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雪宧绣谱图说 豆瓣
作者: (清)沈寿口述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6
《雪宧绣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刺绣理论专著。这部书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晚年病中口述,时人张春整理而成。刺绣,古称针绣,又名“女红”,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外,以绕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雪宧绣谱》不仅总结了我国自唐宋面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外法,如齐外、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等;且记录了沈寿借鉴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活,所创造的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的自创针法。今次整理出版此书,由王逸君女士为原书作注,译为白话文,并酌配有关图片两百余幅诠释原著。此外,书后附录《顾绣考》增广见闻,共飨读者。
中国服饰史略 豆瓣
作者: 黄士龙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 3
本书主要有以下两点特色:
第一,中国服装史的资料较为庞杂,如《廿四史》中就有专门篇章(即《礼仪志》、《舆服志》)记述服装仪制的,其他著述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手描述(如古典诗词小说等),地下发掘文物中更有较多的遗存。本书限于篇幅,更限于本人的常识,对服装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可能详加阐述。为此,本书以服饰发展的线索为主,重在讲清各个朝代服饰的概貌,以简御繁;并辅以一定量的插图,使之图文对照,便于阅读。
第二,在讲清某个朝代服饰发展轮廓的同时,本书还尽力探索该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所寄寓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等,借以说明服饰与社会的关系。我认为,服饰不是孤立的物质形式,而是有着较深广的文化内涵的。一定的服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当今的服饰事业,使其真正发挥美化系列化的职能。
画堂香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为读者展开一幅悠长的古代时尚图卷。全书由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四个部分有机串联而成,配以130余幅彩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考吃 豆瓣
作者: 朱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7
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做考证和诠释,寻觅中国饮食中的文化传统。作者在穷尽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认真的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从体例上而言,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盐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最后以“满汉全席”收尾,由此构成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的一个版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这五千年的历史,应该说太悠久、太丰富了。对的发掘,目前还处在非常肤浅的阶段。尤其是对中国俗文化的发掘,因为种种原因,一直被中外史学家们忽略。其实在俗文化中,恰恰隐藏着极丰富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饮食,其实是窥察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窗口,饮食是非常具体生活方式。中国人好吃,中国文化的林林总总,在这个文化的窗口里,都显得特别清晰。中国文明史,其实很大部分体现在这看起来“浅薄”的具体饮食之中。遗憾的是,长时期以来,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丢失和遗弃,使我们对这一切已变得十分陌生。这种丢失和遗弃,形成文化的断裂。

本书就想通过这个俗文化窗口里的一点一滴,来细心发掘许多已被中国人自己都遗忘了的文化。这本书,严格说应该是一本笔记。其中所记,多是前人提供的文献,著者实际上“是在古文献提供的基础上不断综合、整理而已,是一种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汇编。笔记,原是中国人记事的一种重要文体。笔记利于资料的保存。古人多以笔记考古记史,现用以记俗,尽量于一点一滴之中发掘较为宽阔的俗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力争资料性与趣味性之结合,力争现象的丰富组合、反映,也算是旧的笔记文体中的一种新的尝试。

当然,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献,亦是浩如烟海。这本小书,绝不可能展示其全部,只不过几点儿滴浪花而已。

