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亚当夏娃在拂晓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莱恩(Christopher Ryan) / [美]卡西尔达•杰萨(Cacilda Jethá) 译者: 徐志戎(肉唐僧)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5
《亚当夏娃在拂晓》
(著名作家肉唐僧翻译!《纽约时报》畅销图书,美国亚马逊高分好评,出版七年持续雄踞热销榜!)
综合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
检视两性关系漫长的演化历程
内容简介:本书综合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检视人类两性关系漫长的演化历程,从史前时代,到狩猎采集时代,到农耕定居时代,一直到当下。
书中对演化心理学理论的缺陷进行了矫正,对达尔文、德斯蒙德•莫利斯等人的学说进行了甄别,以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人类配偶制度,追根溯源。
作者以两性关系的探讨为核心,扩展细化到社群组织模式、饮食习惯、育儿模式等,并从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中追溯人类潜意识。落脚点则在于现代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的内涵,以期为人际交往、伴侣相处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冲突、误解和病症找到根源,并为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寻求科学解答。
名人推荐:
有趣、睿智且轻松……《亚当夏娃在拂晓》是一本当之无愧的振聋发聩之作。你会想要大声朗读其中的精彩段落,并且在看完此书后,你会重新审视关于人性基本冲动的既有认知。
——凯特•戴利,《新闻周刊》(NEWSWEEK)
今年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很好的幽默感、犀利的叙述、精彩的延伸……它似不经意却有力地动摇了“所罗门的神庙”,传统智慧的价值——关于你以为自己了解得很清楚的东西:我们是谁。它让我们不禁怀疑,还有多少我们自以为知晓的东西其实是错的,并产生探索真相的渴望。
——彼得•萨加尔,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无论人们同不同意书中观点,都无法否认,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书,其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再探讨。
——弗朗斯•德瓦尔,著有《共情时代》《猿形毕露》等
病毒星球 豆瓣 Goodreads
7.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
★止咳糖浆除了给感冒患者心理安慰以外,更有一定几率导致心悸甚至死亡。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
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华盛顿邮报》
《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卫报》
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 : 埃博拉的故事》作者
没有疼痛的身体 豆瓣
Un Corps Sans Douleur
作者: [法] 克里斯多夫·卡里奥 / Christophe Carrio 译者: 秦秋林 / 张卫彤 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灵活、针对性的矫正训练方案
基础、全方位的体态知识要点
慢性疼痛自救指南
◎ 编辑推荐
☆ 运动知识点随处可见,但这本书提供基础、系统、全面、专业和针对性的指导。将身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身体平衡定律、人体运动模式、肌肉链开始讲解,乃至筋膜、触发点、坐姿、呼吸、情绪、炎症 、饮食等等,分析各种类型的体态,研究身体疼痛的根源,只有系统性的知识理解,才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 全方位的慢性疼痛自救手册。五种运动训练方案(原理阐述+高清步骤图):自我按摩、牵引放松、关节活动、体态矫正、支撑训练;附加抗炎营养饮食方案。
☆ 徒手或使用简单的器械,在办公室或居家,短期或长期方案,都可供你选择。
运动不意味着总是高强度、长时间,对于缓解疼痛、保持健康的人群来说,每天坚持运动,保证必要的运动频率,如此更重要!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循序渐进的参考方案。
◎ 内容简介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遭受着各类慢性身体疼痛的困扰!是时候正视和解决它们了!
本书直指问题要害:“不良体态”是造成身体疼痛的关键。因此,本书围绕这个主题,分为三大版块:
一、认识 5 种不良体态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二、了解个人无痛运动方案和抗炎营养饮食方案;
三、300 余幅照片分步骤指导“实战演练”。
本书理论讲解精当、全面,足以在健身方面为读者打下重要的知识基础;而随后提供的“全方位训练体系”则灵活多样,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容易实践。毫无疑问,本书就是你的慢性疼痛自救指南!
