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08 - 6
本書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當代,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五四新論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余英時 聯經出版公司 1999 - 5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其無可抑遏的能量全面批判傳統、引介新思潮,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面貌。其衝擊之深,影響之遠,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開啟後代思想之先河。
在二十世紀尾聲將盡、世界局勢重大轉變而各種僵固的意識形態紛紛走向修正調整之際,今年適逢「五四」八十周年,我們顯然需要從新角度、新視野來理、詮釋解「五四」。
過去,「五四」以民主、科學、民族主義、反傳統主義展現其核心理念,人們依此構築出「五四」的基本圖像。但今天,有了相當的縱深,我們不能認為單憑這些理念與圖像便足以解釋「五四」的全貌;我們必須正視「五四」意蘊的複雜性,多層面地探討「五四」的實質,如此,才可能發現「五四」當代圖像及其世界性意義 ——相互激盪的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懷疑精神與宗教精神、個人主義與群體意識。從而了解五四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它的思想世界是由很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構成。這是八十周年之時,我們擺脫了教條與意識形態之爭之後,對五四所應有的新認識,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吉林出版集团 2008 - 4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
王氏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情夫手下。其实,史景迁的汉学功夫不算深,史料运用不算广,文字技巧也不算突出,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关心他怎么讲述一个故事,不如多留心他为何要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是什么东西最初打动了他。拿《王氏之死》来说,也许是王氏那种在动乱年代里显得模糊混沌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中国人民不可侮 豆瓣
译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 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 6
书的扉页是毛主席语录
云: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与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限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限,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绝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
再说长江 (2006) 豆瓣
8.7 (6 个评分) 导演: 刘文 / 李近朱 演员: 李易
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从对长江的说与看,扩展到了思考,开阔到了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并以人为主体,以故事为核心构成了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从而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

第一集 大江巨变
第二集 重上江源
第三集 生命的高原
第四集 金沙流韵
第五集 一江东去
第六集 水的年轮
第七集 青铜岁月
第八集 古蜀沉浮
第九集 水润锦官城
第十集 大佛东渐
第十一集 天生赤水
第十二集 行走江上
第十三集 水火山城
第十四集 三峡存证
第十五集 告别家园
第十六集 他乡 故乡
第十七集 坝梦千秋
第十八集 江流入海
第十九集 水映三千峰
第二十集 江湖武汉
第二十一集 道化武当
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
第二十三集 无梦到徽州
第二十四集 黄山无形
第二十五集 灯火石头城
第二十六集 江村变迁
第二十七集 创新浪潮
第二十八集 曲水姑苏
第二十九集 发现古镇
第三十集 时速上海
第三十一集 浦东新高度
第三十二集 江海交汇的地方
第三十三集 生生不息
贞观之治 (2006) 豆瓣
9.1 (31 个评分) 导演: 张建亚 演员: 马跃 / 苗圃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
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心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鲁莽,但实际上已设计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决定先联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从太子手中篡取皇位。李元吉利用李建成对李世民的猜疑,趁机从中挑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面在表面上压制李世民,一面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阴谋一步步酝酿,最终李元吉制定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完整具体的行动计划。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与众谋士商议后决定抢先下手。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占领了玄武门,隔断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城外军队的联系。随后一场血雨腥风的激战开始了。交手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如愿成了太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没有清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部,反而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收到自己门下,这其中就包括以中正刚直而闻名的谋士魏征。从这以后,李世民就再难逃被魏征当面训斥的命运。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让天下和解的决心,不仅下诏不准再追查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还派魏征为制使,出使河北,传达自己的意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渊传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趁唐朝朝政不稳进犯中原,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李世民心里清楚,凭现在唐的实力,还无法与突厥对抗,索性委曲求全,向突厥纳贡,换取中原的和平生息。
