说,“把女人当作诗人是件很可笑的事”。但她天分出众,成绩斐然,不过成功的代价也相当沉重:她的三段婚姻都不快乐,斯大林时期,她的诗歌被禁,她唯一的儿子被关入古拉格集中营当人质以让她保持沉默。在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下,在感情需求和艺术追求的矛盾中,她的坚定和毅力让她成为了所有被极权压制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她创作的优雅而蕴含着源于她的戏剧人生的激情的作品,给人以无限希望与力量。本书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位伟大女性的人生故事。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8.6 (18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4
8.6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马鸣谦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5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2012年,经《巴黎评论》授权,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正式推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是该系列的最新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四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格雷厄姆•格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W.H.奥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E.L.多克托罗、威廉•特雷弗、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艾丽丝•门罗、若泽•萨拉马戈、萨尔曼•鲁西迪、哈维尔•马里亚斯、大卫•格罗斯曼、大卫•米切尔、米歇尔•维勒贝克。
Sharp 豆瓣
作者: Michelle Dean Grove Press 2018 - 4
Dorothy Parker, Rebecca West, Hannah Arendt, Mary McCarthy, Susan Sontag, Pauline Kael, Joan Didion, Nora Ephron, Renata Adler, and Janet Malcolm—these brilliant women are the central figures of Sharp. Their lives intertwine as they cut through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guing as fervently with each other as they did with the sexist attitudes of the men who often undervalued their work as critics and essayists. These women are united by what Dean terms as “sharpness,” the ability to cut to the quick with precision of thought and wit, a claiming of power through writing rather than position.
Sharp is a vibrant and rich depi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beau monde of twentieth-century New York, where gossip-filled parties at night gave out to literary slanging-matches in the pages of the Partisan Review or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s well as a considered portrayal of how these women came to be so influential in a climate where women were treated with derision by the critical establishment.
Mixing biograph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ultural history, Sharp is an enthralling exploration of how a group of brilliant women became central figures in the world of letters despite the many obstacles facing them, a testament to how anyone not in a position of power can claim the mantle of writer and, perhaps, help change the world.
Manet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译者: Margaret Rigaud-Drayton Polity Press 2017 - 9
What is a 'symbolic revolution'? What happens when a symbolic revolutions occurs, how can it succeed and prevail and 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Using the exemplary case of Edouard Manet, Pierre Bourdieu began to ponder these questions as early as the 1980s, before making it the focus of his lectures in his last year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This volume of Bourdieu's previously unpublished lectures provides his most sustained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fields. It is also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mpressionism and the works of Manet. Bourdieu treats the paintings of Manet as so many challenges to the conservative academicism of the pompier painters, the populism of the Realists, the commercial eclecticism of genre painting, and even the 'Impressionists', showing that such a revolu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ditions that allow field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to emerge. At a time when the Academy was in crisis and whe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inters challenged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defining artistic value, the break that Manet inaugurated revolutionised the aesthetic order.
The new vision of the world that emerged from this upheaval still shapes our categories of perception and judgement today the very categories that we use every day to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This major work by one of the greatest sociologists of the last 50 years will be welcomed by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sociology, art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generally. It will also appeal to a wide readership interested in art, in impressionism and in the works of Manet.
