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豆瓣
作者: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Kay Redfield Jamison) 译者: 聂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全球躁郁症研究顶尖权威、超级畅销书作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为你解开天才与疯子之间到底有何纠葛的谜团。
本书是有关躁郁症以及躁郁症与艺术气质和想象创造之间关系的专著。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古往今来许多优秀艺术家的笔记和传记,发现许多艺术家都为躁郁症所苦。书中通过引用艺术家的自述、大量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和图表,并结合个别案列的具体分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开了躁郁症与创造力关系的秘密。
基于躁郁症与创造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禁要问:当躁郁症基因被发现后,羊水诊断、孕期检查、流产手术,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基因疗法、对躁郁症的早期预防,会为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精神病治疗是否会造就出快乐但平庸,更加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家?本书会作出一一解答,并在书后附有躁郁症诊断标准。
本书是杰米森“躁郁天才”四部曲之三,其他三本分别为《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上)《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下)《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下):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
整个巴黎属于我 豆瓣
Everybody Behaves Badly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莱斯利·M.M.布鲁姆 译者: 袁子奇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 重磅纪念】
显微镜视角,细看野生天才的黄金时代!
---------------------------
==如果可以,谁不想用力喝酒,用力感受,用力爱,以青春之名?==
超24家权威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
《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发掘者、美国出版龙头斯克里布纳年度巨献
“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邻人之妻》作者 盖伊·特立斯
《名利场》《华尔街日报》《纽约图书杂志》《科斯克书评》《金融时报》《时尚芭莎》等24家媒体权威推荐
美国亚马逊、Goodreads高分认可
---------------------------
历时5年深度采访,取材于300万字素材
美国文化史学家 莱斯利·M.M.布鲁姆 重磅力作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20几岁他们很难想象,未来的自己将成为巴黎一切浪漫和刺激的缩影。
---------------------------
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了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
他信仰文学,心高气傲,却只能靠做记者度日,妻子哈德莉的基金是主要经济来源。最为贫困的时候,他甚至去卢森堡公园偷袭鸽子,逮住了就回家炖了吃。
他是社交宠儿,热爱拳击和斗牛。打拳击是他交朋友的惯例,对斗牛的狂热则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部重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与杜芙夫人、菲佛姐妹的暧昧,令海明威吃了哈德莉“一拳”——相濡以沫的婚姻宣告结束。
他戏仿作品嘲弄恩师,把巴黎、伦敦、纽约一些精英朋友难以示人的情感纠葛写进小说……海明威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时代旁观者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
有人说海明威是“坏男孩”,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犷、拳击场的野蛮,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
从始至终,海明威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一方面是海明威的巴黎生活细节以及太阳照常升起的来源,另一面是他对于实验小说创造性的看法。
