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西蒙娜·韦伊 豆瓣
Simone Weil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 译者: 韩红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1943)是难以归类的:爱国者,神秘主义者,社会活动家,笃信体力劳动救赎价值的知识分子,渴望感性美的禁欲主义者,向往进入天主教会的世俗犹太家庭的女儿。三十四岁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丰厚的思想遗产。这本小传不仅追溯了西蒙娜•韦伊在宗教、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复杂的思想演变历程,还追溯了她从享有特权的巴黎高师学生到工会组织者、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的转变。她的思想尖锐、率直、坦诚,而作为读者,赞同还是拒斥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去碰触这个“有待成熟的”伟大灵魂。
少女 豆瓣
作者: [法]安娜•维亚泽姆斯基 译者: 王琳叶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为法国著名影星安娜•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回忆录。1965年,经朋友介绍,时年18岁的维亚泽姆斯基在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影片《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饰演女主人公玛丽一角,从此开始其演艺生涯。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以细腻优美的文笔详细叙述了与布列松从第一次会面到影片拍摄结束的合作全过程,她在此期间的个人生活,以及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真挚而动人。
内文选读
随着渡轮不断地向拉罗谢尔城靠近,我渐渐地把母亲和与她一起度过的那一个星期抛在了脑后:那已经是过去了——不再重要的过去。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前方等待着我。对于它我现在还一无所知,但是它必将彻底地改变我的人生轨迹。我深知这一点,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在我的周围,无忧无虑的度假者们在谈论着沙滩和天气,还有他们的出海计划。当我看着这些人,耳边传来他们的对话时,我觉得我已经属于另外一个世界了。在我的背包里,有一张罗贝尔•布列松留给我的卡片。上面写着几句留言,时间是7月10日:“我会等着您的。我相信一切都将进展得非常顺利。星期四见。”
入世哲学家 豆瓣
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 O. Hirschman
作者: [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译者: 贾拥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内容简介】
他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
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鲜为人知;
他被迫离开美联储,却为南美世界的经济发展倾注半生;
他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叙述了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生平故事、评介了他的主要著作。赫希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里,杰里米·阿德尔曼讲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恐怖和希望中成长的故事,使一个终生都在通过写作捍卫宽容和变革的入世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赫希曼191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魏玛共和国从充满希望转变为激烈动荡的那个历史时期。1933年,当纳粹分子攫取了权力后,赫希曼逃离了德国。尽管自己迭遭大难,但是赫希曼却没有沉沦,恰恰相反,他参加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下抵抗运动,并志愿奔赴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法国沦陷后,赫希曼在马赛与瓦里安·弗莱等人一起,将许多欧洲第一流的学者和艺术家营救到了美国。赫希曼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特瑞雅斯特求学,后来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赫希曼还是一名享有崇高声望的咨询专家,他的建议对美国政府、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欧洲许多国家、世界银行以及诸多大型基金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赫希曼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有不少堪称经济学领域、思想史领域及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原创性、最重要的文献。终其一生,赫希曼一直坚定地秉持改革总是可能的信念,即使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从未动摇过。
本书是第一部叙述赫希曼的非凡一生的长篇传记,它通过赫希曼这个入世哲学家——这个既精明又充满激情的观察者——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的故事。阿德尔曼的叙事引人入胜,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希曼的个人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视角的;我们还可以看到,赫希曼留下的思想遗产为什么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开放精神的实践的理想主义。
---------------------
【编辑推荐】
1、“基尼系数”的创造者、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首部长篇传记;
2、弗朗西斯•福山、巴西前总统卡多佐深受他的影响,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小平时代》等书译者冯克利、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等撰文推荐;
3、本书曾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传记类作品荣誉奖、《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彭博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约瑟夫·斯彭格勒奖经济社会史类最佳图书等多项奖项;《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外交事务》等媒体赞誉推荐;
4、作者阿德尔曼耗费多年,走访几大洲,探访几十个档案馆,查阅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资料,最后终于成就这本厚重的传记;
5、赫希曼是一位被国内学界低估的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打破学术藩篱,贯通各个学科的思想。在许多同行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时,他始终能看到自己的局限。赫希曼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他拒绝网罗门徒,建立所谓的“赫希曼学派”。他的学术生涯切切实实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赫希曼本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曾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而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在被迫离开美联储之后,赫希曼来到南美,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赫希曼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数据或微观结果,而是更宏大的概念,它们持续地影响着我们思考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方式。……世上再也没有像阿尔伯特•赫希曼一样的发展经济学家了。
