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与达尔文 豆瓣
作者: (美)浦嘉珉 译者: 钟永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8
查尔斯•达尔文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化论是最先对中国人造成的冲击的重要的西方学说之一。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获得真正立足之前,它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主义”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
美国学者浦嘉珉的这部著作详尽研究了达尔文文学说在中国传播、接受及其影响。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评价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达尔文学说的“正读”与“误读”,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使中国“适应”或“摆脱”那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进行的漫长努力,虽然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受到各种各样的歪曲,但进化学说的许多重要概念还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之中成为不证自明的“法则”,它们确实影响到中国的维新派、共和派、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派的实际行动,并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南京浩劫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张纯如 译者: 杨夏鸣 东方出版社 2007 - 8
《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讲述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个体的故事:失败、绝望、背叛和幸存的经历”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并在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某些势力意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共意识中抹去的行为。
花间十六声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花间集》原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成书于公元940年,是中国最早的词选集,其内容多写男女艳情,涉及上层妇女琐碎、休闲、侈糜的日常生活,且好以女子口吻为之。
这本书以《花间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如屏风、枕头、梳子、口脂等为线索和底本,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等)为参照,深入、充分、兴味盎然地探究考证一千多年前中国女性生活的种种细节,尽力再现那个遥远的年代之一角,有助于读者了解、感受中国的古代社会,也有助于理解和体会滋味复杂、褒贬不一的“花间词 ”。
蜀山剑侠传 豆瓣
作者: 还珠楼主 岳麓书社 1999 - 1
还珠楼主的才华,集中表现在《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两部传世之作中。平心而论,一般写实的武侠小说,很难达到如此自然的诗境,这并非插入几首诗就可充作“诗化”的。人们称赞还珠楼主“才华横溢”,绝非过誉。他的小说,别人很难仿效,便是明证。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在他的书中,始终保持着儒、道、禅的中国特色;他那浅近易懂的半文言半白话的文字风格,也毫无半点欧化腔。这也是值得特别提到的。
中国的大饥荒 豆瓣
Famine in China, 1959-61: Demograph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作者: [美] 彭尼·凯恩 译者: 郑文鑫 / 毕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三峡之谜 豆瓣
作者: 蒙和平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是作者深入三峡各个考古工地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而写戊的反映考古文化和长江文明起源的力作。作者把带有神秘色彩的考古工作与对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国度的悬案的解读结合起来,从奇异的出土器物窥视三峡地区的先秦文化史,在纷纭复杂、扑朔迷离的考古现象中展示人类前行的步伐。空前规模的三峡大考古,深刻地揭示出长江文明的丰富内涵。读者既可享受闷读的愉悦,又可增加文物考古知识。
品花宝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陈森 中华书局 2004 - 7
