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時報文化 1989 - 10
作者以「大歷史」的觀點,經由本書,上溯到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一路追根究柢,並部析中世紀以後國家愈著重於內及非競爭性的端倪,然後銜接其成名作「萬歷十五年」未完成的論題,歸結到今。
八大山人 豆瓣
作者: 刘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7
《中国名画家全集:八大山人》为大32开精装,铜版纸彩印,包括画家生平学行、艺术历程、绘画风格、谈艺录、各家评论、年表、传世作品目录等,并收入画家大量的生活、工作照片和近200幅绘画作品,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有自,与吾国文明紧密相连。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历代绘画、画家的著作。为填补这一缺憾,让读者更详实地了解中国绘画文明和历代画家,我们编辑了这套大型丛书。丛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画家上自顾恺之、吴道子、王维、下继宋、元、明、清诸贤,凡60余人,每人(个别2-3人)一集,近现代部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周思聪等,凡30余人,每人一集,由郎绍君、张志欣主编。
民间灵气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作家出版社 2005 - 5
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白姓心中深刻的精神之所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
以人民的名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卢跃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6
在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中,报告文学始终伴随着民族前进的步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报告文学是一种不断给人以激动、振奋、思考的重要文化参照对象。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报告文学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中国现实文化的重要表现对象。因为报告文学特殊的文学地表达社会生活真实的特性,所以,报告文学所报告和描述的社会生活真实内容,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存在以至当代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走近中医 豆瓣
作者: 唐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本书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最真实的一面,使读者从中能洞悉脏腑的奥秘、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
下一站,周星驰——星爷当导游,来玩一个先? 豆瓣
作者: 九姑娘 / 梁无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今年是周星驰先生从影20周年,此书是周星驰超级粉丝追随偶像18年后对周星驰及其电影的一个总览式的另类回顾,势将周氏搞笑风格进行到底。通过寻访周星驰电影中出现的地点,以一种还原电影的无厘头手法(场景还原、人物还原、故事还原),详细包装出生动有趣的香港、宁波、上海、宁夏等旅游目的地,包括近百个相关地点的大致情况和详尽资讯。其中,香港部分着力最多,除了相关的近30个地点,还有香港三日自由行的推荐行程,以及肥仔聪推荐的10大餐厅及详尽的香港旅游资讯、地图……
对于喜爱周星驰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极具收藏价值的书。这本书带你真正进入周星驰的电影世界,让你一步成为超级粉丝。像星爷这样的鬼才,会在什么样的地方拍出他完美的作品呢?这是一本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如果你是周星驰的影迷,当你再次去到一个你熟悉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多一次有趣的选择,多一条有趣的线路——去星爷中意的地方。《长江七号》《功夫》《西游记》《少林足球》《喜剧之王》《食神》《逃学威龙》《龙的传人》《凌凌漆大战金枪客》《整人状元》《一本漫画闯天涯》,玩转宁波、上海、银川、香港……
檀香刑 豆瓣
作者: 莫言 麥田 2001 - 4
「我在這部小說里寫的其實是聲音。也許,這部小說更適合在廣場上由一個嗓音嘶啞的人來高聲朗誦,在他的周圍圍繞著聽眾,這是一種用耳朵的閱讀,是一種全身心的參與。」
「檀香刑」是一道駭人聽聞的酷刑,也是一齣精彩紛呈的華麗大戲。嬌媚風流的狗肉西施孫眉娘,親爹「貓腔」戲班主孫丙誤殺德國技師,犯下彌天大禍。與眉娘暗通款曲的高密知縣錢丁,奉山東巡撫袁世凱與膠澳總督克羅德之命前來捉拿,精通歷代酷刑的刑部大堂劊子手趙甲,準備把「檀香刑」上……以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義和拳亂起,八國聯軍兵臨京城的動盪山東為背景,莫言有聲有色地敘述了一段民間以傳誦、歌詠方式記憶的傳奇歷史。
停滞的帝国 豆瓣
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
作者: [法] 佩雷菲特 译者: 王国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与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
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从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英国此举意图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而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不同,认为英国里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臣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之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画里阴晴 豆瓣
作者: 吴冠中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8
