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惶然录 豆瓣
8.7 (66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 5
这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
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有时是个个人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社会化的人;有时是个贵族化的人,有时则成了平民化的人;有时是个科学化的人,有时则成了信仰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如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拾译家遗漏,精选出原作的五分之四,译成中文,文笔优美,读来赏心悦目。
2019年8月5日 已读
Essay
选择流落 豆瓣
作者: 张辛欣 2016 - 7
当年国内第一本“口述实录”作品的作者,如今的“非虚构写作”大家
传奇作家张辛欣关于流浪于生活的传奇文字,2016年“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收获
28年身在异国他乡的磨难坎坷和充沛细节,连绵不绝的内在的反思和生存故事
以恣意自在、出神入化的文笔,写尽一个人被丢在全然陌生世界中的遭遇与心境
张辛欣是影响过中国一个时代的作家,后来忽然“流落”了——也许对她来说,比起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悬崖写手”主要讲述了作为一位当年影响过无数人、红透半边天的作家如何在其后近三十年的岁月里不断自我探寻、寻求突破,寻找内在而持久的写作动力。在内心孤独同时物质生活极为艰难的漫长岁月里,作者正是凭借孤独和艰难,加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获得了全新的创作动力:“突然地,我从孤独挣扎的创作深渊里拔出来了,像看电影一样站在内心深渊边缘向里看,就算你失去一切讨论的手段又怎么样,就算你剩了绝对一个人,你绝对不是最难的啊,想像力,到处地,永远地,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生存缝隙,没了任何人,那就自己吧,就像拍电影一样,换着角度,近观,远望,慢慢收拾自己这副材料!”
第二部分“临时生涯”则记录了作者多年来所遭遇的诸多人和事,为实现风行的“非虚构”写作的集大成者。作者用生动又深刻的笔触书写了多年来的所遭遇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的人和事,诸如小镇上的农场主和走出小镇的党魁、国际间游荡的作家、以读书为职业的美国年轻人、将自己所模仿世界名画用一座博物馆阵列出来的美国热心土豪、前往2001年后的世贸大厦现场、和美国的汽车推销员的生意交往……所有的人和事都呈现出作者最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毫不留情的反思。如金介甫所说:“张辛欣曾当过护士,她今天仍擅长于给我们打针,使我们心智不至于枯萎——虽然已没有药可以治愈我们。”
【作品看点】
★2016年“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收获: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等作品成名以来,张辛欣一直在从事小说和“非虚构”两类主要文本的创作。在“非虚构”写作借助微信等技术平台如火如荼之际,我们发现,张辛欣的“非虚构”写作早已经蔚为大观,她具备了“非虚构”写作的一切优势:小说家的笔触、独立不羁的个性、三十年的全球漫游、对生存和身份等问题的极端敏锐、对当下的不竭的热情、广博的见闻、自身从事的多种形态的创作工作和经验……可以说,《选择流落》将会成为“非虚构”进程中的标志性文本。
★28年身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坎坷:告别国内后,张辛欣一曲不回头,“选择流落”了28年,这28年是世界加速发展的28年,生活、写作、阅读等如同科幻片情结一样不断出现颠覆式的改变,作为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人,一个以创作为生存基础的人,张辛欣写尽了一个人在技术年代的反思、蜕变、尝试、挣扎、失落和收获。作为早已成名但孤身流落的人,她的内心经历和现实处境,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大戏。
★近距离面熟遥远而生动的异乡人:人的存在是与他人的比照中获得判断的,张辛欣在28年的流落中,主动或者被动遭遇到很多事件,遇到了很多人,有为每一天的生存而犯愁的底层民众,有足以影响全美国的政治人物,还有更多的以超出想象的奇特的方式存在人和事,张辛欣一一将其放置在全球化的视野和同自身的比对之中加以描绘,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隐秘而生动的真相。
