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
打工青年艺术团:天下打工是一家 豆瓣
打工青年艺术团
详细内容: 目录01 想起那一年02 打工,打工,最光荣03 打工子弟之歌04 打工号子05 彪哥06 团结一心讨工钱07 互助合作歌08 走南闯北09 北风吹的我流泪10 生命之歌11 天下打工是一家12 我们理想终将实现13 打工子弟之歌(伴奏版)14 我们理想终将实现(伴奏版)广告语: 这张由"打工青年艺术团"创作并演唱的首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其中收录有《天下打工是一家》、《生命之歌》、《团结一心讨工钱》、《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等极具代表性的打工者之歌。唱片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打工者能够听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打工青年艺术团"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人们对打工者精神世界的关注。"打工青年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5月的,是一支由几个热爱文艺的打工青年自己创办的、以文艺形式为打工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公益演出团体。现任团长孙恒,也是"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发起者和主唱,艺术团演出的十多首歌曲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创作。他们的音乐反映着打工群体特有的精神面貌。在《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中,他们唱到:"前途一定很艰险,旅途一定会孤单;只要我们大家心相连;哦!擦去眼泪,莫要伤悲;我们理想终将实现。"在《打工、打工、最光荣!》中,他们自豪地讲"高楼大厦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脏苦累活儿是我们来干,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来吃饭!……我们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是新天地的开拓者;手挽起手来肩并着肩,顶天立地做人,勇往直前!"有无歌词: 有
艺术男儿裆自强 豆瓣
8.4 (44 个评分)
耳光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2日
出版发行:
滚蛋唱片
这是乐队的一些简介:
官方网址:
耳光乐队
小组QQ群:23985778
豆瓣音乐人:
音乐空间:
开心网群:
校内网址:
豆瓣小组:
简 介:
耳光,中国新民俗摇滚乐。成立于1998年。
经过10年的创作积累和现场锤炼,耳光由最初的凛冽批判成长得更加内敛自省、更加耐人寻味,也由单一的民俗音乐形式向更多元的音乐空间发展转变。
耳光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我们周围的市井生... (全部) 耳光,中国新民俗摇滚乐。
经过10年的创作积累和现场锤炼,耳光由最初的凛冽批判成长得更加内敛自省、更加耐人寻味,也由单一的民俗音乐形式向更多元的音乐空间发展转变。
耳光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我们周围的市井生活,在理解凡人你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迷惘、艰辛的同时,又以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抨击不平等待遇、直面人性中存在的美丑。
他们用最“三俗”的语言,中国特色的旋律描绘出一幅市井众生态的动人画卷。
当然耳光乐队的作品,并不是一味的发着阴暗的牢骚,他们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描述,警醒在迷雾中求索的人们,要积极的面对我们并不理想的环境并且带有乐观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耳光乐队成员:
主唱:赵月鹏
吉他:飞仔
古琴 / 木吉他 / UKULELE:张咏
贝司:张鹤
萨克斯:王天晓
鼓手:聂兵
这是专辑的卷首语:
2010年的春天,北京下了很多场雪。我经常冒雪从通州梨园去往双桥的KK-STUDIO录音棚,和混音师小付一起完成耳光乐队首张专辑《艺术男儿裆自强》最后的缩混工作。其实,基本上从上一个冬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做着这件事。2008年年底,我们就完成了这张专辑的录音工作,录音花去了我们一年的演出费用。之后的2009年,近一年的时间,我都在奔波于各个文化公司或唱片公司,或托关系找熟人,或毛遂自荐,希望有对这种音乐感兴趣的大老板、大哥大们能够帮我们完成这张专辑的制作。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都没有寻找到愿意合作的公司。在我几度碰壁几乎萌生放弃的念头的时候,2009年的秋天,我得到了KK-STUDIO小宋的帮助,为我引荐了年轻优秀的录音师小付,由于对音乐的共同的认识,我们达成了合作。这样,这张专辑的混音工作才算正式开始。经过一个冬天的繁忙,混音基本结束,这时,我们的心情都很愉快,因为我们觉得完成了一张态度认真情感真实的唱片的制作。这张专辑的每首歌,都取材于和谐社会的人间百态,描绘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歌者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娓娓道来,使听者无不内牛满面尿意盈然,并且这张专辑没有任何植入性广告瞎掺和,是相当绿色环保卡哇伊思密达的一张专辑,是一次社会主义人文艺术家所创作的无任何商业目的的艺术行为记录。2010年春节过后,我携专辑再次腆脸站在主牛文化界面前,依然期望我们的音乐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人家主牛文艺界的领导听完我们的砖辑后,也依然表示还是不能带我们玩儿,原因是作品的思想标准达不到他们主牛的高度、歌曲里面那些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词得不到业界前辈权威领导们的认可,拒绝让我们加入他们的组织,我说我给钱,人家说钱你愿意给可以留下,俺们这么鞋盒的帮会还是不能有你们这样的人。难道耳光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问世吗?娘了个腿儿的!不带我们玩儿拉倒,活该!死去!某夜,我吭哧不已愤然而起把专辑的名字由《艺术男儿当自强》改成《艺术男儿裆自强》,这也是前辈愤青纪录片导演门爷的提议,并用天津美院的新锐国画家窦良羽的大作图音并貌表明我们的态度:别拿私生子不当孩子,好孩子都不装孙子,艺术男儿裆自强!不过我也暗自窃喜,因为加入主牛文艺帮会是要给钱滴,本来我核计给他们钱的时候就咬着后槽牙呢,俺们个体艺人真没啥钱,现在妥了,给他们钱他们都不要,真给俺们穷人省钱!
