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历代竹枝词(全五册) 豆瓣
作者:
王利器 王慎之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 1
《竹枝词》起初是民间歌咏形成,受到语文人注意时,又多体现边远偏僻地区民俗风情,于是有《蠻俗》、《夷歌》、《俚词》、《旧唐书》卷一六O《刘禹锡传》,〔其声傖寧〕(《新唐书》卷九三《刘禹锡传》的说法。自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借用传统《竹枝》体而又造新词起,其平易朴实的风格明显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学创作,诗家争相倣擬,一时清新之风吹拂诗壇。有学者指出,《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之。迨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苑转,功绩诚不可没焉。
《竹枝词》多为七言,也有五言《竹枝词》,如袁枚的《西湖小竹枝词》等,亦有六言者,有可见每首二句或五句情形,又如敦诚的《东皐竹枝词》则为三、七、七、七句式。对于《竹枝词》形式演变的研究,虽然多有学者辛勤工作,但是至今仍未能形成定论。或许这部《历代竹枝词》的出版,可以助于《竹枝词》研究的深入。
《竹枝词》多为七言,也有五言《竹枝词》,如袁枚的《西湖小竹枝词》等,亦有六言者,有可见每首二句或五句情形,又如敦诚的《东皐竹枝词》则为三、七、七、七句式。对于《竹枝词》形式演变的研究,虽然多有学者辛勤工作,但是至今仍未能形成定论。或许这部《历代竹枝词》的出版,可以助于《竹枝词》研究的深入。
花镜 豆瓣
作者:
[清初] 陈淏子 辑
译者:
伊钦恒 校注
农业出版社
1979
中国清代主要介绍花卉植物的专著。作者陈陈淏子,一名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浙江杭县人。约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成书时已年逾70。全书6卷。 卷一“花历新裁”,为种花月令。其中“占验”述及气候观测和干支推算;“事宜”包括分栽、移植、扦插、接换、压条、下种、收种、浇灌、培壅、整顿等10目,都是通过实践或调查获得的经验。卷二“课花十八法”,内容涉及花卉特性和嫁接、 扦插、移植、 下种、浇灌、培壅、治虫、催花等方法,以至盆景、插瓶、花园款设等,是全书着意所在,所陈技术,有不少独到之处。卷三至卷六分别为“花木类考”、“花果类考”、“藤蔓类考”、“花草类考”,著录植物有花木类100种、 藤蔓类92种、花草类103种共达295种,并附有插图以及栽培技术介绍。卷后附一“余刊”,叙述调养禽鸟、兽畜、鳞介以及昆虫的方法。本书的最早刊本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善成堂刻本,以后坊刻、石印、铅印不绝,流传甚广,有的书名作《百花栽培秘诀》。农业出版社1959年出版了酆裕洹的《花镜研究》,1962年出版了伊钦恒的《校注花镜》。
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 豆瓣
作者:
嵇含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藕香零拾 豆瓣
作者:
缪荃孙
中华书局
1999
- 2
《藕香零拾》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缪荃孙编刻的颇负盛名的丛书之一。这部书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书中所收大多是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且皆为作者亲自辑,校,并大多写有精湛的跋语或校勘纪,都足称善本。极具文学历史考研和收藏价值。此书筹创于光绪丙申(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于宣统庚戌(二年,一九一○)刻成,中经辛亥革命,延至一九一三年正式印行,这时,缪荃孙已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藕香零拾》顺次所载的张俊高桥之战(即明州城下之战)、陈思恭太湖之战、吴玠和尚原之战、吴玠铙风岭关之战、李实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矶之战、赵撙蔡州之战,张子盖海州之战,当是确无误的《中与十三处战功录》所载内容。
《藕香零拾》顺次所载的张俊高桥之战(即明州城下之战)、陈思恭太湖之战、吴玠和尚原之战、吴玠铙风岭关之战、李实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矶之战、赵撙蔡州之战,张子盖海州之战,当是确无误的《中与十三处战功录》所载内容。
神农本草经-(精选图文本) 豆瓣
作者:
章国镇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1
现存再早记载中草药的经典著作,当属历代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她是知道中华民族战胜疾病并健康繁衍成泱泱大国的一部宝书,是历代医药工作者学习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共收载药材227种,其中《本经》的上品84种、中品84种、下品57种,作者拟用通俗且合乎科学的文字介绍《本经》所载的药材,确定其来源并给其原产植物、动物、矿物的科学名称,附以彩图加以辨识;对药材性状、功能主治给以说明。参照近代科研所得,附以化学、药理等方面的论述。是一部通俗的科普读物。
常言道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余世存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 4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吾人近代史再三复意。读家或可哂察。
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
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
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巴蜀旧影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山川早水
译者:
李密
/