★比起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张辛欣不只是行游四方,她更是一个穿梭于不同世界的旅人和探索者。这包括我们日常经历的现实世界,以及它所包含的全球多样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她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理念与幻想的组合,神秘而多面,我们不管是醒着还是在做梦,都无法营造出同样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文学的世界,它里面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张辛欣在自我流落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演化成为一个观察和书写的对象,凭借着较为特殊的作家身份和完全与每个人雷同的生存际遇,将自身的修炼逐步升华为人生的要义,并诉诸文字。
2019年8月3日 已读
Essay
小世界 豆瓣
作者: 张悦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八〇后, 专栏作家, 业余摄影师, 作者张悦悦有诸多身份标签。不过, 她最重要的身份应该是社会学人。长期的学术素养让她练就了一双“ 慧眼” , 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社会学课题: 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一样围着子女转; 欧洲人一样也重视大家族的团聚; 即便名校汇聚, 欧美国家和我们一样呼吁“ 教改” ; 怎样“ 与世界接轨” 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的顾虑…… 作者从中思考文化碰撞、偏见、身份定位、性别差异等课题, 让“ 中西差异” 这个老调重弹的话题焕发出新的活力。书中, 作者还分享了英国大学的理念和机制、大学里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日常状态、如何写好论文等话题。
出走的人 豆瓣
New Ways to Kill Your Mother : Writers and Their Families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0
简•奥斯丁的小说里出现了多少既亲切又刻薄的阿姨?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父亲竟然也写短篇小说?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巅峰剧作中,时时可见他心爱的姐姐的身影;萨缪尔•贝克特属于那种生来让可怜的母亲心碎的年轻人;詹姆斯•鲍德温笔下的儿子形象是父亲眼里的陌生人……
科尔姆•托宾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更是细心的读者。本书收录的文章多刊登于《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梳理了威廉•巴特勒•叶芝、托马斯•曼、萨缪尔•贝克特、博尔赫斯、哈特•克兰、田纳西•威廉斯、詹姆斯•鲍德温等作家与家人复杂而幽深的关系。
小城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
一座川西小城,十二种人生片段,诉说着细碎而庸常的人生。主人公都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根发芽、努力生存的普通人:在孤寂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短篇系列呈现出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作者对故乡小城的爱恨眷恋流露在淡然的叙述之中。最后的新增篇目《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它是你命运的起点和归隐。
2019年8月1日 已读
Essay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开明出版社 2009 - 6

南希的出场
打捞海龟的日子
巨变
钥匙的印迹
死在梦中的谁?
一人
中国人?
语言学校
“孩子的家”
最后的拥抱
乞丐的出场
1990年6月30日是原点
另一个老人的手
梦露照片
同学
赤野扶美
哈瓦那
艰难的10英镑
赌博的开始
喘息
乌鸦
叫戮的女人
叫赤野扶美的女人和我的分裂与狂躁
洞的由来
11
空虚的爱人
2008年盛夏的一天
杰夫的短暂告别
自衣圣女
和脱衣舞女孩的第~次见面
黑莲

扶美的伤
Shaleeh和我之间的陷阱
雅的再见
第一次见到雅
雅的名字
陷落也是方向
2004年暑假,秘密的由来
墓在哪里?

引路人之死
7月6日离开金沙萨前往村落前的一小时
Jihad
Jihad“朋友”的自豪
诗歌,书店老板
哪个名字?
消失的Jihad
躲儿子的人的儿子
进不去的家门
Jihad的自豪
赤野扶美的最后一次出场
杰夫的战争
杰夫的战争二
2004年11月26日下午四时
2004年11月29日第二次汇看
2004年12月圣诞节假期之前最后一次见面
无法完成的毕业创作
相册和墓
父亲们
急于开始的创作
2005年1月20日开学前三天
难以继续的毕业创作
被安排的春节
毕业典礼
必须被继续的毕业创作
终将离开的窥探者
完成
拥抱
南希的离场
圣马丁的面试
1990年6月30日是结局
试读
南希的出场
“死了?”我忘记了措辞。
电话那边的看护愣了两秒。
“是的,她已经走了,差不多是一周前的事。”
“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时问吗?”
