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松子落 豆瓣 Goodreads
8.3 (23 个评分) 作者: 苏枕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6
【编辑推荐】
★ 继《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如晤》之后,苏枕书最新随笔集。
★ 一个人在异乡第九年,寻得投身生活的勇气。
★ 细致入微的京都城市素描,近身导览奇趣丰富的千年古都。
★ 精装,清雅素净,作者亲绘四幅主题为行旅、人情、岁时、缓归的水彩插画,护封内藏有留学手记。
★ “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孙晓曦设计,散落的松针暗藏玄机,等你来发现。
★ 客居京都满九年、已进入第十年:在异乡照见自己,更勇敢地面对生活。
★ 献给离开故乡,异地求学、工作、定居,面对生活挫折常萌生无力感的都市青年——痛苦有各种形状,虽然彼此不能知道,甚至多方掩饰,但希望你不感到孤独。
【内容简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京都。
九年时光,青翠转浓荫,是漫长光阴凝缩作一粒琥珀,是长镜头流转中的迅疾一瞬。苏枕书游学京都已历九载寒暑。住在遍植松、柏、橡、杉、樟的山中,她真诚记下客居最久之地的变化与永恒:有对古书店的追踪及探访,对日本国民性的观察,还有当地普通家庭的寻常风景。同时,她也坦陈自己的历程,叙写投身生活的耐心与勇气,犹疑中的探索与获得。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文字舒缓平和,有清甜之味,喜欢<谁人袖底染梅香>
Essay Life
老西安 豆瓣
作者: 贾平凹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收入《老西安》、《西路上》两篇长篇散文。讲述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及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即作者自己)的情感之旅。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前半段《老西安》比较有趣,《西路上》花了太多篇幅讲失恋心得了。
Essay Life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豆瓣 Goodreads
The lonely people need to eat
7.7 (18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 4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是一部关乎美食与情感的随笔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治愈系美食故事;第二章为励志随笔;第三章介绍美食溯源;第四章则是光陆怪离的美食童话。每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食材主题展开,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个个温暖的美食情感故事。
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所有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顿顿吃好。唯有美食不会拒绝孤独的人。
孤独时,请给自己最好的安慰。
趁你还吃得动时,把能吃的、能做的、能读的、能听的、能爱的,都过一遍。
一部暖心开胃的随笔集,一个不一样的张佳玮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道菜,
时间久了不吃就会惦记它;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点孤独,
时间久了不变就会习惯它;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人,
时间久了不见就会想念他(她)……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有私心。因为家乡和现居地的缘故,看他写食物总天然有三分亲近感。
Essay Life
都是遗风在醉人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 - 9
台湾三年,漂浪三年。在异乡,潺潺的追忆是唯一能够随身携带的行李。
图文集收入了包括“漂浪与抒情”、“都是遗风在醉人”、“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三辑,分别从行旅、生活、艺文三个角度记录在台生活的流水抒情。
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在行走中,像认识一个人的性情,逐渐认识一座岛屿的欢喜与为难,“遗风”既是人为的追缅,也是自然的嬗递。
其中,《漂浪与抒情》一文摘得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刘克襄:这篇读来比较享受,没有压力的,不必费心猜疑。从一个外来者平实地描述所见所闻,我的感动反而比较多。
唐诺:这篇散文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宇文正:这是十分典型的异乡人手记,是较传统的杂感式散文,不断地从人文和地景去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打动了我,使我反复阅读。
一个人的老后 豆瓣 谷歌图书
一個人的老後
6.3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杨明绮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1 - 3
老龄化社会正在形成,不婚、离婚的趋势也逐渐走强,再加上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一个人”的老后生活已经成为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
单身暮年,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本书中,上野千鹤子一笔点出所有女性“一个人”的人生结局,以明快的笔调分享了自己长久以来累积的智慧与经验,针对单身女性的理财、居住、人际、照护、遗产和身后事安排等生活课题提供妥帖建议,更帮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豁然的态度——
