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道藏源流考 豆瓣
作者: 陈国符 中华书局 1963
陈国符先生和《道藏源流考》
──为《上海道教》创刊15周年而作
《上海道教》自1988年创刊,迄今不觉过去15个年头。15年间,中国道教的研究突飞猛进,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作为道教学术研究人才荟萃的重镇,预有力焉。《上海道教》作为上海道教协会的会刊,体现了道家海纳百川的品格,15年来办得有声有色,不仅为提高教内道众的宗教素质发挥作用,而且为国内外道家与道教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论坛。我衷心祝愿《上海道教》今后在宗教界更加光彩夺目,并为道教领域15年成长起来的高道和知名学者表示祝贺。这15年间,也有一些享誉海内外的道教研究耆宿如王明教授、陈国符教授等相继谢世,使我辈学人寄以几多哀思和怀念。
王明先生1911年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乐清县,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马裕藻、钱穆、陶希圣、余嘉锡、郑奠、罗庸、黄节、顾随诸先生,尤得胡适之先生赏识。1937年王明先生考取中央研究院陈寅恪先生的研究生,后因回乡探亲逢日寇侵华战争爆发滞留乡间,1939年负笈至昆明重新考入西南联大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为汤用彤、唐兰先生。当时王明先生和任继愈、石峻等十余个同学住在昆明青云街靛花巷3号的楼上大房间集体生活,陈寅恪教授没带家眷,亦住隔壁,王明先生朝夕求教,陈寅恪教授有问必答,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后来王明老师同我谈起这段经历,说他一生受影响最深的老师有三位,是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太平经合校》就是在汤用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1941年毕业后,王明教授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在《史语所集刊》陆续发表《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周易参同契考证》、《黄庭经考》等道教研究论文。直到1992年3月13日逝世,王明教授一直是我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和学术领路人。
1979年,第三次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在瑞士苏黎世召开,首次邀请中国大陆学者参加会议。在经过漫长的“文革”之后,科学的春天来临,道教文化的研究终于在中国大陆解禁。第一次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是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发起的,于1968年在意大利北部的贝拉焦(Bellagio)召开,第二次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于1972年在日本长野县蓼科召开,这两次都没有中国大陆学者参加。1979年9月3日至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明教授和天津大学的陈国符教授代表中国大陆出席了第三次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当时中国大陆自20世纪40年代就锲而不舍地专门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也只有王明教授和陈国符教授两位了。
陈国符先生1914年10月14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的书香门第,其父陈熙成是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的老学者,其姐陈树仪、陈树仁、陈树德亦为留学欧美的博士。陈国符先生少年时秉承家教,初就读于颇负盛名的南菁中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此后陈国符先生曾就读于上海中山医学院,继之又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37年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即飘洋渡海,至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工业大学化学系留学,在著名纤维素化学权威耶姆(G.Jayme)教授指导下主修纤维素化学。造纸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曾推进了全世界的现代化,然而近代中国的造纸术却落后了。1942年,陈国符先生和同在德国达城大学留学的李国豪先生是首批得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陈国符先生首先将作为造纸术基础理论的纤维素化学引入中国,填补了国内这门学科的空白。当年陈国符先生受聘为西南联大化工系副教授,年仅28岁,开设工业化学、造纸与人造丝、化学德文等课程,结识了先师杨石先教授。杨石先教授早年先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回国后执教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是我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师。