是为自序。作者

1992年7月2日

北京
锦灰堆 豆瓣
作者: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8
《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如果说,对于古代家具,特别是明代家具,以及书画之类的详细讨论还是可在传统的文物类书籍中时常见到的话,那么,对于竹刻的把握可能就是更有该书作者之特色的了。而对于像葫芦、鸽哨这类小玩艺的长篇讨论,恐怕更非常人所能设想厂。此书既可以作为收藏发烧友的手册,又可使普通读者增长见闻,或作别致的艺术品来“把玩”。
旧时书坊 豆瓣
作者: 秋禾、少莉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麟、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第一人称自述,留下第一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肚大能容 豆瓣
作者: 逯耀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0
《肚大能容》是逯耀东两三年中发表于报端的饮食文章的集结,大多为探访饮食的随笔。“烟雨江南”、“钱宾四先生与苏州”等篇,虽不是饮食的文章,但为探访饮食过程中写下的,也可以对饮食的探访提供一个背景的了解。
中国服饰名物考 豆瓣
作者: 高春明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 9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服饰名物制度进行了研究,分发饰首饰考、首饰考、冠饰考、妆饰考、耳饰考、颈饰考、手饰考、服饰考、腰饰考、足饰考等10编。
古代中国札记 豆瓣
作者: 伊永文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 11
这本小书,记录了我自1989年以来正式开始学术研究之余,所进行的一些“业余性”的探讨的庞杂的?慵#浞冻氚ǎ褐泄诺浔始切∷笛芯俊⑺卧髑逡呈贰⒈狈矫褡逦幕ㄌ狻⒅泄蒲Ъ际蹩贾ぁ⑺未鞘猩睢⒓恳昭芯俊R蛏婕敖峡恚嗨浦行偷难跷恼碌幕慵式耸槎豆糯泄恰贰?
书中文字,大多数发表于中央级报纸杂志,或海外报刊和国际会议上,如《中国科技
中国古建筑分类图说 豆瓣
作者: 张驭寰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6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庞杂的学科,是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的宝贵遗产。本书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分类讲解,在精当文字叙述中辅以实物照片或各种条图,以帮助读者认识和了解。
全书分为17章,共175小节。每章为一个专题,讲一类古建筑,如城池、宫廷、祠堂、庙宇、会馆、园林、民居、石窟等;而每一节专题讲述这类建筑中的一个具体建筑物,把该建筑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用图说的形式介绍给读者,使其对这类建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整本书下来,读者会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在写作中力求通俗易懂,使更多的读者可以了解、认识古代建筑。本书可供从事古代建筑研究、保护的员使用,也可供建筑师、高等院校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从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宋代市民生活 豆瓣
作者: 伊永文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 1
内容片段:
东京,金色的秋阳中,一层又一层的市民,密密排列在宽阔的御街上,引颈翘望。是欢迎远方佳宾?还是争看巡行贵人?都不是,市民是等待着一队队在皇宫为上寿活动而表演的女童出来,她们是枷余个容艳超人的妙龄女童呵——
一个个,十七八,尖尖的脸,细细的眼,弯弯的眉,薄薄的唇。头戴花冠,或着红黄生色销金锦绣衣;或扎仙人髻,或卷曲花脚幞头。她们像穿行春风的杨柳,摇摆着纤柔的腰,移动
中国炼丹术考略 豆瓣
作者: 容志毅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 5
内容简介
中国炼丹术之渊源,可追溯到
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道教的产生,
炼丹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炼丹术
从其产生伊始,便贯穿着服食成仙、
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它催化着神
仙方士和道士们去努力寻找各种炼
丹方法。但是这些炼丹活动也促进
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和科学思想的
发展,对古矿物学、冶金学、化学、
医学和药物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也起
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书对炼丹术
的起源、发展、演变作了较系统的
阐述,能使读者对这一文化现象有
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云缕心衣 豆瓣
作者: 潘健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7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豆瓣
作者: 钱存训 译者: 郑如斯 编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为一综合性的著述,注重纸和印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包括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上自二者最早出现,下迄19世纪末期,即手工业时代结束为止。全书分十章:首章绪论为全书的提要;纸和印刷(包括制墨和装订)各占三章;传播和影响也占三章,其中最后一章以纸和印刷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响作为结论。全书结构简明而有系统,内容分配平均,数据包括实物和文献,另有插图174幅,附录《中国印刷史书目》千余条,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参考。
古代刑具史话 豆瓣
作者: 杨玉奎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 6
古代刑具,令人闻之森冷,望而生畏,甚至被视为不祥之物,不知是命运使然抑或一念之差,我与这不讨人喜欢又毫无魅力可言的东西纠缠了几十年,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古代刑具的收藏、研究与整理非常冷僻寂寞。在冷遇和不理争中起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让人们通过古代刑具的实物来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是多源头的综合体,古代刑具文化是这个综合体中的一个怪异的现象,
清园谈戏录 豆瓣
作者: 王元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此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近年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其中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秦腔赵氏孤儿》等篇章,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书后附有《王元化谈戏著述一览》。
序言
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
写在《丛谈》之后
谈样板戏及其他
再谈样板戏
京剧的即兴表演
京剧杂谈钞
胡适与京剧偶记
附:胡适日记摘钞
谈折子戏
谈基础和流派
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
京昆丑角戏
京剧《伍子胥》
由伍子胥所想到的
附:辨儒法
汉剧《宇宙锋》
川剧《帝王珠》
秦腔《赵氏孤儿》
水流云在丛稿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中华书局 2001 - 3
本稿共收邓先生所著各类文章52篇。内容包括民俗学、史学、文学、红楼梦专题研究、明清科举制度等,还有一部分是介绍晚清及近代文人艺术生活方面的文章等,这些文章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事。
山河岁月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胡兰成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 2
《山河岁月》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是胡兰成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纵横比照,从两河流域到希腊罗马,从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从精神到食色,从住房到穿衣,传神地勾勒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肤体貌。
胡氏的不少观点,发前人所未发,自成完备体系。他对中国文明先进性的认识是此书的重要观点。胡兰成说,“此著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
胡兰成非儒非道亦非佛,但笔法流丽,顿悟成趣,百味回甘,往往看似随手拈来,却辄出奇见。
二十史朔闰表 豆瓣
作者: 陈垣 中华书局 1962 - 7
本书是考史的重要工具书,它为中国年代学开�了一条道路。一九二六
年曾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印行,三十馀年来给历史科学工作者以极大的
便利。我国自唐以来,与海外交通频繁,有关中西交通的历史记载需用西历回
历处渐多,而我国从来没有中西回历比照的年表,因此古代文献典籍,凡涉及
中回历比较时,很少有不错的。自本书出版后,才把回历与中西历固定下来,
为治中西交通史者奠定了研究基础。现�一九六二年修订本重印。
屎的历史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多米尼克·拉波特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这本《屎的历史》(Histoire de la merde)的法文本标题中有“序言”的字样,确实,这本小册子只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人期待更多的细节分析。只是拉波特没有时间了,他在1984年死去,年仅35岁。以学术代来划分,拉波特属于1968年五月风暴那一代人,与福柯等人比,他是小字辈,主业是心理分析。作为1970年代成熟起来的知识人,对权力的批判是他一直关注的,同样贯彻于他与人合著的《民族法语: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语言的政策和实践》之中。在屎尿与权力之间,弗洛伊德是中介。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他和身体、和粪便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主体同样是权力话语中的主体,法文“sujet”兼有“主体”和“臣属”的意思,那么国家话语中的主体也是国家的臣民。与福柯一样,拉波特批判的着力处也在于权力话语。