《品花宝鉴(上下)》共六十回,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它的作者是江苏常州人陈森。小说以贵公子梅子玉和名伶杜琴言、书生田春航和名伶苏蕙芳同性相恋的故事为中心线索,写京城梨园十个名伶的生活经历。小说最终写了十名伶脱离梨园,将钗钿衣裙一把火焚弃,以此表现作者梨园增辉,为名伶吐气的理想。
龍陽逸史 豆瓣
作者: (明)醉竹居士 基本書坊 2008 - 6
《龍陽逸史》原刊於明朝祟幀五年(1632),與《弁而釵》、《宜春香質》並稱明代「三大男色經典」。由於內容多涉淫穢,且赤裸描繪男男歡愛場面,刊行以來屢遭查禁。今由「基本書坊」重新編輯出版,意欲帶領讀者重回四百年前之「男色盛朝」,也試圖藉由「古籍新刊」的形式,為當代「仍須努力」的同志們,帶來另番視野及啟發。
《龍陽逸史》全書由二十個短篇故事所組成。書中所稱「小官」,即江南地區對賣淫少年之慣稱。《龍陽逸史》裡的小官,形象豐富多元,有用盡心機攀龍附鳳、有巧施詭計勾引「買主」、更有與兄弟、姊妹爭風吃醋,力搶一夫者。圍繞在小官圈周遭的人物,行徑同樣出人意表,有因生意冷清而怒告官府的妓女,有屢出奇招勸夫君「改邪歸正」的貴婦,還有鼓勵愛子在「小官界」力爭上游的父母,更有一眾為求一夜歡好、不惜傾家蕩產的男客們。在《龍陽逸史》的世界裡,「歡場無真愛」,靠的唯有銀兩和手段。作者醉竹居士,將小官圈中人的特殊習性與嘴臉,刻畫得躍然紙上,靈活活現的口語對白,更為明朝男風大盛的實況,留下了完整而精采的紀錄。
作者京江醉竹居士,根據考證為一落魄文士,年少時常流連少年歡場中,故對小官生態了解甚深。他撰寫此書,除生動記錄了當時男色歡場的生態,也照見當時中下階層市井的人情世態,對醜惡的社會更時有抨擊和嘲諷。高度的真實與社會性,亦令本書獨具意義、歷久彌新。
全書文字通俗淺白,人物行徑妙趣橫生,性事描寫則鮮活露骨、絕不手軟。不僅值得您細細品味,讀完更如親歷男風盛朝,自在享受「龍陽」的刺激與美妙。
仙剑奇侠传四 豆瓣
9.6 (50 个评分) 骆集益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8月1日 出版发行: 软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仙剑奇侠传四》是神怪武侠RPG系列《仙剑奇侠传》的正统续作,延续系列风格,以中华悠久文化历史为背景,古代神话传说为素材,塑造出神话武侠世界中恩怨情仇、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仙剑奇侠传四》中,系列首次采用机能强大的RW引擎,以领先的技术呈现优美画面,结合凄美感人的剧情,将带给玩家一次全新的游戏体验。
本作采用全新的3D游戏引擎RandWare,人物、场景更加精美,细节的表现更为充分,譬如加强了物件的质感、支持动态天空盒子等,游戏画面有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3D游戏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玩家不仅能在剧情中得到更具真实感的视觉体验,而且在表现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时,3D游戏具有传动2D游戏不可比拟的临场感和视觉冲击力。
《仙剑奇侠传》一直是华人游戏世界里一座不朽的丰碑,但对于每一个仙剑人来讲,都不会满足于曾经的辉煌。仙剑4代对于一个有着长远发展蓝图的系列名作而言,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仙剑奇侠传四》是否能能够有所突破?是否可以将仙剑系列提升到更高的起点?这是所有仙剑迷们关切的事情……
豪华版中还将赠送的《仙剑奇侠传四》音乐CD更是值得玩家珍藏。本次的《仙剑奇侠传四》音乐CD收录了29首之多的游戏音乐,其中包括仙剑经典曲目《蝶恋》的复刻Live版,极为超值!
想象中的动物 豆瓣
8.8 (15 个评分) 作者: 徐来 新星出版社 2008 - 10
这本书既是传统笔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一本有关各种各样奇异的动物的故事和传说集子,也可以算是具有同一基调的小长篇。作者徐来用极其传统严谨的笔记小说形式,运用想象力和博尔赫斯式的才华,把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物故事写得玄幻无比。
《想象中的动物》是徐来的第一部作品,曾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于《上海一周》、《新京报》等多家报刊。
横云·踏月 豆瓣
7.8 (8 个评分) 王三溥(Kasasis)
发布日期 2008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KEYSMET 命运之匙
艺人:王三溥(Kasasis)
专辑:横云·踏月
长度:59分35秒
风格:新古典交响金属
Neo-Classical Symphonic Metal
发行:命运之匙音乐 & 中国唱片公司
时间:2008年12月1日
专辑试听:
《命运之匙》
时间的飞轮急急走近,在那里我们所看见的一切,是广大无边永生的荒野。
——马佛尔
2008年的暮秋,王三溥新专辑《横云·踏月》终于发行了,距上张专辑《梦》刚好两年半。时间不算太长,却发生了太多突如其来的变故。地震、耳疾,都差点让这张唱片无限期的延后。所幸,专辑推出了!王三溥还在音乐的路上继续走着,并将一直走下去。
这是一张融合的唱片。从古典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婉约到豪放……所有的元素被他用音乐编织在一起。
当一点点曙光缓缓冲淡庞大透明的阴影,在瑰丽的雾霭后面,一个转动的精灵腾跃着升起,喷薄着眩目的光芒。我们知道,王三溥来了。波澜壮阔的《日出》展开了一幅壮美的画卷、一部宏伟的交响史诗!