在西南联大期间,杨石先教授任理学院化学系主任,兼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当时西南联大工学院在昆明城外西南郊区的迤西会馆,理学院在城的北门外,两个学院之间无交通工具,步行去上课很费时间,教授们不愿去,仅派助教去上课。杨石先教授见状亲自去工学院授课,大家见系主任以身作则,因之教授们都争着去接班。后来杨石先教授又被推举为西南联大教务长,和陈国符教授交往日深。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后迁回北平和天津,陈国符教授先是在南京任资源委员会纸业组技正,1947年又受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首任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陈国符教授调任天津大学化工系创建造纸专业。当时杨石先教授任南开大学校长、全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要职,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校园相接,杨石先教授也多次帮助陈国符教授。例如陈国符教授“文革”期间一度被迫调入天津轻工业学院,就是杨石先教授出面帮他重回天津大学的。
陈国符先生对《道藏》的研究开始甚早,还在浙江大学化工系读书期间,他在《科学月刊》(Science Monthly)上读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教授戴维斯(Tenny L. Davis)介绍中国炼丹术的论文,出自一种民族自豪感将其译成中文,刊登在1936年《化学》杂志上,从此和《道藏》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陈国符先生在德国达城大学留学期间,竟然与美国的戴维斯教授相遇,戴维斯教授给他350元美金,请陈国符先生将《道藏》中的《丹经要诀》译成英文,从此二人书信往还,共同步入道教文化研究领域。1942年到西南联大任教之后,陈国符先生遂开始通读全部《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集资料,投入道教文化的研究。当时陈国符先生半周时间在西南联大工学院授课,半周时间去昆明龙泉镇北京大学文科所阅读《道藏》。《道藏》全书卷帙浩繁,计5485卷,512函,影印本都1100余册。陈国符先生每日晨6时至晚11时,除午睡及就餐外,倾力研读,历时年馀,终于通读全藏,积稿盈尺,初步厘清了《道藏》“三洞四辅”之脉络。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罗常培教授见陈国符先生日夜研读《道藏》,初以为其意只在从中搜寻外丹黄白术资料,及经询谈,方知他致力于《道藏源流考》的撰述,遂大加赞赏,提出修改意见,尽力促成此书出版,并为之作序。1943年《道藏源流考》形成初稿,陈国符先生又花数年时间反复斟酌,续加补苴。1946年陈国符先生任职南京期间,每日下午前往金陵大学图书馆翻阅全国地方志,又到国学图书馆、泽存书库翻阅宋、元、明、清文集,道教名山志,且亲赴龙虎山、茅山、当涂、武进、吴县调查收集资料,补入《道藏源流考》。《道藏源流考》自194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海内外学人为之轰动,《道藏》之研究遂得一入门钥匙。在天津大学任教期间,陈国符教授继续对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宫观、道派、医药、人物传记深入研究,1963年又出增订版,在海内外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冯文潜教授,亦曾为陈国符先生阅览《道藏》提供便利。《道藏源流考》是世界上第一部对《道藏》经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陈国符教授对《道藏》研究的开创之功是无人能替代的。在1972年日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上,大会主持人感慨地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空位子是留给中国大陆学者陈国符教授的,可惜他未能如邀赴会”。“文革”结束后,陈国符教授不仅于1979年参加了瑞士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道教学研究会议,还出访了欧洲,1983年又赴澳大利亚讲学,直到他2000年8月20日逝世,国际道教文化领域的学者们一直把他仰为泰山北斗,密切注视着他的研究动向。
我于1964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深得恩师杨石先教授之赏识,“文革”期间毕业分配到地方的医药卫生部门和化工技术部门工作,杨石先老师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业。1979年,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广东省人大副主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黄友谋教授读研究生,结识了黄友谋老师的密友内丹学家无忧子师,得《周易参同契》丹道法诀之传,遂触发我对《周易参同契》一书的研究兴趣。1982年春,我从广州出发持黄友谋老师和杨石先老师的信拜访了南京医学院的曹元宇教授和北京的袁翰青教授,又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杨石先老师家中。杨石先老师向我介绍了陈国符教授的学术研究情况,说由陈国符教授指导我研究《道藏》,将来必有成就,遂指示他的长子杨启勋兄带我到天津大学二村拜访陈国符教授。