“……10月20日……”
“怎么死的?我是说……死因……”
“她离开得很平静,起初还以为是睡着了。”看护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继续说道:“对不起打搅你了,只是我们有义务告知她的亲友,我是说,在这里登记过的。”
“……有几个登记过?……”
“……只有你……”
两分钟后,我放下了电话。
我的南希,死了。
得知她的死讯后,我没有过分惊讶,预料到的结局。
死讯——那是来自她的结局的恐吓,对我侥幸逃离的不满,显然,来找我的不是南希,是她那孤苦无助的结局。我们曾经相依为命,用对
方的存在对抗看似永远无法战胜的孤单,然而最终,我逃离了战场,她孤身倒下。我深知她永远不会怪责我的离弃与背叛,她甚至会为我感到欢喜,她的笑脸永远那般可爱。然而那不甘心消亡的结局会使出最后的一丝气力让我逃得无法心安理得。而一周来,那不断壮大的不满,聚集
成空前的怨恨,穿过南希的棺木,穿过蜿蜒曲折的空灵公路,穿过阴郁深寒的海峡,穿过冰封高耸的黑色山脉,穿过沼泽满布的草原,穿过被灰色烟尘笼罩的城市……最终,电话响起,在2007年深秋的某夜——我完成学业回到北京后的第十四天。
打捞海龟的日子
我出生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院子在故宫护城河的北面。墨绿色的生锈的铁门,有门房,过门房十几米左手边是前院,记得有棵枣树,有没有梨树?忘记了,印象中郁郁葱葱什么奇怪的植物都有。还有鸡窝,有狗窝,鸡窝里有母鸡,狗窝里有公狗,后来都被我骑死了。前院有一栋两层的满是爬墙虎的青灰小楼,有天台,不常开,从那里可以看见景山、故宫、角楼和灰色的明天。
院子里有个荒废的泳池,里面的水还在,而且在了很久,一滩黑色的死水,飘满了落叶,时有异味。记得我很怕那潭黑水,不敢接近。
海龟?是哪里来的?我至今也不知道。可能是谁送给长辈的,却不明白为何送两只活生生的海龟。
我只见过它们两次,一次是它们来时,一次是死时。
它们来时家人们有说有笑,争先目睹这稀罕物。他们敲打着海龟壳,它们却无法蜷缩,只是挣扎,于是更多大笑着的手去敲打它们,警
卫员的手,锅炉房大大的手……而我只是站在角落静静地俯视着大盆中默然挣扎的海龟,仰视着嬉笑着的众人。终于他们决定把海龟放在落叶泳池里养着,于是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它们。
我曾经小心地靠近黑水,蹲在那里,仔细在无数浮叶的缝隙中细细寻觅它们的踪迹,但是我只是看到了黑色,波光粼粼的黑色。
后来,我忘了,只记得在那个春天我骑死了鸡,骑死了狗。黄狗死时,眼中充满喜悦,鸡死时可能也是,但是它眼睛太小不易确认。
再后来发生的我忘记了,大家都忘记了,忘记了从前,忘记了后来,自然也忘记了泳池里的生物,它们和泳池一起被所有人遗弃了,直到那年夏天泳池散发的臭味比往年大很多,大家才记起它们。
1984年盛夏的一天,曾参与迎接它们的所有人,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打捞工程,他们用几根棍子、几张网捞了很久,依旧有说有笑,而我没去帮忙,只是坐在角落,看着。记得那天很热闹,像过年,家人走出了阴沉的房子,所有家人都在一起,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样的笑……
两个小时后,雌龟获救了,它被放在了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瓦缸里。
半小时后,另一只被捞了上来,它离开水面的瞬间,一阵恶臭,所有人都捂住了鼻子,是那只雄龟,它腐烂了,除了龟壳已经没了形状,黄色的烂肉上沾满了落叶……堂姐吓得跑开了,我没有,依旧默默地看。
之后,我被一只手拉进了阴沉的房子,他们把它们怎么样了?我不知道。
1984年秋天,更多的落叶覆盖在泳池的水面上,泳池看上去成为了院子里地面的一部分。有人在帮助我忘记,只是不知道他想让我忘记什么?他是什么?
