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敦煌歌辞通论 豆瓣
作者: 吴肃森 2010 - 9
《敦煌歌辞通论》是吴肃森先生追随敦煌歌辞秦斗任半塘教授的研究成果。从此书酝酿到完成,关先生数易其稿,历经十数年之久,全书三十余万言,已经囊括目前发现的敦煌歌辞的全部内容。迄今为止,在敦煌歌辞领域,尚未有如此全面系统、深刻有力的理论专著,此书的出版可谓是对敦煌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2018年5月28日 已读
顾太清词校笺 豆瓣
作者: 顾太清 / 校注 胥洪泉 译者: 胥洪泉 校 巴蜀书社 2010
《顾太清词校笺》主要内容包括:东海渔歌、醉蓬莱和黄山谷、念奴娇和姜白石、洞仙歌和刘一止《苕溪词》、水调歌头和周紫芝《竹坡词》、雨霖铃和柳永《乐章集》、木兰花慢和张孝祥《于湖词》、满江红和张元干《芦川词》等。
2018年5月27日 已读
晩清六大家詞選 豆瓣
作者: 馬興榮校注 / 朱恵国 校注 學苑出版社 2013 - 6
本书辑录了同光年间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王国维六位比较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的240首作品,并做注解。晚清时期正值我国内忧外患频仍、政治变革的动荡年代,这些词人来自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广西、江西、奉天(今辽宁)、浙江等地,多有出仕、留学、从教的丰富经历,其词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是了解晚清词人、词作发展状况及其所反映的晚清社会的佳品。
2018年5月27日 已读
注释不足。
吴梅村词笺注 豆瓣
作者: 吴伟业 / 校注 陈继龙 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前言
望江南(江南好,聚石更穿池)
又(江南好,翠翰木蘭舟)
又《江南好,博古舊家風)
又(江南好,蘭蕙伏盆芽)
又(江南好,蒲博擅縱横)
又(江南好,茶館客分棚)
又(江南好,皓月石場歌)
又《江南好,黄爵紫車螯)
又(江南好,樱笋薦春羞)
又《江南好,機杼奪天工)
……
補遺一
望江南(江南好,五色錦鱗肥)
菩薩鬘(江南好,謝家池館桐花甃)
謁金門(人离别)
憶秦娥(愁脈脈)
山花子(阿母頻催上玉鈎)
鷓鴣天(絳節霓旌降下方)
洞仙歌(梅花獨自)
滿江紅(納納乾坤)
水調歌頭(三月鶯花盛)
補遣二
滿庭芳(紫蓋黄旗)
西江月(十里春風人面)
2018年5月27日 已读
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 豆瓣
作者: 陈永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书旨在探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1644-1662)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互动地建构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因时制宜地塑造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回忆。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君主虽极渴望垄断社会话语的领导权,但在建构对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过程中,他们却无法做到完全随心所欲,而须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所约制。由于统治者没可能全面控制整个意识形态角力场,故他们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诠释历史时,仍须与汉族知识分子寻求共识,并在若干历史问题的观点上作出妥协。这亦解释了,何以在禁制社会上南明史异读的同时,统治者也不得不不断修订本身的论点,力求提出合乎华夏文化传统的解读理据。清政府对于南明“忠臣”评价的转变,便是此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 豆瓣
作者: 刘淑丽 学苑出版社 2008 - 8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尽量把握每一时代女性的总体特点,根据每一时代妇女观及时风的作用,为每一时代文学中的主流女性拈取一个总体上能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的身份界定,这就是书中之所以会出现“淑女”、“神女”、“弃妇”、“贤妻”、“美女”、“思妇”、“鬼女”、“仙女”等女性的原因。由每一时代人们对女性类型与身份的喜好,可以看出这一时代人们的总体精神风貌。这又反过来有助于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及作家与他所创作的女性之间的关系。总之,《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旨在通过对妇女观及文学中的女性的研究,来对文学中的女性及其与作家、与文学本身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思潮的变化之间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了解。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演剧、仪式与信仰 豆瓣
作者: 李跃忠辑校 译者: 李跃忠 注解 2011 - 10
《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内容简介:例戏,是指中国传统戏剧在正戏演出前搬演的一些带有仪式功能的短剧。这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特有戏俗,搬演的目的主要是为沟通神人,以满足俗民的信仰需要;演出剧目与正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一般要和演出场合相谐和。就例戏的生存空间来看,例戏是纷繁复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特殊事象;据功能而言,例戏的搬演是广大民众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例戏虽是一种演剧,但同时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仪式。《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从笔者多年来收集的500余个例戏中选取了其中的230本,分赐福类、庆寿类、人生礼仪类、功名类、其它喜庆类、驱邪类进行了归类整理。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被遮蔽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赵崔莉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 9
明清社会无疑蕴含了中国性别政治的一次剧烈革命。明清女性的社会角色、自我认同以及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嬗变的态势,而且比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女性生活,更加隐蔽和不易被觉察。本书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明清女性的生活、情感和体验出发,对明清女性的社会生活,诸如经济活动、文化才情、休闲娱乐、行旅生涯、宗教信仰、公益慈善、法律诉讼、参政议政以及社会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考察,使得明清女性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得以真实再现,从而塑造出明清女性不断创造、勇敢追求、具有独特审美和愉悦体验的群体形象,打造出鲜活生动而又不乏闲情逸致、妙趣天成的明清社会生活场景。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来燕榭读书记(上下册) 豆瓣
作者: 黄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 3