陈国符先生在家中接待了我,客厅的茶几和沙发上摆满《道藏》经书,他还带有纤维素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编写讲义。陈国符教授说他很忙,一般不接待来访者也不指导道教方面的学生,这次因杨石先教授的情份破例相教,要我每晚饭后到他家听讲一个小时的课。1982年3月我在南开大学芝琴楼招待所住了16天,月底才顺便回故乡吴桥探亲,连告别共有14日受教于陈国符先生。陈国符先生讲述了他个人研究《道藏》的历史和治学方法,要我先从阅读王国维的著作中自己体会寻找治学之路,以考据学为根基研读《道藏》原典。陈国符先生自幼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其知识范围除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以外,兼及文史、戏曲、音乐、医药、营造学、金石等,学无不窥,对全部《道藏》已翻阅多遍,熟烂于胸,在治学方法上私淑王国维先生。我年轻时本自视甚高,自诩能闻一知十,从小学到大学甚得老师宠爱,这次见到学贯中西兼通数门外语的陈国符教授,自愧不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陈国符先生说:“杨校长能看中你不容易,说明你必有特长。人一生要成就一门学问,光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刻苦,锲而不舍,敢行人所不堪行者,就是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心血和劳动”。这句话被我刻骨铭心地记了下来。陈国符教授把我每天时间安排得很紧,每次讲课后都把当天应看的书和资料叫我带回来,连没出版的书稿及论文都嘱我细读。我每夜读到凌晨,白天到图书馆查书并将重要资料一律复印下来,中午稍睡片刻以便晚上精力充沛地听课。陈国符先生这些书稿后来编成《道藏源流续考》由台湾明文书局1983年出版,他对原《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版重新修改的稿本也叫我看过。当年我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遂按陈国符教授的指导终于写成《中国科学史上的周易参同契》一文,发表在山东大学《文史哲》1983年第6期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明教授给《文史哲》编辑部来信询问我的情况,得知这篇论文出自一个理工科学者之手很惊异,来信邀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钱学森教授也建议我改行研究道教,以便破解内丹学之秘,为人体科学做出贡献。在征得杨石先老师同意后,我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4级博士研究生,兹后追随导师王明教授八年,成长为道家与道教研究领域的学者。1992年我在比利时王国安特卫普大学和根特大学讲学时,遇到从法国赶来的施博尔教授,他请我到一家中餐馆进餐并称他和我有同门师兄弟之谊,我惊奇地问他此话从何说起?施博尔教授说他曾拜陈国符先生为师,并详谈了他和陈先生的交往,施博尔教授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研究道教文化的权威,我知他如此敬重陈国符老师的学术声誉,故邀他作《中华道教大辞典》的学术顾问,施博尔教授欣然应允。回国后我即以师生之礼向陈国符教授全家写信拜年,陈国符教授也回了一张贺年卡,邀我有时间再到他家谈学术问题。此后我花费三年的时间邀全国学界同仁共同编成《中华道教大辞典》;还遵照钱学森老师的嘱托深入全国民间山林访求“三家四派”丹道法诀,历时21年终于在2001年12月钱学森老师九十华诞前完成调研任务,其中诸多挫折和甘苦皆非常人所堪承受,这都是按照陈国符老师的话身体力行的。199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石先纪念文集》和200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的情感世界》两本传记中记载了杨石先老师和钱学森老师对我的扶持和教诲,而今我也届花甲之年,很想物色几个学生把杨石先、钱学森、王明、陈国符诸师长的道德学问承传下来。
陈国符老师仙逝后,陈师之哲嗣陈启新先生将整理出版陈国符先生遗著和重新修订《道藏源流考》的任务委托给我,我即邀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冯宝志先生共同操作此事。海内外道教研究领域的学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曾从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中得到教益,但他一生在国内却没招收过道教方面的学生,仅有我算是他的学术传人。我虽受教仅14天,但陈国符先生指导我写出的这篇论文却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为自己没能回报师恩而惭愧。陈国符教授关于《道藏》外丹黄白术的考据和修改《道藏源流考》的艰涩文字今天的青年学者已很少有人能读懂了,我承担此学术任务责无旁贷。但愿《道藏源流考》的新版本早日在中华书局问世,以慰陈国符先生的在天之灵,并通过此书使海内外学人广沐陈先生之教泽。值此《上海道教》创刊15周年之际,特记此道教学界掌故以志不忘。
胡孚琛
识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年8月27日
中国道教史 豆瓣
作者: 任继愈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6
《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史的著作,论述了道教从东汉孕育诞生,直至近代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的问题包括道教的教团组织、经典、教理、著名我物、内外丹、养生术、符录咒术、斋醮科仪以及道教对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等。