◎ 名人推荐
克里斯多夫的方法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和药品,有一个没有疼痛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包括那些长期遭受疼痛折磨的人!”
—— 蒂埃里·塞斯(Thierry Seiz),日内瓦矫形外科医生
妇科圣经 豆瓣
The V Book: A Doctor's Guide to Complete Vulvovaginal Health
9.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G.斯图尔特 / [美] 宝拉·斯宾塞 译者: 许杰明 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 - 3
生为女人,一生至少读一次的书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权威妇科专家写给天下女人的私密宝典
◎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G. 斯图尔特(Elizabeth G. Stewart)博士是世界知名的外阴阴道健康方面的专家。本书内容既权威又通俗易懂。阅读本书,您可以获得以下知识:
★ 外阴阴道正常时,该知道的健康之道
★ 外阴阴道出现异常症状时,该如何处理
★ 认识外阴阴道疾病,了解相关治疗方法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20多年妇科疾病,尤其是阴部疾病的诊疗经验编写而成。分成三部分详细叙述:第一部分,外阴阴道健康时就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保养;第二部分,当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时,该注意什么及如何处理;最后一部分,则针对特定的健康问题与治疗,提出深入的剖析指南。
本书内容广泛、权威,包含所有年龄段女性需要了解的外阴阴道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女性一生中,外阴阴道是怎么变化的?
★ 怎样选择一位优秀的妇科医生,如何正确地提问题?
★ 日常阴部卫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 如何安全地使用护垫、卫生棉条和卫生巾?
★ 异味、瘙痒等难以启齿的症状,有解决的办法吗?
★ 子宫颈涂片检查是怎么回事?
★ 性交疼痛,有哪些缓解的方法?
★ 蔓越莓真的可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吗?
★ 如果检测到癌细胞或癌前细胞,该怎么办?
◎ 名人推荐
“斯图尔特博士是帮助我们了解外阴阴道健康和疾病知识最合适的临床医生。我向所有女性和妇科医护人员强烈推荐本书。”
—— 罗伯特·L. 巴比厘,医学博士
哈佛大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妇产科主任
“一部优秀的图书!每位女性都需要知道本书中清晰且有力量的信息。”
—— 克里斯蒂安·诺思拉普,医学博士
《女性身体,女性智慧》(Women’s Bodies,Women’s Wisdom)作者
“以极其友善且让人愿意接受的方式,驱散了女性健康方面诸多谬见和误解。”
—— 苏珊·洛夫,医学博士
《乳房圣经》(Dr. Susan Love’s Breast Book)作者
DK医学史 豆瓣
Kill or Cure: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
作者: [英] 史蒂夫·帕克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医学的历史,一直是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战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的医生们,在治愈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充满惊奇趣味的冒险故事、荒诞不经却又鼓舞人心的伟大尝试。
史前时代的巫医将疾病视作对灵魂的诅咒,东方的古老医学则用针灸和艾草,调节体内的“行气”平衡。中世纪医生曾把水蛭吸血当成万能的良方,而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要等到17世纪的人体解剖之后才确立。在消毒、止血和抗生素等基础知识问世之前,外科手术曾是一门行走在死亡边缘的“理发”手艺,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发展,未来的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将带来全面改善人体健康的新浪潮。
DK经典图文书以时间为线索,用几百幅插图、年表和专业解说,呈现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医学历史进程。从古代文明中医疗之神的传说、中世纪医学的怪异器械,到现代医学中细胞、病毒、基因图谱……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实物照片,构筑起一座袖珍的私人医学博物馆。
------------
编辑推荐
1 人类在对抗疾病、保持健康的道路上,一部充满趣味和惊险的科学探索史
巫术、草药、钻颅和放血,古代医生治愈病人的方法超乎寻常,他们如何看待人类的身体?疾病是精灵或神明的诅咒,还是由于体液、气息的不平衡?血液循环、细胞分裂、疫苗与抗生素,奠定了现代医学基础的发现和发明,竟也有不少灵光乍现的偶然。曾经的外科手术,要么成功治愈病人,要么一招致命。未来的癌症治疗、基因编辑等重大课题,将使医学产生新的飞跃。
2 记录历史上为医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医生,医学如何成为受人尊敬的学科?