——弗朗西斯•福山 | 著名经济学家
----------
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的传记作品。它深刻而准确地描述了赫希曼的思想旅程和政治生涯。赫希曼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全世界的无数人都深受赫希曼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 巴西前总统
---------
《入世哲学家》在揭示了赫希曼这个20世纪最伟大头脑的“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20世纪激烈的政治和思想变迁的动人心魄之处。
——丹尼•罗德里克 | 著名经济学家
---------
赫希曼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看了他的作品,你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用之前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会在最微小的地方改变你的理念。
——韦森 | 著名经济学家
---------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所有社会科学家的楷模。赫希曼的一生丰富多彩,杰里米·阿德尔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非常全面的传记。我们要感谢阿德尔曼,感谢他带领我们,重走赫希曼的旅途。
——查尔斯·梅尔 | 哈佛大学国际历史学教授
---------
《入世哲学家》是一本杰作。它既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又是一本励志的伟大人物传记,同时还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政治生活中的‘转变参与史。”
——艾玛·罗斯柴尔德 | 经济史学家
---------
赫希曼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世界观,它照亮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纽约书评
---------
阿德尔曼耗费多年撰写这本令人赞赏的传记,本书让读者得以窥见赫希曼在经济学领域的多项贡献……赫希曼一直有一种从局部转向整体的独特视野,对人性始终保持绝对的乐观。
——《外交事务》
---------
赫希曼的实证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左/右派分类范畴……他致力于复兴社会科学中的人文本质,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重新联系起来。
——《美国展望》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 豆瓣
Les Aventuriers de l'absolu
作者: [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译者: 朱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几千年以来,西方称它为上帝;法国大革命之后,“绝对”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阶级”或“种族”的形式被带到尘世。今天,在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弃“绝对”的人还有很多。
近代三位伟大的诗人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把“绝对”置于他们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创作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他们更要以他们本身的生命去达至唯美和完美。然而,这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为什么呢?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与不幸。托多罗夫在力求理解诗人命运、为我们全面展现他们形象的同时,也对生活的艺术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试图激发我们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对的世界里,一个美丽又感觉丰富的生命其意义何在?
加缪和萨特 豆瓣
作者: (美)罗纳德·阿隆森 译者: 章乐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无从读到一个叙述阿尔贝·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之间的关系的完整故事。他们在冷战进入高潮时期戏剧性的决裂,就像冷战冲突本身,要求那些追踪其来龙去脉的人选择立场,而不去梳理其悲剧性的错综复杂。现在,罗纳德·阿隆森利用新的资料来源,以长达一本书的篇幅,写出了有关这段20世纪最著名的友谊及其终结的第一部长篇记录。
阿尔贝·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于德占法国期间的1943年第一次见面,很快成了朋友。他们结成了思想和政治的盟友,随巴黎的解放一夜之间名满天下。作为剧作家、小说家、哲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编辑,两人似乎无所不在,战后每一家法国媒体惟其马首是瞻。然而,东两方关系给他们的友谊注入了紧张,两人的成长路径遂渐对立,开始在哲学、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有必要或有可能进行何种政治变革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当加缪和萨特先后接掌了本方公众代言人的权柄,一场历史性的摊牌即成势所必然。萨特信奉暴力为一条变革之路,而加缪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最终导致了1952年残酷而极其公开的决裂他们从此断绝了交往,只是继续间接地相互攻讦,直到1960年加缪逝世。
在一份以细致入微、持论公允见长的报告中,阿隆森川编年体叙述了这个迷人的故事,表现了加缪和萨特如何从一见钟情到反目成仇,并在决裂以后继续关注对方。《加缪和萨特》熔传记和思想史、哲学激情和政治热情于一炉,将使每一位对两位伟大作家或令他们一刀两断的世界—历史命题感兴趣的读者心醉神迷。
罗素自传(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胡作玄 / 赵慧琪 商务印书馆 2002 - 1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卷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他的家庭情况,他所受的教育,他最初的婚恋和他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自传中揭示了支配着罗素生命之舟的三种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6 (131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2017年8月16日 已读
重读。我终于懂了絮冷漠背后的温柔,也终于理解了26岁的Zoe。
Biography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豆瓣
作者: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译者: 陈训明/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 - 1
SALVADOR DALI
萨尔瓦多・达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在《达利的秘密生活》和《一个天才的日记》中,作者始终
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
伟绩,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贴切地感受到天才的平凡和
平凡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是众多天才自传中难得的一
次文体策划的成功。
这两本书同时也是优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
直觉、梦境、幻觉的状态中展示着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力量
和一种超越逻辑的逻辑。
只是孩子 豆瓣 Goodreads
Just Kids
9.2 (86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刘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知识分子 豆瓣 Goodreads
