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傅雷家书 豆瓣
7.3 (26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 朱梅馥 译林出版社 2016 - 5
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在选编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品评等都尽量忠实收录,是一部厚重、更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
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独占性,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迥别于其他内容不完整的选编本。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等都是译林独家版权。也就是说,即使2017年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没有权利收录这些内容,而真正完整、丰富、权威的《傅雷家书》,只能在译林出版社找到正版。
2020年12月29日 已读
被宠爱的天赋少年,是不会回头的
Essay
北方有棵树 豆瓣
作者: 欧阳婷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2021年1月中国好书
*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不管你有多孤寂,总有风景能抚慰你
*一本以城市及周边为对象的自然笔记和物候观测
*从日日惦记的花草树木,到遍寻不得的林中生灵,再到别具一格的自然收藏,以及变幻多姿的天边云朵,大地、天空、林中、水上之万物融为一体
这是一本久居北京而写就的自然观察和城市 物候笔记,不仅限于花草植物,还有鸟、雨、云、风等,以炽热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一年的四个季节里,万物作为整体的优美自然图卷。
跟随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书写,我们看到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在人居住的空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共生在这个环境里的物种。在城市的边缘,在日常生活里,甚至就在身边一小方天地里,只要留心,我们还可以聆听到许多荒野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和珍贵之处。万物可亲,也让人心灵富足,只要拥有这种感知力,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广阔无边的自然、受到自然的滋养。
本书以12个月份为线索,直观地感受北京城市、公园、山林的景观变化以及其中的花草与鸟类,将思考、感悟、阅读、旅行和博物融合起来,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
2020年12月20日 想读
Essay
勇敢的人死于伤心 豆瓣
作者: 云也退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 一本另类的文学指南——当文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解自我就是重温读过的每一本书
不是传统的书评集,也不是简单的书评文章结集;不是依据文学史脉络的著作品评,也不是板起面孔的“文学批评”,而是站在文学作品之内,在作家的心中发言,同时又在自己的生活里尽力呼吸,写下自己如何与文学一路相伴,获得力量,一点点长成今天的模样、成为自己:“(那些)书、故事和作者,基本上都已连同原书的模样一起变成了个人心智的一部分。”
★一本真正意义上打通“文学”与“生活”的界限,用真实的成长经验回答“文学有什么用”的有用之书。
作者笔下提及的作家、作品,不再只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条目,也不再只是我们拿出去以供谈资的“知识”、“故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文字,他们笔下塑造的人物,切实帮助了作者理解、面对生活中所有看似琐碎的、与常人无异的困境、挫败(求学、工作、旅行、搬家、社交的种种经历);康拉德、帕斯捷尔纳克、加缪、海明威、怀特,不再只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作家、而是坐在我们身边可以一起谈心的老朋友——你走过的那些路,吃过的那些苦,无以言说的委屈,不管在其他人看来多么稀疏平常、狗血套路,在他们那里,都能得到真诚的回应。那些路,他们也都走过,那些经验,他们都曾体会,并且在文学中尝试面对、表达,以及抵抗、超越,他们是真正的勇敢者。
★ 数十年阅读经验积累而成零门槛“文学书入门清单”——一部活泼有趣,从“我”出发的文学启蒙书
这本书是云也退个人的“文学回忆录”,是作者积累了数十年的阅读经验,按照自己的脉络重新编织的文学史,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作家个人的生命历程与其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将作家本人的文学书写与其同时代及同个文学传统下其他作家的书写放在一起综合考量,尽复原文本产生的时空背景,是有智识、有历史感,溢出文学边界、有个人独立见解的私人阅读史。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活泼有趣,有个人色彩的文学启蒙书。
--------------
这是一本与阅读有关的个人回忆。作者从儿时看过的动画片、连环画和漫画写起,回思求学、工作、旅行、搬家、社交的种种经历,从读到的故事情节、喜欢的作家和亲身接触到的人与事物中,也从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斑斑小事之中,探寻内心成长的踪迹,试图给命运绘出一个漂亮的形式。