盖伦、伊本·西拿、维萨里、巴斯德,他们使医生从世人眼中可疑的游荡分子,变成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也让高风险的、充满痛苦的医疗服务,变成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公共事业。哪怕往往背离世俗、忍受嘲讽,甚至突破禁忌用活人做实验。还有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们,她们打破性别偏见,跻身医疗服务事业的前线,为医学增添了更多温柔的人性光辉。
3 英国DK出版社的经典全彩图文书,一座微型的私人医学博物馆
以百余幅插图、原创图表和时间线,清晰梳理从史前时代到今天,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大量珍贵实物图片,展览来自古代的、千奇百怪的医疗工具、珍奇药材,令人心生惧意又引人好奇的病理图片、解剖插图,配上专业而简洁的说明,构成一部可以收藏的医学博物馆。
地图之上 豆瓣
作者: [英] 西蒙·加菲尔德 译者: 段铁铮 / 吴涛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4
2011年,西蒙·加菲尔德出版了风靡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 Sans 与 Helvetica 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 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 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地图”而非“语言”,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从中世纪的 Mappa Mundi 到 Google 地球,从海盗的藏宝图到探索火星的路线图,再到绘制“ 大脑”的地图。一个地图就是一个世界,读者在此可以接触到各形各色的人和事,了解有关地图的灿烂故事。
深度学习入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Deep Learning from Scratch
9.3 (20 个评分) 作者: [ 日] 斋藤康毅 译者: 陆宇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深度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入门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深度学习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书中使用Python3,尽量不依赖外部库或工具,从基本的数学知识出发,带领读者从零创建一个经典的深度学习网络,使读者在此过程中逐步理解深度学习。书中不仅介绍了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知识,对误差反向传播法、卷积神经网络等也有深入讲解,此外还介绍了深度学习相关的实用技巧,自动驾驶、图像生成、强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为什么加深层可以提高识别精度等“为什么”的问题。
The Book of Why 豆瓣
作者: Judea Pearl / Dana Mackenzie Allen Lane 2018 - 5
A Turing Award-winning computer scientist and statistician shows how understanding causality ha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and will revolutioniz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 This mantra, chanted by scientist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has led to a virtual prohibition on causal talk. Today, that taboo is dead. The causal revolution, instigated by Judea Pearl and his colleagues, has cut through a century of confusion and established causality--the study of cause and effect--on a firm scientific basis. His work explains how we can know easy things, like whether it was rain or a sprinkler that made a sidewalk wet; and how to answer hard questions, like whether a drug cured an illness. Pearl's work enables us to know not just whether one thing causes another: it lets us explore the world that is and the worlds that could have been. It shows us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 and key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either needs The Book of Why.
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郑春顺 译者: 单志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这是一本以诗与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以在世界最高天文台的一次观星之夜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导览。科学、艺术与哲学通灵共舞,探索人类与宇宙的终极意义;里尔克、莫泊桑、艾吕雅的诗句与梵高、高更、毕加索的绘画交相辉映。三部分内容所搭配的诗画旁白,就像手册中的分类彩插,吟诵夜 之诗行,描绘暗夜幽景。
· 一本以诗和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提供多维度的夜空遐想体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得主、越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顺跨界之作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科幻作家郝景芳击掌推荐
· 百余幅全彩高清图片,畅饮太空之美
· 科学、文学、艺术互相渗透的综合审美读本,星空迷恋和文艺之魅永不过时
请教机长 豆瓣
Cockpit Confidential
作者: [美] 帕特里克·史密斯 / Patrick Smith 译者: 陈思颖 / 郭雅琳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把飞行真相装进你的行李箱
◎ 编辑推荐
飞行不止的机长为你剥开航空旅行背后的秘密,勇往直前的你不可错过的旅行佳伴。
☆乘坐飞机时,选择哪里的座位更为安全?全世界范围内,在哪里搭乘飞机尤其危险?如果机舱内突然降压,乘客可以如何应对?与空中交通管理相关的系统性延误到底有无解决之法?飞机被闪电击中的频率有多高?遭到小鸟撞击的概率有多大?萨利机长英雄事迹的背后,有多少是机长们的常规操作?
