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
脑机穿越 豆瓣
Beyond Boundaries:the new neuroscience of connecting brains with machines-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
作者: (巴西)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A. Nicolelis)著 译者: 黄珏苹 / 郑悠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3
 《脑机穿越》讲述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即“脑机接口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科技的驱动下,科幻大片的场景已逐渐走入现实。人类通过思维控制人造工具,如今听起来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未来会成为常态。从海洋深处到超新星禁区,甚至到我们体内细胞空间的微小裂缝,人类的触及范围最终将追上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野心。
 《脑机穿越》也是“脑机接口”的简要发展史。作者尼科莱利从脑机接口对传统神经科学的颠覆,到早期的“信息输出”,即机器如何读取大脑信息;再到现在科学家苦心钻研的“信息输入”问题,即反馈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未来新图景!
 在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渐冻人患者、严重瘫痪患者也将从中受益。脑机接口有望让这些病患重新恢复功能性运动,重新学会行走。同时,脑机接口并不只局限在医疗康复领域,作者正在进行的“大脑校园”项目将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它将提升人们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标准。甚至,我们能进入祖先的记忆库,下载他的思想,通过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动的记忆,创造一次你们原本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邂逅……对于脑机接口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生活,这些仅是窥豹一斑。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豆瓣 Goodreads
8.3 (9 个评分) 作者: Stephen Hawking Bantam 2018 - 10
The world-famous cosmologist and #1 bestselling author of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leaves us with his final thoughts on the biggest questions facing humankind.
Stephen Hawking was the most renowned scientist since Einstein, known both for his groundbreaking work in physics and cosmology and for his mischievous sense of humor. He educated millions of reader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of black holes, and inspired millions more by defying a terrifying early prognosis of ALS, which originally gave him only two years to live. In later life he could communicate only by using a few facial muscles, but he continued to advance his field and serve as a revered voice on social and humanitarian issues.
Hawking not only unraveled some of the universe’s greatest mysteries but also believed scienc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fixing problems here on Earth. Now, as we face immense challenges on our planet—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the threat of nuclear w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the most urgent issues facing us.
Will humanity survive? Should we colonize space? Does God exist? 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questions Hawking addresses in this wide-ranging, passionately argued final book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 in history.
Featuring a foreword by Eddie Redmayne, who won an Oscar playing Stephen Hawking, an introduction by Nobel Laureate Kip Thorne, and an afterword from Hawking’s daughter, Lucy,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is a brilliant last message to the world.
神秘的量子生命 豆瓣
Life on the Edge
作者: 吉姆•艾尔·哈利利 / 约翰乔•麦克法登 译者: 侯新智 / 祝锦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8
● 在整个科学领域,量子力学是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理论。没有量子力学,我们就无法解释世界是如 何运转的,比如:知更鸟长途迁徙时是如何通过微弱的地球磁场感知方向的?小丑鱼是如何找到回家之路的?光合作用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为什么 那么高?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量子 力学,离不开量子隧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纠缠。
● 酶促反应,光合作用,嗅觉,鸟类的磁感应,基因的复制,心智之谜,生命的起源,这种种现象都与神秘的量子世界有关。物理世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宏观世界,遵循牛顿运动力学法则,第二层次是热力学世界。遵循热力学法则。最深的第三层是量子世界。在这个维度里,原子、分子以及组成它们的所有成分粒子都遵循精确而有序的量子规则。
● 人造生命一定要遵循量子理论,因为没有量子力学,就不会有生命。费曼说过:“凡是我做不出 来的,就是我还不理解的。”如果有一天,人造 生命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我们终于理解了生命的本质。我们将会看到:生命正驾驭着混沌 之力,在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之间狭窄的边缘上, 乘风前行!
