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
猎药师 豆瓣
The Drug Hunters
7.9 (9 个评分) 作者: 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 译者: 陶亮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世界第一场麻醉手术竟是为了拔牙?
曾席卷欧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霍乱病菌如何被消灭?
小儿麻痹症与食用精制糖有关系吗?
口服避孕药的成功研发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个神奇、冒险,却足以改变世界的职业。
从史前时代开始,深受寄生虫困扰的祖先们,就尝试咀嚼树根或叶子以减轻病痛,他们是*古老的猎药师。直到19世纪,人们才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发现了药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有着35年职业经验的老猎药师,他笔下记录的,是一群凭借直觉、毅力和运气发现真理的猎药师,以及他们寻找新药的坎坷旅程。
麻醉药、抗生素、胰岛素、避孕药、抗抑郁药……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有着猎药师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他们将自己暴露在已知或未知的危险中,在不计其数的化合物中反复筛选、试错,才让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成为可能。
疲劳自救手册 豆瓣
OVERCOMING CHRONIC FATIGUE
6.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伯吉斯 / [英] 特鲁迪·查尔德 译者: 张淼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1
别拿疲劳不当回事儿,
只需9步,就能让你重新元气满格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
20余年心血力作
经临床研究试验和读者亲测有效
◎ 编辑推荐
☆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20余年心血力作!
☆ 不止从睡眠、生活习惯等常规方面入手,更有一整套认知行为疗法疲劳自救指南,帮你从思想到行动、由内而外地扫清疲劳,重新元气满格!
☆ 做好这9步,帮你终结疲劳的恶性循环,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 观察你的活动与睡眠模式,了解疲劳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 设定让自己生活更愉快、更平衡的目标
◆ 改善睡眠质量,稳定活动和休息模式
◆ 增加活动量、改变活动内容
◆ 管理疲劳相关症状
◆ 克服无益的思维模式
◆ 克服与疲劳有关的担忧、压力与焦虑
◆ 克服康复中的障碍,应对症状反复
◆ 巩固努力成果,为未来做准备
☆ 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手把手教你成为自己的元气管理师:疲劳恶性循环图、活动日记、睡眠日记、生活饼图、目标分解表、活动计划表、目标完成记录表、任务专注练习表、无益想法日记、责任饼图、新想法日记、识别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工作表、质疑核心信念记录表、行为实验记录表、新核心信念形成表、新核心信念记录表、暴露任务记录表、进展记录表、进展评估表……
◎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睡不着,睡不够,爱做梦,易醒来,醒后没精神;经常性头痛、喉咙痛、肌肉痛、关节痛,四肢发麻,手脚汗湿;一点声响就紧张难受,一起身就头晕眼花,追个公交就喘不来气,动不动就感冒肚子不舒服;忘东忘西,笨手笨脚,话到嘴边就卡住,芝麻小事就抓狂……
这些都是慢性疲劳的症状,轻则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受损,重则影响学业、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
本书由两位在疲劳领域有着二三十年经验的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撰写。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受疲劳问题(包括慢性疲劳)困扰的人,在不需要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克服各种障碍,摆脱疲劳问题。书中提供的9大改善身心状况的步骤、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以及众多针对疲劳康复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策略,都是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原则设计并经专业治疗实践证实有效的。有了它们,你就能从疲劳中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重新变得活力四射!
身体的语言 豆瓣
作者: [日]栗山茂久 译者: 陈信宏 / 张轩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3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豆瓣
The Idiot Brain
8.2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迪安·博内特 译者: 朱机 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神经科学家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
人们都以为这东西是聪慧和进步的演化产物,可实际上它又混乱无序又容易犯错!
◎ 编辑推荐
☆听被科学耽误的单口喜剧演员讲大脑,带你感受好玩儿的脑科学!
☆全面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无情揭露大脑的奇葩属性,彻底将大脑请下神坛!
☆相信读毕此书,你 会明白,为什么大脑总在给生活添麻烦,以及它如何蠢得让人哭出声来!
◎ 内容简介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
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 媒体推荐
非常有趣,一场关于现代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盛大之旅。
——《华尔街时报》(Wall Street Journal)
令人信服,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信得过的作者,值得读的好书。
——威尔士记者、纪录片制作人、电台主持人 乔恩·荣森(Jon Ronson)
◎ 名人推荐
一场关于我们心理过程的科学之旅,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环保记者、《为什么好人会在网上变坏?》作者 盖亚·文斯(Gaia Vince)
◎获奖记录
本书作为一本国际畅销的科普读物已经在25个国家出版,非常适合大众阅读和知识普及。同时,作者在《卫报》上开设的专栏两年来也已经收获了超过1,600万的阅读量,广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菌群大脑 豆瓣
作者: [美]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 / 克里斯廷·洛伯格(Kristin Loberg) 译者: 张雪 / 魏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谷物大脑三部曲
《谷物大脑》
《菌群大脑:肠道微生物影响大脑和身心健康的惊人真相》
《谷物大脑完整生活计划》
超级畅销书《谷物大脑》作者重磅新作!
