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急迫与忍耐 豆瓣
L'urgence et la patience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曾晓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急迫与忍耐》由数篇风趣幽默的随笔组成,作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步入文学创作之路的历程、部分作家及其作品对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启蒙、影响和帮助、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悟,以及自己与文学界、出版界人士的交往轶事。
玛丽的真相 豆瓣
La vérité sur Marie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李建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我”深深地爱着玛丽。可是,玛丽在东京邂逅了艺术品收藏家、赛马爱好者让-克里斯托夫后,却喜欢上了这个殷勤体贴而又彬彬有礼的绅士,离开了“我”。不久,让-克里斯托夫在一个炎热的夜晚意外死亡。在那个酷热难耐、雷雨交加的夜晚,玛丽和让-克里斯托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爱的到底是让-克里斯托夫还是“我”? 发生在赛马查伊尔身上的灾难究竟意味着什么?厄尔巴岛的一场大火,能否消除存在于“我”和玛丽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距离?在这本受“新小说”理论影响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心理和感官等细节的详尽描写,展现了“缺失美”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正如作者所说:“小说中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缺失美。”
齐达内的忧郁 豆瓣
La mélancolie de Zidane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宫林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2006年世界杯决赛,让-菲利普•图森身在现场。法国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一幕,通过电视转播,一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作者在现场未曾看到这一幕,媒体告诉我们的是真实还是虚假?作者用十分简短的篇幅将齐达内从球星转变为文学人物,用虚构讲述另外一种真实——因为齐达内就是“我”。
照相机 豆瓣
L'appareil photo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孙良方 / 夏家珍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六七年前,“我”想拍一张照片,唯一一张照片,一张肖像照,照片上没有“我”自己,也没有任何人,没有背景而且几乎没有光线,一张完整而赤裸的照片,照片上只有一种在场。但是“我”没有成功,于是“我”从此不再拍照。用作者本人的说法,他在书里没有处理任何主题,只有一些不经意的转换,瞳孔的细微变化,如头脑中的一条的河流,在夜晚明亮的月光之下低语。
逃跑 豆瓣
Faire l'amour & Fuir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包括《做爱》和《逃跑》。
《做爱》:这是一对恋人分手的故事。“我”和玛丽来到东京,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导致关系破裂。二人在东京最后一次做爱,可是,这是第几次“最后一次做爱”呢?这是“我”和玛丽分分合合故事中的一章,这个故事似乎永无完结,蔓延在淡淡的忧伤之中。
《逃跑》:“我”只身来到上海,受玛丽之托与一个叫张向之的中国人见面,由此认识了一位叫李琪的中国女性并与之发生了暧昧关系。“我”跟随张、李二人从上海前往北京,一路上被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中,似乎有一场阴谋或危险一路跟随,而“我”无法得知真相。终于,在北京,张向之在接到一个电话后,用摩托车带着其他二人在大街小巷中一路逃亡。“我”自始至终如同一个局外人,盲目地一边逃避一边追随着“命运”。
迟疑 豆瓣
La réticence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姜小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作者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件人生中的小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件事也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我”带着儿子在一个小乡村度假,打算去见一些朋友,然而某件事的发生干扰了“我”的计划,让“我”产生了神秘的迟疑。不仅因为朋友并不在家,还因为“我”看到一只黑猫溺死在河里……
自画像(在国外) 豆瓣
Autoportrait (À l'étranger)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曾晓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作者用“自我虚构”的文字为自己画了一张在国外度假时的“自画像”。琐碎的事物里透露出“我”对于旅行的一贯焦虑——“我”(包括作者本人),总是对出门旅行充满着担忧,似乎旅行总是与死亡或性联系在一起。
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豆瓣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朱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新增17篇小说
脑洞大开、文字游戏、虚构的乐趣
...................
※内容简介※
这里有一个用10根面条做手指、曲别针连接肢体的患病姑娘......《我可怜的女朋友》
这里有偷金鱼的女贼与头顶茄子皮的侦探的爱情故事......《诗人与侦探》
这里有朝生暮死、命如蜉蝣的男人和女人,相视一笑是最大的奢侈和浪漫......《马尔特兰湖畔的男女》
这里有从地 里长出来的耄耋老人, 逐渐长成壮年、少年、儿童、婴儿,最终经由女人的子宫重新变为种子......《轮回》
这里有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甚至是浩瀚星空的万能溶剂......《万能溶剂》
这里有致力于研究睡眠艺术的专家......《睡觉大师》
这里有起初是女孩,30岁后变成男人,在阴暗的小酒馆里追忆粉红色少女时代的胡须大汉......《两性图式》
...................