只要做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就能顺应自己的心意安享自在晚年,
“一个人”并不寂寞,“暮年”也绝不凄凉,
一个人的老后同样能过得乐观优雅,充实自在。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主要强调了女性老年生活中住房,照护,安全的重要性,一个思考的方向,但没有太多实践上的启发。
Essay Feminism Life
巴黎隐士 豆瓣
Eremita a Parigi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内容简介:巴黎到底是什么?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是一个像百科全书一样可以来查阅的城市:打开《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它给你一连串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是卡尔维诺自述性文集,收入十九篇或长或短的文章,以日记、回忆短文、访谈、短评等形式记录了卡尔维诺生命历程的精华。既有卡尔维诺对家乡意大利的眷恋,在美国的旅行记录,巴黎的隐士生活,也有他的文学访谈,皆为了解卡尔维诺其人其文的宝贵资料。
2019年4月15日 想读
Essay
豆瓣
作者: 吕晓涢 青橙文化|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8 - 11
《痴》是吕晓涢的首部散文集。文中包含了藏瓷,赏画,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种种雅致爱好与生活中的凡俗小事,以及众多有滋有味的吃食和巷弄里的传奇,文章通透细腻,极具趣味性。
★平淡的生活中,有颗痴人的心,世间活起来了
★收藏界的文学“隐士”吕晓涢 从藏瓷,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小事中感受世间的美好
★师承《浮生六记》,当代文人写作,雅俗共赏
……
有收藏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小镇女孩的传奇人生;
有乡野传说,也有年轻未果的爱情;
有饭局间的嬉笑怒骂,也有儿时的童趣盎然;
有父子情深,也有人到中年的唏嘘缅怀。
直到长出青苔 豆瓣
苔のむすまで
7.9 (3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本博司 译者: 黄亚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中,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环环相扣,完美地将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意涵结合在一起。
——哈苏摄影基金会
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亚洲当代摄影拍卖纪录保持者,杉本博司文字代表作。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以生命、时间、历史为核心,书写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
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书中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幅杉本的摄影作品和一段问答起兴,延引出艺术家本人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的互动所获得的洞见,并以及其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东方意境。
人的困境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8 - 6
★集结梁鸿、淡豹、戴潍娜、张定浩、李霄峰、陈楸帆
★讲述青年时代的痛与爱
★独家发布蒯乐昊小说处女作,首次推出兰斯顿·休斯诗选
★跨越国别、族裔和时代,审视个体的生存处境,关注普遍的生存困境
【编辑推荐】
1. 集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六位优秀创作者,从消逝的青年时代讲述痛与爱的故事——本辑《单读》结集陈楸帆、戴潍娜、淡豹、李霄峰、张定浩、梁鸿在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开幕式上的演讲,他们是文学、影视、学界的年轻领导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体验者。在本辑《单读》中,他们讲述自己的青年时代,更讲述我们所有人的痛与爱。
2. 通过最广泛的叙事,重新审视个体的生存处境、重新关注普遍的生存困境——在技术制造的狂欢和幻想里,在婚姻制度、阶级阶层等结构性困境中,在个体伤痛被宏大叙事裹挟消解时,文学、电影、艺术,或者更广泛的叙事,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到底具有怎样不可替代的意义?本辑《单读》尝试开拓对困境的新的思考维度:“重要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人人皆在困境之中;重要的是你选择面对,而不是必然会赢”。
3. 两位新世代小说家的对话,从现实和科幻中想象有关未来的可能性——“中庸”的葛亮与“极端”的伊格言,一位致力于现实主义的写法,一位企图从科幻文学中寻找突破,两位青年小说家的文学对谈,将会引导我们思考有关人类文明的未来。
4. 《单读》独家发布新作者蒯乐昊小说处女作——从事多年的特稿写作后,媒体人蒯乐昊调转笔头,从非虚构走向虚构领域,开拓全新的创作可能。本辑《单读》独家首推蒯乐昊的小说处女作,三个故事里既有她的个体想象,更有某种普遍的时代况味。
5. 《单读》首次推出美国“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20世纪最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本辑《单读》收录了美国黑人文学代表作家休斯的一组诗歌,休斯继承了惠特曼、林赛和桑德堡的传统,通过诗歌传达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之音、反抗之声。而作家、翻译家孔亚雷则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最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披露了他还未面世的中译本《光年》的精彩片段,这本书将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呢?”