Biography Life
我的躁郁人生 豆瓣
作者: [美] 玛雅·郝芭琪 译者: 一熙 2012 - 6
本书介绍了一个躁郁症患者与疾病作斗争并最终获得成功的的真实记录,她纪录自我绝食挨饿、药物滥用、破产、自残与无数次的送医急救。她结婚并安定下来,却还是不能摆脱躁郁症所带来的心理折磨,罔论情绪低荡到谷底的强烈失落感。直到她遇到躁郁症治疗权威的医生,才一步步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本书精准的描写出躁郁症的痛苦、绝望,病人与家人朋友间的担心害怕,以及最后学会控制疾病的喜悦。
本书可作为躁郁症患者战胜疾病作为参考和支持。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和躁郁之心相比,这本书对于bipolar发作时候的描写更有感染力,作者不是研究者,更少站在理性状态下分析。
Biography Psychology/Psychiatry
洗耳倾听 豆瓣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鲁宾 译者: 冯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村上春树年轻时,在他经营的东京“彼得猫”爵士乐酒吧里播放唱片,调制酒水,然后待在厨房的桌子旁一直写作到翌日太阳升起。他热爱各种音乐——爵士、古典、民谣、摇滚——家里收藏了六千多张唱片。他的文字都有自身的乐感,许多取经于爵士乐。 杰·鲁宾,自认是村上舂树的“粉丝”, 为其他想要更深入了解这位隐遁于世的作家的粉丝们写了这本《洗耳倾听》。他揭开村上小说中的自传要素,阐释村上如何在日本文坛形成自己卓尔不群的新的写作风格。循着村上的职业轨迹,鲁宾结合他与村上从1993年到2001年进行的访谈,并凭借他十多年来与村上合作英译其作品时积累的关注度和洞察力,写就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洗耳倾听》分为12个部分及3个附录,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穿插交融,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细腻的村上世界。
米沃什词典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西川 / 北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呆上片刻。” (切斯瓦夫·米沃什)
西缪尼·希尼——作为一个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在于,他具有直抵问题核心并径直作出回答的天赋……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
约瑟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作为一位诗人和一位思想家,米沃什勇于跟他的敌对者共存,仿佛他已告诉自己:要存活于这个时代,只有通过吸收它。
约翰•厄普代克——(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磨不透的巨人。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
作品看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之书——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的一生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称其为“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本书是米沃什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吸收他的时代的美好与糟粕,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与博学诙谐写就的人生之书。
★比《被禁锢的头脑》更为深邃广博的精神地图——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米沃什以《被禁锢的头脑》的作者而知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多人才知道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大诗人。米沃什说,他用几本书(《被禁锢的头脑》、《权力的攫取》等)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便不在继续往前走,因为“意识到另一重召唤”,深知自己必须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写作。《米沃什词典》展开了米沃什深邃广袤的精神地图,揭示其创作与反叛的源泉。
★为20世纪历史文化立传,以文学作为永恒的纪念——米沃什为其开列词条加以描述的人物、事件、地域、主题,在《词典》中呈现为一幅幅难忘的素描,充满生动细节与敏锐判断:将波伏瓦、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弗罗斯特、爱德华•霍珀、阿瑟•库斯勒……置于审视之下,接受回忆的召唤,对更广泛的主题进行反思,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米沃什本人独特迷人的自画像。