李世民登基后,深切感受到了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巨大差距。他修改了国号,以代表宽忍和善的“贞观”取代了原来的“武德”,正式开始了历时二十余年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时代。
李世民为了推行新政,开始清除自己治国道路上的一些巨大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各种名目的封王。当年太上皇李渊打天下时为了笼络人心,给各路人马随意加官晋爵。虽然其中有些只是虚职,但也独霸一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每年还要领取丰厚的俸禄。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想法还没有对外宣布,就已经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削减封王影响了众多王侯贵族的直接利益,义安王李孝常联合其他一些反对者,打算用清君侧的名义,以武力胁迫李世民。李世民早已掌握了他们的动向,干净利落的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并以自己的威严镇慑住了朝中百官。
关中大旱。李世民为感动上苍,负荆祈雨。但李世民的诚心并未缓解旱情。李世民无奈,只能开关放人,允许受灾百姓到关外去乞食为生。玄奘也随着灾民的队伍出关,开始了他西域取经的旅程。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大唐王朝的国力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李世民决定征伐突厥。贞观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征伐突厥。突厥内部此时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两位可汗矛盾重重。李靖的军队稍一冲击,突厥军便彻底溃散了。
平定了突厥,西北周边二十几个国家都来朝贺。在高昌王的建议下,李世民被各国拥为“天可汗”。一时间,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各种商业、外交通道纷纷开通,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李世民的目光不得不开始投向未来。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选谁作为继任者。太子李承乾虽然是长子且能力值得信赖,却不愿读书,性情古怪,终日沉迷于酒色。次子李泰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在一些能人的辅佐下,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支持李承乾,有的支持李泰。唯独长孙无忌看中了软弱忠厚的李治,并给了李治极大的帮助。深受李世民宠爱的武才人 ——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与李治关系非同寻常。她告诉李治,现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实力虽然都很雄厚,但也许会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只要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
李承乾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来自李世民和李泰的压力。最终,在形势的逼迫和众人的怂恿下,李承乾决定杀掉父皇和弟弟。李承乾幼稚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粉碎了。李世民不愿再杀害亲人,便将李承乾流放。在长孙无忌和武才人的努力下,李世民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
经过十几年的长途跋涉,玄奘取经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外来文化翻译工程。
北漠叛乱,李世民御驾亲征。然而恶劣的气候让唐军随时惨重,李世民也从这场失败的战争起一蹶不振。
李世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主持朝政。他将国家政务都托付给了李治。可想到自己离开人世后,李治要担起全部的责任,仍不放心。他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要他辅佐未来新的皇帝。
房玄龄、李靖等老臣纷纷去世,留下李世民一人孤独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初唐第二代帝王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是大唐盛世。
开创盛世 (2006) 豆瓣
导演: 王文杰 演员: 沈晓海 / 张子健
一、历史背景
从隋末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到唐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浓缩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兴衰史。
公元581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王朝――隋朝,八年后,它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二百七十三年长期分裂的局面。又过十九年,隋朝人口骤增三分之一,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奴婢、部曲尚不在其中)。唐朝贞观之初(627年),因为战争人口锐减,有户不满三百万,经过二十三年“贞观之治”,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人口虽有增加,但远不及隋朝,只增加了八十万户,有户不到三百八十万,还不到隋朝胜极时的二分之一。隋朝完善了北齐以来的均田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号称兵甲强锐,富有四海。所以隋炀帝才有财力建东都,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隋朝修了许多粮仓,仅洛阳附近的洛口与回洛两个粮仓,就积米二千六百万担。据史书记载,隋朝积攒的财富,到了唐朝还用了数十年。然而就是这个盛极一时的庞大王朝,只经过了两代帝王,在短短的三十七年后,灭亡了。唐人吴兢编著的一本书《贞观政要》,上面有一段魏征的话,他上疏曰: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隋朝的灭亡,除了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轻视人民,无限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在豪华的都城外,随处可见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隋文帝时,遇到灾荒,朝廷有时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隋炀帝登基后,几乎没有赈灾的举措,而那年的元宵灯会,却要花费万万两白银。百姓的反抗,一但有火种,便会迅速为燎原之势。
隋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堵塞言路。反对的声音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大臣却没人敢说一句实情。隋炀帝不愿听,说实话的不是被罢免,就是下大牢,有的还丢了性命。
隋炀帝到死都不明白他的败因。当反叛的禁卫将士要杀他时,他问:我有什么罪,你们如此对我?将士们历数的罪恶,其中一条是亏待百姓。隋炀帝承认他亏待了百姓,对禁卫将士说:我的确亏欠了百姓,但是我给了你们荣华富贵,你们为什么竟然如此对我?隋朝大势已去,天下共恶一人,隋炀帝必然要被抛弃。