Intellectuals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杨正润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但它十分值得一读。知识分子可以怀疑和批判,也就难免被怀疑和批判。1998年,《知识分子》在伦敦出版,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伦敦书评》发表文章称它是“一本有说服力的、也是有趣的书;即使不喜欢它的人,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约翰逊先生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告之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大知识分子――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 豆瓣
Center cannot hold : my journey through madness
作者: [美] Elyn R.Saks 译者: 李慧君 / 王建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2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由萨克斯编著。作为病人,在大学时期,艾琳渐渐感到“精神分裂症像一层雾一样正在慢慢地向我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浓”。但凭着惊人的毅力、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怀,再加上对专业的挚爱,艾琳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获得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使她无法按时上课,而且不得不数次接受住院治疗。作者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作者也生动地阐述了多年来在美国的就医经历: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患者的权利和病耻感,对医生的依赖与不满,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药及药量问题的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自由情侣 豆瓣
作者: [法] 克洛迪娜·蒙泰伊 译者: 边芹 译林出版社 2001
这部传记描述了萨特、波伏瓦的身世和童年生活,基本是对两人精神追求的一个总结,其中很大的篇幅写了两人在战后西方思想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Hunger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oxane Gay Harper 2017 - 6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Bad Feminist, a searingly honest memoir of food, weight, self-image, and learning how to feed your hunger while taking care of yourself.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 豆瓣
Un été avec Proust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劳拉·马基 等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7 - 3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是八位学者阅读普鲁斯特小说的心得体会,分为“时间”“人物”“社交界”“爱情”“想象的事物”“地方”“普鲁斯特和哲学家”“艺术”八个章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附有《追忆似水年华》梗概和精彩片段,绝对是送给普鲁斯特爱好者的一道大餐。
張愛玲學 豆瓣
作者: 高全之 麥田出版社 2008 - 9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說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說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說裡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說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裡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說〈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說的敘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伦勃朗1642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7
●莫奈之后,再写伦勃朗
●艺术史达人张佳玮从最著名的《夜巡》入手
描摹生动的荷兰黄金时代市民生活
再现不为人知的欧陆绘画传统
复原光影大师伦勃朗的跌宕人生
●一书双壁=好读文本+精彩配图
开创莫奈之后新的欣赏热潮
一幅《夜巡》将荷兰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之前他被荷兰这个黄金时代的市民社会扶上太阳之巅的,之后他被这庸碌的团体揪下了地狱。“他一度和黑暗抗争,一直到了最后,他和黑暗讲了和。他的人生恰好经历了荷兰的黄金时代,他的笔触也纪录下了那一段时光里,人们可以拥有的欢欣、光明、荣耀、痛苦与黑暗。”
莫奈和他的眼睛 豆瓣
7.0 (30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杜拉斯谈杜拉斯 豆瓣
La passion suspendue
作者: [意] 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 访谈 译者: 缪咏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内容简介
本书是意大利女记者莉奥波狄娜对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采访录。访谈全面贯穿了杜拉斯的童年生涯、少年成长、巴黎岁月直至后来的创作生涯,并从电影、戏剧、艺术、法国新小说派等角度全面解读杜拉斯的百变容颜,将杜拉斯未能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心路与情感思考呈现在一问一答之中。同时,杜拉斯还以身为作家、导演和编剧的多重身份,同狄娜一起探讨了文学、电影和戏剧和两性关系等话题,并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的数位文学大家如萨特、加缪等进行了独特而趣味盎然的点评。可以说,杜拉斯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深入地谈论她身处的时代,因而,本书正是以她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战后文化与文学领域。
▼编辑推荐
★永远的文学情人“杜拉斯”,回望一生的晚年访谈录
★金句女王杜拉斯犀利活泼地评点着自身与周遭世界,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谈论着整个时代
★自传式访谈录,轻松易读,以杜拉斯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二战后文化史
伍迪·艾伦谈话录 豆瓣 Goodreads
Conversations with Woody Allen: His Films, the Movies, and Moviemak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克斯 译者: 付裕 / 纪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9
“为了拍《阿拉伯的劳伦斯》,你要去沙漠待两年吗?”
“当然。”
——那不是我。我会直接把《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点子扔进碎纸机!
★伍迪•艾伦从1971至2009年接受其传记作者的访谈全记录
★一位电影大师关于电影拍摄、剧本写作、私人生活的坦率自白
★全方位呈现幽默、智慧、真实的伍迪•艾伦
引入入胜……读者将会在其中读到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伍迪•艾伦眼中的伍迪•艾伦……给怀有雄心壮志的艺术家提出的大量建议……几乎每页都妙趣横生。
——《巴尔的摩太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