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醉人黄昏.曼托凡尼最佳之最 豆瓣
9.0 (8 个评分) The Mantovani Orchestr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音像世界》曾称这套唱片为R2D4,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何谓R2D4,英美人常将TO简化成2,而For则可写为4。那么这里的R和D又是什么含意呢?R是Records的缩写,而D则表示Die。很明显,R2D4被破译出来就是Records To Die For-“死都要听”。它的创意来自美国发烧级天书《Stereophile》,该书经常会开出一份名单,煽动发烧友去听一些他们认为极品的器材和唱片,标题就是R2D4。
事实上,几十年来听“曼托凡尼之声”长大的乐迷绝非寡众,曼托凡尼轻音乐团的演奏风格流畅舒展,旋律优美动听,音响华丽丰满。虽然从未享受过他那销魂蚀骨的音乐,未见得要立刻去死,却可以肯定是音乐生活中的最大遗憾!曼托凡尼那如瀑布,象丝绸般的重弦乐音响,时而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而好象波澜不兴的辽阔大海,曼妙舞动间能带给人如沐春风或雨后初晴般的喜悦,让一般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高格调的音乐。
这个乐团的指挥曼托凡尼1905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曾是托斯卡尼尼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曼托凡尼自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青年时代举家迁居英国,考入伦敦音乐学院。16岁即公开演出布鲁赫和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18岁时,他在伯明翰组织了一只六人乐队,在旅馆和剧院作职业性演出,以演奏轻音乐为主,他是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他那清湛的演奏技巧和华丽明朗的美妙琴声,使人听后回味无穷,于是当时的他就已经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赢得巨大的声望。1933年,曼托凡尼加入了英国籍,此后他重新组建了一个以弦乐为主的庞大的管弦乐团,这就是后来的曼托凡尼乐团。
曼托凡尼从管弦乐团的弦乐器中找到了富有特殊色彩的音响,这种富有特色的弦乐演奏,就此成为他乐团所特有的音乐特色。此后,曼托凡尼改编了大量雅俗共赏、和谐悦耳的乐曲,听众给他的乐团取了一个“曼托凡尼之声”的雅号。相比那些喧杂热烈的现代流行音乐来说,曼托凡尼的音乐无疑是一服令人舒畅的清凉剂。曼托凡尼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充分了解小提琴的表现方式,并能恰如其分地驾驭管弦乐队,使整个乐队非常精确地表达出这位小提琴家所特有的演奏风格,使听众为之倾到。
在五、六十年代,曼托凡尼的演奏几乎风靡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人听人爱的美乐,唱片畅销数十年,并成为全球首位立体声LP销量突破一百万的音乐家。而在中国,曼托凡尼亦是在“文革”之后的各地广播电台中播放率最高的外国音乐代表,当年他那抒情清新的乐韵,不知让多少的中国乐迷领略了“外面的”音乐世界,从而留下了无数美丽的回忆。
作为同属环球宝丽金集团旗下的著名古典音乐品牌,出版本碟的英国Decca(笛卡)唱片公司和德国的DG相比,规模、历史、艺人阵容可能都相去甚远。但是在爱乐者和发烧友的心目中,Decca录音所特有的开阔而深远的音场空间感、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以及华丽自然、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已经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了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黄金招牌。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傲的是曾签约旗下40年多年的专属指挥大师乔治·索尔蒂爵士,他不仅为Decca创下了唱片史上的惊世巨献《指环》,更是世上获得葛莱美奖项最多的艺人,声望盖天。此外还有C高音之王帕瓦洛蒂、女歌唱家迪·卡娜娃、钢琴名家何什肯纳奇、小提琴女将郑京和等等。再有,迷倒世人的轻音乐团曼托凡尼、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名歌手平·克劳斯贝等也曾为Decca留下珍贵的录音。由此可见,Decca是英伦之岛唯一可与百年老牌EMI相匹敌的古典唱片厂牌。
录音方面,Decca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就已经由资深录音师K.E.Wilkinson(威尔金森)发明了一种的独特的麦克风摆放阵式。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的麦克风和另一支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将单点和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这种录音技术确立了Decca以后的录音风格,拥有最平衡的音域和最深阔的音场,音质流光溢彩,华丽无比。曼托凡尼乐团是当年第一次尝试这种录音技术的乐团,其后这一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中,取得重大的成功。
为了使新一代乐迷摆脱时下大量平庸无聊的商业流行音乐的污染,重新找回健康和更高层次的音乐品位,Decca动用先进的数码混音器材将曼托凡尼黄金年代的精华曲目重新整理,辑成这套双CD精选集。这套CD的封套选用曼氏故乡意大利威尼斯的醉人景色。晕黄的晚霞中,一对恋人在静静的港湾相拥而吻,正好与唱片的主题《醉人黄昏》不谋而合。