6.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青年写作者柏琳、诗人凌越、书评人云也退将在这一辑《单读》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随笔与书评,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内容介绍】
“没有任何人的经历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任何一条路是现成的。” ——李霄峰
“城市变得太大了,大过了他们穿行的渴望。”——蒯乐昊
“自由不再是自由,只要有一个人不自由。”——休斯
“你要珍惜你说话的时刻,你要珍惜你的语言。”——梁鸿
这一辑《单读》讨论困境,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答案最后都关乎勇气。我想这回答了前面说的,阅读到底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很可能到最后,如果日常生活还有记忆,只会留下那些别样的生命态度。因为他们活得与你不同。
云也退评奥威尔,说“奥威尔征收恐惧,熔炼成克服恐惧的力量”。诗人戴潍娜的演讲辞,“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最初的人类一定是在劳动与疼痛的双重经验中成长为人”。孔亚雷介绍詹姆斯·索特的小说,“除了名声,真正让一个人伟大的是更为内在,更为高贵,同时又更为简朴的什么。那就是勇气。那是因风格而抛弃名利的勇气。那是完全投入并创造自我的勇气”。柏琳写圣彼得堡之旅,所有的作家、诗人都在虚空中向她大声私语,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你孤身一人,时常愤愤不平,急切地催促着命运,你知道,很快你就会快乐满足地投入到自己伟大的战斗中。”困境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相对关系的知识,能够穿透它的,才是人的教益。所谓内在的危机——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这危机是永恒的,从别人一再的对它的描述中,你会得到某种分担,甚至也开始认识、辨别和描述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2019年3月20日 已读
Essay
小英国,大伦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恺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读书》《万象》王牌作者之一,我们熟悉的恺蒂,带来崭新的“英伦文事”
★ 精选十五年来文章,所有篇章均首度收录成书
★ 文中二十六幅照片拍摄时间跨越四十年,呈现伦敦之美与时光之美
英国脱欧|北爱冲突|苏格兰公投|贵族继承制
绅士俱乐部|《大宪章》|英国王室|花边小报
查令十 字街|《唐顿庄园》|奥斯丁|贝克汉姆|哈利•波特
你若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
你说你向往英国,却从未读过恺蒂?
关于英伦政事,她识见精辟,有“理解之同情”,也有局外人的客观理性;
关于英国文化,她言必有中,擅考据历史渊源,更对掌故佚闻如数家珍;
关于英国书籍,她眼光独到,无陈见无虚语,无文艺腔无学究气。
她笔下的英伦文事,就像我们说起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那样亲切。——陆灏(编辑)
她的胸襟和见识就像恺撒,她的侠骨和柔肠则一半是天性,一半是阅历。——毛尖(学者、作家)
2019年3月12日 已读
信息量很厚实的专栏文章合集。
Essay Life
米沃什词典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西川 / 北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呆上片刻。” (切斯瓦夫·米沃什)
西缪尼·希尼——作为一个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在于,他具有直抵问题核心并径直作出回答的天赋……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
约瑟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作为一位诗人和一位思想家,米沃什勇于跟他的敌对者共存,仿佛他已告诉自己:要存活于这个时代,只有通过吸收它。
约翰•厄普代克——(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磨不透的巨人。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
作品看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之书——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的一生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称其为“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本书是米沃什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吸收他的时代的美好与糟粕,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与博学诙谐写就的人生之书。
★比《被禁锢的头脑》更为深邃广博的精神地图——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米沃什以《被禁锢的头脑》的作者而知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多人才知道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大诗人。米沃什说,他用几本书(《被禁锢的头脑》、《权力的攫取》等)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便不在继续往前走,因为“意识到另一重召唤”,深知自己必须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写作。《米沃什词典》展开了米沃什深邃广袤的精神地图,揭示其创作与反叛的源泉。
★为20世纪历史文化立传,以文学作为永恒的纪念——米沃什为其开列词条加以描述的人物、事件、地域、主题,在《词典》中呈现为一幅幅难忘的素描,充满生动细节与敏锐判断:将波伏瓦、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弗罗斯特、爱德华•霍珀、阿瑟•库斯勒……置于审视之下,接受回忆的召唤,对更广泛的主题进行反思,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米沃什本人独特迷人的自画像。
★针对偏僻典故细致加注,呈现20世纪“另一个欧洲”——作者回忆庞杂渊博,记述旁征博引。关于波兰、东欧的历史文化知识、人物背景典故,本书针对那些既不熟知于英语世界,对国内读者也颇为偏僻的,增加大量注脚,并添加“词条检索目录”,附录完整“米沃什年表”及“主要著作年表”,并收入作者早年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帕佩撒旦阿莱佩 豆瓣