翻开这本书,仿佛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来到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字世界,这里的符号似是而非,能指游离于所指,常识让位于脑洞。
这个角色代表什么?这个情节在影射什么?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你习惯于“阅读全文并总结中心思想”,这一切将会使你陷入思维混乱。你试图在看似杂乱拼凑实质精心构筑的话语迷宫中找到通向“意义”的出口,最终徒劳无功。于是你发现,你才是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迷恋神秘主义、白日梦、反现实,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享受文字游戏和脑力锻炼,这就是你在寻找的那本书。
“你只能经历这些小说,而别想理解它们。”
...............
※推荐语※
◎ 朱岳的小说和博尔赫斯的东西确实有相似之处——短小、内容远离现实世界、充满想象力、有趣、带有学者气质。
——比目鱼
◎ 这是一类属于智慧的小说,精细,反抒情,猜谜语,文字游戏。它也许不是那么流行,但在它的爱好者心中具有无上的地位。
——NullPointer
◎ (1) 有浓重模仿痕迹的原创性。 (2) 发明家式的、哲学式的想象力。 (3) 虚构的乐趣。
——btr
午夜之子 豆瓣 Goodreads
Midnight's Children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刘凯芳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 9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阿拉伯的萨桑王国,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每天夜里给国王山努亚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在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流传了差不多一千零一年后(也许实际年头比一千零一长很多),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在身体一天一天干裂、生命即将告终的境况下,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一个和“一千零一”有关的故事。他说:“有这么多的故事要讲,太多了,这么多的生命、事件、奇迹、地方、谣传交织在一起,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和尘世间常见的东西紧密地混杂在一起!”不过他必须加紧工作,要比山鲁佐德快。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富家少年阿达姆阿齐兹,有个硕大的鼻子,他的朋友说:“你简直可以把你这个鼻子架在水上过河了。”这个长着大鼻子的医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伴随着故事的始终。他的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也有一个大鼻子;这个也有大鼻子的外孙子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他的故事,是关于一千零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千零一个孩子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午夜前后。这一千零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具有某种魔力,有的相貌平平却能让人不顾一切爱上自己,有的天生就具有泰戈尔一样的诗才,有的漂亮得真能亮瞎别人的眼,有的能在水中随意变性,有的能够从地球上任何可以反射的表面自如进出,有的能随意使身体变大或者缩小,有的说话能对别人造成肉体的伤害,有的能吃金属……这些午夜出生的孩子,由大鼻子娃娃萨里姆组织,在他的大脑里进行过一次次的午夜聚会……这些带着魔力的午夜之子,“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历史播下的种子”,伴随着新生的国家,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走向了毁灭。
诞生在午夜整点、魔力最强大的大鼻子萨里姆见证了这一悲剧。故事的结尾,身体面临分崩离析的大鼻子萨里姆,幽幽说道:“是的,他们会把我踩在脚底下,人群走过去,一个两个三个,一起有四亿五百零六个人,把我踩成了无声无息的尘埃,就像时候一到,他们也会踩在我的儿子(其实不是我生的)、以及我儿子的儿子(其实不是他生的)、还有我孙子的儿子(其实也不是他生的)身上,直到第一千零一代,直到一千零一个午夜给予他们可怕的本事,一千零一个孩子死去,因为午夜之子既要成为他们的时代的主人又要成为其牺牲品,他们要摈弃隐私,被成千上万个群众的消灭一切的旋涡所吸收,他们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这一切正是午夜之子的特权以及对他们的诅咒。”
美国精神病 豆瓣
American Psycho
作者: [美] B·E·埃利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B·E·埃利斯
1964年生,美国极具风格的小说家,美国文坛“小鬼帮”主将。21岁即凭处女作《比零还少》震惊美国文坛,《美国精神病》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均称为“邪典”经典。
《美国精神病》
26岁的帕特里克·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聪明睿智,可他同时又是个深陷心魔、无法自拔的精神变态。他的双重人格和两重身份最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最灿烂的美国梦与最恐怖的美国梦魇的正面冲突……
“一部具有完美操控力的重要作品……小说家的功能就是为变动不居的文化别上瞬息万变的标签,埃利斯完成得极为卓越……一部极富创意、影响巨大的作品。”
Fay Weldon, Washington Post
“因其对于一个死命沉溺于乏味与冷漠的社会的狂暴残酷而又一针见血的刻画,它配得上以最高的标准进行评判。”
John Walsh, Sunday Times
“多年来第一部致力于深入开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主题的小说……埃利斯向老一辈作家明确展示出现在表盘上的指针已经指到了几点几分。”
诺曼·梅勒,《名利场》
先生 豆瓣