1985年,遗弃者填平了被遗弃的泳池,而在同一年,所有的遗弃者被遗弃了。
巨变
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远离了也许从未出现过的美好。所有人都搬走了,而我和父母搬到了很偏僻的郊区,至少当时那里算是郊区,有菜地,数不尽的破旧厂房,路旁杨柳,二十年后那里叫做CBD商圈。我们搬进那里唯一的一座楼房,肉色的它孤单挺立在一片灰黑色的泥沼
中,那是一个陷入泥沼中的裸体男孩。数不尽的窗户是无数呻吟着的口,窗边随风飘起的衣,是那口中的舌,似在召唤着我,压迫感。也许全北京的穷人都住在这里。
实际上四十乎方米的居住空间对于一个三口之家并不那么拥挤,尤其是在80年代,恐怕现在亦是如此。然而对于习惯了奔跑于自家院落中的男孩,它无疑是个丑陋的牢笼。
两个房间。父母为了让它们有家的味道铺上了地毯,一间是红色,暗红;一问是绿色,墨绿。它们是廉价的,但是对于今后的我,廉价而永恒。
家具。父母找朋友在某京郊家具厂用边角料拼凑的:三合板的柜子,三合板的写字台,三合板的床头柜,三合板的一切。价钱低得惊人,低得厂家懒得为他们上漆。于是乎,我们自己找来了别人家用剩下的油漆,凑合着自己为廉价的家具上漆。端详父母为家具上漆的背影,甜蜜是我唯一记得的,我只想记得的。
还记得当时三个人睡在一张旧床垫上,很温暖。
钥匙的印迹
能背下二十六个字母我就可以进小学了,母亲告诉我的。于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个书读,我无奈地开始背诵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符号,记得背了很久。
谁知道大费周章的背下了二十六个字母后,却换来了一所很糟糕的小学。父母的解释是:那里离家很近,而且便宜。说别的我还可以抗争,而一谈到便宜,我立刻像士兵一样沉默与顺从,我可以说是心甘情愿地去那里读书的,就因为“便宜”,我无怨无悔。
入学的第一天是父亲带我去的,只此一次。
那是一段需要步行二十分钟的路程,绕过几间破平房,穿过一条阴暗狭长满是垃圾、粪便、腐烂树叶的小径。那小径宽不足三米,却很长,是工厂围墙之间的缝隙。抬头,遮天蔽日的树叶,被风带得左右摇摆,光线穿过叶,随风,飘落在垃圾、粪便、腐叶上的光点在不停变幻。父亲在前带路,我紧随其后,还有那些光点,似是一种神圣强大的指引,让我难以抗拒。
那小径如此熟悉,一切像极了十九年后在刚果金雨林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样潮湿,一样遍布腐叶,一样是遮天蔽日的植被。一墙之隔的工厂里间隔不到十秒就发出的巨响,如同一样可怖的枪声,而我,一样的颤抖。
我们在小径里走了很久,走出去的瞬间也并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感觉由压抑移师到另一处压抑。破烂的民房几近倒塌,密密麻麻的窗子,每个窗都填满了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廉价日用品和无尽的牢骚、庸碌与盛怒。地是土地,黄土,连一块砖都没有。我们还在北京嘛?我想问。
当然我没有问,只因为那带路者的背影。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留意他的背影,背影不会撒谎。我通过他的背,看到了平日里深深隐藏的愧疚。
处处阴暗,满眼都是私搭乱盖的民房,堆满了各种杂物的煤棚和露天小厨房,摆些旧灶台。
工作时间,人很少。爸爸送我来这趟也是费尽唇舌请了假的。而放眼望去,只见阴影中的几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老人,他们在破军用马扎上,零星坐着,没有棋局,没有言语,愣愣的,朽木般,只有他们的眼睛会跟随每一个经过的人转动半圈。他们的眼睛是灰色的,没有黑白。
在最不易察觉的一个角落,蜷缩着一个乞丐,三十岁左右,他没有下肢,至少我看不到,骨瘦如柴,赤裸着上身,脏兮兮地堆在一架不到半尺高的小木车里。他的眼睛倒是黑白分明……
这是我和乞丐的初会。
继续走了没多远,父亲指着一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地方说:那就是你的学校。
我愣住了。心中不满,言语归零,这就是当时的我,别无选择,唯有接受。尽管如此,心底的抗争还是存在的,只是瞬间,我下意识地在校门前后退了半步,仅半步,我用最短的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退却,止住了。父亲看到,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把我推进了校门。父亲说,别把钥匙弄丢了,离开了。我攥着脖子上的钥匙缓慢的走了进去,破旧的木门牌上白底黑字“体育场路小学”。
那和我第一次去到英国一样,前所未有的彷徨。孤单?不,孤单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印证的,而我在那两个相同的瞬间,没有意识,只有不知所措,感到自己再次被遗弃了,但不是被父母,而是被生活。那一刻,我将手里的钥匙攥得更紧,因为那是一把可以让我回家的钥匙。
那天我去晚了,新同学,新老师,都列队了,在并不宽敞的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所谓操场就是周围无数间破民房的后墙圈起来的。同学无一例外的都是农民儿子的模样,当然还有农民的女儿,再多看两眼,人群中还出现了农民自己。他们看上去的岁数,有些让我想起了锅炉房的大大,他们皮肤多黝黑,脸上大多都有着农民特有的红晕。这农民红的问题实际上困扰了我很多年,甚至在我赴英后,才知道英国的农民脸上也会出现这种界定他们身份的特殊标志。
……
2019年7月24日 已读
Essay
迷宫之谜 豆瓣
Follow This Thread:A Maze Book to Get Lost In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艾略特 / [法]奎贝 绘 译者: 李迪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通常,我们时刻小心谨慎以防迷路,那为什么有人会渴望走进一座迷宫呢?