有人说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参照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我认为言之有理。造型艺术的形式、音乐的韵律、戏曲、舞蹈、诗歌……无不依靠对比、均衡、虚实、空灵等等抽象因素,而所谓音乐的,等于抽象的。抽象,或被认为近乎空灵,其实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潜在载体。 “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是一种难以语言表达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灵魂,空洞了,虽美,却乏味。我对”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的说法不认同了,而感到一切艺术都倾向于诗,诗比音乐深一层内涵,她比形形式式偏官感的抽象美感更富思想深度,拨人心弦。众技皆求归于艺,诗就在艺之堂奥。 我自己作画。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时竭力追求意境,这是诗与画的邂逅吧,自己并未分析。只是,有画意时作画,而有时,似有灵犀。怀孕了,却并非形式感,是一种难以描画的异种,近乎诗了。我以文字表达这类情思,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写出了一百几十万字的随笔或散文。常有友人说我这个“名”画家的画他并不完全了了,而对我的文却十二分欣赏,认为胜于我的绘画。 或文或画,一母所生,良知良心一色,见仁见智,当由读者感受。文字的流传比绘画方便快捷,其读者群的扩大,很可能超过绘画,作为双胞胎的母亲,希望生下一双郎才女貌的完美后裔。 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在出版我的大型绘画全集,今山东画报出版社又开始出版我的文字全集,男婚女嫁,母亲该心安了。
浮生三记 豆瓣
作者: 沈君山 三联书店 2003 - 10
雅称台湾“四大公子”(连战、钱复、陈履安、沈君山)之一的沈君山,拿的是理工博士,爱的是博弈,在不同的领域中均是佼佼者。这是他最动人的散文集,亲人、师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真挚感人,科普散文则是深入浅出。全书展现人文与科学对弈,情采斐然,并在谈笑间看围棋、桥牌交锋,正如作者所说的:“做我所能,爱我所做。”
我负丹青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冠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前言(作者的话):
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
我一向反对写自己的传记,感到平凡人生何必传之记之,今年逾八旬,常见有长、短文章叙我生平故事与言行,善意恶意、或褒或贬,真伪混杂,我虽一目了然,也只能由其自由扩散。但促我反思,还是自己写一份真实的自己的材料,以备身后真有寻找我的人们参照。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生命之流”,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经历,记自己思想感情的成长、发展、转变与衰落。这生命之流如绘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着力于长河的全貌与主要转折,而许多局部细节须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此情此景”,便全是局部放大图,包括有关生活的、文艺观的,其中不少文章都是当年针对现实而发,并引起过强烈反响和争议,今一字不改呈奉于新读者前,读者有最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篇章。第三部分是年表,那是生命支付的账单,备查支付的误差。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8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内容简介:本编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背景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和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
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10
本書收錄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台灣學者王德威先生的一組共四篇論文:《傷痕書寫,國家文學》、《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歷史與怪獸》、《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
本組四篇文章對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分別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讀;檢討一九四九年以來身處不同境地的中國作家負載着當代政治,重新打造了一種傷痕書寫,體現國家在追尋現代性過程中被斵傷、撕裂的遭遇;進而叩問:傷痕與國家機器的關係何在?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傷痕論述與國家文學?更重要的,在告別傷痕的同時,我們如何檢討國家文學,以免成爲下一個時代的「預知」傷痕紀事?
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 香江出版有限公司 1996
序--從讀書人到說書人 / 董啓章 9
遊戲閱讀(自序) 15
蘇菲的哲學世界 17
美味有益的"心靈鷄湯" 22
在島與島之間漫步--"台灣紀行" 27
小說,人生--"我的姊姊張愛玲" 33
漂過歲月--從杜杜的"住家風景"到"瓶子集" 38
文本專家--西西肩上的蜥蝪 42
大江健三郎本土印象記 46
寫小說與讀小說(自序) 53
"美麗大廈"(第一章)的時空處理 54
"美麗大廈"的語言文字 63
讀"石磬"札記--詩與小說之間的感想 69
我看日本文學(自序) 81
從日本的村上到我們的春樹 83
"舞,舞,舞"的自我嘲諷 87
關於限界及其以外的可能及不可能性--關於"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91
告別村上春樹 96
昔日遊園與終極現實--村上作品對社會回應的全面解讀 102
發條鳥的易容術 110
虛假的藍--村上龍的"近乎透明的藍" 114
作家之死--悼念龍膽寺雄 118
從大江健三郎的論述到大田洋子的"屍之街" 122
政治和文學的糾纏--佐多稻子 128
從女性主義談到津島佑子 134
尋找不熟悉的作家--津島佑子的"透明犬" 140
新日本女性的掙扎與求存--山本道子 146
讀者的時代(自序) 153
"對照記"--(誰/如何)看老照相簿? 156
差別與界定--"香港情與愛"的架空語言系統 164
怎樣的'香港'產生出怎樣的'情與愛'? 172
是不是要有這樣的聖戰你才會這樣的遊戲 176
世俗自爲的空間還存在嗎?--"閑話閑說"外的另一'可能' 184
怎樣的文章講怎樣的話--重讀夏丏尊和葉紹鈞的"文章講話" 190
筆記黃碧雲 196
城市的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閱讀"酒徒","我城"和"剪紙" 202
做一個對書陌生的讀書人(自序) 223
書也得用紙造成--"書的秩序" 236
把世界拓印在書本上--由"發現之旅"引起的聯想 241
舌頭是人發明的器官--"又係未能食素" 246
地理的想像與翻譯--旅次筆記 251