【编辑推荐】
● 媲美薛定谔《生命是什么》,量子生物学奠基之作!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倾情推荐。
● 亚马逊最佳科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好书;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获奖图书。
【各方赞誉】
读到《神秘的量子生命》书稿时,恰逢我在青海的旅途中,环顾四野,在茫然中辨识前路。想起年少时对候鸟迁徙的惊奇与困惑,想起我们这几年在寻找动物磁受体和生物导航机理研究中难于言说的彷徨和狂喜,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和旅途中的一些思考在不停地重叠着,那种愉悦很难言表。这本书中的很多问题,同样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我想,包括我们在内的各领域的科学家正在一步步地逼近真相。《神秘的量子生命》将带我们从一个不常被人涉足的方向切入生物学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用科学揭开自然的迷雾,告诉我们生物学背后的量子真相。翻开这本书,正如走进青藏高原:那种简单的美扑面而来!
谢灿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
《神秘的量子生命》对生命中的量子现象给出了最清晰的解释。量子世界中的微观事件,可以影响中等尺度生命体的世界,比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两位作者以活泼明晰的笔触告诉我们,神秘的量子现象无处不在。
菲利普·普尔曼
英国著名作家
畅销书“黑暗物质三部曲”作者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新领域,作者的解读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真是太赞了!
安东尼·格雷林
英国著名哲学家
畅销书《维特根斯坦与哲学》《友谊》作者
《神秘的量子生命》是一本引人入胜、让人深思的惊世之作,它把坚实的科学理论、合理的推断和巧妙的推测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华尔街日报》
一本地地道道的原创科普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书堪称了不起的作品。
《金融时报》
作者选择相干性这一复杂现象作为切入点,引领我们深入量子世界的神秘地带。他们用类比和比喻方法,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概念解读得生动而又形象。
《经济学人》
物理学家艾尔-哈利利和生物学家麦克法登,把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读得既条理清晰又津津有味。
《自然》
生命的法則 豆瓣
The Serengeti Rules: The Quest to Discover How Life Works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 西恩.卡羅爾 / Sean B. Carroll 译者: 鄧子衿 八旗文化 2017 - 9
生命是如何運作的?不同尺度的生命是否背後有同樣的法則在運作?在非洲莽原上,獅子和斑馬要如何維持適當的數量?我們的身體如何在器官和血液中製造出適當數量的細胞?地球為什麼是綠色的?動物為什麼不是什麼都吃?獲獎無數的生物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羅爾(Sean Carroll)在《生命的法則》一書中,告訴我們頂尖科學家尋找這些簡單又重要問題的答案之故事,還有這些答案對於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地球健康的重要性。
書中揭露了一項重要的觀念:在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受到調控。不論是我們身體內各種分子的數量,到野生動物與植物的數量,都受到一些規則的調控。並且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受到調控的事物尺度天差地遠,但是這些規則卻極為相似。換句話說,生命是依照一套共通的邏輯在運行的,這套規則被作者稱為「賽倫蓋蒂法則」。
卡羅爾仔細說明這些深奧的知識是如何推動醫學革命,包括治療糖尿病與癌症;同時強力說服讀者,現在我們該運用這套「賽倫蓋蒂法則」,拯救危機重重的地球。
卡羅爾是當代最傑出的生物學家和具有天分的說書人,這本《生命的法則》既大膽又富啟發,堪稱第一本從最簡單的構造──細胞,談到生態系運作法則的書。藉由許多生物學家的故事,讓人看到他們如何尋找這些規則的歷程,包括坎農、埃爾頓、莫納德、基斯、蘿莉,及作者本人……。是首度能夠說明生命在各個不同尺度中運作方式的書。讀了之後,會讓你以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思想本质 豆瓣
The Stuff of Thought
6.7 (6 个评分) 作者: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译者: 张旭红 / 梅德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一扇进入人类心智的窗户;
一次针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最深刻的论述;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思想之本质的探索之旅。
心智探奇 豆瓣
How the Mind Works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郝耀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3
【内容简介】
权威解答“什么是智能”这一深刻问题,破解机器人难题。
详细剖析心智的四大能力,权威解读“心智如何工作”。
一扇窥视人类心智活动神奇与奥秘的窗户。
一场探索心智本质的奇幻之旅。
【编辑推荐】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力作;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颠覆性著作,凝聚认知神经学、人工智能和进化心理学等多项研究成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各方评价】
20年前,当麻省理工学院平克教授来我当时所在的伦敦大学实验室访问时,我就被他爆炸式的发型和不凡的谈吐所吸引。其时,平克教授已因《语言本能》一书而成为世界知识界的传奇人物。虽然平克教授在这20年间也出版了其他几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但《心智探奇》尤其值得期待,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感知、推理、情感、社会关系,外加语言,就构成了人类心智的主要功能,而前者正是本书论述的主体。本书体现了平克教授著作的一贯风格,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为他的论点所折服。虽然“心智即计算”的观点不一定被每个学者接受,但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却能成为思想的源泉。《心智探奇》应成为任何对心智、对人类自身感兴趣的人必读之书。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道可道非常道”!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心智如何工作”,但《心智探奇》还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一览人类心智活动的神奇与奥秘。《心智探奇》精彩纷呈,开卷有益。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认知心理学研究员
