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Score 豆瓣
Matthew Herbert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K7
With ‘Score’ we are presented with a collection of Herbert’s lesser-heard scored work as this maverick producer once again effortlessly turns his hand to another area of the music world. Although there are chunks of the album that closely resemble Herbert’s recordings with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much of this is unexpectedly out of character and incredibly lush. Collaborating with string arranger and frequent collaborator Pete Wraight we hear his work fleshed out with gorgeous orchestral flourishes while still keeping that sense of something defiantly electronic going on in the foundations. Take the album’s opening track ‘Funeral’ for instance (taken from the 2005 film ‘Vida Y Color’); the deep swooping orchestral movements are unlike anything Herbert has taken on before but there’s something in there that still leaves his thumbprint in view. As wavering electronic sounds protrude above marimba and plucked bass it becomes obvious that this is a direction Herbert is absolutely comfortable with, and far from merely re-wiring his sound to fit in with filmic convention he has come up with something original and breathtakingly listenable. This high bar of quality is continued throughout, whether he’s reworking film classics such as ‘Singing in the Rain’ in a big-band style (trust me, it works) or working with choral vocals and electronics on the epic ten-minute ‘Rendezvous’ and by the time you reach the album’s close you feel as if you’ve been on a journey. We go with Herbert from 1997 to 2006 and in almost ten years of film work he has amassed an incredible body of work, something that I think stands tall and proud next to his more established albums. It might not be the most obvious place to get your next fix of Herbert but take a chance with this oddity and I promise, you won’t be disappointed! Surprising and incredibly beautiful, Herbert scores yet again…
Ultimate Chopin [Box Set] 豆瓣
9.5 (11 个评分) Jorge Bolet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Decca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部分作品浅析:
CD1 / 01-03: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
作于1830年。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CD2 / 02: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
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CD2 / 10:降A大调夜曲(作品32之2)
肖邦在夜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极其辉煌,他在夜曲的传统形式中加入了无尽的戏剧气息和热情,本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本曲作于1836-1837年间,乐曲的结构非常平行,为缓板,4/4拍,三段体式。第一段旋律在平静之中渗透着一种单纯,不过在第二主题出现的同时,气氛完全改变,出现了暴风雨般的热情;当这激动的情绪终了之时,第一主题再现,但由于受到了暴风雨的影响,第一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此曲不大为乐评家所重视,但她那柔美而富于诗意的旋律无疑体现着肖邦音乐的性格特征。
CD4 / 01-24:前奏曲(作品28)
肖邦写过24首不同性格、形式和篇幅的前奏曲,都编在作品28号《二十四首前奏曲集》之中。24首前奏曲由C大调到B小调,在不同的24个调上作曲。各曲大多以一个短小的乐念为中心而构成,并不做演奏技巧的展开。但是每一个乐念并不只是单纯的反复,而是依肖邦的感情做人为的发展。不过有些曲子也包含着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肖邦的前奏曲内容丰富,感情色彩浓郁,大多充满爱国激情。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七首为行板,3/4拍,具有玛祖卡舞曲的一些特征,但情调则是忧郁的。
CD4 / 30: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
