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
他们应当行走 豆瓣
Polio: An American Story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M. 奥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译者: 阳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9
★2006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历史类)
【编辑推荐】
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应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持续时间比他们的寿命更长。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对抗骨髓灰质炎的斗争中,他们二位都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这场斗争迄今仍是美国医疗史上最重大、最具文化特色的胜利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美国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肆虐时期的故事,以及为了治愈这种疾病而展开的竞争,重头戏是索尔克(Jonas Salk)和萨宾(Albert Sabin)关于率先研制出疫苗的比赛。
书中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小儿麻痹症基金会成立的过程,这个基金会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募集科研资金的方式和对疾病的看法。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颠覆了美国政府在允许新药上市前对新药的审批与检验方法,也改变了法律体系对药厂责任与不安全产品的认定方式。
是扣人心弦的科学悬疑故事,也是社会与文化史,是认识战后美国的一个窗口。
【媒体评论】
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写作。
——《芝加哥论坛报》
这部杰出的作品用绝妙的视角审视了科学团体、慈善,以及20世纪美国文化与社会史。
——《美国史评论》
历史细节丰富,发人深省,故事讲得非常出色。
——《科学》
奥辛斯基成功讲述了关于脊髓灰质炎之战的传说,还挖掘出了一些已被遗忘的迷人故事。
——《经济学人》
地理学与生活 豆瓣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格蒂斯 / [美] 朱迪丝·格蒂斯 译者: 黄润华 / 韩慕康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The Age of Insight 豆瓣
作者: Eric R. Kandel Random House 2012 - 3
A brilliant book by Nobel Prize winner Eric R. Kandel, The Age of Insight takes us to Vienna 1900, where lead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art began a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forever how we think about the human mind—our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s and emotions—and how mind and brain relate to ar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Vienna wa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Artists and scientists met in glittering salons, where they freely exchanged ideas that led to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Kandel takes us into the world of Vienna to trace, in rich and rewarding detail, the ideas and advances made then, and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toda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led the way with its realization that truth lies hidden beneath the surface. That principle infused Viennese culture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other pioneers of Vienna 1900. Sigmund Freud shocked the world with his insights into how our everyday unconscious aggressive and erotic desires are repressed and disguised in symbols, dreams, and behavior. Arthur Schnitzler revealed women’s unconscious sexuality in his novels through hi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ior monologue. Gustav Klimt, Oscar Kokoschka, and Egon Schiele created startlingly evocative and honest portraits that expressed unconscious lust, desire, anxiety, and the fear of death.
Kandel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se pioneers—Freud, Schnitzler,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inspired b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in turn influenced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chool of Art History to ask pivotal questions such as What does the viewer bring to a work of art? How does the beholder respond to it? These questions prompted new and ongoing discoveries in psychology and brain biology, leading to revelations about how we see and perceive, how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respond to and create works of art. Kandel, one of the leading scientific thinkers of our time, places these five innovator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st art of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 as well as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Freud and Schnitzler. Reinvigorating the intellectual enquiry that began in Vienna 1900, The Age of Insight is a wonderfully written, superb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tha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It is an extraordinary book from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neuroscienc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 豆瓣
作者: Eric R. Kande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 8
In this new book, neuroscientist Eric R. Kandel, whose remarkable scientific career and deep interest in art give him a unique perspective, demonstrates how science can inform the way we experience a work of art and seek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豆瓣 Eggplant.place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9.3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罗宾·邓巴 译者: 张杰 / 区沛仪 译言/现代出版社 2017 - 7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梳毛》是「大众科学的神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 ,讨论了语言的用途,以及更基本的问题: 我们为 什么拥有语言,它从哪来,何时产生。
本书将伴你走进奇妙的旅程,让我们一起与意想不到的各种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从 历史到生理,从猴子猩猩的公众行为到人类的亲密表现,一起漫步遨游其中。
本书将带领我们重回历史,回到我们还只是普通的猿猴,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时候。最早的语言听起来是怎样的?是哪些人使用这些语言交谈?为什么语言从其早期阶段发展演变到今天大概 5000 种无法相互理解的语言( 这还不包括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就已经灭绝的语言 )?
