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ula - 标记
解套 豆瓣
Unhitched: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Values from West Hollywood to Western China
作者: 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 译者: 李屹 游擊文化 2019
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挑戰主流社會對慾望與家庭的成見
多樣化的親密關係與家庭實作,證明「幸福家庭」不是只有一樣貌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深植人心。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家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托爾斯泰錯了,幸福家庭的樣貌千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茱蒂絲近身觀察美國洛杉磯的男同志社群,記錄他們自行打造的親密關係及家庭紐帶。這些男同志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慾需求,和伴侶協商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忠誠」與家庭生活。其中還有不少人透過領養或代孕踏上親職之路,獨自或與伴侶、朋友一同撫育孩子,發展出各種創新且運作得當的家庭形式。
接著,茱蒂絲實際走訪南非,勾勒出南非一夫多妻制的現況,以及當地女性面臨的真實處境。她將南非合法的多偶制施行現狀,與美國的「地下多偶制」互作對比,藉此帶領讀者思考:將多偶制入罪,究竟壓迫了誰?又保護了誰?誰將從中得利?誰又會蒙受其害?
最後,茱蒂絲長途跋涉深入中國雲南的瀘沽湖畔村莊,描繪摩梭人流傳千年、別具一格的母系家庭體制。成年的摩梭人通常不嫁娶,也不與情人一同生活或養育孩子,無論男女都留在多代共居的母系家屋,與母系親屬一起生活、勞動並相互照顧。男女間的情愛只講究情投意合,跟居家生活、親職、照護及經濟連帶,徹底區分開來。在這「慾愛」與「成家」徹底「解套」的摩梭社會裡,沒有離婚、再婚、重婚、失婚,也沒有處女情節、騙炮、通姦或私生子,單親、孤兒、獨居老人亦幾不復見。
藉由以上三地的多元家庭實作,茱蒂絲試圖讓讀者理解,「家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沒有任何一種家庭形式適合所有人。「正常家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只會助長歧視、傷人的信念與政策。民主國家不該獨厚任何一種類型的親密關係或家庭生活,反之,民主國家應設法確保公民能自由進入任何能給人扶持的關係,自由離開所有虐待人的關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減少「正常家庭」意識形態所造就的「不幸家庭」。
文学翻译基本问题 豆瓣
作者: 袁筱一 / 邹东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讨论了在文学翻译中一些学术争鸣的重要话题,比如“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意译”和“直译”的问题,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等。
深呼吸 豆瓣
作者: 木原音瀨 / 繪者: あじみね 译者: Miyako 尖端 2012 - 11
谷地健司被任職將近二十年的外商公司裁員,年過四十歲,才開始在便當店打工。
然而,當他從遭到裁員的打擊中平復、過著平穩生活時——榛野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榛野是從美國歸國的菁英、比谷地年輕,也是冷酷告知他解僱消息的上司。
因為想起被人宣告無能的感覺,谷地希望別再見到榛野,可是,榛野每星期都來買便當並向他攀談。
榛野真正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2022年6月1日 想读
bl
半月 豆瓣
作者: 木原音瀬 / 和泉桂 2013 - 9
内容紹介
「両性具有」をテーマにしたボーイズラブ小説アンソロジー。
2013年8月に発行した同名の同人誌を電子書籍にしました。
2022年5月30日 想读
bl
疫苗 豆瓣
作者: [美]阿瑟·艾伦 (Arthur Allen) 译者: 徐霄寒 / 邹梦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7
本书基于大量文献、档案、访谈资料,细致梳理了詹纳、萨宾、索尔克、希勒曼等科学家研发疫苗的事迹,详细考察了世纪以来美国借助疫苗抗击天花、黄热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乙肝、破伤风等传染病的历史,并与英国、德国、苏联、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活动进行了对比论证。与此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疫苗与传染病防控、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医疗体制改革、自然环境、地区文化、全球合作等诸多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对疫苗的得失优劣(如是否会引发自闭症)作了辩证解析。
本书可以深化我们对疾病防控、疫苗研发、家庭生活、人与自然、政治文化、全球合作,以及人类未来等诸多议题的思考。
流行病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弗兰克• M. 斯诺登(Frank M. Snowden) 译者: 季珊珊 / 程璇 2022 - 5
★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枪炮、病菌与钢铁》式的瘟疫史经典,世界经济论坛首推疫情参考书,一本书读懂公共卫生事业。
★深刻理解我们的生存处境,全球各文明各社会的脆弱性,打破周期性狂热与漠视的反应循环。
★编辑推荐
1.吸取广受赞誉的耶鲁大学公开课精髓,采用独特的疾病理论 与人文历史的双线叙述结构,融会震撼人心的瘟疫史诗与专业通俗的医学科普,还原无数令人落泪的历史细节。
不仅是一部医学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思想史,堪称疾病、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与艺术的复调交响曲。
2.流行病的历史还远没有结束。人类社会总是周而复始地疮好忘痛,在狂热与漠视的极端态度之间周期性切换。
流行病会带来特有的恐惧与焦虑。为了抗击、预防、治疗或根除它们,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卫生机构、检疫隔离、疫苗接种等公共应对方式,也出现了污名化、寻找替罪羊、逃离等公众反应。
回顾不断上演的重大流行病事件,我们处于一个“危险中的世界”,这在社会历史内部有其根源。周期性狂热与漠视的反应循环,全球各文明各社会的脆弱性,将成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的生存处境。
3.流行病并非单纯的生物学、医学或公共卫生课题,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弗兰克•M. 斯诺登以超越自然与人文界限的综合性研究,为我们揭示出更重要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艺术和历史变迁关系的理解维度。
现实告诉我们流行病有着无比巨大的能量,斯诺登向我们解释何以如此,流行病为什么重要,它如何塑造文明的方方面面。