Pape Satàn Aleppe .Cronache di una società liquida
6.9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李婧敬 /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当社会失去牢固的支撑,像液体般流动,
身处其中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 ∽ ∽
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于埃科去世一周后在意大利出版,是埃科生命中最后15年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思索,天马行空,妙趣横生,除却睿智的思考、犀利的评判,亦 有“老顽童”式的奇思妙想。

“帕佩撒旦阿莱佩”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七歌冥神普鲁托,没有确切的含义,却令人联想起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契合这本书包罗的天马行空的话题。副标题“流动社会纪事”点明翁贝托·埃科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和评价。在流动的社会里,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作为支撑,是一个失去了所有价值和参照,没有归属感的社会。
∽ ∽ ∽
“ 埃科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面对人世,他的视野开阔而幽默……埃科证明了同一位作家可以取悦多层次的读者……看一个思路开阔、逻辑清晰的头脑,如何建立论点,或发表犀利的声音,是阅读本书的最大乐趣。此书是埃科对当代社会的荒诞与流动性的观察,有许多乐趣,亦有许多启发。”
——《出版家周刊》
毫无必要的热情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译林出版社 2015 - 4
她写月亮:“热情迎上去/冷冷映回来”;
她说马:“马是这样美,又毫无媚态”;
她谈生命:“卑微顽强,固然感人,可以赞美,但是也非常可恨”;
她想起青春:“很自以为挖心挖肺,回头看还是像摆姿态,令人动容的是青春的无以聊赖”;
她说芝加哥的冬天朴素庄严,“好像写在纸上的一封信 ”;
她写亢奋,“有时看起来很像欢快,但让旁人看起来十分悲惨。”
………………
都是简单的事,然而灰冷玲珑。克制又骄傲,敏感但不滥情,这是刘天昭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她的文字或许就像“美”一样,我们都在给她寻找一个定义,每个定义都对,但也都不完备。
本书封面较之通常的平装书也有微微特别。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简单干净到近乎洁癖,没有腰封,只有塑封外的一张黑色贴纸————
“生命是宇宙的异物,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
刘天昭:
我觉得,对人世的热情,恋恋不舍,耿耿于怀,是做人的本分,是神谕。
写作更是,对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一份情意。
————————————————————————
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她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 ——刘瑜
天昭的文章迹简意淡,灰冷玲珑,以前我没见过谁这么写。我对她字里行间的灰调子印象深刻,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灰,更亮眼的色彩她也擅长,但只是星星点点。她是很高雅自负的作家。——李海鹏
适于咀嚼,不腻不滥,文字好看。—— 聂永真
2019年2月19日 已读
“Life is slippery” 最好的异乡求学散文集。
Essay
访问梦境 豆瓣
作者: 孙甘露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变异和发展。作为这种变异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阔大,独一无二的选择让位给多种多样的选择。现实主义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但在现实主义之外,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从而造成了中国当代文苑的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多无化的艺术景
心如钢铁地追求幸福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囧之女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1
美味毒舌、慈悲断喝。
最以毒攻毒的情感专栏,最一针见血的醒世真言,最金刚怒目的苦口婆心。
本书是囧之女神近年来最经典的专栏个案合集与最受网友欢迎的时评文精选集。情感专栏部分登出的所有案例均已经过当事人同意,并隐去真实姓名。约有三分之一的信件与时评本书首次发表,此前从未见诸于任何网络。
2019年2月9日 已读
上一段恋爱极端痛苦的时候偶然关注了daisy,靠她的专栏纾解了很多困惑。没想到这一次重看,在同样的一篇文章里得到感情的和解。小小的假神总有一天会消失,软弱的人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想要的人生,成年后最重要的是快速逃离对苦难状态的沉溺,追求幸福必须心如钢铁。
Essay
人造天堂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酒与印度大麻》(1851)和《人造天堂》(1860)的合集。波德莱尔以细腻、抒情性的语言,描述了酒、鸦片及印度大麻给吸食者所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如梦如幻的感觉。那种迷醉感恰似一座人造天堂,一个辉煌却虚假的世界,而作者自己也是在这其中一步步走向灭亡。本书“不纯粹是生理学的,而是伦理学的。我要证明的是,那些追求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狱……”
2019年2月8日 想读
Essay
我的观看之道 豆瓣
That's the Way I See It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霍克尼 / 尼科斯·斯坦戈斯 (编)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1