不论是“但愿长醉不复醒”,还是“不辨仙源何处寻”。在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悲哀,纵使跨越千年依然如故。就如同歌中所唱的那样:“可是黎明就来临,我们却迷朦了眼睛,无处找寻。”在《命运之匙》和《幻》中,我们会感受到更多……“是恒久坠入黑暗,还是永远投向光明,谁能作决定?”那个幻的世界,是自由,还是荒凉?或许我们将用一生去追寻。
其后的四首歌王三溥都没有亲自作词,而是直接就用的两首宋词及两首元曲,因为这四首中华文明的千古绝唱已经足够!在哀婉唯美《江城子》中,伴随着各种东方古典乐器的低吟浅唱深情而又真挚,到最后抑制不住的伤恸终于释放,却又瞬间转为低沉,令人不禁潸然。而在一段磅礴大气的前奏后,疾风骤雨般的金属轮拨滚滚而来,一时狂沙万里,金戈铁马势不可挡。中西合璧的配乐,张驰有度的节奏,圆畅如行云流水而又变化莫测,音乐语言的运用与词的意境做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属于王三溥的,无比悲壮与豪迈的《满江红》!
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风在行旅中迟疑着,回荡在旷野的暮空。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倪瓒山水画般萧索的羁旅愁怀游离在《秋思》与《离人又在天涯》之中。这两首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感喟着天地之无垠,世事之无常,人生若旅的无奈与悲凉。
作为专辑最后一曲的《送别》写于5.12震灾之后,寄深切哀思于最美的音符流转间。暮秋时节,阳光下金色的小草们,静待重生……
对于这张专辑,上述文字仅仅只是管窥所及,一切感受尽在聆听中。
2009年2月11日 听过
相較之下,還是秘密后院的《江城子》更好。
中国 内地
子不语全集 豆瓣
作者: (清)袁枚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 9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享年82岁。他出身寒门,从小苦读经史,涉猎群书,以博学多才闻名乡里。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历任江苏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执法不畏权贵,有政声。33岁时即辞官不复出仕,居于南京小仓山下的随园,搜集书籍,吟诗作文,优游其中近五十年。
袁枚的诗作在清朝中叶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写诗直抒胸襟性情,表现自我感受,所作之诗大多风格清新灵巧,潇洒秀逸,开创一代诗风,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他的文章也很有才气,明丽自然,典雅超脱,尤工于骈文和尺牍,颇受时人推崇。其诗文集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业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清代文言笔记小说中最负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斋志异》,其次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语》了。三者鼎足,文章笔法各有千秋。大致《聊斋志异》寄托“孤愤”,爱憎分明,《阅微草堂笔记》劝善惩恶,强调因果,《子不语》则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的鬼神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与世风的浇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袁枚撰写《子不语》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封建统治从“盛世”向“衰世”转变的乾隆年间。当时贪官污吏充斥官场,徇私枉法,贿赂公行,风气大坏。素有清廉正直之名的袁枚对比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用直接写实手法予以刻绘鞭挞,或借助鬼神之事予以披露谴责。如《七盗索命》、《土地奶奶索诈》、《雷部三爷》、《阎王升殿先吞铁丸》、《一字千金一咳万金》、《饶州府幕友》、《悬头竿子》等篇章,或实写或影射人世间大小贪官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残暴虐民、曲断案情的丑恶面目。特别是《土地受饿》通过冥中低级官吏的控诉,声讨了阳世间贪官污吏通过欺下媚上而不断升官发财和清官为官场所不容甚至挨冻受饿的真实现象。
在《子不语》中,袁枚还以辛辣的笔调对人情势利、道德沦丧等社会恶习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如《地藏王接客》着意刻绘人情冷暖;《鬼借官
街嫁女》描写鬼嫁女儿时求借阳间同姓之官衔封纸以装饰门面的可笑举动,并在篇末以感慨的言语一针见血地直刺世风的爱慕虚荣和趋炎附势:“鬼亦如
人间爱体面而荣势利,异哉!”再如《风水客》言迷信荒唐,《科场二则》写考官昏庸,《狐道学》斥理学虚伪,《鬼宝塔》讥世态炎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奇形怪状。还有《奇骗》、《骗人参》、《偷靴》、《偷墙》等篇章,揭露了形形色色的骗子、骗局与骗术,道尽了当时阴暗险恶、尔虞我诈的世情人心。
袁枚是清代中叶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诗文大家。他提倡人道天性,反对程朱理学禁锢和扼杀人性的说教,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向异性表露爱情的女子抱着赞赏的态度,同时对青楼卖笑的妓女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如《赑贝精》描写了一女妖与华生一见钟情,深夜幽会,虽屡经磨难但两情难绝的动人故事;《紫姑神》叙述了一神女下凡私奔,与尤琛共结伉俪并再生姻缘重续的爱情喜剧。《平阳令》写平阳县令朱铄以种种惨无人道的手段摧残凌辱妓女,最后遭鬼神报复,误杀妻妾子女,自己也被活活气死。以如此结局斥责和警告那些道貌岸然却心地肮脏的“正人君子”,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出了一口恶气
《子不语》虽然是一部专写鬼怪神道的著作,但其中也有一些讥刺佛道虚妄误人的篇章,讲述了很多人们戏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这些并非表明袁枚就具有破除迷信的进步思想,其本意无非是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信佛崇道和一味地尊神事鬼。如《李通判》、《炼丹道士》、《道士作祟自毙》等篇,讲