☆备受欢迎的“请教机长”空中旅行系列博客精华集锦,听资深机长揶揄机场运营与航空公司的种种槽点,让与9·11被劫持飞机擦肩而过的他为你扫除误解,澄清真相,助你克服空中恐惧:你认为自己了解的飞行事实,有多少是错的呢?
☆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方、机舱内的郁金香与火灾,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如何辨明飞行中的危险信号?遥望流星与北极光,俯瞰委内瑞拉油田的橘色光辉和亚马孙丛林的冲天火焰:飞行的迷人之处并没有消失殆尽,你可知道现在还可以去哪里寻觅?
◎ 内容简介
搭乘飞机已普及寻常百姓家,但回顾灾难事件发生时我们所置身的舆论环境,专业术语、沉默的企业、别有用心的媒体,都使航空业看似扑朔迷离,阴谋论盛行。作为经验丰富的机长,作者解开了人们普遍好奇的关于航空旅行的各种秘密,并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和真实经历:你所不满的问题,哪些是航空公司应当改进的,哪些又是乘客不得不理解和接受的;何以判断飞行是否遭遇危险;航空公司运行有哪些“潜规则”;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和舒适度如何……从计划一次旅行,到结束航程走出航站楼,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名人推荐
“出色的作者,帕特里克·史密斯,在这令人误解丛生的行业里,提供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旅程—一场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出没,只有幽默与深刻的见解相伴的航空旅行。”
——克莉丝汀·内格罗尼/航空作家,《事故侦测》作者
“他的优雅笔触与广博见识让人垂涎。这是一本成就非凡、航空旅行者必备的书籍,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詹姆斯·卡普兰/小说家
“没有人拥有像帕特里克·史密斯一样多的飞航经验。他为这个常被扭曲夸大的话题带来了平衡、清晰的阐释。”
——克莱夫·欧文/《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帕特里克·史密斯对于现代航空业十分在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曼妙的笔触写下生动的文章,而不是只会呆板叙述飞行员术语。他是个理想的邻座乘客、朋友、作家,以及解说员。”
——亚力克斯·比姆/《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
“我希望我能把帕特里克折起来放入行李箱中。他似乎知晓所有关于飞行的值得一探究竟的事。”
——史蒂芬·J. 杜柏纳/《魔鬼经济学》作者之一
“‘请教机长’网站真的让飞行变成一种乐趣。帕特里克·史密斯设法揭开自身经验的神秘面纱,还告诉我们航空业的神奇之处。他还充满着幽默感——当你卡在区域喷气客机14D座位上时,他就是你的最佳良伴。”
——克里斯·波杰瑞安/《助产士与黑夜中的陌生人》作者
“帕特里克·史密斯不仅对航空旅行了如指掌,还拥有一种罕见的本领,那就是用清晰又风趣的形式将其进行阐释。”
——芭芭拉·帕特森/《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情绪 豆瓣
How Emotions Are Made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译者: 周芳芳 / 黄扬名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2
每一天,我们都会带着情绪醒来,也会带着情绪入睡。我们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甚至被情绪牢牢控制,做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那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吗?