人生于粪尿之间,是拉波特书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下体集中了人的生殖和排泄器官,两者关系复杂。婴儿性欲最初三个阶段口唇期(口欲期),肛门期(肛欲期)和性器期(性蕾期),属于自体性欲满足的阶段,此后进入俄底浦斯情结阶段,性欲的满足转向外界对象。在肛门期,粪便从身体脱离,但仍然被当作身体的一部分,婴儿把玩粪便,不觉其臭。觉得粪便污秽,对之产生厌恶,是主体意识形成的标志。如果停留在肛门期的自恋,就会出现所谓“肛门人格”,迷恋粪便。拉波特多次提到性变态者萨德侯爵,此人的名字是“虐待狂”(Sadisme)的词根,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恋粪、恋尿、恋屁的倾向。同样是吃屎,真福圣女玛丽·阿拉科克尝病人的粪便,她却受到尊崇。拉波特将这两人并列,是足够辛辣的做法。他就是要绕开所谓伟大的文明,去搅一搅文明的下水道。

围绕着权力与话语,拉波特在1539年的法国找到一个切入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尔—科特莱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在同年秋天,国王规定了要将巴黎城内牲畜迁出,并且要求各户人家修建粪坑,并且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民族语言政策与民族卫生政策是同时确立的,拉波特所关注的是两者之后的国家话语。法国这项最早的卫生政策要求各家清扫门前,把垃圾堆在墙根,并且各家都要有自己的粪坑。一个进程启动,公权力逐渐将粪便打入私领域。在语言上,一个纯洁语言的运动也开始了。国家,作为公权力,成为纯洁的化身。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对尿征税,他的儿子提图斯有异议,皇帝将税金拿了让他闻,问可有臭味,提图斯答曰没有,但却说其来处无可否认。金钱进了国家的金库,便洗去铜臭。将权力与大粪重新建立联系,是这本书的主旨。拉波特戏谑地说辉煌的罗马文明的精髓就是下水道,引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见解,即文明到哪里便是厕所到哪里。被打入私领域的粪便进一步被个体化,归属其主人,这一进程对应的正是现代社会的个体意识。与之类似,殡葬的方式,也从乱葬过渡到个人坟墓。对于拉波特而言,粪便与尸体同是死亡的肉体,两者的个体化其实同属一个过程。而像萨德那样的变态者,迷恋粪便的另一面正是迷恋死亡,他可以将排泄物当宝物馈赠于人,也可以将喜欢的人视作粪便、死人,加以蹂躏。拉波特书中提到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坐在马桶上接见臣属是他的恩宠,如同太阳的光辉,他的大便味道也铺盖四方。

拉波特的嘲讽是毫不留情的。他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基督教中领圣体仪式,以面包和红酒代表基督的血肉。于是,圣体经过消化变成什么便成为大问题。那些圣体消化成粪论者以《马太福音》所说的“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为依据,认为如果基督的肉身和血液在面包和红酒中成为实体,那么如果这实体被领圣体者原样吃下,基督血肉应当经历实体所承受的相同的变化。拉波特的幽默往往是通过暗示,有时过多借助言语的双关。比如他批评国家借助“按需分配”的许诺来剥夺个体,利用法文“besoin”的“需要”与“解手、方便”的双重含义轻易地转入粪便。其实,本书的题目中的“merde”,翻译成英文是“shit”,除了是“屎”的意思,还是骂人话,相当于“他妈的”、“狗屎”之类。照拉波特对罗马文明的说法,文明就是臭狗屎。这么说起来,这本书谈论着文明和权力话语的历史,其题目暗含的意思便是“狗屁文明的历史”吧。《屎的历史》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背景,实在是幽默得有些让人吃力。

东郭子问庄周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对于多米尼科·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来说,无所不在的是权力,而屎溺正是剖解权力之道的利器。或许我们能够模仿庄子说“权在屎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