耳光赵荒唐 醉酒狂喷
2010.03.17
官方网址:
耳光乐队
小组QQ群:23985778
豆瓣音乐人:
音乐空间:
开心网群:
校内网址:
豆瓣小组:
简 介:
耳光,中国新民俗摇滚乐。成立于1998年。
经过10年的创作积累和现场锤炼,耳光由最初的凛冽批判成长得更加内敛自省、更加耐人寻味,也由单一的民俗音乐形式向更多元的音乐空间发展转变。
耳光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我们周围的市井生... (全部) 耳光,中国新民俗摇滚乐。
经过10年的创作积累和现场锤炼,耳光由最初的凛冽批判成长得更加内敛自省、更加耐人寻味,也由单一的民俗音乐形式向更多元的音乐空间发展转变。
耳光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我们周围的市井生活,在理解凡人你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迷惘、艰辛的同时,又以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抨击不平等待遇、直面人性中存在的美丑。
他们用最“三俗”的语言,中国特色的旋律描绘出一幅市井众生态的动人画卷。
当然耳光乐队的作品,并不是一味的发着阴暗的牢骚,他们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描述,警醒在迷雾中求索的人们,要积极的面对我们并不理想的环境并且带有乐观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耳光乐队成员:
主唱:赵月鹏
吉他:飞仔
古琴 / 木吉他 / UKULELE:张咏
贝司:张鹤
萨克斯:王天晓
鼓手:聂兵
这是专辑的卷首语:
2010年的春天,北京下了很多场雪。我经常冒雪从通州梨园去往双桥的KK-STUDIO录音棚,和混音师小付一起完成耳光乐队首张专辑《艺术男儿裆自强》最后的缩混工作。其实,基本上从上一个冬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做着这件事。2008年年底,我们就完成了这张专辑的录音工作,录音花去了我们一年的演出费用。之后的2009年,近一年的时间,我都在奔波于各个文化公司或唱片公司,或托关系找熟人,或毛遂自荐,希望有对这种音乐感兴趣的大老板、大哥大们能够帮我们完成这张专辑的制作。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都没有寻找到愿意合作的公司。在我几度碰壁几乎萌生放弃的念头的时候,2009年的秋天,我得到了KK-STUDIO小宋的帮助,为我引荐了年轻优秀的录音师小付,由于对音乐的共同的认识,我们达成了合作。这样,这张专辑的混音工作才算正式开始。经过一个冬天的繁忙,混音基本结束,这时,我们的心情都很愉快,因为我们觉得完成了一张态度认真情感真实的唱片的制作。这张专辑的每首歌,都取材于和谐社会的人间百态,描绘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歌者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娓娓道来,使听者无不内牛满面尿意盈然,并且这张专辑没有任何植入性广告瞎掺和,是相当绿色环保卡哇伊思密达的一张专辑,是一次社会主义人文艺术家所创作的无任何商业目的的艺术行为记录。2010年春节过后,我携专辑再次腆脸站在主牛文化界面前,依然期望我们的音乐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人家主牛文艺界的领导听完我们的砖辑后,也依然表示还是不能带我们玩儿,原因是作品的思想标准达不到他们主牛的高度、歌曲里面那些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词得不到业界前辈权威领导们的认可,拒绝让我们加入他们的组织,我说我给钱,人家说钱你愿意给可以留下,俺们这么鞋盒的帮会还是不能有你们这样的人。难道耳光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问世吗?娘了个腿儿的!不带我们玩儿拉倒,活该!死去!某夜,我吭哧不已愤然而起把专辑的名字由《艺术男儿当自强》改成《艺术男儿裆自强》,这也是前辈愤青纪录片导演门爷的提议,并用天津美院的新锐国画家窦良羽的大作图音并貌表明我们的态度:别拿私生子不当孩子,好孩子都不装孙子,艺术男儿裆自强!不过我也暗自窃喜,因为加入主牛文艺帮会是要给钱滴,本来我核计给他们钱的时候就咬着后槽牙呢,俺们个体艺人真没啥钱,现在妥了,给他们钱他们都不要,真给俺们穷人省钱!
耳光赵荒唐 醉酒狂喷
2010.03.17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 豆瓣
打工青年艺术团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北京斯柯芮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嚎叫唱片...)
此张专辑共收录十二首打工青年艺术团原创歌曲,音乐风格延续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继续讲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打工群体的世界和梦想。
打工青年艺术团(参与唱片录制)成员:
孙 恒:吉他/口琴/铃鼓/歌手/合音
许 多:贝司/口琴/吉他/歌手/合音
姜国良:鼓手/打击乐/歌手/合音
孙 元:键盘/贝司/歌手/合音
段 玉:吉他/铃鼓/歌手/合音
潘小龙:唢呐
张洪群:特邀乐手/配器/录音/后期
合 唱:同心实验学校少年合唱团
剪纸手绘:程化旭
封面设计:朝格图
歌词及文案英文翻译:林志斌
制作人:张洪群
录音室及母带后期处理:润物有声录音棚
监制及版权所有:【打工青年艺术团】
打工青年艺术团大声唱专题网站:
NEW LABOR ART TROUPE (CD production participants) members:
Sun Heng: guitar/ harmonica/ tambourine/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Xu Duo: bass/ harmonica/ guitar/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Jiang Guoliang: drums/ percussion/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Sun Yuan: keyboard/ bass/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Duan Yu: guitar/ tambourine/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Pan Xiaolong: Suona horn
Zhang Hongqun: special guest artist/ orchestration/ recording artist
Childrens Chorus of Tongxin Experiment School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Drawing: Cheng Huaxu
Cover Design: Chao Getu
English translation: Lin Zhibin
Executive producer and copyright [NEW LABOR ART TROUPE]
Recording artist and master tape manager: Zhang Hongqun
[NEW LABOR ART TROUPE]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search:
特别感谢:中共中央文化部、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朝阳区文化馆、香港乐施会、北京斯柯芮姆SCREAM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长坂坡文化】给予此唱片出版发行及打工青年艺术团开展全国巡回义演活动的大力支持!
打工青年艺术团(参与唱片录制)成员:
孙 恒:吉他/口琴/铃鼓/歌手/合音
许 多:贝司/口琴/吉他/歌手/合音
姜国良:鼓手/打击乐/歌手/合音
孙 元:键盘/贝司/歌手/合音
段 玉:吉他/铃鼓/歌手/合音
潘小龙:唢呐
张洪群:特邀乐手/配器/录音/后期
合 唱:同心实验学校少年合唱团
剪纸手绘:程化旭
封面设计:朝格图
歌词及文案英文翻译:林志斌
制作人:张洪群
录音室及母带后期处理:润物有声录音棚
监制及版权所有:【打工青年艺术团】
打工青年艺术团大声唱专题网站:
NEW LABOR ART TROUPE (CD production participants) members:
Sun Heng: guitar/ harmonica/ tambourine/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Xu Duo: bass/ harmonica/ guitar/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Jiang Guoliang: drums/ percussion/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Sun Yuan: keyboard/ bass/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Duan Yu: guitar/ tambourine/ vocals/ background vocals
Pan Xiaolong: Suona horn
Zhang Hongqun: special guest artist/ orchestration/ recording artist
Childrens Chorus of Tongxin Experiment School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Drawing: Cheng Huaxu
Cover Design: Chao Getu
English translation: Lin Zhibin
Executive producer and copyright [NEW LABOR ART TROUPE]
Recording artist and master tape manager: Zhang Hongqun
[NEW LABOR ART TROUPE]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search:
特别感谢:中共中央文化部、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朝阳区文化馆、香港乐施会、北京斯柯芮姆SCREAM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长坂坡文化】给予此唱片出版发行及打工青年艺术团开展全国巡回义演活动的大力支持!
龙的传人续篇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侯德健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拍谱唱片
被埋没的人和被埋没的歌 作者 李皖
侯德健在唱《归去来兮》、《龙的传人》时,罗大佑在干什么?翻开历史资料我们知道:1977、1978年,罗大佑在医学院上学,写《闪亮的日子》为刘文正作情歌,沉吟于风花雪月。而侯德健已在真切地感悟生命中深深的悲悼。现在我们惯于将罗大佑视为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的人,惯于将《之乎者也》视为台湾流行音乐的第一张重量之作,惯于将台湾流行音乐的重量集于罗大佑一人,文化关怀、社会良心,抗议、批判、反省、思考,以为都是从罗大佑开始的。当我翻阅1993年台湾流行音乐界人士共同评选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时,深深地感到侯的存在已被人们完完全全地忘掉了。
比如说,人们都知道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而谁能知道侯德健也有一首名字一模一样的《未来的主人翁》;人们都知道罗大佑改编了王洛宾的《青春舞曲》,又有谁知道在侯德健那里还有一首改编得更惊人、气势上更磅礴的《青春舞曲》?