传统情绪观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无法用理性思维控制情绪,我们就会做出傻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
但是,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这种传统情绪观有可能是错误的。
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士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绪构建理论,这个理论将彻底改变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知。作者认为,情绪并非与生俱来,它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灵活的大脑以及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绪、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学会接纳自己,体谅他人,从而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
学会呼吸 豆瓣
The Oxygen Advantage: Simple Scientifically Proven Breathing Techniques to Help You Become Healthier, Slimmer, Faster and Fitter
6.6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帕特里克·麦基翁 / Patrick McKeown 译者: 李相哲 / 胡萍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0
立足经典权威的布泰科呼吸法,风靡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
让你彻底摆脱呼吸问题困扰的新锐呼吸法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在布泰科呼吸法基础之上,经过13年自身实践和推广教学发展出“呼吸优化训练”。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名呼吸疾病患者及专业运动员受益,得以恢复体适能,缓解鼻塞,激活身心。
☆ 风靡欧美日,获顶尖运动员、主流媒体、专业医师及广大实践者热情推荐。针对不同呼吸水平的人群定制专属改进方案,使“呼吸优化训练”轻松融入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
☆ 本书实践根基在于,将错误呼吸习惯改为鼻(轻)呼吸,化“深”为“浅”,化“大”为“小”,修正长期换气过度,提升体内氧气利用率。闭上嘴,好呼吸。
☆ 应用群体十分广泛,如饱受鼻炎、哮喘、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病症困扰的人群;易疲劳、睡眠不佳、专注力差、容易情绪低落的上班族;因职业需求讲话过多的业务员、教师等;瘦身尝试屡战屡败、易反弹的人群;运动表现因呼吸问题而低迷的运动员等。
◎ 内容简介
换气过度或呼吸过多,竟也是一种病,由此引发的焦虑、哮喘、疲劳、失眠、肥胖、心脏疾病等问题更是让人困扰难耐。作者根据布泰科呼吸法的习得经验,整合并开创了呼吸优化训练。他用这种训练方法改善了自己的哮喘,更有效地帮助了有相同问题的各国患者及运动员,帮他们缓解哮喘、鼻塞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强代谢功能,改善身体疲劳,解决睡眠和体重问题等,使他们的整体健康状态得以恢复提升。本书立足科学,图说翔实,个案丰富,还设置了自测部分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是值得融入日常生活和锻炼的健康呼吸妙招。
◎ 媒体推荐
麦基翁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了“呼吸优化训练”,这项训练较为系统、完备,而又兼具开创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整体健康水平……麦基翁积极的态度也使本书读者受众更加广泛,影响力极为深远。 ——《出版人周刊》
呼吸疗法导师帕特里克·麦基翁推荐的鼻呼吸方式……开始几周虽然觉得不适,但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锻炼时间更长且不会迅速进入疲惫状态。 ——《奥兹医生健康生活》杂志
◎ 名人推荐
我是一名NFL外接手,根据测量自身BOLT值只有13秒。接受呼吸优化训练三周后,BOLT值达到了30秒,目前还在进步。我在跑步时感觉到比以往更轻松,因为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有效,结合其他训练能帮助表现更出色。呼吸优化训练真的有效果!