历经战乱,唐朝再次统一纷争的天下。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建成……
多少风云人物成为这段历史的匆匆过客。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从父亲李渊手中接过皇权,也接过了隋朝的均田制、府兵制、科举选士等一系列利于国家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也接过了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
李世民深知百姓在国家的重要,他减少税赋,遣散宫女,减少官吏,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教诲儿子“君,舟也;人(百姓),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广开言路,诚心求谏,听取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知错就改。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他还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炀帝偏听于虞世基,才误了朝政。凡是提出李世民过错的,他都给予奖励,并对刚直不阿的大臣魏征等人给予重用,专门挑自己的毛病。
李世民提倡节俭,任用贤人,听取民声,不具一格提拔有才能者,有些还曾是他的敌人。在治理国家上,他时时处处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告诫自己。《贞观政要》上面记载了李世民和大臣的谈话,其谈论隋朝的教训,几乎无处不在。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正隋朝遗留的弊端。短短四年,天下大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马牛布野,外不闭户”(<贞观政要>),<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全国因犯罪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吸取、改正隋朝覆灭教训的之治。
隋朝的兴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感慨。虽然封建社会早已灭亡了,如今执政的共产党其唯一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共和国的政权本身就是人民的政权,但从历史这一面镜子,我们仍然可有所启示,隋唐这段兴衰史,使我们更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重要;更深地体会到新一届国家领导者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久远意义。
历史剧的真实,首先在于这段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精神真实的基础上,取舍历史事件,塑造典型化的历史人物。如隋炀帝,他自恃才高,轻视众臣,拒绝忠言,凶残暴躁,穷奢极欲,欲将天下美好占为己有,他将昏庸的封建帝王之根发展到极至;又如虞世基,貌似沉稳,巧言谄媚,以迎合皇帝的喜好为立于朝廷的根本;再如李渊,含而不露,长期在暴政的压迫下,变的优柔寡断,称帝后,也欲摒弃隋朝的劣政,但总不能彻底;又再如:李世民,十八岁举义,目睹了隋王朝兴衰、百姓疾苦,其经历使他心胸大度,济世安民是他名字的含义,更是他的目标;再如李建成,举义时也是雄心勃勃,欲拯救天下,他和李世民一样,善待百姓和士兵,战斗中身先士卒,但做了太子后,由于久居小人之中,他变了,心胸狭窄,害怕承担危险,又嫉妒冒生命之险屡建战功的兄弟……该剧中的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典型人物,组成一个既尊重历史精神,又能展示那段历史特质的“社会”,在这些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命运的跌宕中,让观众感受那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二、剧情简介
该剧四十集,分四个部分:
1-10集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隋朝貌似“辉煌”的背后危机四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辉煌没落”。从大业十一年的元宵夜,李渊一声叹息,引来牢狱之祸,写到隋炀帝不顾众臣反对,离开洛阳,巡幸江南,将隋王朝走向覆灭的内在必然展示给了观众,也让剧中的李世民和许多有识之士,对隋朝复兴的幻想彻底破灭;
11-20集为第二部分“王朝倾覆”。从李世民劝李渊举义,李渊犹豫不绝,写到李渊占领隋朝立足之地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王朝灭亡。该部分描写一个新王朝诞生的艰难和必然,旧王朝灭亡的痛苦。同时,在旧王朝灭亡的过程中,各类风云人物出现在这个舞台。
21-30集是第三部分“平定天下”。从李渊和群雄陆续称帝,写到王世充、窦建德被消灭,天下归一。王世充、窦建德和李渊父子,是三种不同帝王的代表,王世充猜疑属下,奸谋为人,他本身就是靠权谋上来的隋朝官僚,他身上更多的是隋炀帝的影子;窦建德,布衣粗茶,简朴为政,但骨子里还认为自己是隋炀帝的臣民,他打败宇文化之后收留了隋朝的旧官吏,几乎把隋朝的典章和遗留下的佞臣原封不动地搬到他的夏国,他安心偏居一隅,难有统一大志,因此才走出了最后一步昏招,支援他所厌恶的王世充,导致全军覆灭。李世民消灭他们,不在兵力,在人心,天下归一,民求安定之人心。
31-40集为第四部分“开创盛世”。从李建成发难,到贞观四年,天下大治。象许多王朝一样,外部劲敌消灭后,内部必有权力之争。李世民本无意争权,但父亲在佞臣的谗言包围中,故步自封起来,隋王朝的一些劣迹开始抬头,李建成为消除李世民对权力的威胁,离间李世民和父亲的关系,要么死亡,让新王朝回转隋朝的旧路;要么抛弃亲情,为天下,也为自身的安危,快刀斩乱麻。于是有了玄武门兄弟自相残杀……这是一个必然,贞观之始的必然。李世民先做太子,又当皇帝,他把自己济世安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处处以隋朝灭亡为教训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开创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
森林之歌 (2007) 豆瓣
9.0 (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 马伟平 演员: 杨大林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森林之歌》即将于2007年12月1日与观众见面。这部11集的纪录片,拍摄制作历时四年,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
《森林之歌》共11集,每集50分钟,由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承制。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危险,赴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典型林区,拍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精美画面。节目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
2009年1月27日 看过
胡楊林那一集特別動人,我本來不喜歡沙漠的。。。
中国 纪录片
一竹 豆瓣
王月明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一竹》是印音乐发烧系列,震撼登场!二十余种纯竹乐器,演绎十一首深蕴中华气节的经典民乐,绕梁之音让耳朵百分百过竹瘾,著名作曲家王月明全新编配!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一等奖!