雅典王子忒修斯进入迷宫时,还是个孩子,但是当他走出迷宫,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英雄。
19岁的嬉皮士青年格雷格,在音乐节散场后的营地,孤独地摸索出设计高阶迷宫的复杂规则,而建造了世界十大迷宫之一的朗利特迷宫之后,他却消失了……
艾柯说,一座迷宫不需要牛头怪,一座迷宫本身就是牛头怪;而博尔赫斯说,一部大书就是一座迷宫,通向所有可能的未来。
从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到欧洲园林的树篱迷宫,再到电影《闪灵》《007》,游戏“超级玛丽”,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迷宫”的意象和形象,在文学、建筑、艺术中散发出迷人的特质。
如何走出迷宫之王设计的迷宫?
为何欧洲园林都是“迷宫控”?
为什么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毕加索都迷恋迷宫?
沿着希腊神话中忒修斯进入米诺斯迷宫时带着的红线,每读一页转一个方向,解密迷宫之谜。
你没有发现迷宫( maze )与惊奇( amazement )之间的联系吗?迷宫是如此的复杂迷人,我甚至为它写了一首诗。——博尔赫斯
它让阅读变成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这本书既是谜题,也是解谜工具,而谜题的答案,就是各种各样的诱惑、挫败和上瘾——这与真正的迷宫别无二致。
——《卫报》
引人入胜,资料详实……在艾略特深沉的文字与奎贝灵动的画作中,不断迷失又有所发现,是一种令人成就感满满的体验。
——《出版人周刊》
一场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书单》
故事处方 豆瓣
The Story Cure: A Book Doctor’s Pain-free Guide to Finishing Your Novel or Memoir
作者: [美] 丹提·W.摩尔(Dinty W. Moore) 译者: 袁婧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一本书解决你的写作疑难杂症,教你抓住读者的心
◎ 编辑推荐
☆ 俄亥俄大学创意写作指导、故事医生丹提·W.摩尔提炼多年经验,浓缩成9份故事处方,让你独一无二的故事跃动纸上!
☆ 从《大卫·科波菲尔》《了不起的盖茨比》到《黑暗的心》《奇想之年》,从简·奥斯汀、查尔斯·狄更斯到海明威、库尔特·冯内古特,从经典中领悟写作之道
☆ 破解你的写作症结,让你的文字直击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欲求、刺激读者的神经突触,让读者与你的故事声息相应、情感相连!