★针对偏僻典故细致加注,呈现20世纪“另一个欧洲”——作者回忆庞杂渊博,记述旁征博引。关于波兰、东欧的历史文化知识、人物背景典故,本书针对那些既不熟知于英语世界,对国内读者也颇为偏僻的,增加大量注脚,并添加“词条检索目录”,附录完整“米沃什年表”及“主要著作年表”,并收入作者早年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被禁锢的头脑 豆瓣 Goodreads
Zniewolony umysł
8.8 (4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乌兰 / 易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本书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没什么好怕的 豆瓣
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一个无为而治的家庭,如何造就了睿智、有趣的小说家?巴恩斯式自传,坦诚、尖锐、幽默。《没什么好怕的》是家族记忆的探索,更是创作思想历程的追忆。阅读此作,可以一窥巴恩斯所有经典作品的原型。
“我哥哥质疑记忆的根本真实性,而我质疑我们渲染记忆的方式。”
《没什么好怕的》是巴恩斯的家庭回忆录,其中既有他与身为哲学系教授的哥哥的观念交锋,又有对家族往事抽丝剥茧般的探索;既是他对于死亡与永生、上帝与自我、时间与记忆之思考的梳理与追忆,又是对他崇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集体致敬。
尽管巴恩斯郑重警告读者“这不是我的自传”,但这部作品依然为我们呈现了作者创作生涯的思想脉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时间的噪音》等所有经典作品的影子。
时光中的时光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周成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
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与创造的勇气。
Changing 豆瓣
作者: Liv Ullmann AFERED A.KNOPE,INC. 1974
丽芙·乌尔曼,这个对当今热衷好莱坞大片的影迷透着陌生的名字,却为30年前的影迷所耳熟能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黄金时代里,丽芙-乌尔曼及其情人、大名鼎鼎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相互映衬,是影坛最为抢眼的一对明星。她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缪斯女神和最好的女主角;他则是她的爱人,她的激情之源和天才导演。在那个群星闪烁的年代,影坛巨擘们比肩而立:法国有戈达尔(Godard)和特吕弗(Truffaut),西班牙有布努埃尔(Bunuel),德国有法斯宾德(Fassbinder),意大利有安东尼奥尼(Antonioni),苏联有塔科夫斯基(Tarkovsky),当然,更少不了瑞典的伯格曼。在遇到乌尔曼之前,伯格曼已经以《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第七封印》(The Seven Seal)等影片走在强手如林的欧洲影坛的前列。在遇到乌尔曼之后,他们又携手合作了《性格》(Persona,1966年)、《呼喊与细雨》(Cries and Whispers,1972年)、《婚姻场景》(ScenesFrom a Marriage,1973年)、《面对面》(Face to Face,1976年)及《秋天奏鸣曲》(Autumn Sonata,1977年)等9部影片,在电影史上书写出辉煌的伯格曼与乌尔曼时代。
丽芙·乌尔曼虽为挪威人,却于1939年12月16日生于日本。二战尚未结束时,她的父亲和祖父已均因那场战争失去了生命。乌尔曼的童年充满着恐惧与不安,也许正因为此,才造就了她成年后复杂的性格:坚强又有点胆怯、压抑但又充满了幻想。貌似沉静的她,少女时代却是一位在自行车把上练倒立的好手。她在祖母的怀抱中寻求安全感,把自己关在浴室里享受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从挪威特隆德海姆的一家中学毕业之后,乌尔曼便慢慢走上了演艺之路,并为此曾经专门去伦敦的戏剧学校拜师学艺。回到挪威后,她开始正式登上戏剧舞台,并于1957年出演了她的第一个电影角色。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与萨特的名字密不可分一样,提到丽芙·乌尔曼,便免不了要提及电影奇才伯格曼。虽然在遇到伯格曼之前,乌尔曼的职业生涯也还算顺利,并已嫁作他人妇,但可以这么说,没有伯格曼,也就没有今天的乌尔曼。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乌尔曼,也没有后来的伯格曼。他们历史性的相遇发生在1966年,乌尔曼有幸获得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伯格曼的新片《性格》中的一个角色。那时她27岁,有一位做精神病医生的丈夫,而他则年近50,结过4次婚,有7个子女。《性格》的另一位女主演贝贝·安德森(Bibi Andersson)与导演伯格曼曾经有过一段情,她因此善意地警告乌尔曼这位新来者当心:伯格曼睡他的女主角可是例行公事。虽有如此善意的警告,乌尔曼还是不顾一切地堕入了伯格曼织就的情网。她不惜为此离开自己的丈夫,与伯格曼一起去他在波罗的海的一座小岛上安家,并为他生下了女儿琳恩(Linn)。