每张CD收录的19段乐曲除乐迷早已耳熟能详的经典外,亦有多首在以前类似精选碟中没有收录过的,其中更有一些冷僻曲目保证国内的乐迷第一次听到。
《The very best of Mantovani》(曼陀凡尼精选大碟),系著名的迪卡(DECCA)公司模拟录音时代的佳作,弦乐甜美绝伦,松香味道十足。双cd,38首动人乐曲, 98年重新制作发行,坊间应不难觅。其录音效果秉承了迪卡一贯的特色:低音雄浑,中音丰厚,高音圆滑,其空间感、层次感更属一流。
该碟的曲目绝对不会令你陌生。如《MOON RI 》、《AROUND THE WORLD》、《AS TIME GOES BY》、《SMOKE GETS IN YOUR EYES》、《AND I LOVE YOU SO》、《MY WAY》等等,在曼陀凡尼的魔棒下,再度魅惑你的耳朵和心灵。尤其是A碟的第一首《CHARMAINE》,为曼陀凡尼的成名作。乐声甫起,如一线飞瀑倾泻而下,挟着沁人肺腑的芬芳,流进你荒芜的心田。在昔年曼陀凡尼的音乐会上,这一段往往赢得经久不息的阵阵掌声!
该碟的封面颇具特色,如抽象派画师的梦幻之作:港口,飞鸟,守望者,拥吻的恋人,都在一片黯黄的夕阳里。
Shostakovich Edition: Symphonies - Concertos - Suites - String Quartets - Chamber Music [Box Set] [Includes Interview DVD] 豆瓣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10日 出版发行: Brilliant Classics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 - 1975)
PART I (CD 1 - 11)
COMPLETE SYMPHONIES
WDR Sinfonieorchester
Rudolf Barshai
PART II (CD 12 - 19)
CD 12 & 13
Chamber Symphonies 49a, 73a, 83a, 110a & 118a (In the arrangements of Rudolf Barshai)
Orchestra Sinfonica di Milano Giuseppe Verdi
Rudolf Barshai
CD 14 (Jazz Suites)
Jazz Suites No.1 & 2
Overture on Russian and Kirghiz themes Op.115
Novorossijsk Chimes
Festive Overture Op.96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Theodore Kuchar
CD 15 (Ballet Suites)
The Bolt, Ballet Suite Op.27a
The Limpid Stream, Ballet Suite Op.39a
The Golden Age, Ballet Suite Op.22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Theodore Kuchar
CD 16 (Film Music)
Hamlet Suite
Gadfly, Suite Op.97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Theodore Kuchar
CD 17 (Piano Concertos)
Piano Concerto No.1 in C minor Op.35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ajor Op.102
Three Fantastic Pieces Op.5
Cristina Ortiz, piano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Paavo Berglund
CD 18 (Violin Concertos)
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99
David Oistrakh, violin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Yevgeny Mravinsky
Violin Concerto No.2 in C sharp minor Op.129
David Oistrakh, violin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Gennady Rozhdestvensky
CD 19 (Cello Concertos)
Cello Concerto No.1 Op.107
Cello Concerto No.2 Op.126
Alexander Ivashkin, cello
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
Valeri Polyansky
PART III (CD 20 - 27)
CD 20
Piano Quintet in G minor Op.57
Edward Auer, piano
Christiaan Bor, violin
Paul Rosenthal, violin
Marcus Thompson, viola
Godfried Hoogeveen, cello
Piano Trio No.2 in E minor Op.67
Edward Auer, piano
Christiaan Bor, violin
Nathaniel Rosen, cello
CD 21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134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Op.147
Isabelle van Keulen, violin & viola
Ronald Brautigam, piano
CD 22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40
Piano Sonata No.1 Op.12
Piano Sonata No.2 Op.61
Timora Rosler, cello
Klára Würtz, piano (cello sonata)
Colin Stone, piano
CD 23 - 27
Complete String Quartets
Rubio Quartet