在用音乐思考的道路上,侯德健是第一个启程的人。之后我们看到了罗大佑,在他身上有侯德健孤独的、淡淡的影子。
侯德健虚与委蛇的历史,他辗转于两岸的反复,都使人对他的真诚深深地生疑,太容易把他看作一个首鼠两端的人、一个政治上的摇摆者、一个风派人物。但谁又了解他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呢?如果我们深入那些歌曲,离开那面太简单化太容易变形的政治哈哈镜,我们或许会依稀抚摸到那颗敏感执着又矛盾重重的心。侯德健是狂热的,梦想的,冲动的,不安的,是这一代虚幻的理想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热爱信念却又没有信念,坚守理想而理想的内部却空无一物。
第一次感受到《龙的传人续篇》,已是这首歌写成十一年之后,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当年,侯德健把它录制到大陆第一张作品集时没有注意到它,后来搜索着听了那么多的台湾流行乐代表作,还是没有注意到它。那天,也就是1993年春季, 偶尔在一个小店的柜台里发现尘灰满面的《新鞋子、旧鞋子》,想买回去忆忆旧,不料听后却像被狠狠砸了一砖头:一首无比壮美的歌,居然被自己埋没了整整一个青春──《龙的传人续篇》,应该是听过它的吧?只是那时的听歌人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听过后浑然无觉;再次听已是成年以后,才知道哪里才有真正的瑰宝。
侯德健创作这首歌的年代是1980-1982, 录制是1984,在台期间录没录过?不知道。歌者一开首便将自己置于一个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永远不可能终止也永远不可能正确选择的命运的关口:
嘿唉!昨天的风吹不动今天的树;嘿唉!今天的树晒不到明天的阳光。光阴总是拼命向前,谁也不能让青春转回头。你也不能,我也不能,哭也不能,笑也不能……
两支芦笙交织出忧患的、悲凉的沉思,沉思的人被笼罩在巨大的命运之下──哭也不能,笑也不能,他沉吟着,面对着那似乎不可能有丝毫改变的对每一个人都会是一模一样的结局,该怎么样呢?“虽然春天不能永恒,冬天绝对不是结论”──歌曲随即将主题曲由《何苦如此》转向《花开花谢》,侯德健改变了嗓音,从咏叹变为画外音,象一个置身世外的灵魂在地球的上空默默注视着人世间生生世世的轮回:
你看那太阳它日日夜夜,再看那花儿们岁岁年年,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我们在唱它到永永远远。
浮云悠悠突然收拢,紧接着接上了绚烂之极的急弓和快板,我们听到了人类辉煌的颂歌──男女声部热烈的轮唱──《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就唱这两句,不断反复不断丰厚乐声人声越汇越大直至无比壮阔。随着人声渐远一代人渐远,芦笙再次浮起,管弦和钢琴载着一支竹笛对《花开花谢》作幽幽的变奏,很多岁月就这么过去了。
人声再次响起已是多少年后?还是那个沉思者,还是那个独唱的男声,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整个人类在附和着他:两队男女在背景上衬出广阔的合唱,这一首歌叫《永永远远》:
天地之间,五千多年,花谢花儿开,放过五千遍。太阳下山,太阳上山,日日夜夜,黑白多少年。多少黑白夜,多少岁岁年,我们老祖先,经营到今天。不变的天,一样大地,天和地之间,我们永永远远。
不同于《龙的传人》的中国主题,《龙的传人续篇》虽然仍在关注这片土地,却远远超出了仅限于中国人的主旨。《龙的传人续篇》是人类命运的追索,是对生命生生绵延的赞歌,是一支远比《龙的传人》更宏伟、更深刻也更有价值的歌曲。也许它出现的太早,也许它曲式太复杂,也许它因为更开阔的视野反引不起中国人的共鸣,总之它被自始至终彻彻底底静静悄悄地埋没了。此后,1988年,在再次制作个人专辑时,侯德健翻玩了罗大佑的两首歌。对一个我唱我歌的艺术家来说,这是自我衰退的典型征兆,然而却让人从中看到侯罗两人在艺术上的亲近和缘分。就某一个传统而言,侯罗原本就是一体:侯德健是启蒙者,罗大佑是继承人,虽然后者的光芒在很多地方盖过了老师,其实却是历史的无情戏法使然。事实上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侯德健始终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地位:他的人生哲学(不只限于对政治一类社会问题的思索),他在中国音乐运用上的雄辩和彻底(很少照搬西式民谣或摇滚的语汇),他的我行我素和独来独往(几乎不讨好哪类听众也从来没有进入过商业),不仅为罗大佑所不及,也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位听者的想象。相对于罗大佑一不小心就露出来的急切的文化功利心,可以给侯德健四个字:真诚独在。
侯德健在唱《归去来兮》、《龙的传人》时,罗大佑在干什么?翻开历史资料我们知道:1977、1978年,罗大佑在医学院上学,写《闪亮的日子》为刘文正作情歌,沉吟于风花雪月。而侯德健已在真切地感悟生命中深深的悲悼。现在我们惯于将罗大佑视为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的人,惯于将《之乎者也》视为台湾流行音乐的第一张重量之作,惯于将台湾流行音乐的重量集于罗大佑一人,文化关怀、社会良心,抗议、批判、反省、思考,以为都是从罗大佑开始的。当我翻阅1993年台湾流行音乐界人士共同评选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时,深深地感到侯的存在已被人们完完全全地忘掉了。
比如说,人们都知道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而谁能知道侯德健也有一首名字一模一样的《未来的主人翁》;人们都知道罗大佑改编了王洛宾的《青春舞曲》,又有谁知道在侯德健那里还有一首改编得更惊人、气势上更磅礴的《青春舞曲》?