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理查德•道金斯
著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
《心智探奇》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生动有趣的文字,蕴含着非凡的智慧。这样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更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和讨论。看似轻松自在的笔触,实际传达的是极有深度的思想。
迈克尔•加扎尼加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畅销书《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能写出如此伟大作品的恐怕只有史蒂芬•平克了!他的论述既游刃有余,又不失权威。他的幽默写作风格,几乎让人们忘记了他原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认知科学家!他在《心智探奇》一书中得出的众多结论,恰似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畅销书《创造力》作者
读《心智探奇》这本书,我折服于史蒂芬•平克的博学与睿智。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之间纵横捭阖、来去自如。其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浅学陋识的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常常需要回过头再读一遍,细细地咀嚼,慢慢地消化。平克善用比喻,能以我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内容,阐释我们所不了解的陌生理论,使之清晰明了。此外,很多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理论,到了他的手里,三两下间就被拆解得原形毕露。
一位中国读者的心声
语言本能 豆瓣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8.5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5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白板 豆瓣
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袁冬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最后一部。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豆瓣
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阿歇尔 译者: 潘文捷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4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是一本科普图书,生动有趣地讲述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纽约这座繁华都市拥有极为密集的基础设施群。这里的每一天,二十八条地铁线要运送乘客四百五十万人次,足以绕地球三圈的地下电缆要满足市区堪比欧洲小国的用电量,供水系统要输送数百万吨净水,垃圾处理系统要将两万五千吨垃圾运出城外。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能平稳高效地达成,都仰赖于强大的基础设施。这座永不停歇的不夜城,是我们了解现代大城市运转原理的样本。城市规划专家凯特·阿歇尔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精致的图画、详实的数据,带领我们探索现代都市背后的奥秘。
性别战争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7.3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看脸 豆瓣
作者: 华沙 2016 - 10
“看脸”的世界,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知乎神经学、心理学大神华沙开启全新看脸思维的必读书。前沿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心理学博士科学解读人类拼颜值、外貌控背后的秘密。
阅读面孔似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看脸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看脸这件看似肤浅的事情其实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面孔能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
一张面孔好看与否,到底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除了先天因素,还有哪些东西会构造我们的面容?怎样让自己的面容更加吸引人,提升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读完这本书,这些你困惑已久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掌握外形优化的根本技巧,让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我们会上瘾 豆瓣
作者: [美]迈克尔•库赫(Michael Kuhar) 2017 - 7
成瘾是一种必须被正视的、慢性的、复发性的脑部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一样,成瘾也会让人经历吸引、诱惑、强迫和痛苦等一系列阶段,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关于成瘾,你应该知道:
•成瘾是由什么引起的?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成瘾机理上是否有差异?
•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我们能治好一个人的成瘾并让其康复吗?
•我们对成瘾的治疗有效吗?
•未来会有更好的药物来治疗成瘾的个体吗?