Monsieur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译者: 孙良方 / 夏家珍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一位不想制造故事的“先生”,他不喜欢讲述他做了些什么,他总是表现得中规中矩。思考一番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生活中的任何难题——一种优雅的数学的办法,比如每天都召同一辆出租车。到了晚上,他觉得一切都变得简单多了。
流亡与独立王国 豆瓣
L'Exil et le Royaume
8.2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局外人 豆瓣 Goodreads
L’Étranger
9.3 (289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5年3月11日 已读
单独抽出来看的话:前半部分 4 星,法庭审判部分 5 星,结尾 3 星。
加缪 小说
暗店街 豆瓣
作者: 派屈克‧蒙迪安諾 译者: 王文融 時報 1998 - 2
為尋找自己真實的身份,患失憶症的私家偵探開展一段尋找前半生經歷的過程。四十七個片段,跨越二十年時間,回溯至佔領時代,再現這黑暗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簡易的鋪陳中,蘊含濃郁的生命憂傷。
本書榮獲國龔古爾文學大獎,並經《今日法國》推薦為一百部必讀的
奥兰多 豆瓣
Orlando
8.8 (74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任一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斯普特尼克恋人 豆瓣 Goodreads
スプートニクの恋人 [Supūtoniku no Koibito]
7.8 (1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斯普特尼克,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思是“旅伴”。沉迷于写作的少女堇,突然宣称“爱上”了她的音乐同道、年长17岁的中年美女敏,成了她欧洲之行的旅伴。然而在希腊的小岛上,堇却神秘地失踪了,因为她发现她的“恋人”只是一个躯壳,而灵魂已在一个惊险之夜失去了。绝望于异性之爱的堇,甚至连同性之爱也不能得到。“为什么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钟情于堇的一位小学教师喃喃自语,“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寞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永恒的终结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End of Eternity
9.0 (37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崔正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9
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
安德鲁•哈伦,生于95世纪,他是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人类未来社会的精英。他的天职是靠操纵时空壶,进行时间旅行来守护500亿人类,而在一次时空任务中,他邂逅了令他一见倾心的姑娘,而突然来到的爱情却让他开始质疑整个世界。
同时,人类最后的希望,也落在了时间旅行者安德鲁•哈伦最后的时空任务上……
◆《永恒的终结》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被公认的最高杰作。
◆《永恒的终结》厘清了关于时间旅行的一切构想!
◆1955年原作出版,科幻迷们翘首以盼60年来,唯一中文版全译本首次登陆中国。
地平线 豆瓣
L'horizon
7.9 (36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徐和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偶然的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经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勒科兹。那段时间,两人经常出双入对,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经历,都被人跟踪。玛格丽特是被一个名叫布亚瓦尔的男人,而博斯曼斯是被他的母亲和继父。玛格丽特是在一家咖啡馆内认识布亚瓦尔的,后者开始对她死缠烂打。为了摆脱这个人,玛格丽特去过瑞士,又辗转来到巴黎,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博斯曼斯。玛格丽特的工作是当保姆,她的雇主是个有点神秘的男医生,他过去似乎和一些邪教团体有关联。后来,男医生被捕,玛格丽特再次选择逃亡,渺无音讯。
40年后的现在,博斯曼斯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再次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
族长的秋天 豆瓣
El otoño del patriarca
9.1 (8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轩乐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6
《族长的秋天》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真正的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它挖掘人类存在的最黑暗深处、并深刻地反应在他自己的灵魂上。——《马尔克斯的一生》
★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 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研究权威)
英儿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 雷米 作家出版社 1993
晓南,人太不一样,秉性最后显出来的时候,太残酷。但毕竟有过那如花如月的一刻,我们在一起,向这边看着。照片还是挺美好的,再给我一点照片吧。

在书里有我们所有见面的日子。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
--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