在用音乐思考的道路上,侯德健是第一个启程的人。之后我们看到了罗大佑,在他身上有侯德健孤独的、淡淡的影子。
侯德健虚与委蛇的历史,他辗转于两岸的反复,都使人对他的真诚深深地生疑,太容易把他看作一个首鼠两端的人、一个政治上的摇摆者、一个风派人物。但谁又了解他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呢?如果我们深入那些歌曲,离开那面太简单化太容易变形的政治哈哈镜,我们或许会依稀抚摸到那颗敏感执着又矛盾重重的心。侯德健是狂热的,梦想的,冲动的,不安的,是这一代虚幻的理想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热爱信念却又没有信念,坚守理想而理想的内部却空无一物。
第一次感受到《龙的传人续篇》,已是这首歌写成十一年之后,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当年,侯德健把它录制到大陆第一张作品集时没有注意到它,后来搜索着听了那么多的台湾流行乐代表作,还是没有注意到它。那天,也就是1993年春季, 偶尔在一个小店的柜台里发现尘灰满面的《新鞋子、旧鞋子》,想买回去忆忆旧,不料听后却像被狠狠砸了一砖头:一首无比壮美的歌,居然被自己埋没了整整一个青春──《龙的传人续篇》,应该是听过它的吧?只是那时的听歌人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听过后浑然无觉;再次听已是成年以后,才知道哪里才有真正的瑰宝。
侯德健创作这首歌的年代是1980-1982, 录制是1984,在台期间录没录过?不知道。歌者一开首便将自己置于一个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永远不可能终止也永远不可能正确选择的命运的关口:
嘿唉!昨天的风吹不动今天的树;嘿唉!今天的树晒不到明天的阳光。光阴总是拼命向前,谁也不能让青春转回头。你也不能,我也不能,哭也不能,笑也不能……
两支芦笙交织出忧患的、悲凉的沉思,沉思的人被笼罩在巨大的命运之下──哭也不能,笑也不能,他沉吟着,面对着那似乎不可能有丝毫改变的对每一个人都会是一模一样的结局,该怎么样呢?“虽然春天不能永恒,冬天绝对不是结论”──歌曲随即将主题曲由《何苦如此》转向《花开花谢》,侯德健改变了嗓音,从咏叹变为画外音,象一个置身世外的灵魂在地球的上空默默注视着人世间生生世世的轮回:
你看那太阳它日日夜夜,再看那花儿们岁岁年年,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我们在唱它到永永远远。
浮云悠悠突然收拢,紧接着接上了绚烂之极的急弓和快板,我们听到了人类辉煌的颂歌──男女声部热烈的轮唱──《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就唱这两句,不断反复不断丰厚乐声人声越汇越大直至无比壮阔。随着人声渐远一代人渐远,芦笙再次浮起,管弦和钢琴载着一支竹笛对《花开花谢》作幽幽的变奏,很多岁月就这么过去了。
人声再次响起已是多少年后?还是那个沉思者,还是那个独唱的男声,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整个人类在附和着他:两队男女在背景上衬出广阔的合唱,这一首歌叫《永永远远》:
天地之间,五千多年,花谢花儿开,放过五千遍。太阳下山,太阳上山,日日夜夜,黑白多少年。多少黑白夜,多少岁岁年,我们老祖先,经营到今天。不变的天,一样大地,天和地之间,我们永永远远。
不同于《龙的传人》的中国主题,《龙的传人续篇》虽然仍在关注这片土地,却远远超出了仅限于中国人的主旨。《龙的传人续篇》是人类命运的追索,是对生命生生绵延的赞歌,是一支远比《龙的传人》更宏伟、更深刻也更有价值的歌曲。也许它出现的太早,也许它曲式太复杂,也许它因为更开阔的视野反引不起中国人的共鸣,总之它被自始至终彻彻底底静静悄悄地埋没了。此后,1988年,在再次制作个人专辑时,侯德健翻玩了罗大佑的两首歌。对一个我唱我歌的艺术家来说,这是自我衰退的典型征兆,然而却让人从中看到侯罗两人在艺术上的亲近和缘分。就某一个传统而言,侯罗原本就是一体:侯德健是启蒙者,罗大佑是继承人,虽然后者的光芒在很多地方盖过了老师,其实却是历史的无情戏法使然。事实上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侯德健始终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地位:他的人生哲学(不只限于对政治一类社会问题的思索),他在中国音乐运用上的雄辩和彻底(很少照搬西式民谣或摇滚的语汇),他的我行我素和独来独往(几乎不讨好哪类听众也从来没有进入过商业),不仅为罗大佑所不及,也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位听者的想象。相对于罗大佑一不小心就露出来的急切的文化功利心,可以给侯德健四个字:真诚独在。
工业化时代的诗与歌 豆瓣
7.8 (18 个评分)
张广天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0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在新纪元来临之际,我们谨以此集献给切·格瓦拉和一切劳动人民的英雄。切·格瓦拉是当代世界杰出的解放战士,他曾经是古巴革命政权的缔造者,后来又去玻利维亚丛林打游击,最终英勇牺牲,时年39岁。
格瓦拉之于美帝国主义,令人想起二千年以前的耶稣基督之于罗马帝国。这个飘扬着星条旗的新罗马帝国,它的铁蹄所到之处,被践踏的正义和弱小的声音,正在越过傲慢与偏见的日落黄昏的余晖,呼唤着未来的新人新天地的出现,而格瓦拉正是追求者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以下的这些歌曲不同于舞榭歌台的欢娱,也不同于时尚风流的矫情,它们发自这个工业化时代底层劳动者的心灵,是当代的民间音乐。然而,假如我们希望从这些歌声里玩味所谓原生态的里巷村野的自然,或者想要欣赏被压迫者的呻吟和血泪,那么,我们注定是要失望而去的,因为,革命的音乐早已经脱离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樊笼,在今天正以自觉改造的面貌登上人民的舞台。
我们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达成如下共识:人民的美学,是创造和智慧的美学,它根本上与低级趣味的模仿和耍弄小聪明的投机取巧相对立;在音乐上,它表现为质朴、流畅和根深蒂固,绝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糜吟烂唱和音色崇拜;它排斥生理和感官的愉悦,反对声色的效果,却着重于意义;一切压迫时代认为是音乐的东西,也许从我们这里已经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我们一致认为,人民的音乐,高尚而不高雅,通俗而不庸俗。
最后,向一切支持我们事业的工农兵和他们值得骄傲的子弟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向沈关木先生、韩德强先生和萧喜东先生等朋友致谢。
格瓦拉之于美帝国主义,令人想起二千年以前的耶稣基督之于罗马帝国。这个飘扬着星条旗的新罗马帝国,它的铁蹄所到之处,被践踏的正义和弱小的声音,正在越过傲慢与偏见的日落黄昏的余晖,呼唤着未来的新人新天地的出现,而格瓦拉正是追求者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以下的这些歌曲不同于舞榭歌台的欢娱,也不同于时尚风流的矫情,它们发自这个工业化时代底层劳动者的心灵,是当代的民间音乐。然而,假如我们希望从这些歌声里玩味所谓原生态的里巷村野的自然,或者想要欣赏被压迫者的呻吟和血泪,那么,我们注定是要失望而去的,因为,革命的音乐早已经脱离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樊笼,在今天正以自觉改造的面貌登上人民的舞台。
我们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达成如下共识:人民的美学,是创造和智慧的美学,它根本上与低级趣味的模仿和耍弄小聪明的投机取巧相对立;在音乐上,它表现为质朴、流畅和根深蒂固,绝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糜吟烂唱和音色崇拜;它排斥生理和感官的愉悦,反对声色的效果,却着重于意义;一切压迫时代认为是音乐的东西,也许从我们这里已经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我们一致认为,人民的音乐,高尚而不高雅,通俗而不庸俗。