•我们还能做什么?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之一,迈克尔•库赫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成瘾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他在本书中深刻剖析了成瘾物质到底让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大脑恰巧为接受这些物质做好了准备。虽然大脑是无意的,但它的确是成瘾过程的合谋者!科学了解成瘾行为,无疑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理性,拒绝和远离导致成瘾的物质与环境。
心情词典 豆瓣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作者: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9
千变万化才是心情,喜怒哀乐才是生活。人们的心情是相当丰富的,千回百转,细腻而不可捉摸。如果我们仅仅将情绪当作大脑的几种可归类的化学反应,那就像是将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这幅画看作泼了颜料的画布,或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看作印刷了幽默的纸张一样——我们会失去许多生活感受和意义。
生活不仅有沮丧(fFRUSTRATION)和茫然(BEFUDDLEMENT),还应该充满希望(HOPEFULNESS)和远方向往(KAUKOKAIPUU)。从A词条的ACEDIA倦怠(淡漠性存在感缺失),到W词条的WANDERLUST漫游欲(想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这本书的每一个小节都探究了一个情绪主题,从艺术、科学、文学、音乐及流行文化的角度向大家解释了情绪与生活背后隐藏着的让人吃惊的联系,以及那些令人着迷的事实经历。
Brain Storm 豆瓣
作者: Rebecca M. Jordan-You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10
Female and male brains are different, thanks to hormones coursing through the brain before birth. That's taught as fact in psychology textbooks, academic journals, and bestselling books. And these hardwired differences explain everything from sexual orientation to gender identity, to why there aren't more women physicists or more stay-at-home dads. In this compelling book, Rebecca Jordan-Young takes on the evidence that sex differences are hardwired into the brain. Analyzing virtually all published research that supports the claims of 'human brain organization theory,' Jordan-Young reveals how often these studies fail the standards of science. Even if careful researchers point out the limits of their own studies, other researchers and journalists can easily ignore them because brain organization theory just sounds so right. But if a series of methodological weaknesses, questionable assumptions, inconsistent definitions, and enormous gaps between ambiguous findings and grand conclusions have accumulated through the years, then science isn't scientific at all. Elegantly written, this book argues passionately that the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deserves far more rigorous, bi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science. "The evidence for hormonal sex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better resembles a hodge-podge pile than a solid structure...Once we have cleared the rubble, we can begin to build newer, more scientific stories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豆瓣
作者: Richard O. Prum Doubleday 2017 - 5
A major reimagining of how evolutionary forces work, revealing how mating preferences—what Darwin termed “the taste for the beautiful”—create the extraordinary range of ornament in the animal world.
In the great halls of science, dogma holds that Darwin’s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explains every branch on the tree of life: which species thrive, which wither away to extinction, and what features each evolves. But can adapta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really account for everything we see in nature?
Yale University ornithologist Richard Prum—reviving Darwin’s own views—thinks not. Deep in tropical jungles around the world are birds with a dizzying array of appearances and mating displays: Club-winged Manakins who sing with their wings, Great Argus Pheasants who dazzle prospective mates with a four-foot-wide cone of feathers covered in golden 3D spheres, Red-capped Manakins who moonwalk. In thirty years of fieldwork, Prum has seen numerous display traits that seem disconnected from, if not outright contrary to, selection for individual survival. To explain this, he dusts off Darwin’s long-neglected theory of sexual selection in which the act of choosing a mate for purely aesthetic reasons—for the mere pleasure of it—is an independent engine of evolutionary change.
Mate choice can drive ornamental trai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adaptive evolution, allowing them to grow ever more elaborate. It also sets the stakes for sexual conflict, in which the sexual autonomy of the female evolves in response to male sexual control. Most crucially, this framework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particularly the ways in which female preferences have changed male bodies, and even maleness itself, through evolutionary time.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presents a unique scientific vision for how nature’s splendor contributes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and of ourselves.