21世纪医学关键新发现——肠道微生物是守护人类健康的超级英雄!
它们维护着大脑及整体身心健康,重要程度等同于心、肺、大脑!
环境、食物、压力三大恶势力,让你的肠道菌群失衡,
从而患上过敏、哮喘、疲劳、疼痛、抑郁、肥胖、癌症、糖尿病、痴呆……
养成六个习惯、执行七天计划,几周内就能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改善大脑和整体健康!
作者提供全面实用的指导方针,来改善你的肠道、大脑乃至整体健康。
本书提供的新知识几乎有助于改善所有退行性或炎症性疾病,包括:
● 记忆问题和注意力差
● 极端月经和更年期症状
● 过敏和食物过敏
● 慢性疲劳
● 自闭症
●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和焦虑)
● 哮喘
● 糖尿病以及渴望糖和碳水化合物
● 慢性便秘或腹泻
● 肠道疾病
● 失眠
● 慢性酵母问题
● 超重和肥胖
● 动脉粥样硬化
● 疼痛的关节炎症和关节炎
● 皮肤问题(如痤疮和湿疹)
● Tourette综合征
● 口臭、牙龈疾病和牙齿问题
● 经常感冒或感染
● 血压高
以及更多……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豆瓣 谷歌图书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
7.9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比尔·盖茨 译者: 陈召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4 其它标题: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关于人类未来
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关于技术创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零排放都具备坚实的逻辑基础,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要基于创新驱动。
关于投资机会
“零碳”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将是未来十几年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
诚如比尔·盖茨在书中一再强调的,实现零排放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遵循他给出的计划,这个目标定会实现。无论你是政策决策者、企业家,还是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你都可以贡献力量,一起帮助这个世界避免气候灾难。
盐糖脂 豆瓣 Goodreads
Salt Sugar Fat : How the Food Giants Hooked Us
7.3 (26 个评分) 作者: 迈克尔·莫斯 译者: 张佳安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11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33磅奶酪、70磅糖,8500克盐,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
这些物质并非来自餐桌上的调料瓶,而是年销量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加工食品的“贡献”。
在《盐糖脂》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故事。莫斯在书中聚焦卡夫、可口可乐、方便午餐盒、菲多利、雀巢、奥利奥、可沛利等食品,考证细致精确、令人瞠目,语言犀利有力、振聋发聩。他带读者来到科学家计算含糖饮料“满足点”的实验室,揭露烟草公司内部手册上的营销手段,走访业内人士挖掘惊人内幕。深陷盐糖脂之中不可自拔的绝不仅仅有上百万的“瘾君子们”,还有兜售叫卖的公司和企业。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营养标签将不再只是标签而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文学奖得主
他们有盐,糖和脂肪,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力,这才是最大的力量。毕竟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买什么,也可以决定我们吃多少。
曾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普利策奖获得者迈克尔•莫斯讲述食品公司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我们的?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和加工食品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办?
在我们进入超市时,请将这本书作为保卫我们健康的武器。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豆瓣
Music By The Numbers
作者: [以色列] 阿里·马奥尔 / Eli Maor 译者: 张岭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从毕达哥拉斯到勋伯格,一本看尽音乐与数学的爱恨情仇
◎ 编辑推荐
☆音乐是许多数学家的灵感源泉
数学也深度影响着音乐的技术层面
但不是所有的数学家都懂得欣赏音乐之美
也不是所有的音乐家都理解音乐中隐含的数学原理
☆打破学科壁垒,跨越认知边界
☆在历史和人类感受的穿针引线下,洞悉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的复杂交互
◎ 内容简介
音乐中充满了数学元素,例如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包含着一种数学逻辑,伟大的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说过:“音乐这种形式和数学较为接近——也许不是和数学本身相关,但肯定与数学思维和关系式有关。”在此基础上,阿诺德·勋伯格则更进一步,完全依照数学原理进行创作。
对此,作者阿里·马奥尔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音乐对数学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数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音乐和数学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妙趣横生的人物逸事与缜密严谨的乐理、数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进入音乐和数学这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纵览音乐和数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 名人推荐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一书在揭示数学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独特的启示。
——美国马尔波罗学院荣誉数学教授,科普作家 约瑟夫·马祖尔(Joseph Mazur)
我爱这本书!马奥尔将乐理、数学、历史、物理学,以及个人叙述融为一体,令我欲罢不能!没有任何一本书能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要素全部囊括其中。
——音乐家,数学家 罗伯特·施耐德(Robert Schneider)
本书以优美的语言探索了数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问题,阿里·马奥尔笔下的数学宛如一首小提琴曲。
——《数学的艺术》作者 杰里·金(Jerry King)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豆瓣
AI vs. 教科書が読めない子どもたち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新井纪子 译者: 郎旭冉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9
震撼全日本的现象级图书,销量超300 000册!