最后,向一切支持我们事业的工农兵和他们值得骄傲的子弟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向沈关木先生、韩德强先生和萧喜东先生等朋友致谢。
半梦 豆瓣
金得哲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KIIGO
=[半梦]的源来
这几年大陆有不少唱片出来,也有不少歌手推出,但音乐类型我觉得还是比较贫乏,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反映音乐本身方面,比较欠缺。现在我们制作的这张《半梦——梦幻田园》,就比较强调音乐性。另外在制作的时候大家也考虑过,这张唱片到底是给什么人听?我们当时有个想法就是给三份之一听音乐的人听,这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听的东西。我们非常清楚这点,是给那些想找音乐,想找到共鸣,想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找到心灵感受的人听,是为有这种欣赏境界和有这种消费欲望的人制作的。
=和金德哲的合作
现在他在美国上学了,我就要讲个故事了,93年我回北京的时候,碰到了这个专辑主要的一位作者,就是填词人范波,他送给我一个小样,我听了一下,觉得很好。当时这个还很粗糙的小样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就是它的音乐性,歌手本身有一种特别强的,用自己的心去表达他所理解的事物的欲望,和别的歌手不同。当时国内有点受港台的影响,各类公司都拼命地找歌手签约,很多年青的作曲写完曲后就等着卖,以卖歌和同唱片公司签约为荣。但金得哲和范波这两个人在合作上没这种前提,纯粹是为了音乐本身,这些歌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态,有种兴趣在里面,所以音乐出来就比较感人,比较真实。这些是首先感动我的
=关于[半梦]的评论
刚开始我自己的具体坐标也不是那么鲜明,后来我发现还有一种在以前我们的制作里没有的东西,除了新音乐成份,还有一些“新民歌”的味道。
"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校园感觉是免不了,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刚毕业,一个到美国去留学了,一个在北京搞自己的工作。
我的思路比较明确的时候,是在制作之前的半年,半年时间用来跟我们的主要编曲人侯牧人尽量合作,跟他讲,我们希望把新民歌的成份和New Age的成分结合起来。听起来是不是流行歌呢?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应该有流行成分,让人家很容易接受,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的气息,这就很自然地找到合适的位置了。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一个方针,一定要使音乐有血有肉,音乐就是音乐,不能渗进社会上那些商业的东西。另外就是大家在制作上目标比较明确,沟通非常重要,不光是跟编曲人的沟通,跟歌手的沟通,跟作者的沟通,还有跟录音师的沟通,还有跟演奏家、乐手们的沟通。
这十几首歌里面,我还是比较喜欢“在那遥远的地方”,另外还有“Julia ”,当然见仁见智,觉得它流行成份多一点,或者民歌成份多一点,或者校园成份多一点都没关系,但它是比较活泼,比较有味道的乐曲。在处理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手脚,比较讲究音响动态,很有意思,另外因为侯牧人前几年是搞摇滚乐的,他把一些摇滚的因素掺进去了,很有力量。
我在做的时候就跟侯牧人讲,“在那遥远的地方”要做两个版,一个是纯粹的器乐版,用中国的特有乐器,当时定的乐器就是埙,另一个是演唱版。我太有一个愿望,想让中国音乐以自己的光彩走到现代录音技术里来。录民乐不是我的擅长,但我对埙的感觉是有的,我希望能让这种近乎古董的乐器融入流行音乐里,同时又是以人们能接受的形式,不只是中国能接受的形式,变成东方音乐元素吧,融入到世界音乐中去。所以这个专辑就是以东方音乐元素为主,尽量用现代的手段,找到一种世界语汇,所以不光是大陆发行。
演唱:金得哲/伴唱:黑鸭子/打击乐:刘效松
制作人:陈哲/编曲:侯牧人、曹钧、张卫宁
录音时间:1995年8月
录音地点:中国唱片社北京石碑录音棚
这几年大陆有不少唱片出来,也有不少歌手推出,但音乐类型我觉得还是比较贫乏,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反映音乐本身方面,比较欠缺。现在我们制作的这张《半梦——梦幻田园》,就比较强调音乐性。另外在制作的时候大家也考虑过,这张唱片到底是给什么人听?我们当时有个想法就是给三份之一听音乐的人听,这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听的东西。我们非常清楚这点,是给那些想找音乐,想找到共鸣,想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找到心灵感受的人听,是为有这种欣赏境界和有这种消费欲望的人制作的。
=和金德哲的合作
现在他在美国上学了,我就要讲个故事了,93年我回北京的时候,碰到了这个专辑主要的一位作者,就是填词人范波,他送给我一个小样,我听了一下,觉得很好。当时这个还很粗糙的小样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就是它的音乐性,歌手本身有一种特别强的,用自己的心去表达他所理解的事物的欲望,和别的歌手不同。当时国内有点受港台的影响,各类公司都拼命地找歌手签约,很多年青的作曲写完曲后就等着卖,以卖歌和同唱片公司签约为荣。但金得哲和范波这两个人在合作上没这种前提,纯粹是为了音乐本身,这些歌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态,有种兴趣在里面,所以音乐出来就比较感人,比较真实。这些是首先感动我的
=关于[半梦]的评论
刚开始我自己的具体坐标也不是那么鲜明,后来我发现还有一种在以前我们的制作里没有的东西,除了新音乐成份,还有一些“新民歌”的味道。
"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校园感觉是免不了,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刚毕业,一个到美国去留学了,一个在北京搞自己的工作。
我的思路比较明确的时候,是在制作之前的半年,半年时间用来跟我们的主要编曲人侯牧人尽量合作,跟他讲,我们希望把新民歌的成份和New Age的成分结合起来。听起来是不是流行歌呢?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应该有流行成分,让人家很容易接受,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的气息,这就很自然地找到合适的位置了。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一个方针,一定要使音乐有血有肉,音乐就是音乐,不能渗进社会上那些商业的东西。另外就是大家在制作上目标比较明确,沟通非常重要,不光是跟编曲人的沟通,跟歌手的沟通,跟作者的沟通,还有跟录音师的沟通,还有跟演奏家、乐手们的沟通。
这十几首歌里面,我还是比较喜欢“在那遥远的地方”,另外还有“Julia ”,当然见仁见智,觉得它流行成份多一点,或者民歌成份多一点,或者校园成份多一点都没关系,但它是比较活泼,比较有味道的乐曲。在处理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手脚,比较讲究音响动态,很有意思,另外因为侯牧人前几年是搞摇滚乐的,他把一些摇滚的因素掺进去了,很有力量。
我在做的时候就跟侯牧人讲,“在那遥远的地方”要做两个版,一个是纯粹的器乐版,用中国的特有乐器,当时定的乐器就是埙,另一个是演唱版。我太有一个愿望,想让中国音乐以自己的光彩走到现代录音技术里来。录民乐不是我的擅长,但我对埙的感觉是有的,我希望能让这种近乎古董的乐器融入流行音乐里,同时又是以人们能接受的形式,不只是中国能接受的形式,变成东方音乐元素吧,融入到世界音乐中去。所以这个专辑就是以东方音乐元素为主,尽量用现代的手段,找到一种世界语汇,所以不光是大陆发行。