在咖啡馆或酒吧的时候,有没有花点时间听听你邻桌的谈话? 如果有过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三分之二的对话都是些生活琐事、爱恨情仇。
我们发明了「语言」这种神奇的东西,却为何又将它大材小用?
在《梳毛》这本书中,邓巴教授给出了解释:「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有了 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跟全世界各地的朋友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我们的微信好友可以加到几千人之多。
但是,真正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朋友」的,不会超过150人。是的,仅仅只有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
邓巴教授说:这是命中注定的,由你的脑容量决定的。
是什么让他得出如此神奇的观点?请看这本《梳毛》。
爱因斯坦的梦 豆瓣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兰·莱特曼 译者: 黄纪苏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本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墁 创作的一部小说,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小说以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市镇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了若干爱因斯坦的梦:或悲悯尘世哀凉,或吹嘘爱情飘忽,一字一字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体现了对生命的俯就与关怀……在作者笔下,时间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那一个个爱因斯坦的“梦”中,时间宛如美丽的诗篇,衍生出或领悟、或遐想、或感动、或悲伤、或清澈奇异、或伤感高贵的无穷可能。作者行文曼妙,如诗如画,既不失科学家简约本色,又突显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对人...
醉酒的植物学家 豆瓣
The Drunken Botanist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米·斯图尔特 译者: 刘夙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这本书是一篇在植物学与酒的婚礼之上朗诵的充满激情的祝酒词——
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朗姆酒酿自甘蔗,而波本酒出自玉米。你已经渴了吗?在《醉酒的植物学家》这本书中,艾米·斯图尔特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激情,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
在所有被发酵和蒸馏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中,有些是危险的,有些极为古怪,还有一种和恐龙一样古老——但是每一种植物都为全球的饮酒传统和人类历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
这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其中还有50多种调酒配方和可供园艺爱好者参考的种植诀窍——会让你在任何一场鸡尾酒宴会上都成为最受欢迎的嘉宾。
盲眼钟表匠 豆瓣
The Blind Watchmaker: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王道还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这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又一本经典之作。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本身的绝佳读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后,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用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突变和自然选择是道金斯解释生命变化的两个基本概念。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的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是最好的起点。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流行的演化论教科书,曾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小说类最佳书奖、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学奖。译者王道还先生说:“要是你一辈子只想读一本有关演化的书,就读这一本!”
“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象征自然运行的机制是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钟表匠”本来是“创世主”。本书指出:物种的演化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钟表匠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
各界评价:
他成功且令人钦佩地展示了自然选择是如何让生物学家们放弃了诸如设计、目的这样的概念,并且用一种大家易于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了现代读者。
——Michael T.GhIselin 纽约时报
这是我近些年读过的关于演化论最好的书。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它足够深刻,对于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读者来说,它写的够好,读起来足够简单。
——Edward O.Wilson
才华横溢,辩论紧张却又有大量可读性强极强,充分的例子与分析……《盲眼钟表匠》呈现出一场令人信服的科学辩论是什么样子,这是最好的科普。一个令人鼓舞的二流主题。有创造性的,走上歧途的同伴,其他科学领域被误导的闯入者,以及媒体错误报道来带的令人。极力推荐!
——伦敦时报
漂亮而华丽的写作。特别易于理解又像一场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演说。每一页都是真实的故事。这是最好的科普读物,我曾经读过的最好的书。
——Lee Dembart,洛杉矶时报
在让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演化生物学方面,道金斯比现今任何人都写的好。
——John Maynard Smith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出版以来,该理论最可读的读本,最有力的捍卫!
——经济学人
行星 豆瓣
THE PLANETS: A JOURNEY THROUGH THE SOLAR SYSTEM
作者: [英] 贾尔斯·斯帕罗(Giles Sparrow) 译者: 傅圣迪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2
认识围绕太阳的家庭成员们
在太阳系的星际航行中见证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不易与妙趣
………………
※编辑推荐※
☆海王星为何会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在饱受争议的“行星”定义下,冥王星为何会遭到降级?在埃隆•马斯克提出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愿景之后,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太阳系内寻找到一片地球以外的宜居生境?
