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
普鲁斯特与乌贼 豆瓣
Proust and the Squid
作者: [美]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 译者: 王惟芬 / 杨仕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普鲁斯特与乌贼》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的奥秘。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人类在阅读时,大脑在生理及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沃尔夫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将其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进行对照,探索“阅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了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的繁复之美。本书从苏美尔人、苏格拉底,探讨到阅读障碍的各个面向,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惊叹于大脑如此珍贵的进化奇迹。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豆瓣
The Long,Long Life Of Tre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菲奥娜·斯塔福德 译者: 王晨 / 王位婷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作者在书中十七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等。从民间传说、 自然科学、文学、文化历史、欧洲艺术、宗教、古代神话和现代医学、日常用途等 方面揭示了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配合着优美的 文字和精美的插图,书中充满了关于树木的有趣发现、独到见解和深刻哲思,也会 引发读者去思考人与树木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你只想了解树的生物特性,那么你将错过一个了解西方文明的机会。作者将漫长 历史中的树与文学、欧洲艺术、民间传说、古代神话、现代医学以及宗教的复杂联系 层层展开,揭示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充分展现了 西方与树木相关的丰富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宏观视角。
★文科生也能读懂的诗意科普,理科生必备的通识导读。本书充满了科学知识和历史趣 闻,文笔优美,旁征博引,于寻常事物中彰显哲思。大量引用华兹华斯、雪莱等著名 诗人的优美诗篇,以及别有风味的英国民间歌谣,还涉及并展示了莫奈、等著名画家 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文章具有厚重感。
★插图精美、图文并茂。书中多为绘画作品,选取名家画作、精致插画以配合文字,更 为直观具象。本书装帧精美,凸显文艺气质。
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 豆瓣 Goodreads
We Have No Idea: A Guide to the Unknown Universe
7.9 (22 个评分) 作者: [巴拿马] 豪尔赫•陈 / [美] 丹尼尔·怀特森 译者: 苟利军 / 张晓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2
这是一本“逆向科普”的科普书。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本书告诉你那些“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情” 。但这并非一本“答案”之书。本书旨在告诉你人类最前沿科学的边界,带领你一起从未知探索到已知。
这是一本趣味和严谨并存的科普书。一个科学家,放弃科研,改画漫画。20年后,他邀请一位顶尖科学家共同创作了这本“科普未知”的科普书。
这是一本你不看就会“落伍”的科普书。为什么“黑洞” “暗物质” “暗能量”“宇宙”“平行空间”等概念对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那是因为它们是“未知”的。只有未知的事物才能勾起人类强大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
非平面 豆瓣
UNFLATTENING
8.2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克·索萨尼斯 译者: 严安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哥伦比亚大学首部漫画形式的博士论文
包揽多项国际大奖的天才奇书
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著作
一次视觉思维的实验,探究人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
一场对固化观点的起义,启发我们打破局限,跳出平面国
◎ 编辑推荐
☆ 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 呈现的学术论文,一部关于漫 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作品的形式、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高度协调统一,作品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的践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观赏、理解、接受知识。
☆ 涵盖范围广泛,实际意义深远;能读懂本书,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本书主要研究视觉思维、多维视角、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同时涵盖哲学、天文、数学、光学、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世界,有助于读者逃离“平面国”的禁锢,颠覆固化、僵化、常规的思维,开启动态、高效、多维的视角。
☆ 非虚构漫画,却能带来的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
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国到浩瀚的宇宙,阅读本书如同体验一次头脑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布满丰富的知识和惊喜的启示,图像与文字配合无间,共同创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
◎ 内容简介
社会给每个人固定的角色,我们被分门别类,放置在轨道上接受指令,按部就班地过完平面化的一生。单一的视角、狭隘而僵化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无限的潜能也被遏制。我们如同小说《平面国》中的居民,从不理解更高维度的存在。
《非平面》提供了一种认清自身局限,并进一步突破局限的方法。它融合了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和神话的多种观点,利用漫画的拼贴能力,教人以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种新型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整合不同的视点,从中开辟出一条重新发现世界的创新之路。
◎ 媒体推荐
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本关于太阳底下所有事物的复杂、美丽、迷幻的冥想之书,是一部别具一格且启人心智的杰作。
——斯考特·麦克劳德,《理解漫画》《雕塑家》的作者