Chopin:Nocturnes 豆瓣
9.4 (7 个评分) Daniel Barenbo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肖邦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
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对于特别能够呈现钢琴的诗性的肖邦作品接触并不多,他的录音中肖邦的曲目仅占少数。这张《肖邦夜曲集》的录音提供了爱乐者一个了解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演绎浪漫乐派作品特色的机会。巴伦博伊姆的《肖邦夜曲集》听来特别的幽远而冷静,特别是他指下感情丰富的温暖旋律,慢慢地泌出一股平定的气质,听来似乎格外的深刻动人,其音乐里所散发出来的醇美温和,当和其它的演奏家手下的肖邦《夜曲》比较起来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夜曲》少去了多余的浓妆艳抹效果,而以令人心平气和的晶莹剔透取胜。
2017年3月5日 听过
太棒 邓泰山那版没有黑胶,这版有,可以收藏。
chopin classical
肖邦夜曲全集 豆瓣 豆瓣
9.7 (34 个评分) 邓泰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夜曲》最令人心驰神往,在静谧的氛围中充满迷人的浪漫气息。本专辑全部收录肖邦二十一首夜曲,首首经典、篇篇醉人。更有全中文的肖邦生平和作品分析,使乐迷更易贴近肖邦情愁凄美、孤寂浪漫的内心世界。
邓泰新是越南人,在1980年举办的第10届肖邦钢琴大赛上勇夺桂冠,成为在这项历史悠久的著名赛事上夺冠的第一个亚洲钢琴家。他一举囊括了玛祖卡、波兰舞曲、协奏曲三个头奖,轰动了当时的国际乐坛。
波希米亚的天空 豆瓣
Estas Tonne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9年8月6日 出版发行: Estas Tonne
作为一位现代游吟诗人,Estas Tonne在世界各地巡游,他的音乐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因而他的音乐包含了许多民族元素,佛朗明哥的技巧,吉普赛的根源,拉丁的特性与电子音景等等。目前Estas Tonne落脚于英国伦敦。
布列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马勒第六交响曲 豆瓣
9.3 (14 个评分) Gustav Mahler / Pierre Boule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4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Gustav Mahler was an Austro-Bohemian Romantic composer, and one of the leading conductors of his generation. As a composer he acted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19th century Austro-German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ism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罗西尼:序曲“塞尔维亚理发师”、“灰姑娘”、“鹊贼”、“软梯”、“布鲁斯基诺先生”、“威廉-退尔” / Fritz Reiner : Rossini Overtures / 弗里茨·莱纳:罗西尼序曲集 豆瓣
8.4 (5 个评分) Fritz Rei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专集曲目:
1.The Barber Of Seville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2.The Thieving Magpie 贼鹊序曲
3.Cinderella灰姑娘序曲
4.Il Signor Bruschino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5.The Silken Ladder曲绸梯序
6.Guillaume Tell威廉·退尔序曲
这是唱片史上无与伦比的罗西尼序曲表演,里面有“塞维利亚理发师”、“灰姑娘”、“鹊贼”等名曲。乐团的龙飞凤舞,指挥的光芒四射,真是后无来者。甚至托斯卡尼尼的演绎都及不上莱纳的辉煌潇洒。莱纳的演绎显见总谱被改动的地方非常多,但口味极高级,效果精彩。在《贼鹊》序曲中,他用一对边鼓分置乐队左右两边打,包你听得开心到弹起。这也是唱碟史上少有奇妙现场感的录音,动态之狂野,显示录音师(L.Layto)在调好平衡后再不理会大高潮时RCA灯胆录音机的过载削波失真。听过得瘾,连失真也觉得悦耳。
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Rossini Gioacchino Antonio,1792—1868年),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佩萨罗,他由此获得了“佩萨罗天鹅”的美称。他自幼爱好音乐,才华洋溢,钢琴、小提琴、中提琴无一不通。最初跟父亲学习小号,后又学习了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诗班中担任独唱,还常在剧场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师从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声乐和大提琴,并师从S.马太学习和声学和对位法。但罗西尼对学校刻板繁琐的课程不感兴趣,却深为该校图书馆珍藏的总谱和手稿所吸引,潜心研究D.奇马罗萨、J.海顿、W.A.莫扎特的作品,得益非浅。对此,罗西尼在日后回忆说,我仅有的音乐知识“是从总谱里得来的”。学生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1807年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0年毕业,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约》。