肖邦一共写过四首钢琴即兴曲,在这四首小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所发挥出来的音乐天才。“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肖邦的即兴曲在形式上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毫无规则地发展,而是有着明显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肖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着一贯的形式。看来象是自由的,独特的,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
肖邦的四首即兴曲中,以《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升C小调,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
CD5 / 09: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作品69之1)
肖邦的作品69号共有两首圆舞曲,第一首为降A大调,以《离别圆舞曲》而著名。
关于此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前往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当时从波兰来此地疗养的双亲相会。归途中,滞留于德累斯顿,顺便拜访了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儿,意大利血统,黑发、大眼、厚唇,为人热情,当时只有十九岁,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肖邦与这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现出他的爱心,俩人也亲密起来。连续一个月的相爱生活,使俩人难分难舍。当肖邦即将离去时,曾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相赠,后来玛丽亚就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即本曲。可惜的是,他们的这段情缘最终不欢而散。
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以资纪念。他的亲笔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于德累斯顿”的字样。此曲旋律颇为优雅,极富魅力,曲调中充满着忧郁、愁闷的回忆。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段:第一段为歌唱似的旋律,离别的惆怅尽显其中。第二段为降E大调的玛祖卡舞曲风格。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两个新旋律。
CD5 / 11:降G大调圆舞曲(作品70之1,遗作)
作品70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以遗作的形式,在《三首圆舞曲》的标题下于1855年出版的。其第一首为华丽小品,演奏技巧相当困难,不过内容并不复杂。乐曲的第一段为跳跃似的音型,十分轻快、活泼,很像热情奔放的东欧民族舞蹈;进入中段后为优雅的旋律。乐曲自始至终沉浸在狂欢气氛之中。
专辑曲目:
CD1. Piano Concertos No. 1 · Piano Concertos No. 2 『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
01. - i. Allegro maestoso
02. - ii. Romance: Larghetto
03. - iii. Rondo: Vivace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
04. - i. Maestoso
05. - ii. Larghetto
06. - iii. Allegro vivace
Jorge Bolet, piano / 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eal / Charles Dutoit, conductor
钢琴演奏:乔治·博列特 /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 指挥:查尔斯·迪图瓦
DDD: 1985 (05), 1986 (06), 2006 (01-04)
CD2. Nocturnes 1-14 『夜曲1-14』
01. No.1 in B flat minor, op.9 no.1
02. No.2 in E flat major, op.9 no.2 *
03. No.3 in B major, op.9 no.3
04. No.4 in F major, op.15 no.1
05. No.5 in F sharp major, op.15 no.2 *
06. No.6 in G minor, op.15 no.3
07. No.7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1 *
08. No.8 in D flat major, op.27 no.2 *
09. No.9 in B major, op.32 no.1 *
10. No.10 in A flat major, op.32 no.2 *
11. No.11 in G minor, op.37 no.1
12. No.12 in G major, op.37 no.2
13. No.13 in C minor, op.48 no.1
14. No.14 in F sharp minor, op.48 no.2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钢琴演奏: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ADD/DDD*: 1980, 1983-1985
CD3. Nocturnes 15-20 · The Ballades 『夜曲15-20、叙事曲』
Nocturnes 15-20: 『夜曲15-20』
01. No.15 in F minor, op.55 no.1
02. No.16 in E flat major, op.55 no.2
03. No.17 in B major, op.62 no.1
04. No.18 in E major, op.62 no.2
05. No.19 in E minor, op.72
06.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 *
07. Nocturne in C minor (1837) *
The Ballades: 『第一至四号叙事曲』
08. No.1 in G minor, op.23 *
09. No.2 in F major, op.38
10. No.3 in A flat major, op.47
11. No.4 in F minor, op.52 *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钢琴演奏: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ADD/DDD*: 1977, 1978, 1984, 1985