索萨尼斯对漫画研究、符号学、认识论以及新兴的视觉思维研究都做出了深刻贡献。对于任何试图创造、批判或思考视觉叙事形式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出版周刊》
《非平面》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概括。它将自己从漫画的常规格式中解放出来,教导人们用超越常规和创新的方式来阅读这一部黑白艺术漫画。《非平面》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新政治家周刊》
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部天才奇书,是以漫画形式书写的哲学杰作。对于索萨尼斯来说,“平面”并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激赏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品质,而是爱德温·艾勃特的“平面国”居民的可悲处境:在可以察觉的维度之外,无法理解其他维度的存在。索萨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视觉元素,尤其是绘画,纳入语言主导的智识。
——《纽约时报》
◎ 获奖记录
2015年:
《印刷》年度最佳设计书奖
Panels年度最受欢迎漫画
《纽约观察报》“十大创新书籍”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福布斯》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精选》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2016年:
2015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媒体&文化研究类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人文类
2017年 巴西Troféu HQMIX奖
世间万物 豆瓣
Things That Are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米·里奇(Amy·Leach)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献给孩子和恋人的睡前小书,愚蠢、疯狂、精妙
☆ 充满好奇心的科普童话集,26个关于动植物、星系天体的故事
☆ 科学家思维与诗人烂漫交织,唤起我们与所爱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
☆ BBC广播四台《一本好书》、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卫报》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26篇关于动植物、宇宙天体的科普童话集。
它是一本关于宇宙与日常生活的书,始于畅游的鲑鱼 ,终 于璀璨的星空。
书的主题,不局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现象,从最渺小的地球居民:水母、晕厥的山羊和泰然自若的毛毛虫等地上生物,到辽远广布的天体:恒星、卫星……
它探索神灵与驴子的相似性,爱与藤蔓的无情,以及爆炸的恒星与爆炸的海参……
▼媒体推荐
在她的文字里,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同眠……
与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类似,
同样是对自然世界诗意、无法归类的冥想。
——《卫报》
她以一种狡黠顽皮的方式走近自然史,极好地调和了科学与想象……
对失血之花、太阳星系、斯宾诺莎等万物展开了渊博华丽的思索。
——《书单》
里奇对物种与天体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式的描写,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妙语。
她从所描写对象的视角出发,转而赋予它们人性与高度。
——《纽约时报》
刘易斯·卡罗尔和艾米丽·狄金森的结合……
美国当代颇具创造力、令人惊喜的作家之一。
——华裔美国作家李翊云
The Chemistry Between Us 豆瓣
2012 - 9
How much control do we have over love? Much less than we like to think. All that mystery, all that poetry, all those complex behaviors surrounding human bonding leading to the most life-changing decisions we’ll ever make, are unconsciously driven by a few molecules in our brains. How does love begin? How can two stranger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would not only be pleasant to share their lives, but that they must share them? How can a man say he loves his wife, yet still cheat on her? Why do others stay in relationships even after the romance fades? How is it possible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wrong” person? How do people come to have a “type”? Physical attraction, jealousy, infidelity, mother-infant bonding—all the behaviors that so often leave us befuddled—are now being teased out of the fog of mystery thanks to today’s social neuroscience. Larry Young,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and journalist Brian Alexander explain how those findings apply to you. Drawing on real human stories and research from labs around the world, The Chemistry Between Us is a bold attempt to create a “grand unified theory” of love. Some of the mind-blowing insights include: Love can get such a grip on us because it is, literally, an addiction. To a woman falling in love, a man is like her baby. Why it’s false to say society makes gender, and how it’s possible to have the body of one gender and the brain of another.
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cheat than others. Why we sometimes truly can’t resist temptation. Young and Alexander place their revelations into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In the process, they touch on everything from gay marriage to why single-mother households might not be good for society. The Chemistry Between Us offers powerful insights into love, sex,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 and family life that will prove to be enlightening, controversial, and thought provoking.