◎ 内容简介
你的故事怎么改,才好看?凭借着担任俄亥俄大学多年创意写作指导的经验,丹提·W.摩尔将提供创作问诊,开出风趣而实用的故事处方,让写作者的写作之路不再痛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治疗”,依照核心故事、场景设置、开头写法等主题划分为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作者根据他教授写作的经验罗列了“病症诊断”(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治疗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为“体检”,在这一部分,作者给读者提出了如何修改和持续写作的建议。
无论是无聊的情节、平板的人物形象、直白寡淡的对话,还是找不到故事的核心、写不好开头这种老大难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解决之道。全书对问题的探讨详细具体又轻松欢快,无论是写作新手还是小有所成的创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帮助。
◎ 媒体推荐
……致那些开始了写作却遭遇阻碍的作家们。
——《图书馆期刊》( Library Journal )
资深作家与写作教授摩尔带来了清晰完整的写作指导……少有写作指南能像这本书一样简洁、周详与有趣。在充斥着花哨建议与噱头的写作领域,这本书无疑是个中翘楚。
——《书单》(Booklist )
人们在写作时会遇上种种困难,例如写作时的阻塞、扁平的人物形象、无趣的对话和毫无特点的叙事声音等等,这本书则正是为他们准备的指南。在这部适用于各阶段写作者的指南中,摩尔又一次展现了他标志性的幽默和睿智。
——《诗歌与作者》(Poets & Writers)
作为一位全能型作家,摩尔不仅在俄亥俄大学的写作项目中长时间担任写作指导,还创作了这本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从自己的伤口中,我们得到写作的灵感,由此写出来的故事就是我们疗伤的药膏,并使我们与其他有着相似伤口的人心灵相通。《故事处方》治愈了故事。
——得州之事(Texas Matters),得克萨斯公共电台(Texas Public Radio)
◎ 名人推荐
小说的写作是一项令人畏缩的任务,一个遍地都是棘手障碍的迷宫。《故事处方》提供了良药来治愈阻碍小说写作的疾病,但最重要的是它挑明了创意写作的关键:核心故事。
——格兰特·福克纳(Grant Faulkner),国家小说写作月(National Novel Writing Month)执行理事
愿你的道路漫长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愿你的道路漫长》,书名取自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诗《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作者在读不完的逝水年华中,书写从一座城奔到另一座城的感受,试图抓住窸窣生活本来的样子。因为,“所有的宏大叙事都会崩溃解体,我用以确认某时某刻生命的证据,也不过是这些碎屑而已”,所以,抱抱你吧,在微博之外的世界,在我知道你的温度,你知道我的气味的世界。
我喜欢没有那么多必须提问的人生,该叙述的总会叙述,该转折的总会转折。故事会自己结尾,也会自己写出续集番外,是问号让这个世界焦虑不堪。——《问号》
旅行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换一个地方顽固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终其一生不辞辛苦地寻找各种各样背景板,但是我们不过还是自己。——《旅行的意义》
我们谈论的不过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力。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日拱一卒,谁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能在哪一个明年中,将手中的卒子跨过那条界河。——《当我们谈论明年时我们谈论什么》
《刀锋》里毛姆问拉里他想做什么,拉里说:“晃膀子。”这三个字来自周煦良的译文,原文是loaf,拉里就真的这么过了一生,拉里的原型维特根斯坦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里的“晃膀子”比梭罗的湖边小木屋走得更深更远,毕竟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晃膀子”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因为我们早已习惯生活必须充满目的,而非写满细节。——《谁能像梭罗一样生活》
2019年7月24日 已读
Essay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爱的进化论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urse of Love
7.9 (20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孟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爱的进化论》一书可以看做是《爱情笔记》、《爱上浪漫》的出版20周年延续版,本书以文学描写的手法,描述了一对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感情、孩子、性关系、职业、争吵甚而增肥、死亡等等问题,其中有一句很打动人心:德波顿在描写这些时,直言不讳,表现出完全可靠的、令人震惊的诚实。
貓頭鷹在黃昏飛翔 豆瓣
みみずくは黄昏に飛びたつ―川上未映子訊く/村上春樹語る
8.5 (8 个评分) 作者: 川上未映子 / 村上春樹 译者: 劉子倩 時報出版 2019 - 1
作家間的頂尖對決
村上春樹V.S 川上未映子
《刺殺騎士團長》的誕生祕密、《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創作奧義、自身寫作歷程與生命的回顧、對於作品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疑問、關於死亡與名聲的事。
那些你想知道的與你不可不知道的村上春樹。
就是那一刻。讓我們一同縱身跳入村上春樹先生的井中。
如同希臘智慧女神米涅瓦的貓頭鷹,總在黃昏飛翔。
芥川賞作家川上未映子用同為寫作者與讀者的雙重身分大膽提問,以兼具女性的細膩觀察與資深書迷對文本的熟捻揭開村上春樹前所未有的作品樣貌與創意風景,深度剖析《身為職業小說家》與《刺殺騎士團長》的背後創作祕辛,更大膽提問那些從未曝光的作家思緒脈絡。
為何優秀的打擊樂手,不會敲出最重要的樂音?地下二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失眠的夜晚,和胖郵差一樣罕有?即便沒有了紙張,人們仍會繼續敘述?