☆没有艰深的物理公式,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行星》通过清晰简明的科学解读帮你扫除生僻天文概念。一部精彩纷呈的行星档案,一场波澜壮阔的天体发现之旅,科学与艺术的迷人结合为你呈现极具收藏价值的视觉盛宴。
☆让我们和探测器一起,近距离看看行星吧!
………………
※内容简介※
太阳系中到底有多少行星?冥王星为何会遭降级?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面对日益枯竭的地球资源和可能到来的重大天文灾难,人类是否还有选择另一处避险场所的可能?这些或古老或新生的问题,一直激发着我们远航星海的探索欲望。20世纪中叶,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天文学家终于得以更进一步地揭开各大行星的神秘面纱,而本书正是对这其中曲折历程的精要记录。
本书由近200张精美绝伦的图像构成。通过数量众多的卫星以及行星探测器,从简单的飞掠到定点撞击,再到后来的可控软着陆以及从星球表面带回的科学数据,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与科学家通过极具震撼力的视觉证据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完善,甚至重塑我们对行星的认识。《行星》一书通过生动、专业、简明的语言解读图像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带领读者以全新视角认识太阳、八大行星、月球、小行星,以及太阳系遥远的外围区域。在星际移民持续热门的今天,本书是帮助读者想象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间的绝佳参考。
生命的跃升 豆瓣 Goodreads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8.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张博然 科学出版社 2016 - 5
这本内容丰富的作品试图解读进化论的十个*伟大“发明”,从生命的原初,经过它的创造期,到它的终结。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同一般的神来之笔,如DNA、光合作用、视力和意识。NickLane以清晰而智慧的笔调,探究了进化过程中十个*伟大的“发明”。这些生物学上的进化在NickLane的研究过程中深深吸引了他,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释和揭秘,在读者面前显得清晰明了起来。这本书围绕着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新研究进展来组织叙述,重现了地球上生命的历史,而且带着精彩而出乎意料的细节,这些细节必定会吸引非专业读者、学生、科研人员等不同的读者群体。谁会料想到,眼睛*原初的形态只是藻类用于调节光合作用的感光小点;DNA的基本成分会在热液喷口中自行形成;素食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直到现在,我们才可以将生命不凡历史中的形形色色拼凑在一起,并看到它所拥有的丰富细节。
七堂极简物理课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
8.2 (109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文铮 / 陶慧慧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七堂极简物理课
在本书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结构、空间的颗粒、时间的本质……在这七堂简单明了的物理课里,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学世界,也带我们轻盈地飞过重重障碍,窥见科学 的深刻与美丽。没有繁琐的方程,只有诗意的讲述,即使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
《时间简史》后再度引发科普阅读热潮,意大利一年热销30万册,销量超越《五十度灰》,被译为34种语言,以无法抗拒的优美,引领你了解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
1.亚马逊众多门类榜单雄踞首位。
《纽约时报》畅销类排行榜第二名。
《卫报》《经济学人》《独立报》《新科学家》《每日电讯报》2015年度好书,《自然》《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一致好评。
3. 语言优美如诗,内容简洁易懂,短短100页让你掌握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
4. 特邀“意大利骑士之星”勋章获得者,卡尔维诺、艾柯等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作品的译者文铮直接从意大利语译为中文,最大程度保留原文之美
5. 英国顶级封面设计师创作封面星空图,英国获奖插画作者创作内文插画,精美装帧,工艺考究,充分呈现设计原貌
6.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推荐的现象级畅销书。
只有医生知道!3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张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资深妇产科专家协和张羽继《只有医生知道》1、2后,针对广大女性关注的孕育及健康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以细腻真实的笔触,首次披露自身经历的剖宫产“倒霉遭遇”,再度挖掘鲜为人知的产房故事,特别针对漏尿、乙肝病人哺乳、外阴整形、二胎生育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极具亲和力和实用性,庞大的新鲜医学知识让你醍醐灌顶,澳门行医经历更让人大开眼界。
只有医生知道!2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张羽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1
杨澜、梅婷、冯唐、马伊琍、孔二狗、刘春、李小萌、不加v等各界名仕交口赞誉鼎力推荐的百万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开创西医写作的新风格,寓知识于故事,使科普不再乏味。@协和张羽医生应广大读者要求,诚意奉上该系列第二本,生动讲述只有医生才知道的医学科普知识、求医问药之道。
《只有医生知道!2》,精彩讲故事,明白说科普。教大家识别市面上几种妇产科最常见的过度医疗陷阱,告诉大家更多高效备孕、封山育林的妙方好招,用案例阐述不采取避孕措施的危险后果,最生动直观、效果极佳的性教育知识……更多读者最想知道的、普通女性都需要知道的健康知识,尽在《只有医生知道!2》。@协和张羽发给天下女性的又一封关爱私信。
只有医生知道! 豆瓣 Goodreads
8.0 (52 个评分) 作者: 张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1
这是一本有关女性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幽默而不乏温情的叙述中,力图帮助女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女性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5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万物解释者 Goodreads 豆瓣
THING EXPLAINER
5.8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兰道尔·门罗 译者: 孙璐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7
入选比尔·盖茨2015年度推荐图书!