深度剖析AI本质,揭示人工智能的强与弱!
重新定义核心竞争力,教你做人工智能时代的稀缺人才!
✍ 编辑推荐
☆ 震撼全日本的现象级图书,获2019年商业书大奖,销量超300 000册!
日本亚马逊730条评论,4.3星好评,各项大奖拿到手软!
各大电视台、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争相评介!
商务人士、教育工作者、家长… … 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一本书!
☆ 深度剖析AI本质,揭示人工智能的强与弱!
东大机器人偏差值达57.1,数学成绩超过99%的高中生。
但人工智能的原理决定了它的致命弱点: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语言。
☆ 当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的实力高于80%的人,你拿什么笑到最后?解锁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 内容简介
在未来10到20年,人工智能将严重冲击我们的职场,超过半数的岗位和从业者面临淘汰。历史上其他因技术进步引起的职业消亡,与人工智能的影响相比均不可相提并论。
人工智能很强大,但并不是没有弱点,它的根本弱点就是:永远无法通过目前的数学或者统计学方法获得更高的阅读能力,即它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语言,因而也无法从事许多工作。人工智能的弱点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然而,现行的教育方法只能培养出终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才。本书作者主持了日本著名的“机器人考东大”人工智能研究项目,以扎实的理论和实验数据细数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展望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提供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方法,帮助你先人一步做足应对准备。
✍ 获奖记录
☆ 2019年商业书大奖
☆ 第27届山本七平奖
☆ 第39届石桥湛山奖
☆ 第27届大川出版奖
☆ 第66届日本评论家俱乐部奖
☆ 2018年上半年1万名商界领袖评选的最佳商务书TOP POINT大奖
仿制药的真相 豆瓣 Goodreads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8.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当泡利遇上荣格 豆瓣
Pauli and Jung: The Meeting of Two Great Mind
作者: 戴维•林道夫 译者: 徐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7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对泡利的观点和梦做出了突破性的、清晰的解释,有力地证实了他认为科学和精神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信念。泡利和荣格远远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二人深知,科学和精神性的结合,对于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同时探索了原子和无意识的深处,对于理解这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研究“心理 - 物理问题”——让科学负担起道义上的责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昆虫的奇妙生活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 译者: 罗心宇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20 - 6
◆ 21世纪的极简《昆虫记》 ,关于昆虫的食、性、构造的九堂趣味昆虫课,挪威获奖女科学家用新鲜的方式、幽默的语言,热情讲述这些奇妙小生灵不可思议的一切!
◆ 出版即登上挪威畅销榜,旋即引爆欧洲,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以优美书写入围挪威文学大奖伯瑞格奖
◆ 博物君张辰亮欣喜推荐!《科学》《自然》《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一致好评!
◆ 译文准确优美:特邀昆虫学专家、中科院博士后罗心宇翻译,专业权威且文辞优美
◆ 独特烫金,精美装帧,值得收藏:优雅精装,封面漂亮甲虫细节烫蓝,英国艺术家特别创作内文大幅插画
本书邀你进入奇妙的昆虫世界!就数量而言,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2亿只昆虫。昆虫的构造与人类大不一样:骨骼长在身体外,耳朵长在膝盖上,眼睛长在屁股上,舌头长在脚底下。即使脑子只有芝麻大,也能识别面孔。它们的性事也有百般花样,雄性和雌性会为了遗传展开激烈的装备竞赛。昆虫为了生存还使出了各种古怪甚至残忍的诡计,而它们与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比我们想象中更有趣。
对人类来说,昆虫是帮手,是伙伴,还是良师。它们能将枯萎的树木和死去的动物变成肥沃的土壤。它们为花授粉,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它们给人类提供丰富的产品,也为医药、建筑、军事等领域贡献创意和灵感。它们是驱动我们这个星球运转的引擎。作为一名与昆虫为伴的专家,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那些让她目眩神迷的关于昆虫的趣事。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爱上昆虫!