演唱:金得哲/伴唱:黑鸭子/打击乐:刘效松
制作人:陈哲/编曲:侯牧人、曹钧、张卫宁
录音时间:1995年8月
录音地点:中国唱片社北京石碑录音棚
我的世界 豆瓣
白羽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0年9月1日
出版发行:
拉拉索唱片
上海民谣代表人物、前著名GRUNGE乐队“小民是个机器人”主唱白羽继首张乐队同名专辑 《小民是个机器人》之后,签约广州独立厂牌拉拉索唱片并带来了他的全新力作——首张个人民谣专辑《我的世界》。专辑共收录11首原创作品及1首翻唱作品。
后“小民是个机器人”时期,白羽的音乐表达越发靠近内敛和深邃,一方面向着民谣的根追溯而上,另一方面不忘表达城市人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张具有浓郁的哲理思考,又流淌着社会人文关怀的唱片。是白羽在摇滚路上的朴素的延续,也是他羽化蜕变后的展翅。他试图向人们表明,当你执迷于某种状态想改变某些事情却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也许你的内心可以去寻求和发现另一种方式来建立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把它的外延不断延伸扩展。
白羽坦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新的音乐形式,不是一味去怒骂讽刺,而是直接推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用以来反抗日渐衰败的社会风气,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价值观,也希望通过我的音乐努力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以及思考的快乐,以及对社会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和重塑……”
阔别四年之后,他与过去的自己相遇。你和他的世界相遇。
后“小民是个机器人”时期,白羽的音乐表达越发靠近内敛和深邃,一方面向着民谣的根追溯而上,另一方面不忘表达城市人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张具有浓郁的哲理思考,又流淌着社会人文关怀的唱片。是白羽在摇滚路上的朴素的延续,也是他羽化蜕变后的展翅。他试图向人们表明,当你执迷于某种状态想改变某些事情却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也许你的内心可以去寻求和发现另一种方式来建立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把它的外延不断延伸扩展。
白羽坦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新的音乐形式,不是一味去怒骂讽刺,而是直接推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用以来反抗日渐衰败的社会风气,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价值观,也希望通过我的音乐努力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以及思考的快乐,以及对社会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和重塑……”
阔别四年之后,他与过去的自己相遇。你和他的世界相遇。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豆瓣
张恒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凄婉的故事。
一个美丽、聪明的小姑娘,对音乐天生有一种迷恋。
她的音乐老师为了培养这个孩子,就为她在每个周日单独授课。很长时间内这已经为一个定式,每个周日的那个时间,
老师都可以听到那个甜美的声音:老师,开门。突然有一天,老师在这个时候,没有听到这个熟悉的敲门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姑娘一直没有出现。老师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他急忙下楼去。正好听到几个人在谈论什么车祸的事情,说是一个小姑娘出事了。老师发疯似的按照小姑娘经常走的路线跑去。
远远的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个车祸现场,老师分开人群,只见一个他熟悉的红色的书包和一滩揪心的血迹……
一个美丽、聪明的小姑娘,对音乐天生有一种迷恋。
她的音乐老师为了培养这个孩子,就为她在每个周日单独授课。很长时间内这已经为一个定式,每个周日的那个时间,
老师都可以听到那个甜美的声音:老师,开门。突然有一天,老师在这个时候,没有听到这个熟悉的敲门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姑娘一直没有出现。老师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他急忙下楼去。正好听到几个人在谈论什么车祸的事情,说是一个小姑娘出事了。老师发疯似的按照小姑娘经常走的路线跑去。
远远的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个车祸现场,老师分开人群,只见一个他熟悉的红色的书包和一滩揪心的血迹……
童孔 豆瓣
8.0 (5 个评分)
童孔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飞碟
童孔的出名和5,6年前琼瑶的连续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时候他和苏芮合唱的'有一种醉',以及和张雨生合唱的'两个永恒'传唱大江南北,这两手歌,加上'水云间'的主题歌,是我对童孔唯一的了解.
大概一年多以前,在锦色华年里面重新提起童孔,没有想到却意外得到了水心JJ的这盘童孔的专辑'童孔'.俺真是幸福死了.这几天重新再听童孔,才发现这是我所真正喜欢的为数不多的CD之一.
可能是听歌听的太多,我已经不能再像柠檬宝宝那样欣赏死亡或者黑色金属了.对后摇滚更是反感.另类摇滚曾经是我的最爱.而现在一听到Dream-Pop就起鸡皮疙瘩.Cocteau Twins的东西只能把我催眠.反之,对那些返朴归真的音乐情有独钟.我听不出来童孔算不算这一类.不过他的像叙事诗一般的歌曲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张专辑由几个超重量级的音乐人共同制作,注定了是一个杰作.其中陈复明是制作人,并且写了'两个永恒',' 水云间'这两个朗朗上口的电视插曲.梁弘志则写了那个非常heartbreaking的'痛啊'.而李子桓则写了另一手我最喜欢的'我可以'.熊天益的'冬雪'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品,可爱极了.童孔自己的'爹'和'有一种醉'都是精品.整个专辑10手歌曲,如果去掉最后的一或两手就几乎成为一张完美的唱?
大概一年多以前,在锦色华年里面重新提起童孔,没有想到却意外得到了水心JJ的这盘童孔的专辑'童孔'.俺真是幸福死了.这几天重新再听童孔,才发现这是我所真正喜欢的为数不多的CD之一.
可能是听歌听的太多,我已经不能再像柠檬宝宝那样欣赏死亡或者黑色金属了.对后摇滚更是反感.另类摇滚曾经是我的最爱.而现在一听到Dream-Pop就起鸡皮疙瘩.Cocteau Twins的东西只能把我催眠.反之,对那些返朴归真的音乐情有独钟.我听不出来童孔算不算这一类.不过他的像叙事诗一般的歌曲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张专辑由几个超重量级的音乐人共同制作,注定了是一个杰作.其中陈复明是制作人,并且写了'两个永恒',' 水云间'这两个朗朗上口的电视插曲.梁弘志则写了那个非常heartbreaking的'痛啊'.而李子桓则写了另一手我最喜欢的'我可以'.熊天益的'冬雪'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品,可爱极了.童孔自己的'爹'和'有一种醉'都是精品.整个专辑10手歌曲,如果去掉最后的一或两手就几乎成为一张完美的唱?