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式的再现艺术越来越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性和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总是抵制把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这种愚蠢的二分法,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从来就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制,一切再现,尽管风格有差异,都以感知和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为基础。与此同时,霍克尼痛恨自己的风格被模式化,虽然他的风格大受欢迎,他却不愿意重复可预测的霍克尼式图像。他挑战了过去被误以为真实的摄影(摄影虽然是机械记录,但它也不能摆脱对空间感知的特定预设,而且其
含义并非绝对客观中立),并对各种不同的空间再现方式,对采用新技术“复制”艺术的丰富可能性,都兴趣盎然,为之兴奋。他对空间再现具有莫大的好奇心,对之反复实验,因为空间是一切再现形式的精髓。作为这种好奇心的补充,霍克尼越来越频繁地从事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将制造错觉与三维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霍克尼的脾气是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他天真。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相信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任何事他都必须亲自探索。他对空间再现的研究和实验,包括其涉及到的更广泛的意义,以及他对复制的含义等问题的关注,都不是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位工作中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他的探索具有儿童般纯真的好奇。他对艺术界狭隘、多变、时髦的风气毫无兴趣,只顾走自己的路,这倒不是因为他刻意要摆出一副原创性的姿态,而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对“更广阔的视角”,对未知的宇宙,满怀真挚的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个原因,本书不仅按年代编排了霍克尼的作品,同时也追溯了他创作中的道德和智性思考,它们当然和作品分不开。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8年12月29日 想读
Essay
观看之道 豆瓣
8.0 (6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析格的《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Essay
Nabokov's Favorite Word Is Mauve 豆瓣
作者: Ben Blatt Simon & Schuster 2017 - 3
There’s a famous piece of writing advice—offered by Ernest Hemingway, Stephen King, and myriad writers in between—not to use -ly adverbs like “quickly” or “fitfully.” It sounds like solid advice, but can we actually test it? If we were to count all the -ly adverbs these authors used in their careers, do they follow their own advice compared to other celebrated authors? What’s more, do great books in general—the classics and the bestsellers—share this trait?
In Nabokov’s Favorite Word Is Mauve, statistician and journalist Ben Blatt brings big data to the literary canon, exploring the wealth of fun findings that remain hidden in the work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writers. He assembles a database of thousands of books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words, and starts asking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intrigued curious word nerds and book lovers for generations: What are our favorite authors’ favorite words? Do men and women write differently? Are bestsellers getting dumber over time? Which bestselling writer uses the most clichés? What makes a great opening sentence? How can we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And which writerly advice is worth following or ignoring?
Blatt draws upon existing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invents some of his own. All of his investigations and experiments are original, conducted himself, and no math knowledge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results. Blatt breaks his findings down into lucid, humorous language and clear and compelling visuals. This eye-opening book will provide you with a new appreciation for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a fresh perspective on your own writing, illuminating both the patterns that hold great prose together and the brilliant flourishes that make it unforgettable.
2018年12月8日 想读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