1810—1815年,经常以作曲家兼指挥或歌手的身份参加流动戏班的演出,奔波于意大利各城市。为了谋生,罗西尼必需不断地创作新歌剧供戏班上演。结果,他在短短的4年内,竟写了15部歌剧。1813年正歌剧《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欢迎;接着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获成功,从此名声大振。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在意大利,谈论罗西尼的人比谈论拿破仑的人还要多。此时罗西尼仅21岁。1815年罗西尼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剧院经理D.巴尔巴亚的聘请,任那不勒斯歌剧院、圣卡罗剧院和丰多剧院的艺术指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奥赛罗》(1816)以及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6),此后又创作了《灰姑娘》、《贼鹊》(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为《摩西》)、《湖上美人》(1819)、《塞弥拉弥斯》(1823)等歌剧。他在不满32岁时,已写作了25部歌剧。1816年是罗西尼创作生涯里重要的年份。2月20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罗马首演,但由于反对派的严重干扰,加上演出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失误,首演遭到惨败。但罗西尼并未灰心,他立即对首演中的不足之处作了修改。在第二天的演出中,这部杰作终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在紧接着的几场演出后,激动的人群打着火把,簇拥着罗西尼回家。《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罗西尼生前就上演过500多场,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1822年罗西尼随意大利歌剧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备受欢迎。狂热的赞誉,优厚的报酬接踵而至,他从此过着富裕豪华的生活。1824年,罗西尼受聘为巴黎意大利歌剧院的领导,后又被委任为皇家作曲家和歌唱监察。这期间他为宣传意大利歌剧,提携青年人做了许多工作。年轻的V.贝利尼、G.多尼采蒂、G.迈耶贝尔都曾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民主思想日益高涨,罗西尼也受到强烈的感染,于1829年写出了他最后的一部杰作《威廉·退尔》。至此,他共创作了38部歌剧和若干器乐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后的39年,他只写了两个宗教题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这位赫赫有名的多产作曲家在他创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搁笔,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1836年罗西尼回到博洛尼亚,1839年出任博洛尼亚音乐学校的校长。1848年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罗西尼的后半生,是依靠获得的声望而生活着。罗西尼喜好烹调,曾开过一家名为“走向美食家的天堂”的餐厅,以厨趣为乐。1868年11月13日,罗西尼在巴黎的寓所逝世。9年后,他的遗骸运回佛罗伦萨,他的故乡人为他的迁葬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Siviglia) 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样,都是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写成的。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1816年间为罗马狂欢节的演出而创作的,第一次演出由于有人故意捣乱而完全失败,但是第二次上演却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据说热情的听众还因此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庆祝游行。
歌剧叙述了作为理发师的费加罗帮助一位美少女脱离贪财好色的监护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据说这部歌剧是罗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的,是最体现罗西尼音乐天才的作品。序曲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时的音乐有效地把听者引入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中,后又从管弦乐队深处升起了一个温馨而亲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散发着爱情芳香的歌曲。后面的旋律又描绘出一个节庆欢乐的舞蹈场面。作品的结尾部分非常宏伟、宽广而华美,在毫无节制的狂欢气氛中结束。
《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 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软梯》(La scala di seta) 是罗西尼创作的独幕歌剧。台本受弗朗索瓦的一部法国喜剧的启发,叙述一对秘密夫妻,软梯是丈夫爬进妻子闺房用的,因为妻子的父亲妒意甚浓,严加看管。这是罗西尼的第六部歌剧,1812年初演于威尼斯,在国外很少上演,但是序曲部份晶莹可爱,在音乐会上备受欢迎。