哲學家與狼 豆瓣
作者: Mark Rowlands 译者: 黃意然 麥田 2009
災禍臨頭時,人們尋求上帝。
而我,則是想起小小的幼狼……
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塊空地。
生命中極罕見的時刻,光會射進這塊空地閃閃發亮。也許陰影有多黑暗濃重,光就有多耀眼。
布列寧幾年前過世了。我發現自己每天仍然想著他。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深愛布列寧,並且在他離去後如此痛苦地想念他。他教了我一些我長期所受的正式教育無法教的東西。
既然他走了,這門課就很難保持所需的清晰與鮮明。時間會治癒傷痕,但必須透過遺忘。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在記憶消失之前,將這門課記錄下來。
你可以將這本書當成是個時而引人發笑,時而讓人陷入沉思,最後賺人熱淚的故事:有個哲學家養了匹幼狼。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狼死去後,哲學家藉此書來回憶記述他和狼的生活。
你也可以將此書當成一門生命哲學課。跟其他課程不同的是,你上了這門課之後,你的人生可能也會跟這位哲學家一樣,從此改變。
這是個哲學家跟狼的故事,也是我們生命中陰影和光明的故事。
你將在此歷經人生最特別的幾堂課,學習關於恐懼、當下、生命的價值、死亡,以及重生……
错把妻子当帽子 豆瓣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8.0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黄文涛 中信出版社 2010 - 5
本书诉说了24个神经失序患者神奇的遭遇和经历。他们中有人能通过意志成为自己想要的角色,而这种身份转瞬之间便会消失不见;有人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帽子,要一把抓过头上戴!有人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灵肉分离;有人完全不能和人交流,却能与动物自如对话;还有人不会加减乘除,却能直接用眼看到复杂算式的精确答案;有人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却能自如地吟咏歌剧、挥毫作画……
萨克斯医生深入到这些心智上有偏差的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平静、也平等地观察他们,与之互动,记录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这些奇特之人的状况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未必为我们所知的另一种辽远的安宁。萨克斯医生字里行间流露出温柔与同理心,深深触动人心,令人备感温暖。而他种种有趣的思考及细腻的心思也不时流露,人文关怀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睡人 豆瓣
Awakenings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宋伟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睡人》不是幻想小说,也不是恐怖电影
这是发生在20个“睡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种很多医生闻所未闻的疾病
她梦到自己变成一座活着的、有感觉的石头雕像;她梦到死亡,但和真正的死亡又不一样。第二天醒来,她透过镜子,发现自己的梦变成了事实。
“简直不可思议,那个女人从20年前我认识她的时候就没有变老过。”就好像在她恍惚的几十年里,岁月神奇地停止了。
这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我什么表情都没有了,不能关心任何东西。什么都不能打动我,甚至连父母的死都不能。我忘记了快乐和不快是怎样的感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一种新的药物左旋多巴,将他们沉寂的生命唤醒,带给他们新生; 但药物作用的消退,又给他们带来更深的痛苦
看见声音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韩文正 中信出版社 2016 - 9
没有语言 人要如何思考 如何建立概念
享誉全球的脑神经专家 畅销书作家萨克斯
走进失聪人群的世界
【编辑推荐】:
1、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3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
2、在这本书中,他探索了失聪人世界的种种面向--访谈失聪人士及其家庭,造访聋哑学校,深究他们的历史。他写道:“如今我必须以新的、种族的观点去看待他们,他们是拥有独特的语言、感知与文化的人。”
··············································································
3、萨克斯根据自己与失聪人士的交流,将他们特殊又充满坎坷的经历展现了出来,以及手语这种视觉语言的存在,让我们见识到了大脑潜能的丰富。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
··············································································
奥利弗·萨克斯TED视频地址:
http://www.ted.com/talks/oliver_sacks_what_hallucination_reveals_about_our_minds
【内容简介】:
人,是语言的产物。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以为凡是人都有思想能力。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却忘了,人是用语言来思想。没有了语言能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带我们进入了失聪人的世界,讲述了他们在语言上所面对的艰酷挑战以及种种困难,探索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向,以及人何以为人。萨克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国度之门,他人是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我们能更好的看自己。
【媒体、名人评价】:
我从来没有想过变成聋哑人士意味着什么,被剥夺语言的权利,或者拥有另一个非凡的语言、一个社群和文化。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对这个群体的了解、想法与他们的难题。 ——奥利弗∙萨克斯
一本非凡的著作,十分具有洞察力,细致并且具有说服力。 —— 《圣路易斯邮报》
任何一个读过萨克斯的作品的读者都会得到一些新的想法,他对于事物理解的宽度似乎是无限的…主题十分吸引人,并且文字的力量十分强大。 ——《堪萨斯城明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