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陆机集 豆瓣
作者: 陆机 中华书局 1982 - 1
内容为10卷并补遗3卷及附录。
多以辞赋为主。
2019年5月4日 已读
下次找一下校笺版看。
观音 豆瓣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ìvara
8.9 (7 个评分) 作者: 于君方 译者: 陈怀宇 / 姚崇新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作者一直对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深感兴趣。我们知道在长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外来的宗教被传入中国,但是却只有佛教成功地在中国生根,变成了中国的佛教。并且与中国原有的儒道传统融合,从而“三教合一”乃成为中国宗教的一大特色。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亦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国,“他”却变成了“她”,成为循声救苦的“慈悲女神”,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结合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探讨观音经历此戏剧性演变的原因与过程。除了佛经之外,本书将感应录、朝圣故事、寺志与山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以及反映观音形象变化的艺术造型等全面纳入讨论范围,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2019年5月4日 已读
审查历史 豆瓣
Censoring History: Citizenship and Memory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 劳拉·赫茵 / [美] 马克·塞尔登 译者: 聂露 / 尹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6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5月2日 已读
断鸿零雁记 豆瓣
苏曼殊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苏曼殊 / 王文英 标点 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4 - 1
2019年5月1日 已读
知識社會史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作者: Peter Burke 译者: 賈士蘅 城邦(麥田) 2003 - 2
本書談的是近四百年來知識在西方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一部關於「西方近代知識與社會交融史」的導引。跨越的時間從一四五○年前後活字版印刷術在德國古騰堡的發明,到一七五○年代狄德羅陸續出版《百科全書》為止的三個世紀。
柏克從以知識為業的知識分子談起,然後提及建立知識的機構--大學和學會,知識的分布(知識地理學)、知識的分類(知識人類學),對知識施行控制的教會和國家(知識政治學),銷售知識的市場與出版界,知識的消費者--讀者,最後在尾聲中提出信任與不信任知識的哲學性問題。柏克的用詞力求通暢明白,所以一般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有平常閱讀「西方大師」時的「大失所望」。
這本書著實對社會史及社會-文化史的貢獻卓著,但它同時也引起了科學史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地理學家的興趣。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蒋公的面子 豆瓣 Goodreads
8.4 (46 个评分) 作者: 温方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史家高华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徐晓 / 熊景明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2 - 7
2011年12月26日,高華教授在南京去世。這本紀念文集由三十多位大陸、港台和海外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十余位高華的學生撰文。文中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也重新審視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環境和現狀,重溫高華的學術精神,挖掘並發揚他的學術遺產。
——有時候偉大的人碰巧在我們身邊,我們能夠認出他,已是生之幸運。
2019年4月25日 已读
谈高华,诚然人人都成功避免了将他看作政治符号,但现在(至少在怀念文章里)他成为了良史精神的代言,或者说,从传统的角度是良史,而从现代知识分子的角度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精神的意义比研究本身更大。至于《红》,我觉得研究中有一点“久久凝视深渊”的意味,实证钩沉与以意逆志所得到的就像高华自己所说是不同于官方史的另一种叙述,不过自圆其说,像书里某篇提到二十年如一日地审视人物想必确能接近其精神境界,从史学上大概也没什么毛病;想起之前课上老师提到高华,中途来了个旁听的不知道什么人,没带纸笔,只是坐着,于是话题就当即噤声了;再想到看这本书是照片版pdf,边角总有一块模糊……也难怪要强调这种精神了。
孔子:即凡而圣 豆瓣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作者: [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 译者: 彭国翔 / 张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 9
《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2019年4月23日 已读
玉臺新詠箋注(全二冊)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徐陵 / 校注 吴兆宜 译者: [清] 吴兆宜 注 / [清] 程琰 删补 中华书局 1985 - 6
徐陵《玉台新詠序》
考订姓氏
目录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原书序跋
附录
补序跋二十八篇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看到最后审美疲劳,重看预定。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印数1—15000
内精装本4000本
