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无风周行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学术研究和严肃的论著之外,随着遐想和感悟所写下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五大辑。“着眼成翳”为作者对当今时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思索,从潘金莲一绺头发所包含的生命信息揭示克隆技术背后隐含的哲理,从人类基因图谱猜想它对人类未来历史的影响。“览史稗谭”是作者在文献史料中披沙拣金的搜索之余的随笔与杂感,从“垂衣而治”谈到衣服与文明的关系,进而得出“一套有效的规矩比高尚的理想更重要,文明的常识比文化的想像更有效”;在一个小小的螺壳化石中看到它“压缩了漫长的历史时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考古就是要从文字中透视出历史;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称呼上从“夷”到“洋”的变化,则折射出了强弱的逆转和历史的变迁。“书林穿行” 是作者的书边杂谈,从鉏麑触树而死引发对文学的想象与历史的真实的思考,从王士祯《池北偶谈》中记录与外国使节交邦之语气,谈到清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极端盲目自大,比较了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藤下漫谈” 写的是眼见耳闻的琐事,诸如“新风气与旧文谈”、“清代官方文书中的白话”,还有画符、念咒、用印中的语言暴力等等。“随风周行”选摘了作者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他在中国台湾、西安,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篇约千字左右,短小精悍,在感性的文字中透出理性的思考。捧读本书就仿佛在作者带领下,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像和经历过去。
载满鹅的火车 豆瓣
作者: 王怡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 11
《载满鹅的火车》与其说是电影评论集,不如说是电影随笔集。王怡通过叙说他看电影(主要是影碟)的观感,把他对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中国的一些思索穿插其中。他究竟看过些什么电影是不重要的,即便他看的是另外一些电影,他也可能从中引发出类似的思想。
追寻林昭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许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
三峡考古记胜 豆瓣
作者: 編者 / 高蒙河、黃穎 中華書局
三峽考古記系列

隨著三峽水利工程完工日子的日漸逼近,不少古蹟、遺址將會長淹水下不見天日,後人將無法造訪這片千百年來養育著三峽百姓的土地。有鑑於此,6位上海考古學者決定透過一系列文字及圖片,為讀者揭示一闋闋真實動人的三峽考古見聞。整個系列包括:

‧三峽古物記奇
‧三峽考古記勝
‧考古新手記趣


本书内容:
作者透過精練的文字與豐富的圖像,記述他們在三峽地區進行田野考古時的所見所聞之餘,亦娓娓道出考古人應具備的條件和日常遇到的種種困難。除此之外,他們更採擷了不少關於三峽地區的民風、民俗等資料,例如“趕集”、“喜喪”、“背簍”以至成千上萬的“棒棒軍”等三峽地區獨有的現象。因此,本書除了是喜愛考古人士的必備讀物之外,也是認識三峽地區民情與風俗的一部佳作。
一只绣花鞋 豆瓣
作者: 张宝瑞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一只绣花鞋”不翼而飞“绿色尸体”横陈海滩,“火葬场的秘密”高深莫测,“龙飞三下江南遇险情”,“金陵梅花图的沉浮”……这些动人心弦的传闻皆与梅花党有关。“文革”期间梅花党就像一个幽灵飘荡令人掩户私议,不寒而粟。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崩溃前曾秘密成立了一个梅花党组织,其党旨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而起。我党特工人员龙飞曾设法与梅花党党魁白敬斋的女儿白藤邂逅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党部,企图偷取记有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图上的梅花党人名单成为悬秘……
六十年代初期大陆某港口城市核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尸;火葬场“闹鬼”:真相大白,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此时,另一山城的废弃教堂的楼板上发现一只华丽的绣花鞋,而清洁工却横尸楼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哨兵遇到一个临产的孕妇没想到她的肚子捆着一个炸药包……种种迹象表明,已销声匿迹十余年的梅花党开始蠢蠢欲动。
山水与古典 豆瓣
作者: 林文月 三民书局 2012 - 1
本書收林文月教授所撰:有關六朝及唐代之田園、山水、宮體詩等論著,以及她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之為人與文學生活,並兼及於中日古典文學之比較研究。
六朝詩為作者專攻之對象,本書所收各篇,於專題多有啟發性意義,多年來為中外學者所樂於引用;有關連雅堂先生之文章,有第一手資料,足供臺灣文學研究之參考;而作者譯注“源氏物語”,其相關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論著,自亦不容忽略。