乌尔曼与伯格曼一起在隐秘的法罗岛(Faro)上生活了短暂而又漫长的5年。他们从未办理过法律或宗教上的婚姻手续。他们在70年代初分手时,伯格曼留下了乌尔曼的狗帕特(Pett),乌尔曼则留下了他们的女儿琳恩。72年,伯格曼与乌尔曼一起拍摄《呼喊与细雨》时,伯格曼又盯上了比乌尔曼还大9岁的演员英格丽·冯·罗森(Ingrid vonRosen)。后来,英格丽成了伯格曼的第五任妻子,直至她1995年去世。
没有人了解乌尔曼与伯格曼分手的真正原因,人们只能从伯格曼执导、乌尔曼主演的影片《婚姻场景》及去年由乌尔曼执导。伯格曼编剧的影片《背信》(Faithless)里去猜度,但他们两人却都否认这两部影片带有他们真实生活的印迹。分手多年之后的1977年,乌尔曼曾经出版一部题为《改变》(Changing)的自传。在书中,她描述了即将到来的中年(她时年38岁)给她带来的恐惧与危机感,也忧虑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就是没有提及她与伯格曼分手的原因。虽然他们在形式上确实已经分离,而且没有任何和好的可能性,但在乌尔曼的心底,她觉得自己与伯格曼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分离。伯格曼对此倒似乎早有预感。他在与乌尔曼相恋不久便曾经告诉她,他做过一个梦,梦见他们的生活将永远痛苦地交织在一起。
伯格曼之后的乌尔曼证明了自己的表演才华并不为伯格曼所专美。在另一位瑞典著名导演简·特鲁尔(Jan Troell)执导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移民》(TheEmigrants)和《新大陆》(The New Land)里,乌尔曼均有出色表现,并因《移民》一片获得了73年的“金球奖”影后称号,同时还获得了同一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终输给了丽莎·米内妮(Liza Minnelli)。76年,乌尔曼因主演伯格曼执导的《面对面》曾经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又输给了费耶·唐纳薇(FayeDunaway)。也许是为了打破因伯格曼而起的痛苦的宿命,也许只是为了逃离北欧气候的阴冷,乌尔曼去了好来坞。在那儿,她被称之为英格丽·鲍曼(Ingrid Bergman)第二,但好来坞并未完全接纳她。随着岁月的流逝,乌尔曼所擅长的那种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忧郁已不为好来坞所欣赏。
在好来坞的失意并未让乌尔曼感受到挫折,多年之后她甚至还为此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多年前没有被好来坞同化。她一方面享受着洛杉矶的阳光、泳池,以及亨利·基辛格等天才人物的睿智,另一方面则开始寻求在百老汇发展的机会。应了那句俗话: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乌尔曼很快便在百老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正像她在舞台上表演的娜拉(《玩偶之家》)的感受一样,尽管美国、洛杉矶、纽约给了她充裕的阳光、机遇与成功,但她总觉得美国就像是她的玩偶之家。她的根不在此,而在遥远且有些阴冷的挪威。
即使是在遥远的美国,乌尔曼与伯格曼的心也因各种原因彼此呼应着。有时,这种因由显得很古怪,比如因影坛的另一位怪杰伍迪·艾伦(Woody Allen)而起的那一次。乌尔曼当时在百老汇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伍迪·艾伦有些莫名其妙地对她大献殷勤。乌尔曼后来觉察到伍迪-艾伦是想通过她去认识他心中的偶像伯格曼。虽然知道伍迪·艾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乌尔曼还是成全了他的一番心意。在伯格曼带着新婚的第五任妻子罗森来美国看乌尔曼的演出时,乌尔曼告诉伯格曼说伍迪·艾伦想见他。伯格曼也有意见伍迪·艾伦,便说请他来酒店吃晚饭吧。
这两位影坛奇才的会见也许算得上是影坛最为诡异的会见了。那天,伍迪·艾伦依约而至,伯格曼起身开门相迎,并说了句有幸欢迎之类的话。然后,他们二人便谁也不再说话,一直到晚餐结束,到他们分手告别时说再见,这两位古怪的影坛巨擘谁也没有说哪怕再多一句的话。他们隔着餐桌彼此四目相对,彼此微笑、大笑,可就是不说一句话。作陪的乌尔曼与伯格曼的妻子罗森感觉别扭之极,她们想说点什么,想打破沉默,但她们除了餐桌上的肉丸子也说不出别的什么。其间,罗森将一笔琳恩的抚养费交给了乌尔曼,但乌尔曼却因她当着伍迪·艾伦的面处理这种事而对罗森又生出些新的不满。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影坛潮流的改变,作为演员的乌尔曼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导演的乌尔曼却深感任重道远。从1992年的《索菲》(Sofie)开始,乌尔曼已执导过4部影片,分别是92年的《索菲》、95年的《克里斯汀·拉夫兰斯达特》(KristinLavransdatter)、96年的《私人告白》(Private Confessions)及去年的《背信》,其中的后两部均是由伯格曼担任编剧。由于乌尔曼与伯格曼之间的特殊关系,人们自然认为作为导演的乌尔曼也一定难免伯格曼的影响。实际不然。伯格曼倾向于揭示人性的阴暗与丑陋,乌尔曼的作品则带有女性那种天然的温情。如果作为同行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不属于好来坞。伯格曼是独立于好来坞之外的欧洲新浪潮主义的执牛耳者,而乌尔曼则是面对好来坞大潮的不屈不挠者。她想拍的电影大多故事简单,也没什么特技与电脑造就的视觉效果,但它却是爱的载体,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艺术阐示。