本书集结了八篇历史研究的专论,其主要的对象都是“士”。
篇目如下: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兼论“俳优”与“修身”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余英时同样的文章为什么结集这么多遍(发出文盲的疑问)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此书主要收录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東大圖書 1998 - 7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2019年4月16日 已读
“晚岁为诗欠斫头”(某版本的陈集里这句仍然是笑乱头,呕吐。)很多内容和考证文字在余集里看过一遍,陈先生说的那句“作者知我”倒是第一次见,有倒抽凉气感,这太强了,我落泪。
会评会校金瓶梅(全五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Rong Zhang 译者: 吳敢,劉輝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0 - 5
中國古代小說名著《金瓶梅》,貫穿朝野,網羅百家,傍摭二氏,博奧宏深,自問世四百年來,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為研究者所矚目。《金瓶梅》語涉俚俗,切口聲嗽,多有不明其意者,加之不少版刻粗劣,文字訛誤,甚而漫漶,亟需認真校讎。二十世紀以來雖有《金瓶梅》的多種版本、譯本相繼付諸剞劂,而該《會評會校金瓶梅》實為第一部《金瓶梅》的會評會校本。由著名《金瓶梅》研究專家、原中國《金瓶梅》學會會長劉輝教授,和著名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專家、原中國《金瓶梅》學會與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籌)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敢教授聯袂輯校的《會評會校金瓶梅》,以《金瓶梅》第一奇書康熙乙亥本為底本,以《金瓶梅》綉像本與《金瓶梅》第一奇書其他版本為參校本,費時十年,遍訪海內外公私庋藏,抉擇爬梳,審慎甄別,衡其優劣,揚榷而陳,將所有帶有評點之《金瓶梅》版本,蒐集全備,逐字細校,集其大成,畢其功於一舉,是目前最可信用的《金瓶梅》說散本之定本。
該《會評會校金瓶梅》一九九四年初版,一九九八年二版,均由劉輝教授主持其事。茲因劉輝教授逝世,今由吳敢教授增輯廣訂,三版面世。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红楼梦魇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7
张爱玲于1969年在台湾发表《红楼梦未完》;1973年《初详红楼梦》刊载于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后通篇改写《三详》,此外一路写下去,1977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魇》。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自杀时代”的来临? 豆瓣
作者: 海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2019年4月8日 已读
是文学类。
民国乃敌国也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林志宏 中华书局 2013 - 6
本书视角独特,在近几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民国/辛亥题材书中,这恐怕是唯一的一部从辛亥“失败者”的角度、深入探讨“清遗民”们的政治/文化活动,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的著作。
作者注重“内部分析”的方法,以“同情之理解”的立场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动机,而不是轻易地下结论,使用是非、进步落后之类先定的概念去裁断人物。这正是严谨的史家的工作。
台湾中研院副院长、前史语所所长王汎森先生专门作序推荐。
2019年4月1日 已读
有王汎森痕迹但水平差太远了,而且简体字版本很明显经历过政治审查。前两章比较好看,然而最明显的问题是作者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也太不堪了……还有在引用文献时的补字,比如名为“共和实在好”的新乐府,就不用给第一句话补成“共和共和实在好”以凑七字工整了叭!
矢志不渝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卢苇菁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我特别服气这个问题意识在于“能够将她们的选择真正作为人的选择来考虑而不是空喊礼教杀人口号”,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是只有海外汉学才能做到的一件事,看短评就可以明白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关注点有意无意地总会集中在哪里了……
抑郁与超越 豆瓣
作者: 逯耀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抑郁与超越》为逯耀东教授毕生研治《史记》之心血结晶,也是近年《史记》研究的最新力作。
司马迁身处汉武帝这个变动空前的伟大时代,父子两代任太史、久处权力核心之内,基于其学术养成,太史职责、父亲遗命与自我抱负,乃有《史记》的撰作。但在撰写之际,不幸遭遇李陵之祸,受到现实政治无情的摧残和压抑;如何超越现实桎梏,避免触犯时讳,真实保留历史记录,是司马迁面对的难题与考验。
作者通过对《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的深入解读,以及寻绎史公在《史记》全书中的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法及个别纪传的背后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满腔抑郁,又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细读《抑郁与超越》,可以看出作者治史之深广与精细。
2019年3月25日 已读
正文好看但是导言不值得,如果先看了一遍全文概述(而且并没有升华)那具体的分析还有什么意思。
留白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田晓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怍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2019年3月23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