拉伸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鲍勃·安德森 译者: 边然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0
《拉伸:最好的运动》内容简介:拉伸,最好的运动——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的简单和柔和的运动。现代人越来越有健康意识,而健康的指标之一,就是筋骨柔软度。想要增加身体的柔软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进行规律的拉伸,而且只需几分钟。全球最知名的拉伸教练鲍伯·安德鲁在《拉伸:最好的运动》中,综合自身多年经验,为您详细剖析每种拉伸方法的原理,教您如何渐次拉伸全身肌肉。安德森针对身体各个部位如颈、肩、背、腰、髋、臀、腿、手、脚,以及不同状况如起床前后、打电脑、久坐之后、坐飞机等,还有不同职业、年龄的人,设计出人人都需要的拉伸动作。即使是最忙碌、最不爱运动的人,安德森也没放过,他设计出可让你边看电视边做的拉伸动作,保证让你气脉畅通、疲倦尽消。《拉伸:最好的运动》的另一重点是针对慢跑、游泳、高尔夫、爬山、骑自行车等二十多种运动,设计出运动前后不可或缺的拉伸动作,让你更能尽情享受运动的好处,不用担心运动伤害。
Algorithms to Live By Goodreads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Henry Holt and Co. 2016 - 4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how insights from computer algorithms can be applied to our everyday lives, helping to solve common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and illuminate the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All our lives are constrained by limited space and time, limits that give rise to a particular set of problems. What should we do, or leave undone, in a day or a lifetime? How much messiness should we accept? What balance of new activities and familiar favorites is the most fulfilling? These may seem like uniquely human quandaries, but they are not: computers, too, face the same constraints, so computer scientists have been grappling with their version of such issues for decades. And the solutions they've found have much to teach us.
In a dazzlingly interdisciplinary work, acclaimed author Brian Christian and cognitive scientist Tom Griffiths show how the algorithms used by computers can also untangle very human questions. They explain how to have better hunches and when to leave things to chance, how to deal with overwhelming choices and how best to connect with others. From finding a spouse to finding a parking spot, from organizing one's inbox to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lgorithms to Live By transforms the wisdom of computer science into strategies for human living.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3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女生呵护指南 豆瓣
7.7 (42 个评分) 作者: 六层楼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7
从“大姨妈”的初次拜访开始,女生就和这位“亲戚”有了扯不断的关系。从小女孩逐渐成长为魅力女性的过程中,除了欣喜和向往,随之而来的还有迷茫、敏感、难言和不安。因为,她们不得不开始面对只有女性才会面对的那些事儿──月经、白带、炎症、妇科疾病、怀孕…… 这本书既是女生的私密宝典,帮助女生解决有关女性生理、妇科疾病、安全防护等的问题,也是了解和关爱女生的大百科,让你懂得如何呵护女生。轻松、幽默、贴心而又科学、严谨的内容会陪女生度过痛苦和迷茫的时刻,给予女生温暖的呵护。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 豆瓣
Reason in Human Affairs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赫伯特·西蒙 译者: 胡怀国 / 冯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本书由经济学家西蒙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整理而成。三个讲座分别探讨了:1.通过超凡模型、行为模型、直觉模型三个理性模型,以及情感对决策的影响,来理解我们是怎么做决策的;2.理性适应与生物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从时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3.由个人延伸到社 会机构,有限理性对社会和政治机构决策的影响,从空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西蒙认为,理性它不能选择我们的最终目标,也不能调节我们追求最终目标上的单纯冲突,理性所能够做的,是帮我们更有效地实现目标。
西蒙作为20世纪全才式的学者,各领域的读者都能在里面受到启发。此书短短一百多页,就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文学等学科。引入此书,对经济学普及和研究有较大意义。
皮肤的秘密 豆瓣
Haut nah: Alles über unser größtes Organ
7.9 (51 个评分) 作者: [德]耶尔•阿德勒 (Yael Adler) / [德]卡提雅•史匹哲 (Katja Spitzer ) 绘 译者: 刘立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2020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
*关于皮肤的17堂课!解读关于人体最大器官的一切!