离开伯格曼之后,乌尔曼1985年与波士顿的地产商人唐纳德(Donald)结了婚,并于1996年离婚。但自从他们离婚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却又重新生活到了一起。当时的乌尔曼伤心之极,永不想再见唐纳德,并买了回挪威的机票。但就在飞机起飞之前,唐纳德却坐到了她身边。他说不应该有别的人坐在她身边。他就这样一路陪着她去了挪威,然后再乘飞机原路回到美国。就为这份浪漫,乌尔曼又回到了唐纳德身边。乌尔曼承认自己有这种为浪漫而跌倒的“弱点”,不过,她也并不以此为意。唐纳德对他的行为自有解释,他说:“我爱她,永远也不会离开她。我只想改变一下我们之间的关系的平衡方式。我认为绝大多数婚姻并不像它们外表看起来的那样真诚与一目了然。”
对伯格曼的存在,唐纳德会感到嫉妒吗?也许,但至少他从来没有说出口。62岁的乌尔曼与已经82岁高龄的伯格曼早已达成了默契与理解,那就是,真爱是尊重,是信任,是欣赏,是除了性之外的一切。乌尔曼与伯格曼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斯德哥尔摩伯格曼的公寓里,他们谈到深夜,临了,伯格曼还坚持送乌尔曼回家。他们一起漫步而行。那是一次令人销魂的散步,不关乎性,但与性爱一样亲密。乌尔曼和伯格曼都为之深深感动。他们彼此做情人的时候,也从未有过那样亲密的散步。
乌尔曼、伯格曼、唐纳德,这应该是属于伯格曼电影里的绝好人物,但是,任何电影里的故事都不如真实生活中的故事那么美好。
虽然青春不再,但丽芙·乌尔曼的美丽并未随岁月而流逝。她的眼睛依然那么蔚蓝,眼神则洋溢着更多的温情。当她优雅地走向前台,以完美的法语宣布第54届戛纳电影节开幕时,似乎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的时代尚未完全过去,她还要带给我们更多的非好莱坞式的电影,因为电影是她的挚爱。她是伯格曼永远的情人,她更是电影永远的情人。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8.3 (2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豆瓣
作者: (意大利)乔尔乔·瓦萨里著、刘耀春译 译者: 刘耀春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 1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是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和建筑师。1550年,他的鸿篇巨制《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问世,这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总共讲述了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本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百科全书。瓦萨里因此书而被后人誉为“西方第一位艺术史家”。时至今日,这部巨著仍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和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该书中译本的问世必将对国内的艺术爱好者,以及从事西方文化史、艺术史和美学史研究的学者提供巨大帮助。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8.9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Private Confession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Ingmar Bergman 译者: Tate, Joan Arcade Publishing 1997 - 11
Private Confessions tells the poignant tale of the scandal provoked by an adulterous affair between a Swedish pastor's wife and a young theology student in the 1920s. Burdened by guilt and compelled by her morals, Anna confesses her betrayal, to mother, priest, friend, and husband, but cannot find absolution.