——杰伊·威斯纳,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自由球员
本书推介的是你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妙招。正确的呼吸法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正面效果却是数也数不清。我个人是本书呼吸法的使用者,并且强烈建议你改变呼吸习惯,好好享受健康的好体能。
——约瑟夫.默克拉医师 Mercola.com创始人、天然保健先驱
现实不似你所见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
9.2 (5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11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Reality)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特工训练手册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100 Deadly Skills: The SEAL Operative’s Guide
7.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林特·埃默森 译者: 诸葛雯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前海豹突击队精英队员为你带来险要关头的应急攻略
《绝命毒师》分镜绘图师为本书特制精细插图
揭秘《谍影重重》主角杰森·伯恩神通背后的技能锦囊
◎ 编辑推荐
!!!首先声明,对于安全一事,本书作者绝对认真。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原书经五角大楼专家官方权威评审,堪称军事求生爱好者的福利。
☆ 严肃又中二,危急时刻一定用得上的救命干货知识,闲暇时刻翻起来隔壁小孩都眼馋的半日梦指南。
★ 86招脱险逃生秘籍,350幅精彩插图,帮助你建立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用积极行动摆脱危险。
☆ 银幕经典特工角色杰森·伯恩“大隐隐于市”的生存要义,献给每一位想要做特工或特工梦的读者。
◎ 媒体推荐
“如果你面对危险时毫无危机意识,只知道挥出致命肘击,那你可以试着读读《特工训练手册》。”
——《纽约时报》
“应对末日灾难的新奇赠礼和实用指南,这本书可以说是秘密行动界的传奇。”
——《华尔街日报》
◎ 内容简介
发生大规模袭击事件时,你甘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住在安保级别较高的酒店,你是否就因此放松警惕?假如手脚被反绑关进汽车后备箱,你就失去反抗机会了?犯罪、袭击绝不只发生在荒野或暗巷,而多数民众常对身边潜在的危险隐患不以为意。作者克林特·埃默森作为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总结了其职业生涯中各种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授以如何在险要关头安全逃脱、藏匿并求生的应急知识。
神经的逻辑 豆瓣
NeuroLogic: The Brain's Hidden Rationale Behind Our Irrational Behavior
7.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埃利泽·斯滕伯格 译者: 高天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从8个令人惊奇的问题开始,带你理解迷一样的人类行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
跟着作者不断解谜,如侦探小说般神经的逻辑,彻底明白我们日常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
【人类竟是如此神奇】听声辨位、梦中杀人、左右互搏、多重人格、心灵操控……这样小说般的情节都是真的!本书展现了很多人类超乎自己想象的行为。每章都从一个惊奇问题开始,带领读者不断解谜,充满阅读推理作品的快感。
【神经科学一本通】覆盖神经科学的各领域和多种方法,习惯、记忆、梦境、疏忽、幻觉等等日常心理机制都得到了解释,在快乐阅读中了解人脑和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自身。
【帮你生活更轻松】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路上该买的东西没买?是否知道要减肥的话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怎么抵御商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剁手诱惑?还有躺在床上就能健身这种好事?假笑识破率还能提高?……理解了这些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就能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躲开陷阱,抄到近路!
《神经的逻辑》令人大开眼界,它既轻松有趣,又是极富启发性的研究,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那些最为奇怪的事。斯滕伯格撬开了我们的心灵,解释了脑的运作方式,对一系列诸如感知、习惯、催眠、语言、学习等话题都给出了真知灼见。就如何面对人类大脑的无意识逻辑这一问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读罢掩卷,我对“我这个人到底是谁”有了更多的体悟。
——列奥纳德· 莫洛迪诺夫,《大设计》第二作者斯滕伯格对脑的怪行背后隐秘逻辑的解释,是神经科学界一支全新的声音。
——承现峻,《连接组》作者本书每章读起来都像侦探小说,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对神经病学的热情。它同时还非常适合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正能治疗他们的“神经元嫉妒症”。
——V. S. 拉马钱德兰,《讲故事的脑》作者如果你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用不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想为此找出合理回答,那本书就该是你的第一本书。
——迈克尔· 舍默,怀疑论者学会创始人我们解释事情时通常有一些叙事套路,而本书却是对这些叙事套路背后真正的神经回路进行丰富详尽的研究。作者破解、打开了脑中的“黑箱”,检查其中并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套系统,探究从做梦、自动模式行为到记忆、幻觉、创伤等一系列问题。
——《自然》杂志
从最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
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神经的逻辑》都为我们娓娓道来。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6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肠子的小心思 豆瓣
Darm mit Charme: Alles uber ein unterschatztes Organ
8.6 (72 个评分) 作者: 【德】朱莉娅·恩德斯 译者: 钱为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肠子的小心思》是德国图书界的黑马,口嫌体正直的德国人,一面对粑粑说着“不要不要”,一面看得好污好欢乐。原来,德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马桶竟是痔疮的罪魁祸首;如此现代化的今天,蹲坑这种看似原始的行为竟然还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地区保留着,而且这才是大便的正确解锁方式;跟肠子相关的事,不仅有趣,还密切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感觉不好的肠道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一个健康的、营养良好的肠道会大大地改善我们的情绪……谁能想到这些奇葩欢乐的内容,竟是一位软萌妹子所写,还一举俘获36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这本新鲜出炉带着屎味的书,一起开启神奇的消化道之旅吧。
【编辑推荐】
吃喝拉撒那点事儿,居然让全世界的读者看得放不下。
这书有毒有雷有屎尿屁,胆小者慎入!!