And A Voice to Sing With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an Baez Simon & Schuster 2009 - 7
在线阅读本书
Fifty years after her stunning debut at the Newport Folk Festival, Joan Baez remains a musical force of nature whose influence is incalculable. Her voice is part of the soundtrack of a generation, and her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helped form its conscience. She marched on the front lin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with Martin Luther King, Jr., inspired Václav Havel in his fight for a Czech Republic, sang on the first Amnesty International tour, and stood alongside Nelson Mandela on his ninetieth birthday in London's Hyde Park. She brought the '60s Free Speech Movement into the spotlight, organized resistance to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and forty years later saluted the Dixie Chicks for their courage to protest war. Her earliest recordings fed a host of traditional ballads into the rock vernacular, and she unself-consciously introduced Bob Dylan to the world in 1963 in an effort to bring attention to songwriter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 Hers is a journey of the spirit, told with intimacy and passion as Baez shares her introduction to folk music and her baptism as its first female star in the coffee houses of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he recounts her musical and personal entwinement with Bob Dylan; her marriage to David Harris, and their painful breakup; and the joy she found upon the birth of her son, Gabriel.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acclaimed music critic Anthony DeCurtis, And a Voice to Sing With is the story of an American cultural icon. Marked by the openness and vulnerability that have touched us in her music, and the passion and integrity that have informed her politics, this is a disarmingly frank and stirring memoir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performers of our time.
精神疗法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王威 西苑出版社 1998
茨威格的不朽名著:《精神療法》一書,是分別以馳名世界的三個精神學先驅——梅爾梅斯、瑪麗.貝克爾、弗洛伊德的一生對人的精神現象的摸索、樸素的實驗,以及對「患者」施以實際的「治療」為主,他們分別在極度保守的十九世紀,展開了對人的內心狀態的追尋,試圖將人難以理解的心靈現象、不明所以的疾病的起因,找出可以被理解和治癒的方法。儘管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被當時代的人所認可,甚至遭到打壓和排斥,然而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見地,雖然仍有相當科學性的缺失;但這些「精神療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整整一個世紀之間,更多的學者的紛紛投入研究,並在全世界各大學、醫學院為此而開設通識課程,而使其在高度專業化、科學化的完善和的應用之下,終於為我們人類在心理、醫療、教育、信仰等方面,創造出影響深遠的福祉。