★名人推荐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再一次使瘟疫与人类的关系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斯诺登教授将人类历史上的多场大瘟疫置于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对它们进行了多维立体的叙述与解读,值得所有对瘟疫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阅读。
——闵凡祥(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
◎人类社会有数千年的历史,主角远不止人类一个物种,还有时刻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细菌与病毒。病原微生物在现代以前引起的瘟疫常常会整体性地改变世界文明的进程。斯诺登教授这本书展现了疾病大流行与人类文明千年来的纠缠历史,读来令人唏嘘。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作者只用五百多页的篇幅就涵盖了一千多年的瘟疫史,这不是一项小任务……非常具有可读性。
——克里斯托夫•格拉德曼(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
◎斯诺登对所有复杂而重要的主题进行了精湛的综合,超越了前人。他将细致入微的医学研究融入更普遍的历史关注中。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威廉•拜纳姆(《耶鲁极简科学史》作者)
◎本书聚焦流行病的历史和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为我们提供了“精彩而清醒”的审视。
——保罗•肯尼迪(《华尔街日报》)
◎百科全书式的才华,广阔的研究范围,极高的可读性,本书准备为任何感兴趣的人提供了解流行病的最佳入门课程。
——彼得•罗斯(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
◎在疾病迅速涌现的时代,本书提醒我们在思考流行病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重新思考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社会的关系。——沃里克•安德森(《殖民病理学》作者)
★内容简介
《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永遠の昨日(新装版) 豆瓣
作者: 榎田 尤利 白泉社 2010 - 11
女顔で人付き合いが苦手な俺にかまってくる浩一が、ある日目の前でトラックに轢かれる。しかし浩一は心臓が止まったまま、俺のそばにいる……。
一生に一度の恋、そして終わり。逝ってしまう者と、残される者。深く切ない、愛の物語。
2022年5月19日 想读
bl
步履不停 豆瓣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8.6 (154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郑有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亲自撰写,经典代表作原著小说
★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奖项,全球影迷热泪推荐!
★绝无冷场的故事,比电影更幽微的人性暗涌;一茶一饭的淡香,触动每个家庭深潜的秘密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地忽略。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在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之间,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着的,却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中,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
★活着,是多么的麻烦,多么的有趣,多么的悲伤啊。同时,又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啊。——作家 川上弘美
★明明是如此平常的家庭故事,我却一直笑个不停。所有细微的事物都逃不过是枝裕和的眼睛,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作家 黑柳彻子
★日本社会中的妈妈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操烦,又多么的全方面的主导,有时甚至必须像个和蔼可亲的暴君。但又是多么的令人怀念。是枝裕和,真该为他喝彩。他用了如此精简的人物与场景,表达出如此真实又温暖的一片小小日本。——作家 舒国治
★《步履不停》这个故事就像是一道永远难忘的家常料理,你以为它很平凡,但却是我们最真挚的一种食物的滋味。——作家 韩良露
★《步履不停》简直是人类关系模块的大总汇。在这绝无冷场的故事中,你绝对可以找到跟你很类似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关系。这些精彩无比的对话听起来似曾相识,但现在身为观众旁听起来,你就了悟每个与你对立关系的苦处——这是一部好看、有趣、笑中带泪的好故事,宛如以优美散文小品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最简单但澎湃的史诗规格!——作家 李欣频
★透过一个小小的家庭一天的聚会,是枝裕和精准却不煽情地捕捉到家人们彼此间最可贵的情感,缓缓道出对于亲人说不出口的话,或是来不及说的话。每一句、每一句,都透露着遗憾,却也同时找到了出口。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情感,这就是我心中的最佳故事。——导演、编剧 林书宇
无人知晓 豆瓣
Nobody Knows
5.8 (6 个评分) 作者: [日]是枝裕和 原作 [加] 田中雪莱 译者: 张家琦 2022 - 4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入围影片同名小说
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日本三大电影奖:报知电影奖×电影旬报奖×蓝丝带电影奖;打败梁朝伟,14岁柳乐优弥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影帝。
★豆瓣电影评分9.1,是枝裕和ZUI高分代表作
近27万影迷打出9.1高分,高于《小偷家族》《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等是枝裕和其他获奖作品。
★“《无人知晓》的企划长达十五年,中间经历最大变化的是我自身的‘视线’”
以1988年震惊日本社会的东京丰岛区“西巢鸭弃婴事件”为原型,打磨十五年,是枝裕和格外沉重之作。ZUI好的是枝裕和,ZUI痛的苦难表达。附赠故事原型案件折页,深入了解东京西巢鸭弃婴事件
★根据真实事件发生的社会事件改编,延缓,间接,克制,平静。
纵然生活的世界暗淡无光,角落里也依然有希望在酝酿。无人照拂,谁挡我野蛮生长。他们是绝处逢生的野草,终将于向阳处开出野花。
秋季的东京,十二岁的阿明跟随母亲搬到新公寓,他们用行李箱藏起来弟弟妹妹们。原来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母亲对房东谎称丈夫在国外工作,自己与儿子一起生活,但实际上四个孩子各自有着不同的父亲,他们只能待在家中,不能去学校上学。
母亲外出工作时,年纪尚小的阿明便承担起看管弟弟妹妹的责任。突然有一天,母亲离开了家,留下现金和一张纸条,把弟弟妹妹们托付给阿明照顾。藏在公寓里的四个小孩,无亲无故,饿着肚子,家里断水断电、垃圾堆积如山,眼看春天就要来了,他们该如何面对新的生活?