如何述說作者的一生--"傅柯的生死愛慾" 254
超時空啓蒙讀物--"新三字經" 265
研究大衆'文化'的當然還是文化人--看洛楓"世紀末城市" 270
自爲的世俗只是一個烏托邦--與阿城及董啓章商榷 276
附錄:回應梁文道關於閱讀'場域'的問題 / 董啓章 283
風雪定陵 豆瓣
作者: 楊仕 岳南 遠流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一場政治風暴正悄悄地席捲而來。陵墓中,萬曆與兩位皇后安然地躺臥著;陵墓外,一場世紀的文化浩劫已如火如荼地展開──文革,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一生,也讓一帝二后僅存的屍骨在烈焰衝天之中化為灰燼……這個地下宮殿,不只是萬曆皇帝生前生活的再現,實際上應該視為明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它的發掘,無疑是明帝國向後人展開的第一部百科全書。神秘、蒼涼、輝煌、悲壯……各種情緒召喚著我們去尋究這個已經消失了的帝國之謎,去一睹帝國主人昔日的風采英姿。
浮生论学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 陈明 华夏出版社 2002 - 1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但他们对诸多人物的臧否却坦白得让人放心,没有方框没有隐讳,捧谁骂谁一目了然。正因此,书出版后麻烦也接踵而来……
植物古汉名图考 豆瓣
作者: 高明乾 大象出版社 2006
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我国古代有关农、林、牧、文、史、地等典藉和各种《本草》中载有许多植物,由于历史变迁,使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嬗变,造成古今名称不一致,且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颇多,影响古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发展。昨天、今天和明天应是一脉相承的。昨天的文化不能让她凝固与遗失,要她活起来,为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服务。然而沟通古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大有考证的必要。
明朝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感叹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遗漏不可胜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经过他的考证,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传世之作。清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著了《植物名实图考》,他也感叹:植物“称名亦无确诂,盖方言侏俪(该字右边应为“离”),难为译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1868-1940)于1930年以后曾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考证,还结合实地之调查,对历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写成了《植物古名考证》,1937年后由于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丢失。此后,很少有人从事植物古汉名的考证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学精神可佳。他从事这项研究始于1974年,30余年来,历尽艰辛,要钻古书堆,翻阅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考证。他终于在同仁的协助下把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植物古汉名图考》。该书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这一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95476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30370864)。该书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分属于177科,800种。附图789幅,80万字。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和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作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古汉名图考》,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该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应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逆历史查阅文献,旨在植物名称上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由于现代学科分科过细,多数学者都是擅长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学,不懂生物学,对于古典著作中记载的植物很难注释。作者应用跨学科的方法,是项创新工程,并且行之有效。该书也是文化传承与跨时空的一项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其传承性,清末(1848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学尚未传到中国,他的著作,不可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他著录的植物没有注明,也不可能注明植物隶属何科、何属,也没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为吴其濬出版《植物名图实图考》120年以后的这一新作,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本书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有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该书还具有图文并茂,注释精良的特点。对每种植物注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古汉名、现代汉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别名。著录摘要,拉丁名释义。还简要介绍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境、产地、用途等。