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道教历史发展为线索,阐明了道教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潮流的关系。本书对道教思想的研究,补充了以往哲学史的某些缺环;关于道教内外丹和养生学的研究,揭示了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化学、医药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本书出版后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日本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汉武大帝 (2005) TMDB 豆瓣
所属 电视剧集: 汉武大帝
8.5 (155 个评分) 导演: 胡玫 演员: 陈宝国 / 焦晃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2008年11月8日 看过
本來想給個三星,但鑒於實在太肉麻,受不了~
历史 大陆 连续剧
随园食单 豆瓣 Goodread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1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 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 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
流血的仕途 豆瓣 Goodreads
7.6 (25 个评分) 作者: 曹昇 中信出版社 2007 - 7
这本书试图采用镜像法则,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对李斯的一生进行详细还原,使之丰满而完整。
一介布衣李斯,三十岁时仍一文不名。 他只身来到秦国,历尽磨难,差点死掉。后逢偶然之机,终成大秦丞相吕不韦三千门客之一。 在一次秦王出行中,他未经允许,冒着杀头之险,面谏秦王,从此被秦王注意。其后数年,李斯受命于秦王,小心翼翼做着幕后工作,生活作风极为低调。他暗中观察当时的政治局势,隐忍待发,默默协助秦王离间六国、削权重臣、夺取军权、震慑宗室,将少年赢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颠……
面对史上最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
2008年10月27日 已读
最好看的耽美小說。
中国 历史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 豆瓣
作者: 伊永文 中华书局 2005 - 1
本书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伎艺;二、中外文化交流;三、商业;四、民俗;五、科学技术;六、北方少数民族;七、饮食;八、官僚政治;九、刑法;十、文学艺术。
表面看来,这些方面的问题似多与古典文学研究无大关系,然而它们均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者认为:古典文学是过往的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应该容纳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换言之,倘不能够从多视角对古典文学研究进行比照分析,也是很难揭示古典文学的本质的。所以,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面向其他学科,并与之交融、渗透、交叉、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的文章,目的就在于此。如《李开先与笑话》,实则探讨相声起源,而相声则是城市文学重要的样式。《迎神赛会》是为研究宋、明两代通俗文学何以兴旺而作的线索追寻。《辽金食俗》则是从另一方面证实辽金少数民族是如何模仿、吸取汉民族先进文化,以此而转于辽金文学与宋文学,其理一致。俨叶子戏”的演变》是为水浒文学的流传找一有力的支持与旁证,而《宋元玩具》则又是宋以来文学中不断出现的社会场景,将有助于对市民文学的认识。《烟火略谈》出于李约瑟先生提示而考据,以此文而证《金瓶梅》中描写烟火之盛不虚……
东周列国·战国篇 (1997) 豆瓣
8.5 (13 个评分) 导演: 阎建钢 演员: 曹培昌 / 樊志起
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世界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东周列国·战国篇》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二百多年中,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浩瀚场面。
《东周列国·战国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典故,如“孙庞斗智”、“商鞅变法”、“田单复国”、“苏张纵横”、“窃符救赵 ”、“吕氏春秋”、“荆柯刺秦”等经典故事,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曾有人预言: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局势将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模拟,因此《东周列国·战国篇》的推出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死士豫让(1-3集)