命运需要这样的形式,在作者这里,它只能以文字来完成。书中所叙述的作家,从外国的康拉德、帕斯捷尔纳克、加缪、海明威、怀特到中国的陈忠实,他们的写作,都在作者经历的某个阶段点燃了他对勇敢的认识,而作家们所讲述的故事里,主人公的失败,或一桩桩事业的落空,又一再呼应了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悲剧感。作者说,读书让他在认识人本质的卑微的同时,继续对人抱有想象,在彻底的虚无心态之中留住梦想和激情。《勇敢的人死于伤心》所记录的,正是抵达这一内心状态的过程。
2020年12月3日 在读
Essay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抚平了很多学术焦虑
Essay
亚洲腹地旅行记 豆瓣
My Life as an Explorer
作者: [瑞典]斯文·赫定 译者: 周山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2
对罗布泊的第一次科学勘查,在塔里木河上的处女航,发现楼兰古城,进入神秘的雪域净土……你很难相信,这所有的一切发生在19世纪末,就算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颇为不易。国人对斯坦因这些国外探险家一直存有争议,认为他们是无耻的盗贼。而对斯文·赫定如苦僧修行一般的孤旅,却多了一些崇敬。
旅行的艺术 豆瓣
7.5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德波顿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马德里等风格迥异的怡人风景,同时还有他为读者安排的众多的名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及深谙旅行滋味的行家作为导游。在他们的陪伴下,风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Essay
在俄国 豆瓣
作者: 顾湘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1
21世纪初,顾湘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攻读新闻系硕士学位,本书记录的便是她在俄罗斯的三年留学生活。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循时间记述秋季的课业、冬季的阅读或夏季夜晚的湖泊,存在于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室的朋友们,乃至坐火车、搬宿舍、遭贼、打工、恋爱、光头党肆虐,部分篇目曾发表于《萌芽》;第二部分是为《东方早报》写的专栏,风格陡变,转为一帧帧工业绘图风格的速写,仿佛不带情感的新闻播报员,为我们带来有关过去的讯息。
这部写作于十六年前的作品,曾在2005年以《东香纪》为题出版,绝版已久。此次全文由作者重新修订,加入新文章三篇,图文经重新编排。强烈的时代印记,清贫的留学生活,以至各种孤独、危险、无聊的境况,都被顾湘以坦诚、不遮掩的笔法一一记录下来。
纵身入山海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库索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日本五年,行山与寻海的日常。
●靠近日式生活的核心,近距离觉察日本文化的脉络。
●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旅日作家——库索作品。
山海间藏有最多的故事:历经战乱后,在奈良山间得到抚慰的入江泰吉,用余下的40年人生回应山川;以逃离之姿重返富良野森林后,国宝级 编剧仓本聪创作出万丈光芒;湘南海岸同一间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小津安二郎写下《晚春》《麦秋》,是枝裕和交出《步履不停》《小偷家族》,这之间隔着六七十年;还有默默无闻把一生交托给奄美大岛的天才画家田中一村……“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
●阅读山海,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常不变,为不可控的人生拨开迷雾。
我们行山,因为躬身攀爬的过程可以探究曲折、解锁隐秘;我们看海,因为面对毫无保留铺展于眼前的大海时,我们才肯承认自己的虚弱、才有勇气叩问答案。在山里合掌,或在海里祈祷,那些艰难时刻,那些必须面对的生命无常,都被山海一一潜藏,它守住秘密,而你找到出口。
●山教会我:所有的选择都是相连的;海教会我:所有的命运都是起伏的。
透过山海,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无论相遇还是相离,最值得珍重的只有平淡生活中“一期一会”的瞬间,都是“只有一次的,令人珍重的相会”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海都值得热爱和感激。因为迄今为止,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都是从山和海那里学到的。”
——————————————内容介绍——————————————
去骑车、遛狗,和在阳台上晒袜子的老太太说一声:“你好啊!”,但不要打扰横睡在路中央的流浪猫;也去更远一点的地方,陪友人不断地走在林间、直至山顶,或鼓励拿着冲浪板的路人加速冲进大海。
“我尽力去做一个,不由关系网所塑造,而由山海塑造的人。”
《自在京都》之后,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库索,在决心自由生活的五年里,写下这本时间更久远、路途也更漫长的书。
如果说《自在京都》是一本像旅行一样生活的书,那么《纵身入山海》就是一本像生活一样的旅行的书。“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是面对面与我同坐的仓本聪老师,是去世多年后田中一村的小屋,是五岛医生的诊疗所……是我遇见的一切人,然后又告别的一些人。”
借助山海、借助库索身为外来者更为新奇和友善的视角,我们将回到那些自然而然与人事物、与无边光景相处的日子,我们也将更清晰地触到日本文化中与我们共振的那部分,并从中照见内心。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 1 豆瓣
IT’S A DON’S LIFE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 周芸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9
▶谁是玛丽•比尔德?