并且,植物有直观性特点,仅有文字说明,很难形成具体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图便于读者识别,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阅在古典文献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种植物都叫“鬼目”,它们都是些什么植物?类似的同名异物的情况,该书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异物的中药名得到了鉴别。另如《诗经·周颂》:“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的“来”与“牟”是什么?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与“辟芷”是什么?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林赋》:“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么?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么?唐元稹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中的“红荆树”是什么?是我们北方的紫荆吗?对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书倍感方便,从这本书中将可以容易地获得对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们要想了解红荆树是什么,就可以检索到该书255页【红荆树】条:
【红荆树】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 L.羊蹄甲又有紫荆、红花紫荆、洋紫荆、红紫荆、弯叶树等别称。唐元稹有红荆树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此红荆树不是我们北方所种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因为北方紫荆是早春先叶开花,而红荆树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开花,故北方人见到南方冬季开花的红荆树感到惊怪。古代所称的红荆树是泛指现在羊蹄甲属的多种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现统称紫荆。1908年,法国一位传道会神父于香港薄扶林海边一间破屋附近发现它,其后将该植物曾定名为 B. blakeana Dunn.,此名来自1898~1903年间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荆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树秀花美深受港人喜爱,常作为行道树和观赏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该花的图案绘上了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羊蹄甲学名中的Bauhinia,来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 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乔木。茎高5~8米;叶圆形或广卵形,顶端2裂,钝头,状如羊蹄甲,叶长4~17厘米,宽7~15厘米;总状花序,花萼管状,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纹线,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纹;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生南方热带丛林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作行道树和庭院树,树皮含丹宁,花入药,清热解毒。据记载花芽可食。
2007年未发表作品 豆瓣
白水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白水让我觉得是国内值得期待的一位民谣歌手,一直对他的作品都很关注。这是第一次发他的东西,不知道是否适合,如果不适合的话会第一时间删除掉,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值得推荐给大家的。这张《2007年未发表作品集》收录了他去年一部分未发表的作品,下面是他个人关于这张作品集的介绍。“《在车上看麦田》和《黄昏的黎明》是去年夏天用Caligula弟弟的诗歌写的小品。《李老头》和《八月十五》是和收录在《时间》里的歌曲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可能风格上也延续了《时间》的一些情绪。而《他们说》是献给我身边的这群朋友的一首歌,他们是群爱喝酒的人,所以这也算是一首“酒歌”。《老狗和他的朋友》、《雨中的昆明》是献给包括老狗在内的一群生活在云南的朋友,一群在旅途中带给我无限快乐的人。《老人的背影》和《我昨天做的梦》是写梦的,我是个爱做梦的人,但记得的总是很少。另外就是翻唱的印尼民歌《美丽的桫椤河》,还有和妈妈,小廖一起现场录音的《童趣》和《束河》。用音乐记录我们的生活,其实本就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大家喜欢。”
绝版中国 豆瓣
作者: 《新周刊》杂志社 漓江出版社 2008 - 1
《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主要内容:中国独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而在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里,“历史文化名城”总是“习惯性”地排在城市定位的最后一位或忽略不计。中国一向自称是“文物大国”,但目前已进入文化遗产损毁规律中的第二阶段(严重损毁),经济起飞、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最尖锐,文物古迹命悬一线。
失踪的上清寺 豆瓣
作者: 罗渝 重庆出版社 2008 - 1
国内第一本以真实的都市历史和城市地理为线索,以惊险玄疑的寻宝故事为内容的小说,开创了真实都市悬疑小说的全新类别。
故事内容完全以重庆城市为背景。相关历史和建筑内容对推广重庆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在畅销元素的背后,具备满足大众读者对各自城市的同样关注和思考。
启发每个城市追寻深藏的历史和荣耀,中国独一无二真实现代都市探险小说。
历史迷失在城市最熟悉的地方,惊险的寻宝就是悬疑和刺激之旅。
一个初夏的雨夜,一个叫小敏的上海女孩来到重庆。她遵照父亲遗命,要将一个遗物交给在重庆上清寺出家的叔叔,但上清寺早在上个世纪很久前就消失了。在寻找上清寺的过程中,女孩得到“我”和老曾的帮助,得到了爷爷遗留的藏宝图,三人跟随着十二张藏宝图的指引,解开了一个个谜团。原来,小敏的祖父曾在国民党警察机关承担一项秘密的工作,帮国民党高级官员寻找战乱时间重庆城中的宝藏,国民党战败逃离后,这些宝藏部分被小敏的爷爷用于交换一个无价之宝,部分归还原地却重新取走。
历经千险,在故事的最后,小敏才通过爷爷的最后一张宝图显影,了解到爷爷换回的无价之宝是什么东西,也了解到爷爷取走的宝藏派了什么用途,以及爷爷留下藏宝线索的真正用意。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