考古三峡 豆瓣
作者: 汤惠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汤惠生先生在三峡库区的考古笔记。记述了作者在三峡库区考古的重要经历和见闻,以通俗幽默的文笔,写神秘的考古工作与地方风俗,读来饶有趣味,书中饱含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地图的发现·续 豆瓣
作者: 杨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作为续集,本书继续“以随笔方式,散乱而且随意地述说着搜藏地图者在地图上所发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图面要广一点,附图也多一点,后面一组关于老北京天桥、菜市口、阜成门、西直门、西单、景山等等的地图文字可能更有意思。
地图的发现 豆瓣
作者: 杨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杨浪的《地图的发现》在三联书店出版,上市后深受读者喜爱,有人评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看地图,收地图,写地图的;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我也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开卷有益的”, 作者“在轻松流畅的随笔式的文字里,经纬文史,缩放物事,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杨浪多年来从事媒体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财经时报》、《财经》杂志等媒体任高级职务,闲时以收藏地图为乐,并将此爱好发展得与众不同深入透彻:有专门系统之理论,有切磋交流之博客,有“窥一图见天下”之抱负。杨浪常引:“地图之为用决不仅识地名望山水而已,实尚有其他重要知识可以披册而得”,地图之符号煌煌涵盖空间,文字烁烁触及古今。所以读懂一张地图,历史、文化、科技三本书缺一不可。读图需要读书,需要去寻找隐藏在“图”之后的浩浩荡荡,而且,寻找的途中不仅要思考历史在时间轴线上的演进方式,还要注意它们在空间上的存在方式。在这场讲座中,杨浪如何从几百张大大小小的地图中洞穿古今、窥见天下,我们将拭目以待。
梁陈方案与北京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陈占祥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6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
城记 豆瓣
8.9 (50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0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侯登科 豆瓣
作者: 侯登科 摄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 1
《侯登科》内容简介:侯登科以他的独特的方式突破了现实身份的限制,摆脱了无谓的杂念而得以无旁骛地尽其所能为身边的人与事,做出了愧于他作为中国农民儿子的良知与他的社会责任感的负责记录与再现。无论是对于职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侯登科的摄影生涯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坐标。他的具有职业意识的摄影实践将使所有职业摄影师汗颜,而他的真正的业余姿态则将永远使所有真正热爱摄影的人受到感动和鼓舞。
从重庆通往伦敦 东京 广岛的道路 豆瓣
作者: 前田哲男 译者: 王希亮 中华书局 2007 - 8
本书对战略大轰炸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的叙述,使人们对战略大轰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观感。但是,本书并没有就事论事,不是局限在仅仅揭露重庆大轰炸的战争罪行方面,不仅限于日军对中国的战略轰炸的简单介绍,而是以介绍日军对中国特别是重庆战略大轰炸为主线,把战略轰炸的“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膨胀的过程用醒目的线条勾勒出来。作者首先指出,1937年4月纳粹德国对西班牙格尔尼卡的轰炸是人类发明飞机以来,对城市居民进行无差别轰炸的开端(但不属于战略轰炸),而实施战略轰炸则是以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为起点。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英两国之间的相互报复轰炸,再就是英、美对德国城市汉堡、德累斯顿的无差别轰炸,以及美国对日本东京等城市的轰炸,最后发展到向广岛投放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格尔尼卡――重庆――广岛的战略轰炸链条上,日本首开了先例,自然不得辞其咎。然而,战后日本掩盖了重庆轰炸的罪行,而且,几乎是世界范围内大多忽略了战略轰炸思想对战后的影响。作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应该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时效’概念”。最后作者并对冷战时期美苏的几次战略冲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本书充满了对人类永久和平的期待、对受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主义的控诉,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过程的叙述,充满了对人类智慧在处理战争问题方面的希望,充满了对人类文明存在价值的信心。