“博客女王”、英国“国宝”,可与苏珊•桑塔格比类的女性知识分子。
古典学大师,因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而收获粉丝无数,因观点常常犀利而奇特而被贴上“颠覆者”的标签。
重磅著作:《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
▶她为什么研究希腊罗马?
有用:历史学的目的乃是增进人类的理解力。比尔德“透过古代世界的深镜头来看世界”,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解药良方。
有趣:罗马人讲哪些笑话?模仿罗马人做菜是不是一个好主意?用那个古典人物来类比美国前总统布什?
在成名之前,她曾有段黯淡的时光,但她最终走出阴霾,开始写书评、写博客、写推特、拍纪录片……
▶从零开始的剑桥生活是怎么样的
她在剑桥工作30多年,在这两本书中将为你解开笼罩在剑桥生活之上的迷雾。
她会给你提供剑桥入学的专业建议,让你不要去走培训机构的歧途。
她会带你一起按小时全景地走近一个剑桥教授一天的生活。
她会告诉你剑桥生活乃至英国学术圈中那些最神秘、最有趣的事情,比如波特酒。
这样聪明有趣接地气的灵魂,你不好奇吗?
★媒体推荐
她用锐利的目光洞察生活,展现了学术世界中令人捧腹的片段。
——《卫报》
如果罗马人有比尔德在背后支持他们,帝国就不会灭亡了。
——《每日邮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典学者玛丽. 比尔德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2006 年—2008 年文章的选辑。
在这些文章中,比尔德教授畅谈古今,阐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剑桥教授对教学教育、希腊罗马以及时事政治等的思考与建议。雕塑上的唇印来自何处?罗马人在托加长袍里穿着什么?物理学家需要法语吗?怎样做好牛津、剑桥面试?在比尔德教授那犀利且风趣的笔触中,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展开。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2020年10月7日 已读
Essay
新腔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 - 8
世间是轻若浮云的琐碎,亦是重如断骨的告别。
书里的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
戏台氍毹,伤心故事,为什么成为了萦绕我们心头的深情往事?