CD4. The Preludes · The Impromptus 『前奏曲、即兴曲』
24 Preludes, op.28: 『二十四首前奏曲集,作品28;升C小调前奏曲;降A大调前奏曲』
01. No.1 in C major
02. No.2 in A minor
03. No.3 in G major
04. No.4 in E minor
05. No.5 in D major
06. No.6 in B minor
07. No.7 in A major
08. No.8 in F sharp minor
09. No.9 in E major
10. No.10 in C sharp minor
11. No.11 in B major
12. No.12 in G sharp minor
13. No.13 in F sharp major
14. No.14 in E flat minor
15. No.15 in D flat major
16. No.16 in B flat minor
17. No.17 in A flat major
18. No.18 in F minor
19. No.19 in E flat major
20. No.20 in C minor
21. No.21 in B flat major
22. No.22 in G minor
23. No.23 in F major
24. No.24 in D minor
25.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45
26. Prelude in A flat major, op.posth.
The Impromptus 『即兴曲』
27. No.1 in A flat major, op.29
28. No.2 in F sharp minor, op.36
29. No.3 in G flat major, op.51
30. No.4 in C sharp minor, op.66 "Fantaisie-impromptu"
Claudio Arrau, piano
钢琴演奏:克劳迪奥·阿劳
ADD: 1974, 1981
CD5. The Waltzes 『十九首圆舞曲』
01. No.1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 flat major, op.18
02. No.2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34 no.1
03. No.3 Valse brillante in A minor, op.34 no.2
04. No.4 Valse brillante in F major, op.34 no.3
05. No.5 Grande valse in A flat major, op.42
06. No.6 "Minute Waltz" in D flat major, op.64 no.1
07.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 no.2
08. No.8 in A flat major, op.64 no.3
09. No.9 "Farewell Waltz" in A flat major, op.69 no.1
10. No.10 in B minor, op.69 no.2
11. No.11 in G flat major, op.70 no.1
12. No.12 in F minor, op.70 no.2
13. No.13 in D flat major, op.70 no.3
14. No.14 in E minor, op. posth.
15. No.15 in E major, op. posth.
16. No.16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
17. No.17 in E flat major, op. posth.
18. No.18 in E flat major, op. posth.
19. No.19 in A minor, op. posth.
Zoltan Kocsis, piano
钢琴演奏:佐尔丹·科齐休
DDD: 1983
Voices 豆瓣
Original Soundtrack
发布日期 2002年3月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Voices》专辑第一张,其中搜罗的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欧美著名演唱家的成名曲目,以经典.古典风格为主,但也加插了少数以现代电子形式演绎的作品(例如ERA的AMENO)。这套专辑比较适合想一次性欣赏到很有代表性的欧美经典歌曲的音乐爱好者。
Schubert For Two 豆瓣
9.3 (41 个评分) Gil Shaham / Goran So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现年32岁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是活跃在世界乐坛上日程最繁忙的小提琴家,他穿梭于世界各个音乐大都会之间,与世界顶尖乐团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且在1998年到北京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在附送的小册子中,还有对于两位艺术家对于舒伯特音乐看法的采访。
沙哈姆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小提琴大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能够一直把持住自己的人生坐标相当不容易。这张唱片不管是录音(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格林·古尔德录音室中录制)还是后期制作,都是可以向发烧迈进的。我想,喜欢沉醉在梦境中的你,也应该有这份心境,随着沙哈姆一起,在琴弦上漫游。我相信,你会很甜。你的生活也会很甜。
Ultimate Classics: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豆瓣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0月16日 出版发行: Decca
by Blair Sanderson
Decca's Ultimate Classics is a five-CD box set that presents the best-known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in a straightforward, no-frills program. Most of the selections are quite famous, taken from larger works by such great masters as Handel, Bach, Mozart, Beethoven, Schubert, Brahms, Tchaikovsky, and many others, so beginners and casual listeners are sure to find many of the most familiar melodies her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with the set consists only of tracklisting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rformers, so there is no material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usic, the composers' lives, or the original albums these recordings appeared on. This may be a drawback for some listeners who need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appreciation, but for others, having a direct "name that tune" approach may feel easy enough and make the experience less intimidating. Decca chose recordings from the 1970s and '80s, so the ADD recordings are slightly variable in quality, though the set as a whole is well-suited to comfortable home listening.
极致立体声四号 - 夜莺 豆瓣
9.6 (5 个评分) 未知艺术家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BC唱片
如果你对音响的质量不太挑剔,基本上,你可能会漏失掉很多声音的细节。不论是录音中特别作出的人工音效,或者是讲究自然原音所录制出的临场感,一首失真的音乐,可能让你会感到头痛,这如果是录音师的问题,那当然就构不上称为一张好录音,但如果是你音响的问题,那就非常的可惜了。
一对不容妥协的挑剔耳朵?一套专属行家的顶级音响?一颗乐历丰富的澎湃真心?如果您拥有以上其中一点,那么恭喜您了。
这是张极致立体声录音的小夜曲专辑,名家的演绎,发烧的录音,曲调悠扬的古典乐,满足您最严苛的标准。首首严选精彩之作,在此献给每一双不轻易妥协的耳朵,感谢我们都是美乐的偏执狂。希望这不只是您耳里稀罕的录音,更是您梦寐以求理想的“夜莺”。现在,您准备好与音符一同晕眩了吗?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Nos.8, 13 & 14 豆瓣
9.7 (27 个评分) Emil Gilel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介质为1CD!