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站在支持中国革命和中国解放的立场上,热情讴歌了在重庆大轰炸的日子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及郭沫若、老舍、田汉、邹韬奋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事迹,批判了蒋介石政权破坏统一战线的种种之举。从该书的主题看,似乎这些内容与“战略轰炸的思想”无甚大关联。但是,作者是把国共之间的关系及各界人士的表现放在重庆轰炸的大背景下予以记述的,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各党各派以及各界人士的政治观点、抗日态度、民众关系以及社会氛围等,对于国内外人士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赢得最后胜利更加深了切肤的感受。作者指出,战后以来,由于“重庆在中日战争中、在世界航空战史上的意义,长时间以来被人们所忘却,甚至封闭”,战略轰炸的思想并没有被大国和强国所警戒,相反却变本加厉、趋之若骛。从越南战争到两伊战争,乃至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无差别的战略轰炸仍在继续,无辜的百姓深受其害。作者痛心疾首地呼吁,“战略轰炸”是把地球和人类当作“人质”的自我毁灭过程,“从格尔尼卡到重庆,再到广岛的道路,是灭绝人类的战争,即灭绝人类的思想原型盖源于此”。
福宝场 豆瓣
作者: 陈志华文,楼西庆摄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福宝场又是一个相当大的地区里的宗教中心,所以曾经叫过佛宝场。街上至少有十四座庙宇宫观,占了全场土地的大约三分之一。镇子外围还有一些庙宇。庙宇往往是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不是演戏就是庙会,一年四季,福宝场大大小小总有些热闹,所以它又可以说是一个地区里的文化中心。作为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水旱交通枢纽,自然免不了有盛行于四川全省的哥老会袍哥活动。所有这些,加上移民的特殊习惯,福宝镇的历史文化蕴藏非常丰富,而且带着强烈的地方色彩。1949年以后,福宝发生过一连串的变化,宗教中心的作用减弱了,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由文化馆担当起来了,大烟馆,赌场和妓院消失了,但场镇的老格局依然故我。福宝镇的幸运就在于它的新区已经形成,它的地理条件可以使新区不干扰老街的保护,老街也不会妨碍新区的发展。但老街必定会长远地保有它的生命力,这就是作为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殊生命力。福宝老街的景观也是足以打动人心的,那是一种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沧桑之感的景观。它具有历史的庄严性。难怪已经有好几部电影和电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也不断有摄影家和画家来写生。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天啊!!!!!!這是大一寫生的那個破爛小鎮啊!!!!!!!後悔死爺了啊。。。。。。
中国 文化 民俗
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 豆瓣
作者: 富田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4
这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本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文物在近代日本的流转背景、形成原因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流畅的文字表达,再配以精美的图片,使中国文化的精要跃然纸上。书中对中国古陶瓷、青铜器等艺术品的描述,使我们不禁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西安 豆瓣
作者: 李彦宏 / 张珂文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 - 1
本书分上篇与下篇两部分进行了讲解,主要内容是声闻于天钟鼓楼、中心大街、古韵飘香书院门、碑林赫赫三学街、王者之凤下马陵、张学良公馆金家巷、古风犹存含“尚”路、红色驿站七贤庄、慨然悲凉青年路、今昔殊异莲湖路、回族风情大学习巷、南北院门古大街、德福天地溢香浓、五光十色含“市”街;密宗圣地大兴善寺、雁塔晨钟仿唐街、箫管曲长雁引路、风送荷香咸宁路、道法仙踪长乐坊、韩森路与皇孙冢、柳阴回望灞桥街。
雅舍小品(精裝合訂本) 豆瓣
作者: 梁實秋 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7 - 7
梁實秋對中國文壇具有多方面的貢獻,包括對英國文學的學術研究、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以及推廣英語教學;其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暢銷數十載,歷久不衰。梁實秋先入清華大學,之後赴美留學的經歷,使其具有學貫中西的背景。他的文風上承唐宋,下擷晚明,旁取英國小品文的從容灑脫,使《雅舍小品》篇篇讀來,幽默風趣,不僅可見作者的廣博見識與文筆功力,其莊諧並作的風格更能見其真情、創意與豁達。「雅舍」實為一室一廳之「陋室」,梁實秋俯仰起居其間,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以風趣幽默的筆法觀照;將狗、豬、鳥等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動物,及下棋、散步、理髮等日常瑣事娓娓道來,妙趣橫生。