避孕药片 豆瓣
作者: (美)阿斯贝尔 译者: 何雪/晓明 东方出版社 2000 - 6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服用避孕药的数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药品,绝大多数人服用这种药,既不是为了治病,也不是为了预防某种病毒或病毒感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不是用于治疗目的而仅服务于单纯的社会目的的药品”。 虽然避孕药发展的历史短暂却充满矛盾和曲折,但当面对人们提出的关于它的存在的尖锐问题时,种种答案更显得变化无常。这个问题是:谁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
大象的时间,老鼠的时间 豆瓣
作者: (日)本川达雄 译者: 乐燕子 2010 - 4
为什么大象总是慢悠悠的,老鼠却匆匆忙忙?为什么掉在陷坑里,马会骨折,老鼠却没事?为什么蝴蝶小时候是青虫,长大后却要长翅膀?为什么动物不使用轮子和螺旋桨?
关于动物的体型和时间,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老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大象有近70年,但它们一生中的心跳数却是相同的;老鼠虽小,但4天就能吃下和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牛个头大,但要吃完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食物得花一个月。
动物的体型不同,它们的食量、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也有很大不同。本书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和大量插图、表格、实物照片,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读动物,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动物世界。
本书曾荣获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奖、讲谈社出版科学文化奖,部分内容还入选了日本中学课本,并被《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是日本著名的科普类畅销读物。
死者在说话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威廉姆.R.美普斯 / 麦克.C.布朗宁 译者: 尚晓蕾 法律出版社 2010
《死者在说话: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历的奇妙案件》内容简介:耶和华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
宇宙从何而来 豆瓣
作者: 傅渥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6
《宇宙从何而来?》为[科学家]书系03#作品。
起点与终点、生命与信息,
物质与能量、时间与宇宙,
不要被这些词语所吓倒。
我向你保证,
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理解,
只要你认真的看完《宇宙从何而来?》。
从混沌到宇宙诞生,从气态到固态;
从原子分子到生命形成,从原始生产到人工智能。
霍金向人类发问: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本书作者傅渥成在这里告诉大家,时间永远向前。
宇宙、生命、文明,不断进化,不断演生。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宇宙的意义,
亦是在寻找天地万物的来时之路。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豆瓣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s Happen
作者: [美]詹姆斯 G. 马奇 译者: 王元歌 / 章爱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4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詹姆师·马奇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决策论广爱欢迎。决策是人类的核心活动,它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并非对决策的初级介绍,而是对决策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从而使现实世界做出决策的人既能从参与者的角度,又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过程。
女士品茶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ady Tasting Tea: How Statistic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8.3 (22 个评分) 作者: 萨尔斯伯格 译者: 邱东等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 11 其它标题: 女士品茶
《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女士品茶》以某位喝茶的英国女士的假设学说为起点,引出了近代数理统计的开创者——费歇尔,以及费歇尔为解决类似问题而发明的实验设计法。书中细数了二十世纪参与这场科学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与事迹。
莎士比亚植物志 豆瓣
A Shakespearean Botanical
作者: [英] 玛格丽特·威尔斯 译者: 王睿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独家收录59幅1597年原版全彩插画,珍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朱丽叶为了逃婚服下颠茄,假装死去,她躺在家族墓地里,既怕听到曼德拉草叫声凄厉,又憧憬着罗密欧前来,却不曾想他命丧于乌头草;奥菲利娅借用芸香和紫罗兰,祭奠被情人哈姆莱特误杀的父亲,她用毛茛、荨麻、雏菊和红门兰编织成花环,最终与它一同殒命于水中……在莎士比亚笔下,“石块的冥顽,草木的无知,都含着玄妙的造化生机。莫看那蠢蠢的恶木莠蔓,对世间都有它特殊贡献”。
本书精选莎翁剧作中49种植物,从文学、历史、园艺、烹饪、医学、民俗、语言等多角度写小传,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莎士比亚式花园图景。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 豆瓣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作者: [美] 乔纳·莱勒 译者: 庄云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9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认为在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中,科学无疑是最精确的,是站在第一线的先导者,但是实际上,艺术时常超越科学而捷足先登。