用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大幅蓝图 解释多学科事物
你有没有想要进一步了解复杂的事物,却被那些烦人的专业名词搞得一头雾水?这本书会帮上大忙!作者用大幅蓝图和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以严谨的科学家态度,解释了世界上有趣又难懂的45种事物:围着太阳转的其它世界(太阳系),构成世间万物的各种玩意(元素周期表),在你体内装着很多水的小袋子(细胞)……
这些东西从哪儿来?它们各部位的用途和运作原理是什么?不需要知道那些高冷的专业词汇,就能秒懂世间万物的运作方式。
【编辑推荐】
★被奉为美国“国宝”的趣味科普作家、2015畅销科普书《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作者新书:再次荣登美国亚马逊NO.1,作者出版的三部作品均被比尔·盖茨推荐。
★用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解释万事万物,满足5~105岁人类的好奇心:没有难懂的专业词汇,全部汉字选自人教版小学生低年级生字表,用大幅信息图重新解读生活中常被提及的有趣事物,涵盖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等多个学科。
★八开精装超大开本,专色印刷,45张大幅蓝图+多幅大拉页+四开大海报。
与猫头鹰一起检查糖尿病 豆瓣
作者: [美] 戴维·塞达里斯 译者: 郄一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戴维•塞达里斯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踏上一场奇异刺激的世界之旅。从法国牙医的医术到澳洲笑翠鸟的进食习惯,到北卡罗来纳的超市,我们领略的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旅行者所经历的荒诞与惊喜。他责备英国乡村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惊叹于动物标本店里诡异的人类胳膊;毫不避讳地再现了自己做结肠镜检 查的过程;回忆父亲吃晚餐时的不雅着装。他细腻地观察、机智地嘲讽、果断地批判,带着一贯自嘲和自省的幽默感,致力于令人捧腹的内容。
给世界的答案 豆瓣
To Explain the World
作者: [美国] 斯蒂芬·温伯格 译者: 凌复华 / 彭婧珞 中信出版社 2016 - 7
日升月落,电闪雷鸣,四季更迭,生老病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谜题,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感受,正源自我们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但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家不知道我们现在对世界已知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类似于我们的思维方法,不知道世界还有哪些未知尚待发现 ,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未知。随着文明演进,人们不断努力解开众多谜团,科学的现代规则才终于问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带我们回顾了挑战前人又扣人心弦的认知发展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学会。温伯格富有启发性地探索了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了找到现代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何等的艰难,并论述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温伯格还探讨了科学和各大竞争领域(宗教、技术、诗歌、数学和哲学)的历史性冲突与合作。
他将其学术资质和科学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苦苦求索,执着于解释世界,因为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自己和未来。这不懈的坚持和追求,正是“非凡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
★ 世界级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全新力作
★ 详述科学认知历程,从古米利都到伦敦皇家学会,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哥白尼直到牛顿
★ 探索世界的哪些方面是可认识、可解释的,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
★ 透析人类如何探索和理解世界万物的运转,从而领悟未来
★ 洞悉科学与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和宗教等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 犀利点评科学人物的成败得失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