《贼鹊》(La gazza ladra) 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二十部歌剧,于1817年在米兰首演。作品创作于欧洲连年战争岁月之后,迎合了民众渴求安宁的情绪。在这部歌剧中,罗西尼以其特有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皆大欢喜的喜剧气氛,从而使罗西尼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这部歌剧的剧情围绕着一把银匙的下落和作为小偷的一只喜鹊而展开,描写了一个美貌的少女被误判绞刑而最后获释,以及她的父亲同时被赦免的故事。
与罗西尼其他的许多序曲一样,歌剧《贼鹊》序曲也采用了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时是一段庄重豪迈,扣人心弦的小鼓滚奏,为即将出现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奏音乐定下了基调。鼓乐尚末停息,合奏部分的主题便雄壮而豪放地出现了。序曲的第二主题首先出现在双簧管上,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度逐渐加大,最后达到了暴风雨般的高潮。这种"渐强"是罗西尼惯用的手法,几乎在他的每首歌剧序曲中都可以听到这种渐强乐句,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癖好,罗西尼的同时代人甚至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渐强先生。"但这是一种绝妙的癖好,在加强气氛、使人振奋、增强戏剧感染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种方式被后人称为"罗西尼式的渐强"。
The Romantic Violinist: A Celebration of Joseph Joachim 豆瓣
Daniel Hope / 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3月2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 Celebration of Joseph Joachim
For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the name Joseph Joachim has intrigued me. I first saw it on the title page of Brahms’s Violin Concerto – which he dedicated to Joachim – when I was a boy studying the piece, then again in the score of the Bruch Violin Concerto in G minor, which Joachim edited. Some of the first records I owned were of “vintage” violinists, including Ysaÿe and Sarasate, but it was Joachim’s unique sound which especially captivated me and put a musical face to the mysterious name. Then one night after a concert in Munich, a lady gave me a book she had written about Joachim. I began to research this fascinating figure, and was struck by his creativity and the breadth of his influence on Romantic composers. With this album I have tried to paint a musical picture of this extraordinary violinist and visionary.
Joachim’s bridge-building in introducing the young Johannes Brahms to Robert and Clara Schumann in 1853 is represented here by the latter’s Romanze for violin and piano from that year. Clara dedicated it “in friendship” to Joachim, and performed it with him on several occasions. I’ve also included Joachim’s own slightly earlier Romanze as well as his Notturn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The “F-A-E” Sonata, based on Joachim’s motto, frei aber einsam (free but lonely), was the result of an 1853 collaboration between Robert Schumann, who wrote two of the four movements, and Albert Dietrich and Brahms, who each composed one. On this album Brahms’s Scherzo is heard. Joachim had to guess which composer had written which movement and apparently did so immediately when he first played it, with Clara Schumann at the piano. Also heard here is the beautiful lullaby with solo viola, Geistliches Wiegenlied, that Brahms composed for Joachim.