新腔一曲,低唱闲愁……
《新腔》为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张怡微最新的随笔评论集。
书名“新腔”取自黄庭坚诗“时时能度曲,秀句入新腔”,以全新的视角重诠经典,旧文新读、故事新解。在文学、戏曲、电影的细读比较中,探寻文学艺术审美的时代新曲。
辑一“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重读王安忆、张爱玲、白先勇、苏童、毕飞宇、严歌苓、金宇澄、蒋晓云、琼瑶、威廉·特雷弗、村上春树等经典著作,爬梳情与史的辉映。辑二“往日闲愁今日止”,从话本小说与古代戏曲中重探中国文学的情理因缘。辑三“戏台与枷锁”,细读经典影剧,打捞通俗剧中世情练达背后的纹理。
“新腔”是文学生活中流动的斯文、奇境的联想,是世俗人间有情人多走的二十年远路,跋涉过千里江陵的内心。是时间的游戏,也是心事的重省。世间是轻若浮云的琐碎,亦是重如断骨的告别。
2020年9月10日 已读
Essay
巴黎记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于坚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 - 3
到巴黎去,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
《巴黎记》是诗人于坚对巴黎的朝圣之作。1994年,年届不惑的诗人第一次飞往巴黎,深夜抵达,他一直以为巴黎是一座璀璨的未来之都,可当黎明唤醒他时,他震惊了。全世界都在追求焕然一新,唯有巴黎岿然不动。这里依然是巴尔扎克的巴黎,雨果的巴黎,波德莱尔的巴黎,这里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这完全是一个旧世界,一个接纳昔日什物、气味的世界故乡。漫步在大街小巷,你感觉高老头随时会从一个漆黑的门洞里出来,贝姨会在某个窗口浇花,你也随时会走进雨果的故居、乔伊斯的故居、马尔克斯落魄时暂住的小旅馆……
此后,诗人经常拜访巴黎,世界日新月异,巴黎我行我素,沉默如大象。二十多年的所见所思,诗人最后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163张实地街拍,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
【编辑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最新力作,致力于反思现代文明,追寻诗意栖居。
★到巴黎去,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懂得巴黎,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深度解密“巴黎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哲思随笔。
★巴黎并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巴黎,巴黎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之书。读这本书你得自己浸淫其中,耗干你的心智,如此,你方能获得生命的深度、无用的奢侈……
★二十余年的沉思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163张精彩街拍,诗人于坚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名人推荐】
于坚以文会心、为文招魂,写诗、作文、立论,皆自由挥洒,辞直义畅。他居边地数十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
——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辞
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辞
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和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
——谢有顺
于坚的散文是真正来自人间的笔记,其中沾染着太多的人间烟火,有着太多的人间气息。它把中国的散文拉回到人生的现场。
——祝勇
2020年9月10日 已读
Essay
顿悟的时刻 豆瓣 Goodreads
8.1 (52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突如其来的精神显现,意味着一次顿悟。
作家张悦然首部文学评论集,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召唤隐匿文本显形。从人物、视角到冲突、情节,以创作的框架,构筑阅读的王国;从乔伊斯、契诃夫到门罗、波拉尼奥,截取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瞬间,淬炼成小说独异的配方。15堂创意写作课,与文学同行者一道,迎来文学顿悟的时刻。
“顿悟,正是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小说发出的光芒,发现自身的遗失之物,并用读和写再次赋予其生命。
◎ 编辑推荐:
一份文学同行者的创作心得和阅读指南
《顿悟的时刻》是张悦然精心写给所有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涉及读书与写作的种种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是什么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始了思想的跋涉?大众小说为什么能感动更多的人?次要人物为什么同样要丰满?
60部经典小说的独特阅读路径
全书拆解60部小说文本,梳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属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跨过生命旅程设置的层层路障。同时全面剖析与解读了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门罗等五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凝视当代小说家笔下的爱怜与伤痛、冷酷与慈悲,帮助我们找到身处之地在时空中的坐标,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全面了解我们时代的文学巨匠
作家生平经历,对作品有着怎样的影响?作品背后渗透着作家怎样的创作习惯?书中全面分析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麦克尤恩、门罗等当代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作品,一改小说课惯谈经典著作的局限,让你全面了解与我们同时代的文学巨匠。
2020年8月8日 已读
Essay
莎士比亚 豆瓣
Shakespeare
8.1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刘国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评论推荐:
“他(刘国云)翻译的伯吉斯《莎士比亚》传记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准确、流畅、清雅的译文之一……认真写书,必有回响。”——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除了伯吉斯,你很难想象别人用这样的口气谈论莎士比亚,你简直可以看见一只手跨过四百年,拍拍那个叫威尔的‘伦(敦)漂’青年的肩膀。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众多关于莎翁的材料,我仍有重读伯吉斯的必要。”——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陈以侃(评论家、翻译家)
2020年8月5日 想读
Essay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 豆瓣
The Land of Little Rain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玛丽•奥斯汀 译者: 范培文 曹柠 译 王全智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丽•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是自然写作的经典作品,被称为不朽的沙漠经典,自1903年首次出版时引起巨大反响,此后一版再版,影响经久不衰。
玛丽•奥斯汀以在沙漠小镇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而成,它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像新英格兰的瓦尔登湖畔,像加利福尼亚的优胜美地山一样,成为一种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风景,由此开创了当时在美国还无人问津的"沙漠美学"。
山杯经典书系,开本精巧,版式典雅。收录一百余幅黑白线条图。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Essay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2020年7月17日 在读
Essay
阴翳礼赞 豆瓣
陰翳礼讃
8.0 (12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2020年7月8日 在读
Essay
秦淮之夜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徐静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3
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堪称中国版的《阴翳礼赞》,在山水衣食中细品“中国趣味”
————————————————————————
“日本文坛的骄子”,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钟情于“中国趣味”,两次亲自访问中国,详细描写“中国体验”
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文坛往来通信,促进中日文坛交流
————————————————————————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在中国的土地上描写“中国趣味”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以《细雪》《阴翳礼赞》《痴人之爱》等作品为中国读者熟知,其作品《细雪》《春琴抄》《刺青》等更因改编为电影而广为人知。作为一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始终主张“中国趣味”,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今天我们这些日本人看起来差不多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欧的文化,而且被其同化了,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本书中收录的中国游记,集中传达和展现了谷崎的这种“中国趣味”。
**和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初识和来往,记录早期中日文坛的友好往来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两篇,是谷崎润一郎回忆自己1926年和上海新文学、新文艺的文化名流往来的回忆录。谷崎润一郎通过这次来往,了解了中国新文学界对日本文坛的兴趣;通过和内山书店老板的交流,记录下中国青年读者对新知的阅读兴趣情况;他还通过见面会、消寒会等活动,认识了郭沫若、谢六逸、田汉、方光焘、任矜萍等文化界名人。他们交流了中日电影、杂志、文学上的发展情况,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这些联系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界的来往,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后来一些日本作家就是在谷崎润一郎的介绍下来华交流访问的。
————————————————————————
明治至今的文学兴隆之中,谷崎是最豪华、最成熟的一大朵,百花之王牡丹花。
——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这位日本文坛的骄子,完全是一个温蔼亲切而又多礼的法国风的作家,除了谈起日本文学时自然而然的在谦逊中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气概外,丝毫不摆文豪的架子。
——中国文学评论家 陈西滢
谷崎润一郎对中国文化入迷,一生都不能走出这种迷恋。他是岛国上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更是东方文明本质上的传承者和诠释者。
——中国作家 张炜
2020年6月11日 想读
Essay
日本四季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张燕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经,以她亲身参与或亲自体会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为纬,深入浅出地细说日本全年的习俗风情,同时用冷静的眼观察异乡,看到日本人的众多缺点和偏失,看到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日本的学校和教育。同时,毕业于美术系的作者亲自手绘几十幅插图,增色了书中的日本韵味。
2020年6月7日 想读
Essay
无聊的魅力 豆瓣
On Seeing and Noticing
7.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阿兰•德波顿,英国畅销书作家。擅长以小喻大,举日常琐事,说生活哲理。以简御繁,随意点染,引人举一反三。其文委婉飘逸,简练雅洁,深得英伦古典散文之趣旨。《无聊的魅力》为随笔集,语言洗练、笔调沉蕴,于纤悉之事、颦笑之间,尝试寻找幸福的主旨。忧伤何以成为快乐,机场何以成为风景,无聊何以变得充满魅力,在一切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是德波顿一贯的追求。德波顿以其丰沛的意象、横溢的才情,将感性与理性、随想与哲思熔于一炉。读者或可 借助英伦才子的生花妙笔,调整心态,转换视野,舒缓生活的压力,体悟人生的真谛。
2020年6月5日 已读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