第二章 魏宫惊梦(4-5集)
第三章 商鞅变法(6-9集)
第四章 孙庞斗智(10-12集)
第五章 苏张纵横(13-15集)
第六章 赵武灵王(16-18集)
第七章 田单复国(19-21集)
第八章 范雎逼仇(22-24集)
第九章 窃符救赵(25-26集)
第十章 吕氏春秋(27-29集)
第十一章 荆柯刺秦(30-32集)
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 豆瓣
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去聆听古蜀人生命的呼吸,去感受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去分享考古大发现带来的喜悦与神奇……
三星堆 豆瓣
作者: 陈德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 7
本书主要介绍了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中的各种文物,以大量文字说明了当时历史背景及有关传说。 书中结合了彩照并对其列了在关的数据和说明,方便广大读者参考和鉴赏,是广大文物爱好者值得一看的好书。
天国猜想 豆瓣
作者: 麦天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10
本书从分析个体生命和聚落村庄入手,展现中国古代“农耕一伦理社区”的生存真相,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知识体系,解说至今仍在影响中国社会的种种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历史原因。本书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为学界讨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胶结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供争辩和发挥的新文体。
遍地盐井的都市 豆瓣
作者: 孙建三 / 黄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自贡,盐井孕育的都市。它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历程。
八年抗战,内地的实用海盐之来路相继被截断,川南的自贡盐厂撑起国脉——棋类继承产、供应的食盐遍及华中、西南及西北各省,使免受淡食之苦的军民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又上缴巨额盐税,为前线军费的开支,为大后方经济的稳定,贡献不菲。
1938年,为了大力宣传盐井,鼓舞士气和安定民心,孙明经带领助手范候勤,携带16毫米米柯达特种摄影机和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从重庆跋涉来到自流井自贡,用镜头记录了盐井生产的状况:钻井、输卤、制盐、储盐、运盐、严管、盐商、盐工,以及建筑、民生等盐业风貌。
今天,我们直面这记录第二次“川盐济楚”的影像,其盐都盛况,历历在目。
隐藏的祖先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这是一本以“土著观点”(native point of view)撰写而成的历史作品,作者透过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揭示“前中国帝制”时期边陲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景深。书中以丰富的地方性文献——包括图卷、雕刻、佛教经典、传说、墓志铭、家谱以及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从传说中的男女祖先、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构西南地区的历史.并以此勾勒出西南人群如何透过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建立了以多元社群为基础的社会。
本书立足边陲社会内在的视野,采用细致的历史书写,有助于我们跨越中国王权的既定概念来思考边陲社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
万物 豆瓣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德侯 译者: 张总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复活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李开元 中华书局 2007 - 4
刘邦与秦始皇,是隔世的两代人吗?刘邦与项羽,是敌人还是兄弟?项羽是在黄河边上破釜沉舟吗?赵高,是宦官还是人才?谁是秦帝国的真正毁灭者?……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研究秦汉史三十年,钩稽史料,遍游历史发生现场,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从容揭开历史的谜底,让波澜壮阔的历史复活起来。
万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是台湾学术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的翔实资料及生动的文笔就游的精神文化史论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该书可供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士参考阅读。