我爱南京 豆瓣 Eggplant.place Spotify
8.7 (219 个评分)
李志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16日
出版发行:
2009 李志
/
2009 李志
第一部分:唱片的情况
1, 唱片由三张CD组成。第一张的九首歌曲是李志先生近五年内所写,包括《苍井空》、《家乡》、《爱》、《天空之城》等之前演出过而无录音版本的歌曲。这张CD在LHS录音棚完成录音,混音和母带将由老哥完成。除了李志乐队的成员之外,参与的乐手和歌手还有:张蔚、张玮玮、老狼、万晓利、江建民、武洪、贾轶楠、李游……等等,他们涵盖各个领域,唯一相同点是全部为男性。
2, 第二张是翻唱。李志先生在他喜爱的众多歌曲中挑选了不大可能涉及版权纠纷的七首中外歌曲。比如,俄罗斯歌曲《冬妮娅》、著名的张玮玮先生的《米店》、著名的黄秋生歌曲《美丽的梭罗河》等。所有曲目以木吉他架构,曲风基本上和民谣或者不插电类似,但和夕阳、晚霞、爱如少年无关。
这张CD李志先生邀请了众多南京音乐爱好者参与编曲和录音,其中有我们的老朋友,著名的殷志刚老师,以及李先生的大学好友刘轶伦先生,吴鑫鹏先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吴胖子)。他们鲜明的音乐理念将产生与以往不同的翻唱感受。录音师、混音师和制作人是著名的苏洱乐器掌门人吉松浩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李先生的侄子和外甥在百忙之中放弃游戏机和麦当劳来南京饶有兴致的合唱了他们全家都喜欢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 第三张是数据盘。里面肯定有两张CD的全部歌曲的wav格式和mp3格式。不一定有一些录音照片、视频和文字。提供数字版的原因在于:便于传播也好,下载也好,自己收听也好,反正大家会转成数字格式。不如帮你们高级的转好算了,免得到时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数字版本扰人眼目。
4, 唱片设计由李志先生的好朋友,《YOHO潮流志》的艺术总监翁明先生完成。他是我们所欣赏的为数不多的设计师。
5, 李志乐队的成员如下:
主唱:李志
吉他:王春、吉松浩
贝斯:张雯
键盘:胡欣
鼓:余赣宁
第二部分:和以前的不同
1, 李志先生音乐上最好的朋友刘威先生终于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2, 它的售价终于飞的更高了,达到了120元人民币!
3, 它终于不再用MIDI做鼓了!终于没有几百块钱的乐器出现了!终于有了著名的pro tools和U87了!
4, 它不是诅咒先生倡导的高保真和高保真他爹,也没有海豚音和R&B。但是,除了音乐本身之外的所有部分,它达到了“唱片”的要求,终于不再是Demo了!
5, 它有版号了,终于不是非法出版物了!
1, 唱片由三张CD组成。第一张的九首歌曲是李志先生近五年内所写,包括《苍井空》、《家乡》、《爱》、《天空之城》等之前演出过而无录音版本的歌曲。这张CD在LHS录音棚完成录音,混音和母带将由老哥完成。除了李志乐队的成员之外,参与的乐手和歌手还有:张蔚、张玮玮、老狼、万晓利、江建民、武洪、贾轶楠、李游……等等,他们涵盖各个领域,唯一相同点是全部为男性。
2, 第二张是翻唱。李志先生在他喜爱的众多歌曲中挑选了不大可能涉及版权纠纷的七首中外歌曲。比如,俄罗斯歌曲《冬妮娅》、著名的张玮玮先生的《米店》、著名的黄秋生歌曲《美丽的梭罗河》等。所有曲目以木吉他架构,曲风基本上和民谣或者不插电类似,但和夕阳、晚霞、爱如少年无关。
这张CD李志先生邀请了众多南京音乐爱好者参与编曲和录音,其中有我们的老朋友,著名的殷志刚老师,以及李先生的大学好友刘轶伦先生,吴鑫鹏先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吴胖子)。他们鲜明的音乐理念将产生与以往不同的翻唱感受。录音师、混音师和制作人是著名的苏洱乐器掌门人吉松浩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李先生的侄子和外甥在百忙之中放弃游戏机和麦当劳来南京饶有兴致的合唱了他们全家都喜欢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 第三张是数据盘。里面肯定有两张CD的全部歌曲的wav格式和mp3格式。不一定有一些录音照片、视频和文字。提供数字版的原因在于:便于传播也好,下载也好,自己收听也好,反正大家会转成数字格式。不如帮你们高级的转好算了,免得到时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数字版本扰人眼目。
4, 唱片设计由李志先生的好朋友,《YOHO潮流志》的艺术总监翁明先生完成。他是我们所欣赏的为数不多的设计师。
5, 李志乐队的成员如下:
主唱:李志
吉他:王春、吉松浩
贝斯:张雯
键盘:胡欣
鼓:余赣宁
第二部分:和以前的不同
1, 李志先生音乐上最好的朋友刘威先生终于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2, 它的售价终于飞的更高了,达到了120元人民币!
3, 它终于不再用MIDI做鼓了!终于没有几百块钱的乐器出现了!终于有了著名的pro tools和U87了!
4, 它不是诅咒先生倡导的高保真和高保真他爹,也没有海豚音和R&B。但是,除了音乐本身之外的所有部分,它达到了“唱片”的要求,终于不再是Demo了!
5, 它有版号了,终于不是非法出版物了!
鸿雁 豆瓣
额尔古纳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飞旗音乐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在这张新专集里,他们继续保持了原先大量蒙古音乐元素结合流行乐的特色,同时又加入了更多的古典和一些金属等音乐元素,使音乐更加丰富。在新专辑里,他们用清澈嗓音和精巧微妙的配器演绎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身边的情感故事。他们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寻找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对接点,用悠扬的音乐去承载我们在霓虹闪烁、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所忽略的情感生活:温暖而清澈的童年、少年时代的豪言壮语、广阔无边的草原、在城市扩张中倒下的老榆树。
那些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人和往事,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样抬头可见却被忽略多年,几位蒙古族孩子将它们拾起,写成了歌。额尔古纳乐队的音乐或许提醒了我们,我们关注了太多高而遥远的事物,却忽略了身边和脚下的有血有肉的情感生活。他们用充满灵性与情感的音乐,让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霓虹森林,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的心中,换取片刻的温暖、会心的一笑。
额尔古纳乐队经过一次次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嫁接了民歌与流行音乐。通过坦诚和热烈的表达,让人性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张专集,他们将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流行乐坛里展现给我们一道最独特的风景。额尔古纳乐队的《鸿雁》将是今冬最温暖的音乐作品。
那些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人和往事,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样抬头可见却被忽略多年,几位蒙古族孩子将它们拾起,写成了歌。额尔古纳乐队的音乐或许提醒了我们,我们关注了太多高而遥远的事物,却忽略了身边和脚下的有血有肉的情感生活。他们用充满灵性与情感的音乐,让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霓虹森林,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的心中,换取片刻的温暖、会心的一笑。
额尔古纳乐队经过一次次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嫁接了民歌与流行音乐。通过坦诚和热烈的表达,让人性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张专集,他们将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流行乐坛里展现给我们一道最独特的风景。额尔古纳乐队的《鸿雁》将是今冬最温暖的音乐作品。
民歌 豆瓣
杨弦
出版发行:
不详
杨弦——『民歌之父』。