一竹“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去”,“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摇曳如诗的竹林,黄土飞沙的大漠,挥洒民族的千古侠风;沏一壶茶,听丝丝清音萦萦绕绕,在清肌傲骨的拔节声响中,领略可折不可毁的民族气节,在竹舞青风的袅袅余香中,感悟远离尘嚣的清新世界!

失传千年的竹相,婉转曲折的竹管,凄美空灵的尺八,温润清流的排箫,古朴醇厚的巨笛,细致缠绵的竹二胡,金属音质的竹面料钟,厚重朴实的巨龙鼓,清脆的竹排筒与竹板琴,异域风情的格龙布斯与安格龙……二十余种音质超凡的竹乐器演绎流传已久的中国经典民乐,堪称一部竹的艺术乐章。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结合竹乐器的发声特点进行的极具创造性的编配,将竹乐的独特品位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焕发全新的音乐魅力。

01 鄂伦春小唱
02 兰花花
03 走西口
04 敖包相会
05 知道不知道
06 天乌乌
07 小河淌水
08 小白船
09 采槟榔
10 赶牲灵
11 送你一支玫瑰花
原来这才是春秋 第一部:《称霸》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贾志刚 花城出版社 2008
《原来这才是春秋1》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9年,听易中天讲春秋,看贾志刚写春秋
易中天说,春秋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贾志刚说,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历史不可以写得很好看,还可以写得很有趣,很回味……
除了春秋,我们可以去任何朝代,中国还是中国。
如果假设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0分;明朝,0分;宋朝,一分;唐朝,2分;汉朝,3,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道德经》和《易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列祖列宗管子、苟子和商鞅都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山谷词 豆瓣
作者: 黄庭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6
在宋代文坛上,黄庭坚(山谷)的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的书法与蔡襄、苏轼、米蒂并称宋代四大家;他的词也别具一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专攻词学和宋代文学的专家,书中对山谷词作了全面的考订、校勘、笺证注释。它的出版,将使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走近山谷词,从中体会宋词的别样风格,同时也能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
姑妄言 豆瓣
作者: 曹去晶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9 - 1
《姑妄言》是古代性文化的百科全书,在性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可视为古本色情小说中集大成之作”,“实可称为真正性文学长篇”。笔者不同意将中国古代的艳情小说等同于色情小说,并将《姑妄言》划入色情小说的范畴,但赞赏《姑妄言》是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的集大成之作的看法。
《姑妄言》的性描写确令人瞠目结舌。首先,在篇幅上,二十四回大书不涉及性描写的寥寥可数,正文九十万言,性描写约占五分之一。在这一点上,它是步《肉蒲团》、《绣榻野史》等后尘,《金瓶梅》及其诸续书皆望尘莫及。   其次,诚如《出版说明》所指出的,“所写者有一女多男,一男多女及男女混交、乱伦、男女同性 恋,人兽杂交如人狗交、人驴交、人猴交等。写采战法则有采阴补阳,采阳补阴,因采人反被采而死,仙狐采人阳精反失丹、写春宫图册、春药如揭被香、金枪不倒、紫金丹、如意丹等。缅铃、白绫带子及角先生等淫具亦时常出现。古代色情小说中之种种套数,种种工具,均出现在此小说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意君传》、《绣榻野史》、《金瓶梅》、《痴婆子》、《肉蒲团》等小说的影响。”
再次,作者“借淫说法”,笔力贯注于种种骇人听闻的“淫报”,这在愚夫愚妇笃信因果报应的封建社会也确可起到醒世警人的作用。但是,《姑妄言》在性描写方面的以上特点,只是表明其沿着《金瓶梅》和《肉蒲团》的创作路子而后来居上而已,尚未能显示其创新的风貌。在笔者看来,连篇累牍的性描写,乃是《姑妄言》揭露和抨击晚明(清初)的丑恶世情和人性的阴景面的一种手段。小说中有不少性描写对于揭露和抨击丑恶世情和人性的阴景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此其一。其二,在性描写的层次上,《姑妄言》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小说中虽仍有大量的各种性交动作、形式和过程的描写,但已有相当精彩的性压抑、性幻想和性心理的分析和刻画,借此揭示了淫妇们变态性生活的社会、生理、道德等原因。这才是《姑妄言》在性描写上的新成就和新特点。