弗洛伊德向人们揭示了潜意识对于人的心理状态乃至身体健康有着怎样的影响,认为许多精神疾病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自于文化对于性的压抑和性的自然要求间的冲突,这些精神疾病有时会导致身体的残疾。他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位瘫在床上多年的女病人,这种病症后来被称为“癔瘫”即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却就是无法站立。弗洛伊德把这解释为潜意识在支配,因为在病人自己都无法看到的潜意识当中,她“需要”这样瘫在床上,以获得他人格外的怜悯,照顾,或是躲避某种社会的义务。

在玛丽.贝克尔生命的前四十年,她便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癔病患者,而且也真的到了瘫痪在床的程度。她于1821年生于美国康科德城附近一个农家,是这家的第七个孩子,从小被娇惯而极具神经质。“还在青春期之前,小玛丽就常常会出现痉挛、抽搐的症状,并且极为易怒。而因为她很快就注意到,在这些时候家里人会给她以特别的温柔和眷顾,她的神经--有意的或无意的,这里的界限很模糊--就越来越经常地突发这些歇斯底里的症状。”直至成年以后,只要人们试图让她做的是她不愿意的事情,她也会“立刻开始她的歇斯底里”,浑身抽搐起来。这种情形只在她获得了满意的婚姻时消失了一年,而随着第一个丈夫不幸病逝,回到娘家的她又故态复萌,让人不堪忍受。后来她的第二次婚姻又以丈夫在南北战争中被俘而结束,她又寄居到姐姐家中,因为生活漫无目的而脾气越来越坏,神经危机也越来越强烈,抽搐和痉挛发作更频,终至瘫倒在床。如果说她这时的瘫痪是装出的,那是不公平的。她也试图在和身体的疾病做斗争,用过各种药物和当时时兴的冷水治疗,但都不起作用。她对这种莫名其妙的肢体麻痹症甚至怀有一种恐惧感,同时也强烈期盼着一种奇迹的出现。

奇迹终于出现了。一位名叫昆比的医生,正用一种全新的神秘的方法治疗那些连医学也无能为力的病症。说到昆比其人,他其实是一位曾学习和参加催眠术疗法的钟表匠,天生的聪颖使他领悟到“根本不是那种半梦半醒和被催眠者的话,也不是药片和药水在完成治疗,而仅仅是病人对药片和药水的信任在进行治疗”,于是他将催眠术抛在一边,靠着在精神上解除病人对病痛的幻想和恐惧的方式来治疗他们。他确实治好和缓解了许多病人,渐渐地有了很大名声,而名声越大时,他的治疗效果也就越显“神奇”,以至于他只要“坐在病人对面,用力把病人的膝盖夹在他的双膝中间,用汗湿的手指抚摸揉搓病人的头”,同时以最坚决的方式劝说他们丢弃疾病,就能使病人痊愈。已陷到绝望的谷底的玛丽正是在接受这样一种神秘方法的治疗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何止是站了起来,在她认为奇迹终于出现在自己身上,多年的肢体麻痹已被“治好”之后,出了昆比医生的门就在街上又蹦又跳了。

真正有意思的是传记的后半段,玛丽从一个患者变成一位治疗大师的过程。玛丽可能也是凭着天性中的聪明,无师自通地觉察到了她的病因和治愈的原因--这原因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又由弗洛伊德医生领悟并从心理学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她突然认识了自己,由此也认识了他人,知道了人竟是可以这样地生病和被治愈的,不禁突生一念,由此找到了她的生存意义。

她成了昆比疗法的狂热的宣传者。她走街串巷,现身说法,用粗糙的文笔大写文章,报纸不能发表就在公共场所宣读,她甚至试图自己给人进行这种精神治疗。然而不幸的是她性情太躁,根本无法像昆比医生那样让病人平静下来,因而难有疗效。她身为女人却男性化的身材和面容也让人难有亲切感。在意识到自己作为精神治疗者的这一致命缺陷之后,她便找到一位21岁的青年,向他传授这种“最疑难的病症也不需任何医药”的治疗方法,并且约定在技艺学成和挣到钱之后再向她付款。她本意是想找一个更坚定、更仪表堂堂且年纪再长一些的男人,奈何这样的年长男人却已成熟得不会再相信她的大话,所以既然这位叫肯尼迪的前纸盒厂工人还愿意干,也只得将就了。

玛丽.贝克尔确已掌握了人类心灵的深层秘密。她从昆比医生那里已领会到了精神疗法的基本技巧。她把这些技巧又贯以“基督教科学”的名义(又是基督教,又是科学!多么富有想象的杂揉!),迎合了当时虔信宗教的美国民众的心理。她让她的学生,前纸盒厂工人肯尼迪开设了一个诊所,并大胆地挂出“肯尼迪博士”的牌子。对每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肯尼迪只是用老师传授给他的讲道词宣讲一遍:“人是神圣的,因为神不愿意要恶的东西,所以所有恶的东西,如痉挛和疾病都不会真正存在。这些不过是精神的想象,是一种错觉,人们必须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然后就像昆比医生曾对玛丽所做的那样,用湿润的手指摩挲他们的额头。
说故事的人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朱邦芊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奥利弗•萨克斯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学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