的都是道士法师装神弄鬼,骗人妻女钱财的故事。《赵大将军刺皮脸怪》、《鬼畏人拼命》、《鬼有三技过此乃穷》、《陈清恪公吹气退鬼》、《油瓶烹鬼》、《丁大哥》等篇,记述了人们凭正气、勇气和机智战胜恶鬼凶妖的故事。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就是《子不语》中时时显现的笔法涤意。
《子不语》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袁枚身为一代诗文巨擘,文学造诣很高,又深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笔法,写起笔记小说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文笔流畅,风格多变,气象万千。《子不语》有些篇章写得文辞简约,质朴无华,有些写得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些写得正气凛然,鼓舞人心;有些写得
古怪幽默,妙趣横生;有些写得电闪雷鸣,石破天惊;有些写得委婉幽峭,缠绵凄恻……这些都使得全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令人过目难忘,久久萦怀。呈现给读者的这个选注本,即力求选编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曲折,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篇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里还应当指出的是,《子不语》是袁枚的遣兴娱心之作,自题为“随园戏编”,自然难免精华与糟粕并陈,神奇与腐朽纷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对《子不语》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极为精辟:“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
《子不语》传世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其后有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刻本、1914年上海锦
江书局石印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等。这次选注即以随园刻本为底本,参校以笔记小说大观本,并做了标点、分段、改错的工作。漏误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大地上的悲悯 豆瓣
作者: 摩罗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3
摩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民间思想者”。他的“精神导师”钱理群教授认为:“摩罗终于与鲁迅所开创的,已经中断了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谱系承续上了。”摩罗作为一个批评者,他的批判很刻毒,但很多人都对摩罗的批评很感动。这是因为摩罗在批判人文、政治的时候,也在批判自己。有人评论摩罗其人:从摩罗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摩罗是一个很懂事的人。他懂得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而现实中人又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文字好像是从他的鲜血中流出来的。好像他把自己的毛细血管都伸到别人身上了,这血管伸得非常的长、非常的细,伸到什么地方又从什么地方流回了他的心,又从他的心里流了出来。他和人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毛细血管的循环关系。还有人说他:摩罗的文章有一种宗教感,这种宗教感不是教堂里的宗教,而是一种大地上的宗教。请读者从这本文集中感受一下摩罗吧。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豆瓣
作者: 郎咸平 东方出版社 2008 - 9
物价高涨为何工资不涨?人民币升值了为何钱却不值钱了?房价为何比“猪坚强”?股市为何“跌跌不休”?大学为何毕业即失业?政府和公司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听“郎咸平说”: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真相。
·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能解决吗?
·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投资经商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
·我认为,真正能挣钱的好项目,应该由我们全体老百姓来做。
·你敢内幕交易,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未可知。
·如果没有规则,金融大鳄进来之后,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我们被迫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别的国家,赚取一些必定贬值的美元。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储蓄是美德。因为我们社会保障条件不足,逼得你不得不储蓄。
·你如果想在香港请法官吃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法官根本不敢跟你去吃饭。
·为什么美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能找到工作,而我们中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工作?
·你知道许三多薪水多少吗?900块。那他凭什么热爱他的工作呢?
·美国人纪律性之强是你不可想象的。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豆瓣
作者: 高建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 1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我反对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朱凌 海南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讲述了一个“另类人大代表”带有传奇色彩的参政故事:他连续12年自荐竞选,屡败屡战,永不退缩;人大会议上敢于一次次大声喊出“我反对”,代言人民,监督政府,不留情面......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