李春德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巴蜀》一书虽然是游记,但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在记载沿途的地理地势、风土人情、经济和物产状况、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突出对经济贸易、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的记载。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熟悉,故游记对沿途历史名胜不仅多有记载和感怀,还有一些考证和研究。如在宜昌对荆门、虎牙历史的描述,博采古史,古今融通;作者对南京范成大的《吴船录》和陆游的《入蜀记》十分熟悉,旅行中经常将七百多年前范成大和陆游记载的风物与当时的风物进行比较;如将陆游记载的黄陵庙卖茶妇女与清代的妇女进行对比,发现妇人肤色不像陆游记载的那样白,也不见缠着青斑布头巾。有时还对一些史迹进行考证,如在归州对秭归得名及与楚文化和屈原的关系的考证,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成渝口水仗 豆瓣
作者:
王跃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成渝口水仗:双城民间论争的另类思考》主要讲述了,成都人有成都式的矜持,重庆人有重庆式的率真;成都人有成都式的舒适,重庆人有重庆式的幸福。正如作家和藏书家“重庆崽儿”冉云飞所云,要数出重庆十个优点,马上就能不费力地说出她十个缺点,对于成都亦然。譬如,重庆人耿直但粗鲁,成都人虚假而温和;重庆人欺生,成都人烧熟;重庆人排外,成都人包容;重庆人容易交友,成都人常只是熟人;重庆患儿花子硬,成都娃娃嘴巴角;成都假打,重庆来真格;成都自嘲兼嘲他,重庆嘲他兼认死理;成都闲散,重庆急促……
“成渝之间,千万别停止争吵。”一位网友发出颇为另类的观点,他认为“争吵是一种风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争吵堪称风景中的大手笔”。成都与重庆之间的争吵从现实走向网络,在“口水仗”中各自展示着自己的城市形象,停止争吵哪一方都会感到寂寞。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精彩。哪天成都不再和重庆争,重庆不再和成都吵,那大家才是真的疏远了。
“成渝之间,千万别停止争吵。”一位网友发出颇为另类的观点,他认为“争吵是一种风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争吵堪称风景中的大手笔”。成都与重庆之间的争吵从现实走向网络,在“口水仗”中各自展示着自己的城市形象,停止争吵哪一方都会感到寂寞。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精彩。哪天成都不再和重庆争,重庆不再和成都吵,那大家才是真的疏远了。
闲笔生花 豆瓣
作者:
林行止
文汇出版社
2003
- 2
文汇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了一套原创丛书,计划分三期,共出十二本。在先出的八本书中,林行止先生独中三元(《英伦采风》、《闲笔生花》、《我读我在》),可见出版社对他是看重有加。林先生不负重望,交的成绩单极为漂亮,其中这本《闲笔生花》在2003年1月首版一个月后即再次印刷,尤值一读。
这是一本随笔类型的小册子,收录了林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香港《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上所发表的经典评论和随笔。其中第一部分《巴斯德的寓言》所收录的皆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大部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小传。这些小传在叙述传主生平之余,略作议论以为评价。由于报纸的版面珍贵,作者作文篇幅短小,以千字左右为限。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要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实为难事,但林先生除此之外还能把文章写的妙趣横生,更是不易。林先生浸淫经济学界数十年,对学界内的人物故事了如指掌,故能俗中见雅,亦庄亦谐。这也使得此部分成为本书中最出彩的章节。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凡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不妨找来一看,自然对了解前辈始祖们的思想大有裨益。对那些不愿钻研大部头传记的懒汉来说,这也是个偷懒的好法子。
第二部分《闲笔生花》记述的是作者的国外游记。作者三句不离本行,文中往往渗透着浓厚的经济学色彩,但以别样视角观察异域风情,自然也有别样体会。
第三部分《原来如彼》是作者以经济学理论对生活中种种趣事的解剖。其中第一篇《无趣经济学》即是介绍韦白龙的炫耀性消费和代理性消费理论,名为无趣,内容却是有趣得很。读过此文之后,女人必然欣喜若狂,要求老公买名贵首饰或是时尚衣装时,必然更加理直气壮;而男人多半会心里暗暗叫苦,一定藏好此书,以免口袋遭遇洗劫之灾。
这是一本随笔类型的小册子,收录了林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香港《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上所发表的经典评论和随笔。其中第一部分《巴斯德的寓言》所收录的皆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大部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小传。这些小传在叙述传主生平之余,略作议论以为评价。由于报纸的版面珍贵,作者作文篇幅短小,以千字左右为限。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要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实为难事,但林先生除此之外还能把文章写的妙趣横生,更是不易。林先生浸淫经济学界数十年,对学界内的人物故事了如指掌,故能俗中见雅,亦庄亦谐。这也使得此部分成为本书中最出彩的章节。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凡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不妨找来一看,自然对了解前辈始祖们的思想大有裨益。对那些不愿钻研大部头传记的懒汉来说,这也是个偷懒的好法子。
第二部分《闲笔生花》记述的是作者的国外游记。作者三句不离本行,文中往往渗透着浓厚的经济学色彩,但以别样视角观察异域风情,自然也有别样体会。
第三部分《原来如彼》是作者以经济学理论对生活中种种趣事的解剖。其中第一篇《无趣经济学》即是介绍韦白龙的炫耀性消费和代理性消费理论,名为无趣,内容却是有趣得很。读过此文之后,女人必然欣喜若狂,要求老公买名贵首饰或是时尚衣装时,必然更加理直气壮;而男人多半会心里暗暗叫苦,一定藏好此书,以免口袋遭遇洗劫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