他将神经病学原本艰深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穿插在生动的病例中。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病例都不只是病例,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个病人也并不是病人,而是大脑中住着另一个灵魂的人。
在他笔下,那些冰冷的医学名词和临床病例,更像一场场触及心灵的奇特冒险,等待我们用深刻的理解与洞见,走进那个未知的精神世界。
他的一生为三则信条影响:友爱他人,寻找归属,坚信不疑。他以身试药,亲自体验各种感官产生的幻觉。他把病患的经历变为人类共同的经验,为我们揭示生命的偶然与无常。
萨克斯医生在82岁的时候离开人世,生前留下这本珍贵的自传与回忆录,记录他完整而精彩的一生,跨超学科的界限,充满悲天悯人的巨大感染力。
埃里克·侯麦 豆瓣
作者: 米歇尔·塞尔索 译者: 李声凤 江苏教育 2006 - 10
《埃里克·侯麦:爱情、偶然性和表述的游戏》致力于做的,正是对这些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就像他们通过戏剧性和表演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因而这是一项总结归纳的工作,它会将侯麦的整个创作年表考虑在内,但并不打算系统地研究他的每一部作品。既然我们的目标是从中发现一些关键点,那么我们的目光自然也就会集中在某些处于转折交汇处的影片上,因为,即便它们不是最美丽、最风趣或最完善的,但它们具有突出的启示作用和深长的意味。侯麦始终是一个实验者,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探求中的电影人,而不是一个声称每次都在实现些什么的创造者,他呼唤着这样的过程。侯麦的艺术不是一种象征或隐喻的艺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在古典影片中需要附属于戏剧性效用的因素,在这里或许比舞台高度和取景具有更大的功用。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杜尚访谈录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17年11月18日 已读
最动容的是书最后妻子的后记。
Biography
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何式凝 译者: 韓麗珠 三聯書店 (香港) 2013
何式凝的一生就似是電影劇本,一幕幕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充滿戲劇性、戲味和張力。
觀者並不知道是否該為女主角惋惜或心痛,因為她是多麼堅定地稟承著她對關係的想像,即使她愛上的是一位男同性戀者,她認為純粹的愛可以跨越一切:不計付出和回報,不論是性取向、別人的阻力、社會的框框抑或政 治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分離。雖然結局並不圓滿,何式凝自有她的看法和提升,沿用新的方式,繼續「以藝術拯救愛情,以談笑創造希望」。
這一部由當時人親身表述的自傳,會告訴你情愛歷史與個人歷史密不可分。研究情慾和性別議題的她,以二十年時間,與同一位男人去歷劫關係的可能,放在書首,自然是她生命之重。第二章關於她的線人父親與家庭,描述成長於資源匱乏的年代以及父母親不和諧的家庭氣氛下,如何形成了她緊張和多愁的性格;及後在修女學校的嚴厲壓迫下,她學會收藏真實情感,卻建立了無畏權力,反抗不公義的剛烈特質;她敢言更敢做,提倡多元關係,對婚姻抱有懷疑態度,除了在生活的選擇有所印證,也學術研究範疇確立出一套論述,這些,均一一在書中以最坦承的筆觸細表。
走了大半的人生路,何式凝對疾病和死亡也有親身體會。子宮切除、跌斷手臂,敲響死亡之門,卻令她變得更積極地尋找別的途徑去述說何式凝的故事。
而《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正正是她的終極嘗試。留手不留情,前塵往事,被她爽脆俐落地道來,肯定痛苦的價值,苦痛才有價值。
名人推薦
陳可辛
我們都曾經當過別人愛情電影裡的「臨時演員」,
何式凝這個臨時演員,卻當了三十年。
林愛華
不別扭的自述,半百人生,卻仍存赤子之心,難得,面對自己或朋友,也沒「手下留情」,更難得。
黃耀明
式凝,當你提到電影「致褒曼的情書」時,我就想起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不斷重覆灌錄同一首歌,不斷重覆拍攝同一部電影。或者將所有的恩怨愛恨用千百種方式書寫出來時,最後它真的會昇華為給你自己和你的褒曼的終極情書。
你的大片快要首演了,我坐在大堂正中為你鼓掌。
郭啟華
在學生、同袍、朋友、聽眾、讀者眼中,她是良師、烈女、強人、才女、蕩婦。我們看到的總是她的強悍,但其實她從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或許很多人會問,幹嘛她要在五十歲時來跳一次脫衣舞? 是的,這其實是一場自己跳給自己的看的脫衣舞。看不順眼的,請過主!
2017年11月8日 已读
几度看哭。书写本身其实流于平淡,也许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缘故。但看到一个女人如此真诚执着的探寻生命中的议题,活得认真勇敢,非常动容。
B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