命运 豆瓣 Goodreads
8.3 (56 个评分) 作者: [韩] 文在寅 译者: 王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凤凰联动隆重推出《命运:文在寅自传》。《命运:文在寅自传》是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的首部亲笔自传。
★探析韩国两位总统40年友情之路,了解刀光剑影韩国的缘由始末。#愿为江水,与君重逢#文在寅*卢武铉:三十年高山流水,只为人间一片清明;十年卧薪尝胆,还他一身清白。
★韩国2017年度读者投票,《命运》被评选为年度最优秀图书,以前任何总统自传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选择律师之路,遇到卢武铉,从 此开启从未想过的人生和事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从朝鲜南下的贫民之子,成为为民请命的律师。 文 在寅在书中致敬了自己一直生活在贫困中的父亲,并感谢父亲在苦难中给予的思想上的影响。他讲述了自己读了九点大学的始末缘由,分享了与妻子相遇相恋的经过。
★文在寅有长期的律师从业经验,而且是卢武铉政府的最高幕僚,在书中着重介绍了自己对韩国政府和社会的看法,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韩国社会。本书的时间跨度有五十年之久,读了这本书,了解韩国近30年的社会变革。在自传里,他表达了朝韩、中韩、韩美等国际关系的看法,对中国在“六方会谈”的支持表达谢意。
他用客观和冷静的笔调,对自己的半生做了一次细致的回放。
★韩国总统——文在寅首部亲笔自传,韩国狂销百万册
读了《命运》,了解韩国领路人文在寅,预测韩国未来走势!
★关于文在寅:
◎从贫民之子到韩国总统,演绎逆袭人生,青年励志的榜样。
◎做人干干净净,坚持原则——韩国政坛的“清道夫” 。
◎三次进出青瓦台,一心回避权力,却登顶韩国政治巅峰。
◎重情义,爱家庭,昵称“月亮大人”(文的英语是moon)。
★关于文在寅与中国:
◎豆瓣评分9.1《辩护人》的律师原型,震撼万千中国观众。
◎30年前,20世纪80年代,曾为中国死囚无偿辩护,助其改判无期。
◎推动“六方会谈”的核心人物,与中国渊源颇深。
◎打破中韩僵局,积极推动中韩互动,终于2017年12月访华。
★关于本书:
◎G20峰会 “习文会”,《命运》——文在寅自传是两国领导人“暖场话题”
◎中韩两国高度关注,外交部直接推动,致敬中韩建交25周年。
◎讲述韩国社会变革30年,见证韩国发展的一次次阵痛!
◎文在寅为中文版特别撰写序言,诚挚致意中国读者!
黄河青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说吧,记忆 豆瓣
Speak, Memory
9.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王家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语言,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
Tough Enough 豆瓣
作者: Deborah Nel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 4
This book focuses on six brilliant women who are often seen as particularly tough-minded: Simone Weil, Hannah Arendt, Mary McCarthy, Susan Sontag, Diane Arbus, and Joan Didion. Aligned with no single tradition, they escape straightforward categories. Yet their work evinces an affinity of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that derives from a shared attitude toward suffering. What Mary McCarthy called a “cold eye” was not merely a personal aversion to displays of emotion: it was an unsentimental mode of attention that dictated both ethical positions and aesthetic approaches.
Tough Enough traces the careers of these women and their challenges to the pre-eminence of empathy as the ethical posture from which to examine pain. Their writing and art reveal an adamant belief that the hurts of the world must be treated concretely, directly, and realistically, without recourse to either melodrama or callousness. As Deborah Nelson shows, this stance offers an important counter-tradition to the familiar postwar poles of emotional expressivity on the one hand and cool irony on the other. Ultimately, in its insistence on facing reality without consolation or compensation, this austere “school of the unsentimental” offers new ways to approach suffering in both its spectacular forms and all of its ordinariness.
“Thanks to Nelson, we now know that these ‘tough’ women share the trait of unsentimentality, which is not a character defect, as their critics often claimed, but a principled commitment, even a style: austere, pitiless, clinical, unwavering. Frankly feminist, Tough Enough argues that while sentimentalism has earned enormous critical attention, the unsentimental has largely gone unprocessed by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orists. This superb book about women, style, criticism, politics, and misogyny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at.”
(Bonnie Honig, author of Antigone, Interrupted)
“Tough Enough is a brilliant defense of coldness. Nelson gathers together six extraordinarily well-known modern women who, one way or another, and often in deep—and sometimes conspicuous—concert, championed the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aesthetic practices,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school of the unsentimental. For those who are devoted to these six figures, who can’t get enough of them, and who always knew that they somehow belonged together, this illuminating book will be welcomed as a revelation and confirmation.”
(Jeff Nunokawa, author of Note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