这张唱片由DG公司出品,是企鹅三星高度评价名演版本,录音极佳,其中收录了贝多芬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由前苏联伟大的钢琴大师吉列尔斯演奏。吉利尔斯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触键和录音让我们更正确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吉利尔斯的演奏更充满了光辉的音色和力度,除了完美的技巧外,也灌注了适当的情感。尤其是对“热情”的演绎可谓空前绝后。

吉利尔斯生于敖德萨,13岁入敖德萨音乐学院,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吉利尔斯和比他年长一岁的里赫特,被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当代传人。

唱片编号:DG 400 036-2

KLAVIERSONATE NR.8 C-MOLL OP.13
01 GRAVE-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02 ADAGIO CANTABILE
03 RONDO.ALLEGRO
KLAVIERSONATE NR.13 ES-DUR OP.27 NR.1
04 ANDANTR-ALLEGRO-TEMPO I
05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6 ADAGIO CON ESPRESSIONE
07 ALLEGRO VIVACE-PRESTO
KLAVIERSONATE NR.14 CIS-MOLL OP.27 NR.2
08 ADAGIO SOSTENUTO
09 ALLEGRETTO
10 PRESTO AGITATO
In The Still Of Night 豆瓣
Anna Netrebko / Daniel Barenbo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13日 出版发行: DG
安娜·尤利耶芙娜·涅特列布科是來自俄羅斯,當紅於世界歌劇界的女高音歌手。她不僅具有華麗的嗓音,扎實的歌唱基本功,而她的美貌更是為人所稱道。她與更因男高音羅蘭度·維拉臣多次成功合作,而和其被並稱為當今歌劇界的「夢幻情侶」。2006年她在薩爾茲堡取得奧地利國籍。
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9 Symphonies 豆瓣
9.7 (20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h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莫扎特、海顿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35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最为著名,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3部康塔塔,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弥撒曲2首;另外还有大量艺术歌曲与舞曲等。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的学生中就有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他的第九部交响曲《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而九部交响曲代表了他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交响乐不但体现了他坚强的性格, 也充分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和历史进程;他的作品构思宏大,内容深邃充满了英雄般的气势;他的音乐使人思索,永远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卡拉扬在他显赫的一生当中先后四次录制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其中第一次是50年代和爱乐乐团,其他三次都是和柏林爱乐,时间分别是1963、1975、1982。而60年代的那一套尤为重要,它是唱片史上第一次以全集的方式发行的贝多芬交响曲。40多年以来,这套唱片几乎成为了欣赏贝多芬9首交响曲的基准。无论就其纪念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卡拉杨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聆听标准。
《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是乐迷不可错过的超值选择,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
极致:歌剧选集 豆瓣
9.1 (7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Decca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关于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 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迪、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法国的比才、俄罗斯的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Cherkassky Performs Mendelssohn, Schubert, Schumann & Others 豆瓣
Shura Cherkas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6月2日 出版发行: BBC Legends
This is the seventh Shura Cherkassky release to appear on BBC Legends and follows a succession of very well reviewed and much sought after broadcasts made by this wonderfully individual pianist.
The recital from London's Queen Elizabeth Hall on 1 November 1970 in atmospheric stereo features a number of works which are very rare for this artist such as the Schubert Sonata D.959 which he recorded for the World Record Club in 1960 and has never been issued since.
The Tchaikovsky arr: Rachmaninov: Cradle Song in A flat minor Op. 16 No.1 is new to Cherkassky's discography.
Others such as Mendelssohn's Andante and Rondo Capriccioso in E Op.14, and Schumann arr. Tausig: Der Contrabandiste are rare additions to his recorded legacy.
Beautiful remastering by Paul Baily.
2015年10月27日 听过 补全了曲目信息和专辑简介,最爱:
03 Franz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20 in A major, D.959 - II. Andantino
classical piano schu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