2014年德国最畅销图书,销量超过170万册,荣获读者选择奖金奖,是德国人居家旅游馈赠亲朋必备良品。
授权36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版美、英、日、法、西等版本,全球销售狂飙500万册
2015年美国图书肠道健康分类排名第一,被《纽约时报》评选为Bestseller
肠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放屁和排泄的管道。
肠道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肠道受损,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处于崩溃边缘。
肠子有自己独立的“大脑”,即使“脑残”,腹脑也能继续控制整个内脏系统的运作。
所有器官都需要消耗能量,只有到了小肠那里我们才能挣一些能量回来,正是小肠让“逛吃逛吃”的人生变得如此有意义。
肠道健康了,不吃药病也好了,皮肤变光滑了,身材更有线条了,这都是肠道默默为我们做的好事。
想到还有肠子这样不求回报地深爱着我们,是不是感觉人生也变得更美好了呢?
前方高能预警!再说一次,这不是演习,正在进食的各位请小心!!!
为什么吃进去的食物千奇百怪,拉出来的物体却千篇一律?
金黄、暗绿、浅棕、深褐,羊粪蛋、香肠、牙膏、蛋花汤,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粑粑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什么健康信息?
让我们跟随一坨粑粑的生命历程,去了解赐予我们洪荒之力的消化道是如何工作的吧!
美食欢迎光临——牙齿的研磨——舌头的搅拌——食道的推送——胃的摇晃拌匀——胃酸的腐蚀进攻——小肠的分解细化——大肠的压榨挤干——括约肌的死守和放行——便便拜拜~~~
浅薄 豆瓣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古拉斯·卡尔 译者: 刘纯毅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但卡尔指出,当我们每天在翻看手机上的社交平台,阅读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时,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优化、消费最优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认为这是一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伦理。
在由美国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所著的《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大脑的思考方式。
害羞的屁股 豆瓣
Breve histoire des fesses
作者: (法)让-吕克·海宁 译者: 管筱明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屁股——雅称臀部,若只是两瓣或浑圆的或丰满的或柔软的或健硕的或松坠的或干瘪的肉,定不会羞答答或遮遮盖盖或半隐半藏或欲露还羞或避词讳语地碰不得,只因为那里还藏着另一方“水土”,所以,屁股是害羞的。纵观历代名画,终不能窥臀部之全貌,头发、床单、羽毛扇子、纤细的手,甚至斑驳的树叶的影,纷纷拿出遮挡的本事乱你的眼,为什么,因为画家们觉得,屁股是害羞的。酥胸呼之欲出,那叫性感;若丰臀裸露,那就叫下流了,可见,屁股,注定是害羞的。 全书33章,诸如“亲吻、小屁屁、沟缝、放荡、野兽方式……”等章节,用视觉、触觉(绘画、文学等带来的另一个中枢神经的臆想)三维扫描臀部,血液干干净净流往全身各处,每个器官都是干净的,都是平等的。之所以要为屁股遮羞,说到底,是文明得不够。文明到了极致,应该是上帝造人之始,人人都是赤裸的,却不觉得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