代藏古籍线装书的藏书家没有几位了,黄裳先生是其中一位。20年前,黄裳的《榆下说书》引得读书界一片喧腾,洛阳纸贵,"不胫走万本"。后来他又有《珠还记幸》、《翠墨集》、《银鱼集》相继出版,都是隽永可赏的读书记,出一本畅销一本。再往后,《黄裳文集》六大册面世,算是对读者的一个总结。这时候,黄裳的新书《来燕榭读书记》"逆势上市"了。繁体竖排,上下两册,有精、平装两种(此为精装本),700余页,书前有彩色书影10数帧,仿线装书格式排版,赏心悦目,颇有"读书之乐"。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行善的艺术 豆瓣
作者: [美]韩德林(Joanna Handlin Smith) 译者: 吴士勇 / 王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5
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拯救生灵的热情在晚明社会中传播开来,这给超越家族、等级界线的慈善机构的兴起带来了契机。本书通过巧妙的组织和动人的叙述,把有关道德的领导力和对道德的信仰方面的讨论变成了对粥厂、药局等的日常运作的详细考察。此外,作者通过对地方社会的考察,归纳出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社会网络在慈善赠予事业当中所起的作用。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 豆瓣
作者: 吴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极盛。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方面,勾勒出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地评判晚明小品的价值。同时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考察其历史影响。作者把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作者颇重艺术感受,笔下常蕴诗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遥之趣。本书是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 豆瓣
作者: 尹恭弘 华文出版社 2001 - 5
此书是尹恭弘先生“晚明文化与晚明文学研究论丛”中的一种。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引论”:文化视角下的晚明小品。作者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1、晚明小品作为自由文体所体现的深刻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晚明小品最富于时代气息。2、艺术化生活态度是晚明小品成为自由文体的内在的文化动因。正因此,晚明小品所呈现的总体风貌和情调有异于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3、作者用"法外法、味外味、韵外韵"概括晚明小品的新特点,说明其外在化的种种表现,并指出散文以审美为其惟一目的。4、自由文体与个性自觉:晚明小品创作园地里丰富多彩的文化个性。后一部分是作者对七十三位作家创作风格的评述。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世德先生说:“作者对晚明小品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的,角度是新颖的。作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十分丰富的。像对陆树声、高濂、文翔凤、邹迪光、傅汝舟、何应金、张京元、俞琬纶,单人月、张明弼、沈承、支如增、张鼐等作家的评述在以往和当今的学术界都是第一次所作的全面的研究和考察。”刘先生认为:该书“文字流畅,论述深刻、细致,新见迭出,可读性强,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其水平在当前的明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散文研究领域无疑都处于先进的地位。”
董乃斌先生也说:该著作“从理论到具体论述新意甚多,对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有些新观点,如对‘自由文体’的阐发,有理论上的启发意义。”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 豆瓣
作者: 张永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关联、东林书院与东林党的文学活动、东林党的地域分布及文学创作、东林党议与复、几社的文学活动、东林党议与性灵派的文学活动等。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豆瓣
作者: 谢国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7
谢国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明末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的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至为密切。作者从明清之间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勾结出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士大夫党争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脉落。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钩索文籍,用力甚勤”。
作为明清史研究大家,谢国桢先生的史识自是独到和高明。寓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面貌于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活动的背景考察。对记载党争、结社文籍的钩索亦巧地妙呈现明清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从而反映明清之际历史的一个侧面。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史家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最好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清初遗民社会 豆瓣
作者: 孔定芳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试图以明遗民为视点,尝试从清初满汉文化的整合与明遗民待清态度的变迁二者之互动为切入口,来阐述明遗民在清初的历史演绎。文章的取径始终围绕着两个断面:一方面,在清初,满汉两种异质文化经由了从冲突到调融再到整合的历史流变,另一方面,与之相偕应,明遗民对清廷的态度亦发生了从抗争、不合作到徘徊、分化再到亲附合流的蜕变。纵向上,揭示清初满汉文化整合与明遗民变迁的双向互动与基本规律;横向上,展示明遗民与清初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多层面的内在牵连。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 豆瓣
作者: 乔治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 5
《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收载已曾发表之文,上起1983年,下止2006年,其中有与博士研究生杨艳秋、王盛恩、侯德仁、王秀丽,崔岩等分别合作发表者几篇,征得诸君同意,收载于内。各文皆未标明原来发表日期,盖自信主要观点,至今仍具独得之义。当然,拙文学术价值究竟如何,还须学界时贤详审公论。时下出书,自序不免“自诩”,他序颇多“虚誉”,与其拜求“虚誉”以被动衔惠,毋宁甘冒“自诩”而认领嫌疑,此乃予自撰此序之愚意耳。
2018年5月26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