*内附插图,双色印刷,俏皮生动
*
*30多国畅销的科学护肤指南
*重塑你的护肤三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健康传播专家 范志红老师 诚恳推荐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希川 诚恳推荐
*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 董禹汐 认真审定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奇妙有趣的皮肤,是心灵的明镜,
是显现我们内心与潜意识的人体大屏幕。
皮肤上的蛛丝马迹,显露出身体内在的问题。
*
忧愁与快乐都会带来皱纹,
过多糖、奶、精白面会引发丘疹,
肥胖容易导致皮肤褶皱内部感染,
干燥、汗湿的皮肤可能意味着甲状腺功能异常,
怎样的医美才能真正起到帮 助皮肤的作用……
*
皮肤如同一座储藏有无数迹象与信息的大型档案馆,
那些能够读懂她的人,会为这些通向无形的有形连连称奇。
她是人类身体上面积最大的器官,是自然奇迹的馈赠。
这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皮肤,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
--------------------------------------------------------------------------------------
*
《皮肤的秘密》,是德国著名皮肤专家耶尔•阿德勒博士关于皮肤保养的大众科普读物,讲述皮肤健康的秘密。皮肤,是人体最大但常被忽略的“器官”,它是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所有器官抵御外界伤害和刺激的最佳战友,更能与多种器官合作來维持人体的运转。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竟然也会影响我们对伴侶的选择,肝痣多的人意味着拥有年轻长寿的宝藏,阳光短缺时会出现抑郁,不含矿物油的口红可以抵御唇癌……
经验丰富的作者将这些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样貌呈现出来,并配有俏皮的小插图,帮助我们轻松get皮肤构造及运转机理,从此拥有健康的皮肤乃至身体。
*
------------------------------------------------------------------------------------------
*
既温柔体贴,又带有幽默感。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能用理性的态度了解各种皮肤小问题的科学真相,轻松掌握与皮肤护理相关的日常知识。
——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中国科学首席专家、食品科学博士)
*
*这本书里有关于皮肤的一切。它让我们远离护肤的误区,辨析谣言与真相。科学护肤的秘密尽在此书!
——杨希川(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
皮肤永远与自己息息相关。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学习如何科学护肤,还会学到关于皮肤过敏、足癣感染、皮肤癌等的知识,而体味、两性吸引等也与皮肤联系紧密。这本书是开启“皮肤秘密”之钥。
—— 董禹汐(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医生)
*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们,我特别推荐《皮肤的秘密》这本书。因为它通俗易懂,又包罗皮肤万象。我阅读后受益匪浅。
——徐宏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医生、医学博士)
*
*除了如何善待我们的脸庞,阿德勒医生不仅会为我们悉心讲解关于美白防晒、祛斑去皱、医学美容、膳食营养等大家迫不及待想了解的“干货”,还会饶有趣味地域我们探讨各种羞羞的事情,比如排泄物、剃毛、男欢女爱以及令人闻声色变的性病。
——刘立(译者,现居德国)
*
艾德勒博士以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描写了我们的皮肤,但这些都是100%的专业。它读起来像一个小说,你甚至不想放下它,在看到第一页后我就感到兴奋不已。我想不管你是多么固执,都能从书中得到很多颠覆常识的皮肤知识。
——亚马逊 读者评论
*
当时完全是出于消遣才买了这本通俗读物,没想到却成为影响我人生的小小枢纽,听上去有些小小的伤感,五星好评并不是说这本书怎么有说服力、怎么有趣易懂,更重要的是阿德勒医生通过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
简而言之,“痣的排查ABCDE法则”促使距离上次看皮肤医生五年后的我,果断再去找大夫检查自己身上多得数不清的痣。在点掉一个痣14天后,一直天真乐观的我被告知这是颗黑素瘤,于是发现了向淋巴结的微转移,接受了一系列的根治。
通过这些我主要想说,这一切对于24岁的我而言确实是晴天霹雳,可以说死亡忽然就摆在了我面前,给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多亏了阿德勒医生,在经历短暂的恐惧和悲哀后,让我能真正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亚马逊 读者评论
乳房 豆瓣 Goodreads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译者: 庄安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从一个母乳喂养孩子的故事开始,新手妈妈弗洛伦斯无意中发现母乳除了拥有各种美好成分之外,竟还含有许多环境毒素。这些原本不该出现的工业化学物质为什么会跑到自己的乳房和乳汁里?身为一名科普记者,弗洛伦斯在惊愕之余着手探究,她前往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所以及新西 兰的乳房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和众多科学家、人文学者交流,从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史的角度解读乳房,关心现代生活如何改变我们的乳房,我们的健康。
人类大瘟疫 豆瓣
The Pandemic Century
作者: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 译者: 谷晓阳 / 李曈 中信出版社 2020 - 5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 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运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最佳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合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