尽管书内有几百次艳情描写,但从中所描写的人物性格,无不活灵活现于作者笔端,其情节事端渊源的交代缜密细致,可谓精细绝伦。
作者曹去晶在全书序中自言:“ 我既以人为妄,而人又以我为妄。盖宇宙之内,彼此无不可以为妄!呜呼!况余之是书,孰不以为妄耶?故不得不名之妄言也! 然妄乎不妄乎?知心者鉴之耳!”
中国游仙文化 豆瓣
作者: 汪涌豪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9
本书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彼此消长,特别是作为本土化宗教的道教之于古代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对传统游仙文化从观念形成到表现形态,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对社会各阶层在接受他道思想和游仙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诉求,以及这种理想诉求背后所蕴蓄的精神价值,也给予了准确生动的畅明。最后,在与西方宗教的横向比较中,进一步凸现了这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上对中国人人生趣味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全书融事理剖析和义理发明于一体,简切而不失丰蔚,在增进人们对光怪陆离的宗教事相的了解的同时,也使之获得有关中国文化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方面更全面准确的知识。
乾隆一日 豆瓣
作者: 吴十洲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5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即公元一七六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这是个极平常的日子,随机抽样的一天,一切重要的、特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然而由小见大,它正是乾隆朝中叶,也是清王朝中期,又是中国古代的最后盛世——史称“康乾盛世”——的一个标本。
本书充分利用了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的清宫档案与御制诗文,以及当日的朝廷文书如上谕、奏折等资料,按一天的时辰先后排列,详述乾隆帝从早到晚的宫廷生活,包括起居、饮食、宗教仪式、文艺活动、政务处理到家庭状况等。透过作者崭新的观察角度,情文并茂的笔法,鞭辟入里的分析,重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个五十五岁、正处于人生巅峰、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的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一日,系指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1765年1月28日)。这一天,既不是冬至、元旦、万寿节的国家三大节日,也不是皇帝有大事要举行祭祀太庙的告庙盛典,亦没有什么班师献俘的大典礼,以至大吏的任免、亡故、赐祭,重大灾情的报告和政府的蠲免,民众的运动,藩属的来朝,等等,一切重要的特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这是个极平常的日子。所以《清史稿·高宗本纪》的纂修者对它未予理会,做了空白的处理,而十洲君选择了它。这是使用了如同社会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并无特别的深意,就是要在平常之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或许能从某一个侧面了解乾隆帝和他的时代的历史。
诗人玉屑(全两册) 豆瓣
作者: 魏庆之 / 王仲闻、魏庆之点校 译者: 王仲闻 注解 中华书局 2007
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是宋诗话中较著名和规模较大的一种,和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齐名。
此书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录了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也可以说是宋人诗话的集成性选编。《苕溪渔隐丛话》编录北宋诸家的诗话较多,《诗人玉屑》则着重于编录南宋诸家的诗话,两书互相参证,约可见宋代诗话的全貌。《诗人玉屑》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等等,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全书虽有重复支蔓之病,但排比大致有序,可从中获得关于诗歌发展的轮廓及有关诗歌体裁的知识,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由王仲闻先生点校。在《校勘记前言》中,王先生对本书的版本与校勘情况都做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