武则天 (1995) 豆瓣
7.9 (58 个评分) 导演: 陈家林 演员: 刘晓庆 / 陈宝国
大唐盛世,天下初定。唐太宗李世民(鲍国安 饰)偶然宠幸才人武媚娘(刘晓庆 饰),却由此改变了这个女人乃至整个王朝的命运。虽有谶纬之说预言了女主降世,一度致令媚娘失宠,但冥冥中自有注定,何况风情万种、顾盼神飞的佳人让一代龙主如何割舍。无奈外忧内患,谋朝篡位的野心家大有人在,唐太宗在焦虑与杀戮中谢幕。唐高宗李治(陈宝国 饰)继位,自感业寺接回了落发为尼的媚娘。这名千娇百媚的女子,迷倒两代皇帝,同时围绕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朝廷以及后宫掀起了一连串的腥风血雨。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传奇故事就此拉开序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就千古奇谈……
天下粮仓 (2002) 豆瓣
7.9 (50 个评分) 导演: 吴子牛 演员: 王庆祥 / 王亚楠
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登基。围绕国仓粮食,接连出现“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令25岁的乾隆(聂远 饰)认识到大清国生死存亡全在“国粮”之上。此时朝廷内权力纷争仍旧激烈,仓场侍郎米汝成(杜雨露 饰)仕途通达,其子米河(王亚楠 饰)却苦读之后决定只身行走江湖,阅尽民间苦难,立志做一方清官救民于水火。机缘巧合之下,米河受到刑部尚书刘统勋(王庆祥 饰)赏识,又和浙江巡抚卢焯(杜志国 饰)结为忘年,为巩固大清国粮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米河的奇志一步步实践的过程中,与他有过情愫的美丽女子柳含月(王海燕 饰)、卢蝉儿(伊春德 饰)、小梳子(李倩 饰)却相继离他而去……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豆瓣
作者: 清秋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张居正生于承平时代、未逢乱世,不能斩木为兵,起于草泽,痛痛快快地当一把枭雄。他面对的是牢不可破的“祖宗成法”,是老大衰败的帝国机器,是深不可测的官场黑幕。然而,陈规陋习挡不住张居正施展抱负,官场复杂的“梅花桩”,反而练就他超常机敏的拳脚。他也有心计,但却不是那种靠阿谀奉承方能自保的小人,他是堂堂正正当得起“国器”这个评价的人。整个国家,都曾经在张居正的操控之下,皇帝小儿也要看他的脸色战战兢兢,可他又不是心存篡逆的奸恶大蟗,他就是一个臣子,一个盖世无双的权臣,一个在官场凭智慧和谋略扬眉吐气的读书人。张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大明帝国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以施政的业绩而论,他不仅在明代政治家中排名第一,即便与诸葛亮和王安石相比也毫不逊色。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钩。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都不甚了了。   相关
&prodid=bkbk718869">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皇家读本;&prodid=bkbk714961">张居正讲评《论语》;&prodid=zjbk490268">张居正讲评《孟子》皇家读本(上下);&prodid=zjbk314882">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张居正讲评)
秦相李斯 豆瓣
作者: 錢寧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
李斯這個人物,讓我著迷已經很久了。二十歲時,第一次在《史記》中讀他的列傳,便有一種悚然的感覺。後來多讀了幾遍,想見其為人,那中間隔著的兩千年的時光竟漸漸融解消失了,覺得他好像還活著,在我們中間。
我知道這裏面有著一個好故事,可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能力把它寫出來。《留學美國》出版後,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和朋友的鼓勵,以致於自己有時真的把寫作衝動當作寫作才能了。於是,在謀生的百忙當中,偷閑發奮,歷時兩年,寫成此書。只是年紀漸大,閱歷漸多,做起事來卻越來越少了正經,寫作中間,常常嚴肅不起來了,不存寓教之心,只有自娛之意。
說是自娛,也為娛人。作品寫出,是希望讀者花錢來買,作家們的“奉獻”之說,多少有些虛情假意。讀者花了錢,要求一點閱讀快感,實不為過。至於笑過哭過之後,有些感慨,多點醒悟,固然是好,沒有也似無妨。教人育人,畢竟是聖人的事情;娛己娛人,方是文學的本意。
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的序中說:“油滑是創作的大敵,”但又說:“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讀《奔月》,發現遠古射日英雄后羿回家,竟是“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而《出關》裏,又看到老子留下的兩串木札的《道德經》,被函谷關的關長“放在堆著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的架子上”,不禁莞爾,對先生更加崇敬。
若有讀者,在節假閑暇之日或夜深人靜之時,隨意翻開此書,讀到某章某節某段某句,也能會心一笑,作者算就是有了知音。
錢寧
1998.8.8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