在《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一书中,作者乔纳·莱勒例举了19—20世界闻名世界的八位艺术家——“自由体诗人”惠特曼、“英国心理小说先驱”乔治·艾略特、“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音乐界的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现代主义之母”格特鲁德·斯泰因、“意识流文学先驱”普鲁斯特、“西厨之王”奥古斯特·埃科菲和“游走在优雅与疯癫之间”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展示了艺术是如何早于现代神经学发现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真谛的,比如,普鲁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了记忆的易错性,与他《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到的玛德琳蛋糕又有何种关系;乔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脑的可塑性的;法国大厨埃科菲是如何凭直觉发现了鲜味(第五种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参透了视觉的微妙之处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过写作实验而展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的。在艺术与科学的角逐中,这是关于艺术一次次胜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力图为艺术与科学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探寻人类大脑的奥秘,解读真正的“第三种文化”。
虚无 豆瓣
Nothing: From Absolute Zero to Cosmic Oblivion, Amazing Insights into Nothingness
作者: [英] 杰里米·韦布 译者: 冯永勇 / 金泰峰 商务印书馆 2018 - 6
零、无、虚无缥缈、毫无生气……“虚无”实在太容易被人忽视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迷人之处。但科学家们早在几百年就懂得,虚无是理解一切的关键——从为什么粒子有质量,到无什么宇宙会膨胀。 所以说,如果没有虚无,我们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本书以宇宙的诞生和湮灭、真空、虚无的力量、零和绝对零度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分为起源、神秘、懵懂、惊讶、发现、结论六个部分,每部分由4-5篇独立的文章组成,试图以科学的角度解答某些存在真的能从虚无中诞生吗?为何某些动物终日无所事事?当我们试图思考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这些看起来不知所谓的问题,最终提出“虚无”,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应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都是某个真实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即使对物理学、数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都能有所收获。
机器人叛乱 豆瓣
The Robot's Rebellion:Finding Meaning in the Age of Darwin
8.2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 / [美] 基思 E·斯坦诺维奇 译者: 吴宝沛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5
"我,机器人?"
是的,你是一个机器人!你有两个毫无人性的主人,一个是基因,一个是模因。
它们寄生在你身上,你懵懂无知地为你的主人卖命,哪怕为此丢了脑袋也在所不惜。
体重直线上升,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风险,但你还是无法抗拒甜食的诱惑。这是基因主人布下的陷阱,它让你拼命储存能量以繁衍后代,保证它自己可以延续下去。
即使逃出了基因的掌控,你还在模因的魔掌之中:相信自己死后能进天堂,让恐怖分子铤而走险,蹈死不顾;相信意念能治绝症,让很多人把钱源源不断地掏给骗子,即使没有任何疗效也执迷不悟;还有吹嘘各种保健观念、虚荣身份的广告……这些模因都在以你为载体复制传播自己!
你如同被操纵的“机器人”,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偏离了方向——一心为基因和模因服务,却忘了自身的利益!
你的生命还有意义吗?你怎么才能逃离被利用的惨境?
好消息是,你拥有地球上最复杂灵活的智能,有许多可用的“武器”,而在你的“武器库”里,没有什么能比理性思维更强大了。
理性思维代表你的个人利益,在基因目标和个人目标冲突时,确保大脑优先处理个人目标;理性思维帮助你评估你的欲望、信念和目标,确保方向和手段的正确性,避免被模因误导,从而让你更易实现个人目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将帮助你:重新认识理性思维在人类生存境况中的关键作用,深入理解理性思维运作的机制,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在生活、事业等各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计划和决策,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在这场以理性为武器的叛乱中,你将真正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主人。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珍藏本) 豆瓣
作者: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5 - 6
2013年美国国家学院最佳图书奖
2013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最终入围作品
2012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一册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展示自然界之深邃的一次盛大旅程,从一米见方的土地揭示生命的波澜壮阔。
介于“科学和诗歌之间”,是“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
这是一本堪称近年来博物学经典类的书之一。入围2013年的普利策奖。此书是以一系列对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进行观察发现的形式展开的。每天的叙述记录了发生于每一次寻访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作者带我们领略了被大家所忽视的自然现象。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低级生物间的相互联系,比如真菌和土生节肢动物的联系。读罢此书,会产生亲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万物皆数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卡埃尔·洛奈(Mickaël Launay) 译者: 孙佳雯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已被译为英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6种语言
法国亚马逊科学史分类第1名
获法国数学期刊Tangente图书奖
……………………
◎ 编辑推荐
★ 数学是人类的发明,还是独立的存在?
数学家是创造者,还是发现者?
·鹦鹉螺的外壳、松果的正向与逆向螺纹……数学原理是否掌控着自然选择的最优解?
·数列基本性质的几何表示,何以构成美妙丰富的曼德博集合?