Brahms was greatly influenced not only by Joachim’s style of playing, but also by Hungarian folk music; Joachim, who was born in Hungary, transcribed Brahms’s Hungarian Dances and performed them regularly with the composer. Two of the dances are heard here in a version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Joachim, who married the famous contralto Amalie Schneeweiss, was inspired by vocal music and by Schubert. In 1855 he made a transcription for full orchestra of Schubert’s “Grand Duo”, originally for piano four hands, which was even performed by Toscanini. In an old concert programme of Amalie Schneeweiss I found Schubert’s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and so decided to include my own transcription of this beautiful song.
Bruch’s First Violin Concerto is known today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popular of its kind, thanks partly to the major revisions made by Joachim. I also wanted to include something by Dvořák, whose famous Humoresque (originally for piano) was one of the first pieces I ever played on the violin. Dvořák wrote his Violin Concerto for Joachim as well and, like Bruch and Brahms before him, was indebted to the great violinist for his suggestions and revisions of the work’s solo part.
I hope you will enjoy this celebration of a largely forgotten musical giant!
Daniel Hope
2/2011
2016年8月9日 听过
不要爱我,去爱自然。Schumann, Clara - Romanze op. 22 Nr. 1 - Andante molto, Schubert, Franz -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classical schubert violin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豆瓣
9.6 (23 个评分) Janos Starker / Johann Sebastian 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1月8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编号BWV1007-1012,大约创作于1717—1723年巴赫时任科腾(Cothen)宫廷乐长期间。
这些组曲目前无法确定其具体的创作年代,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根据对组曲的各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它们应该在于1720年(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手稿上的完成年份)之前完成。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作品完全不受重视。除了偶尔以练习曲(etude)的身份出现外,根本无缘在音乐厅里演奏。在十九世纪,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尝试为它们加上钢琴伴奏。加泰羅尼亞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是历史上对于这些组曲的推广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和影响的人。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录制的第一套全部组曲录音时到今日,仍旧被专业音乐家和业余爱好者奉为楷模。
不同于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巴赫并没有留下他大提琴组曲的原始手稿。尽管目前有各种净版(urtext),但都是根据巴赫第二任妻子马格达连娜·巴赫和其他同时代人留下的抄写手稿为基础进行的审核与编订。
六组三十六首作品按照当时流行的法国风格组曲所组成。每首组曲在曲式上包含6个快慢不同的乐章。
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组曲和奏鸣曲,巴赫在这里构建了一种更加循序渐进和连贯统一的风格,每首组曲在结构上都按照严格的曲式谱成。而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交响曲的先声。前奏曲、阿列曼德和库朗特往往构成一个不规则但内容统一和连贯的快—慢—快结构;其后是慢速的萨拉班德,该乐章的音乐性格和内容都在组曲中明显的与其他乐章不同,而这种特点更是未来交响乐或奏鸣曲柔版(Adagio)乐章的预示;其后的小步舞曲或其他三拍子快速舞曲在曲式和音乐情感的发展上连接了前面慢速乐章与终曲快速乐章吉格(Gigue)。
[编辑]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小步舞曲(Minuet)
吉格(Gigue)
[编辑]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8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小步舞曲(Minuet)
吉格(Gigue)
[编辑]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9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布列(Bouree)
吉格(Gigue)
[编辑] 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10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布列(Bouree)
吉格(Gigue)
[编辑] 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11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加沃特(Gavotte)
吉格(Gigue)
[编辑] d小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12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s):加沃特(Gavotte)
吉格(Gigue)
Ultimate Classical Dreams 豆瓣
V.A.
发布日期 2009年4月21日 出版发行: Decca
Features works by Mozart, Debussy, Bach, Beethoven, Schubert, Chopin, etc...Including pieces such as Clair de Lune,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Love Theme (Romeo & Juliet), Eine Kleine Nactmusik, and many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