關於人人都想知道,卻又無法詢問的問題。就由芥川賞作家、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川上未映子以深刻犀利的提問,引出作家村上春樹意外而真實的面貌。
2019年7月14日 已读
“优秀的鼓手不击打最关键的音”
Essay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豆瓣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
8.6 (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文学跟艺术一样,能抵制住傲慢的时间——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亡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
—— 詹姆斯·伍德
在这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集的优秀著作中,詹姆斯·伍德就小说与生活的关联书写了一堂大师课。他论证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 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在这里,阅读的行为被理解为最神圣和最个人化的行为,书里对几部个别的作品有精彩的讨论——包括契诃夫的短篇故事《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兹杰拉德的《蓝花》。伍德透露了他本人与书写文字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乡间的男孩的成长历程,他在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中长大,童年时代的阅读带给他隐秘的喜悦,他在阅读与亵渎宗教、文学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最后一部分在放逐与无家可归的语境下讨论小说。《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不是简单的一本由我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在世批评家所著的简短、论证严密的书——它还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个人叙述,反思并体现了读者与作者(还有批评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共谋,并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对我们阅读与创作小说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切事物。
2015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2019年7月9日 想读
Essay
私货 豆瓣
The Fun Stuff
8.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冯晓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令他稳站高地,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这23篇热烈而光彩闪耀的文评,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 重要作家,在这些篇目里,詹姆斯·伍德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现代小说的全景图貌。
他也将自己对文学规则的百科全书般的深刻理解,举重若轻地和他对当代最重要作家所持有的同样深刻的分析联结在一起:科马克·麦卡锡、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及V.S.奈保尔。
收录在《私货》一书中的,还有获得2011年“国家杂志奖”最终提名的、致敬基斯·穆恩的同名篇目,以及伍德关于乔治·奥威尔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
《私货》对任何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都可算是不容错过的阅读经历。
“伍德是当今最好的批评家,柯尔律 治、黑兹利特、普里希特……的承继者。”
——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这一代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
—— 威廉姆·斯凯德尔斯基,《新政治家周刊》
“今时今日仍然在世、且作品会于未来五十年间广为传阅的少数专家之一。”
—— 布莱恩·莫顿,《国家》
“当今最引人注目且最具良知的批评家。”
—— 《卫报》
“伍德是一位绝妙的批评家。他以无可比拟的生动来呈现作家是如何写作的。就像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亲临授课一般。”
—— 威廉姆·莱斯,《标准晚报》
“智识的迷眩、文学上的敏锐以及精神之严肃,他的文章于此所有当之无愧……伍德的写作如同梦境。”
—— 丹尼尔·门德尔松,《纽约时报书评》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梅耶荷德谈话录 豆瓣
作者: [俄]梅耶荷德 译者: 童道明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 一代戏剧大师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萃取了一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艺术生涯最后五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梅耶荷德在实践中总结出“假定性本质”“戏剧的电影化”“有机造型术”“构成主义”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第四堵墙”。戏剧之外,梅耶荷德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形式均有独到见解。书中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朋友圈”: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未来戏剧艺术”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经由对话、回忆、寄语,梅耶荷德真诚地告诉所有热爱戏剧的人,艺术没有时空和国界,生命存在于对艺术真理的求索之中。
◎编辑推荐
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李六乙、王晓鹰、孟京辉联袂推荐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比肩并立的戏剧大师
俄国戏剧翻译名家童道明先生精心编译,为读者呈现最完整的梅耶荷德!
在《梅耶荷德谈话录》1980年版的基础上,新增凡是在国内能找到的所有散见于前苏联其他书刊上的梅耶荷德演讲或谈话的资料。
“不论我们在演出中发现了什么,后来总会发现它早已为梅耶荷德所发明。”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小王子的领悟 豆瓣 Goodreads
7.6 (70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 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019年7月1日 已读
Essay
心为身役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 著 / [美]戴维·里夫 编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本书为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时间跨度从1964至1980年.。如果说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第二卷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传世之作的孕育而生,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的鲜明标签,伴随着她内心情感的激荡风云、政治和道德的觉醒,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里夫 /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
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日记中的内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跃性的,有大量的摘抄、无穷无尽的书单、关于写作的想法、与不同时期友人的关系,以及详尽的自我分析。
2019年6月28日 已读
看看桑塔格16岁的时候都在读什么书。。
Biography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