·史前时代的制陶工匠已经发现了让花纹保持不变的全部7种几何变换
·阿拉伯的艺术家们先于定理一步,在阿尔罕布拉宫留下了有且仅有的17种几何密铺
·GPS导航仪发出的“向左转、向右转”指令,是使用正弦或余弦计算得出的即时结论
追寻人类历史上的提问者、研究者,感受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奇妙与优雅
★ 在复杂的研究对象与简洁的表达式之间建立令人目眩神迷的联系,即数学美之核心
·美的定理是朴素的,没有冗余的边角料,没有随意的例外,也没有毫无用处的差别
·美的定理是大音希声,是用几个字概括的真理精髓,是无懈可击的完美
……………………
◎ 媒体推荐
“带上你的背包,睁开你的双眼,集中你的精神:你已经准备好了踏上米卡埃尔·洛奈邀请我们一起体验的这段美妙旅程。”
——《法兰西西部报》
“这本书是一场大冒险。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清楚地为我们讲述了‘才华大爆炸’,不仅描述了我们物质世界的现实,并且能够预测其未来的走向。”
——《法国世界报》
……………………
◎ 内容简介
你观察过鹦鹉螺的外壳吗?注意过松果表面的螺纹吗?侦探剧中确定嫌疑人位置的三角定位是什么原理?阿尔法狗的算法与数学有哪些关联?
在史前时代,数学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出现的。数字被用来计算羊群的数量,几何图形被用来测量田地并绘制道路。自那时以来,很多艺术家、创作者、匠人或者单纯的梦想家和好奇者,在无意中踏入了数学的领地。他们是不自觉的数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提问者、最早的研究者、最早的头脑风暴践行者。如果想了解数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就必须追随他们的脚步,因为一切正是因为他们而起。
本书将引领我们穿越回史前时代、四大文明古国、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带领我们漫步于巴黎卢浮宫与发现宫。作者巧妙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构建了无数历史或现今的场景,将数学从亭台楼阁之上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数学之美化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
“大部分人是喜欢数学的,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这门学科。”如果你从来没有了解过数学,如果你讨厌数学,何不考虑给这门学科第二次机会呢?跟随作者回顾这门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最迷人的学科发展至今的曲折历程,认识那些通过意外发现和奇思妙想而创造了历史的人。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 豆瓣
What Computers Still Can't Do: A Critique of Artificial Reason
作者: [美] 休伯特·德雷福斯 译者: 宁春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在反人工智能者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休伯特--德雷福斯及其同在伯克利执教的工程学教授斯图亚特--德雷福斯。在本书中,休伯特--德雷福斯诉诸现象学海德格尔,胡塞尔,梅洛--庞蒂以及另一派维特根斯坦的工作,提出了反对强人工智能的论证。其核心思想则是:许多人类的行为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遵照一套规则行事。
人工智能每一步特殊努力后的停滞,意味着从人类行为任何孤立的方面,不会有通向完整成人智能行为的一点的突破。棋弈、语言翻译、问题求解和模式识别都依赖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殊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的人类“信息加工”,反过来又取决于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对这种处于某一局势之中的方式,原则上无法用现在能想象到的技巧加以程序化。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豆瓣
作者: Meredith Broussard MIT Press 2018 - 4
Overview
In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Meredith Broussard argues that our collective enthusiasm for applying computer technology to every aspect of life has resulted in a tremendous amount of poorly designed systems. We are so eager to do everything digitally—hiring, driving, paying bills, even choosing romantic partners—that we have stopped demanding that our technology actually work. Broussard, a software developer and journalist, reminds us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limits to what we can (and should) do with technology. With this book, she offer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inner workings and outer limits of technology—and issues a warning that we should never assume that computers always get things right.
Making a case against technochauvinism—the belief that technology is always the solution—Broussard argues that it’s just not true that social problems would inevitably retreat before a digitally enabled Utopia. To prove her point, she undertakes a series of adventures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She goes for an alarming ride in a driverless car, concluding “the cyborg future is not coming any time soon”; us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nvestigate why students can’t pass standardized tests; deploys machine learning to predict which passengers survived the Titanic disaster; and attempts to repair the U.S. campaign finance system by building AI software. If we understand the limits of what we can do with technology, Broussard tells us, we can make better choices about what we should do with it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for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