痛苦的中国人 豆瓣 谷歌图书
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奥] 彼得·汉德克 译者: 刘学慧 / 张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痛苦的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汉德克风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写和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既有文学上的探索和实验,也有政治领域的思考和立场,是全面了解汉德克的思想和风格的不可错过的作品。
【 内容简介】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评论】
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
——《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古典艺术 豆瓣
作者: [瑞士]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译者: 潘耀昌 / 陈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全书分两部分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第一部分为作品研究,分别介绍、赏析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和这些大师前辈们的作品;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描述了文艺复兴古典风格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绘画形式的特征。
沃尔夫林研究艺术的方法的特点在于技术、理性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充满灵感的火花。他的语言极具洞察力,从形式上解释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与雕塑,而基本不涉及题材的意义或决定创作过程的其他因素。其风格分析把文化史和心理学糅合到创作过程中,自成一套完善的审美体系。这种形式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批评的发展。
2022年5月17日 想读
叙事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The Nature of Narrative:Revised and Expanded
作者: [美] 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 / [美] 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 译者: 于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通过考察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劳伦斯、福克纳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分析文学体裁的叙事本质。作为引领叙事研究的常青树,《叙事的本质》为叙事和叙事理论提供了独特而赋有价值的历史书写。《叙事的本质》在过去的四十年来,一直属于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书目,同时也是众多教师、作家及学者们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的作者斯科尔斯和凯洛格将古典时期以来直至20世纪的叙事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为读者梳理出一条令人信服的叙事发展史。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并分析叙事本质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意义、人物、情节及视角。
文艺常识(第八版) 豆瓣
作者: 张福起 2020 - 7
本书是全国影视传媒类艺考辅导教材中最受考生欢迎的版本,历经数次改版已经成为广大考生的首选教材,更被一些高校选定为考前复习用书。本书内容包含文学、影视、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及曲艺杂技等常识分类精确、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紧扣考试重点,并附带部分知识点的历年真题,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不但适合于传媒艺术专业的高考备考,同时也适用于各类研究生考试及其他文艺基础素养测试。
告别圆舞曲 豆瓣 Goodreads
8.4 (43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帰宅 豆瓣
作者: 剛しいら / 茶屋町勝呂 角川書店 1997 - 2
事故で妻を失い、一人息子も大怪我を負った中堅俳優・佐伯は事故後、異常な愛情を示す息子を苦悩しつつも受容するが、彼は本当の息子ではなかった。表題作他、デビュー作に書き下ろしを加えた初の作品集。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bl
大氣層的燈 豆瓣
作者: 鸟人弥己 / Hiromi Toribito 東立 1998 - 6
喜濑川一向以当写真模特儿为目标,终于,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摄影师佐伯要他做摄影对象,但提出的条件是竟然是:肉体交易!忠厚的喜濑川竟然答应了……随着两人的关系日深,打得火热时,问题亦随之而来!前途、事业、爱情,该如何决择?笔触细腻,道出都市同性恋者的故事。

同《年长的恋人》,《千言万语》,《半个单身汉》同一个系列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bl
腐興趣~不只是興趣! 豆瓣
シュミじゃないんだ
作者: 三浦紫苑 译者: 黃盈琪 尖端 2010 - 9
直木賞得獎作家三浦紫苑對BL漫畫愛到深處無怨尤的感想散文集,同時收錄三浦紫苑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的自創BL小說「夏日回憶」。
不論是深陷BL的人也好,不知何謂BL的人也好,都請務必閱讀本書,以瞭解BL的奧妙及其樂趣。另外,看完本書還能明白為何世間有這麼多女子會成為腐女,甘心成為BL的俘虜。
本書談論的BL漫畫,包含吉永史、山田ユギ、新田祐克、鹿乃しうこ、門地かおり等眾多知名作者之作品,因而也可作為BL初學者的閱讀指南!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