1975年六月,台大学生杨弦、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一场创作歌谣演唱会,发表以诗人余光中的数首诗作如《乡愁四韵》等所谱曲的作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应,点燃了中国现代民歌的火把,刺激许多的创作者加入到民歌创作,中文流行乐坛也因此遭受莫大的冲击而开始自觉,淘汰了以往滥情、夸张且充满商业气息的曲风,广泛地接纳了这种清新脱俗、诚挚自然的风格,由于响应的歌手越来越多,遂成主流,时间长达十余年,至今仍余音袅袅。
这是经重新企划出版的一张CD,收录了杨弦十二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曲的曲式与配乐纯朴而直接,情感却丰富、浑厚,可以听出现代民歌在发展初期,年轻的拓荒者那种单纯、执着的热情,词意亦较丰富多样,展现了民歌自由自在,吟咏题材随手可得的精神与面貌。
诗人余光中说:“青年作曲家杨弦,在看我的诗时,却听到了音乐……”
1975年六月,台大学生杨弦、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一场创作歌谣演唱会,发表以诗人余光中的数首诗作如《乡愁四韵》等所谱曲的作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应,点燃了中国现代民歌的火把,刺激许多的创作者加入到民歌创作,中文流行乐坛也因此遭受莫大的冲击而开始自觉,淘汰了以往滥情、夸张且充满商业气息的曲风,广泛地接纳了这种清新脱俗、诚挚自然的风格,由于响应的歌手越来越多,遂成主流,时间长达十余年,至今仍余音袅袅。
这是经重新企划出版的一张CD,收录了杨弦十二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曲的曲式与配乐纯朴而直接,情感却丰富、浑厚,可以听出现代民歌在发展初期,年轻的拓荒者那种单纯、执着的热情,词意亦较丰富多样,展现了民歌自由自在,吟咏题材随手可得的精神与面貌。
诗人余光中说:“青年作曲家杨弦,在看我的诗时,却听到了音乐……”
如果我是一个歌手 豆瓣
朱光宇
发布日期 2009年8月1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这张专辑是我个人心声的观察和记录、思考与表达,源于日记、源于要有为。
整张专辑的歌曲伴奏精简到只有一把吉他。录制过程也是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一气呵成。
专辑的封面和CD的贴面也是我自己设计的。今天在丽江,我想,封面的色彩太厚重了,应该清淡一些,再清淡一些才好。(刚开始构思时候,我想用油画效果,有个外国朋友建议用水墨效果,我想她是对的。要重新再做的话,我会改过)
不过里面CD的贴面比较清淡、简单,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一起用在外封面就好了。
感谢:小河(录音制作),崔忠鹏(出版发行)以及很多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大小朋友们。
整张专辑的歌曲伴奏精简到只有一把吉他。录制过程也是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一气呵成。
专辑的封面和CD的贴面也是我自己设计的。今天在丽江,我想,封面的色彩太厚重了,应该清淡一些,再清淡一些才好。(刚开始构思时候,我想用油画效果,有个外国朋友建议用水墨效果,我想她是对的。要重新再做的话,我会改过)
不过里面CD的贴面比较清淡、简单,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一起用在外封面就好了。
感谢:小河(录音制作),崔忠鹏(出版发行)以及很多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大小朋友们。
春秋 豆瓣
7.4 (20 个评分)
春秋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6年2月24日
出版发行:
RHC Records
春秋乐队
成立于2000年。风格以重金属为基准,融入中国民族音乐。
春秋音乐丰满大气,在力量、内容、音乐美感上结合的很到位,具有游牧民族的高亢洒脱,也有东方部落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神秘,在中国音乐圈内独树一帜,精密特别的和声编制是春秋特色之一,春秋一直以来坚持发掘中国民族音乐,力图把重金属音乐和民族完美结合。
春天是生的季节,秋天主刑杀之气。
乐队介绍
主唱杨猛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吉他郭怡广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吉它寇征宇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贝司李波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鼓刁磊2003年加入春秋乐队
键盘李猛2005年加入春秋
春秋乐队组队至今有上百场现场演出的经历,在现场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2002年参加了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2004年朝阳音乐节和2004年MIDI音乐节。
一些国内外媒体也对春秋乐队做过采访报--旅游卫视、湖南卫视,Channel[V],凤凰卫视,重型音乐杂志时代周刊(TimeMagazine),亚特兰大日报(AtlantaJournalConstitution),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美国加州太平洋时代(PacificTime),发现频道(DiscoverChannel),亚洲周刊(AsiaWeek)等。
2005年签约国际联合唱片,2006年2月24日发行首张同名专辑《春秋》。
成立于2000年。风格以重金属为基准,融入中国民族音乐。
春秋音乐丰满大气,在力量、内容、音乐美感上结合的很到位,具有游牧民族的高亢洒脱,也有东方部落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神秘,在中国音乐圈内独树一帜,精密特别的和声编制是春秋特色之一,春秋一直以来坚持发掘中国民族音乐,力图把重金属音乐和民族完美结合。
春天是生的季节,秋天主刑杀之气。
乐队介绍
主唱杨猛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吉他郭怡广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吉它寇征宇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贝司李波2000年参与组建春秋乐队
鼓刁磊2003年加入春秋乐队
键盘李猛2005年加入春秋
春秋乐队组队至今有上百场现场演出的经历,在现场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2002年参加了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2004年朝阳音乐节和2004年MIDI音乐节。
一些国内外媒体也对春秋乐队做过采访报--旅游卫视、湖南卫视,Channel[V],凤凰卫视,重型音乐杂志时代周刊(TimeMagazine),亚特兰大日报(AtlantaJournalConstitution),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美国加州太平洋时代(PacificTime),发现频道(DiscoverChannel),亚洲周刊(AsiaWeek)等。
2005年签约国际联合唱片,2006年2月24日发行首张同名专辑《春秋》。
是否这就能消除掉距离 豆瓣
吴卓玲
发布日期 2009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树音乐
在完成与上海乐手苏勇的实验性合作计划A-Z首张唱片之后,女创作人吴卓玲即已将精力放在个人作品上,将于最近由她个人独立发行的六曲EP《是否这就能消除掉距离》既是其中成果之一,在随之的一次南方巡演后,吴卓玲还将很快带来首张个人全长。
由独立音地拿到的试听曲目判断,新EP较之此前的《A-Z》有了更多个人旨趣的流露,例如由“星期三旅行”时期一脉传承下来的碎拍印迹,和在“A-Z”之中即已引起爱好者注意的散文体歌词。贯穿曲目的内核,则是吴卓玲在单飞之后的生活历练中所体味到的平静和淡然。或许由此可以判断,除了易听上耳,吴卓玲正在努力通过这张EP将个人创作归结到一个可以遵循的轨迹上。
由独立音地拿到的试听曲目判断,新EP较之此前的《A-Z》有了更多个人旨趣的流露,例如由“星期三旅行”时期一脉传承下来的碎拍印迹,和在“A-Z”之中即已引起爱好者注意的散文体歌词。贯穿曲目的内核,则是吴卓玲在单飞之后的生活历练中所体味到的平静和淡然。或许由此可以判断,除了易听上耳,吴卓玲正在努力通过这张EP将个人创作归结到一个可以遵循的轨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