国色重庆 豆瓣
作者: 何建明 重庆出版集团 2007 - 6
不去看重庆,你就不知道今日中国;
不去读重庆,你就不懂得历史中国;
不去游重庆,你就没欣赏锦绣中国;
不去吃重庆,你就没感受味道中国;
不去爱重庆,你就没体会美色中国;
重庆是什么?重庆是文化、景物和情爱的中国,
美与激情,创造与希望,都在这里燃烧成火焰与诗篇……
这是《国色重庆》作者何建明在本书开篇之际对重庆概括性的赞美词。他调动着自己对重庆的美好感受,让人读来立即有种非到重庆看一看、走一走、体味一下的强烈欲望。《国色重庆》是为纪念重庆市直辖10周年而撰写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
何建明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中国作家》主编。作者深入重庆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三峡库区,在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凝神笔耕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他以赤子的情怀,诗人的笔触,满怀激情地记叙了重庆直辖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状写了重庆市如何借直辖的东风而驶上快车道,高速地发展了全市的经济,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刻画了巴渝儿女豁达爽朗、勤劳聪慧、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品质共性,并展示了重庆壮美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美色遍地的城市风景线。
《国色重庆》共35万字,由《金色时光》、《蓝色交响》、《黑色悲壮》、《赤子情怀》、《美色遍地》及《江山多娇》六章组成,另含《序:关于一个城市的定义》和《后记》。作者以新重庆直辖10年发展为线索,以构建直辖市、重庆的突飞猛进城市交通建设、艰巨而充满希望的国企改革、移民工程、妇女代表及重庆的人文精神等为重点,充分展现了3100万巴渝儿女在这块几千年历史的巴渝大地上开拓开创,建设着美丽的重庆,创造着惊人的历史!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宏篇。读后催人泪下,令人思绪万千。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者有特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和细节处理的技巧,善于以情动人、以一滴水见太阳。作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抓住国家大事,运用高超技巧,运笔挥洒自如,谋篇气势磅礴。如对直辖重庆十年的许多历史事件和历程、中央几代领导人对重庆的关切分寸把握准确,浓缩几十年的精彩历史,探寻直辖后重庆飞速发展的源头,读来惊心动魄。
2.立意高远,匠心独运。作者运用大手笔,将三峡移民工作放在重庆市的立市之本的高度,放在载入共和国光辉史册的高度,既表现了三峡移民故土难离的深深情愫;又表现了上海及其他接受重庆移民的全国十几个省市对移民精心、细致、体贴的安排。以真实生动的事例,文学手法,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作品因而大气磅礴,感人至深,读后更觉有深度与厚度。
3.以深邃独特的眼光,洞察重庆的自然之美、城市之美,还解析了“美女现象”——准确地将其归纳为劳动美、创造美、心灵美、性格美。以上种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鼓舞。
4.艺术性、可读性强,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读后令人不忍释怀。毫无疑问,《国色重庆》中最有文学色彩的是对重庆城市、三峡移民和重庆美女的描写。这几部分独立出来都是堪称上品的好篇章,它们精致而感人,可口又诱色,使得“重庆国色”既鲜明地显露着地域特性,又将西部“第一直辖市”的重庆那份多情、那份独美、那份崇高,写得淋漓尽致,又雅俗兼收,适合所有人阅读。
重庆是中国的,中国也是重庆人的。中国的重庆,其景致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尤其是十年直辖所创造的城市之美、经济之美、人文之美,不无让人羡慕和赞叹!而所有这些美,都体现了重庆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落实中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地进行不断创业、勇于创新的发展与进步之美。这种发展与进步之美,是3100万重庆人民的力量和信仰的表现,行动和精神的统一,智慧和实干的合力,它因此叫人激动和向往。《国色重庆》全篇张扬的正是重庆的这种壮丽多彩的发展与进步之美,因而使得作品充满张力、充满豪情,又具教科书的功能,各行各业的人都值得一读。
《国色重庆》属于重庆,又属于全国,它的出版,不仅是作者何建明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更是重庆直辖市十年历史的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史诗性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