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豆瓣
作者:
张祖道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对于土家族的研究,潘光旦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的调查结果直接促成了中央将土家认定为单一民族。张祖道第一次将潘光旦对土家族的实地调查用影像方式记录下来。在他的镜头下,展现了土家族人原汁原味的生活,近百幅的照片里,他们汲水、喂猪、赶场、筑堤、喊号子、抽闷烟,跳摆手舞、唱薅草歌,真实、自然而生动。
人们有理由相信,本书将会和纪录费孝通实地调查的《江村纪事》一样,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影像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们有理由相信,本书将会和纪录费孝通实地调查的《江村纪事》一样,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影像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出土墓誌.重庆 豆瓣
作者:
中国文物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02
- 1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收录自公元1949年以来重庆出土的历代墓志。包括说明、图版、录文等几部分。
中国上古书法史 豆瓣
作者:
秋子
商务印书馆
2000
- 1
书法艺术,从远古时代酝酿,自夏商产生,经过两周衍变和秦代整合,至东汉臻于成熟,不仅走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而且形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性里程碑。
本书突破以往就史论史之囿, 从理论、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角度探源溯流、建纲立目,分八章对上古书法的发展脉络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风并茂的地域性书法状况,条块并举,纵展横伸,从宏观、微观上进行了梳理归纳和颇有见地的论述,是成突出特点。同时,书中回答了书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着、争论着但又必须把握的书法基本概念等范畴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观点,为人们重新认识书法发展史和对当今书法发展作前瞻性思考,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本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又具有知识性、可读性,是适合广大书法教学、理论、史学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阅读的一本很有特色的书法史著作。
本书突破以往就史论史之囿, 从理论、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角度探源溯流、建纲立目,分八章对上古书法的发展脉络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风并茂的地域性书法状况,条块并举,纵展横伸,从宏观、微观上进行了梳理归纳和颇有见地的论述,是成突出特点。同时,书中回答了书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着、争论着但又必须把握的书法基本概念等范畴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观点,为人们重新认识书法发展史和对当今书法发展作前瞻性思考,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本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又具有知识性、可读性,是适合广大书法教学、理论、史学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阅读的一本很有特色的书法史著作。
逝去的武林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梁漱溟 王实味 储安平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戴晴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9
- 6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主编
译者:
夏日新 等
中华书局
1992
- 7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豆瓣
作者:
[美]约瑟夫·阿·勒文森
译者:
刘伟
/
刘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走向混沌 豆瓣
作者:
从维熙
北京出版
2001
- 1
作者以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二十年的沧桑。妻子张沪的两次自杀,白发老母被掀斗遣返,儿子无辜遭人耳光,使作者心灵中最圣洁的亲情横遭践踏。骄阳下的灵与肉之裸,化工厂烈火中的再生,矿井下挥汗如雨的劳作,使作者的肉体备受煎熬;最富悲剧意义的是残酷的现实对作者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浪漫情愫和文学梦想的摧残。这其中的凄楚、苦涩和绝望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中最悲怆的乐章。
作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与自己同时代、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轨迹:从美学巨匠吕荧之殁到书呆子张赞祖的溺水而亡,从有着一只“风泪眼”的建源君到身患绝症的“肌无力”,从英木兰的生命传奇到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最可贵的是,书中作者并没有美化知识分子(包括自身),而是以深刻的自省意识再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和生命残缺。一幕幕同类相残、豆萁相煎的闹剧在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间上演,使人在触目惊心之余,感到彻骨的悲凉。应该说,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辽阔、是大气、是深刻的文明与进化,更是一种再生。
作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与自己同时代、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轨迹:从美学巨匠吕荧之殁到书呆子张赞祖的溺水而亡,从有着一只“风泪眼”的建源君到身患绝症的“肌无力”,从英木兰的生命传奇到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最可贵的是,书中作者并没有美化知识分子(包括自身),而是以深刻的自省意识再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和生命残缺。一幕幕同类相残、豆萁相煎的闹剧在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间上演,使人在触目惊心之余,感到彻骨的悲凉。应该说,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辽阔、是大气、是深刻的文明与进化,更是一种再生。
历史的坏脾气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5
- 10
此书勾勒晚近人物百般脸谱,检讨中国历史的劣根性。军阀有性格:思想家和知识界创造着历史,而军阀、土匪、帮会龙头以及各色乡村能人,也在创造历史。晚近人物脸谱:西太后的明白和服气,都是这老外的,而对中国人,她却墨索里尼,总是有理,镇压改革是对的,开历史倒车也没错,后来改革更是对的。历史的坏脾气: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成者王侯败者贼,其实帝王也是贼。不确定的道路:如果不算土匪流氓等“第三社会”中人,文人跟监狱的距离想必要比其它人近一点,越是有才华的人,危险似乎就越大。庶民的世界:花业民营了,游冶其间的名士和准名士们也就更自由了。浅斟低唱并肉帛相见之余,给小姐们打分品题成了文人墨客的千古雅事,因此有了“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