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Chopin: Nocturnes 豆瓣
9.7 (47 个评分) Maurizio Pollin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进口CD:肖邦 18首夜曲》“钢琴诗人”肖邦是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浪漫派的代表人之一。肖邦的一生虽然仅短短的三十九年,但他的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为人类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

Disc 1
01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Op.9 No.1
02 Nocturne No.2 in E flat,Op.9 No.2
03 Nocturne No.3 in B,Op.9 No.3
04 Nocturne No.4 in F,Op.15 No.1
05 Nocturne No.5 in F sharp,Op.15 No.2
06 Nocturne No.6 in G minor,Op.15 No.3
07 Nocturne No.7 in C sharp minor,Op.27 No.1
08 Nocturne No.8 in D flat,Op.27 No.2
09 Nocturne No.9 in B,Op.32 No.1
10 Nocturne No.10 in A flat,Op.32 No.2

Disc 2
01 Nocturne No.11 in G minor,Op.37 No.1
02 Nocturne No.12 in G,Op.37 No.2
03 Nocturne No.13 in C minor,Op.48 No.1
04 Nocturne No.14 in F sharp minor,Op.48 No.2
05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Op.55 No.1
06 Nocturne No.16 in E flat,Op.55 No.2
07 Nocturne No.17 in B,Op.62 No.1
08 Nocturne No.18 in E,Op.62 No.2
09 Nocturne No.19 in E minor,Op.72 No.1
村上春树的异想世界 豆瓣
8.6 (19 个评分) 类型: 爵士
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各式各样的音乐,从小说中流泄……
从1979年村上春树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开始,到2008年的《给我摇摆,其余免谈》。在每一个精心铺陈的文字场景中,主人翁的心情起落以及复杂性格,藉由浮在空中的音符不断泄漏;古典、爵士、摇滚、流行乐……不再高深莫测,反而成为村上与读者一对一的私人导读。
在村上的世界里,音乐从不停歇!对音乐广博且深入的品味,精准的使声音意像在字里行间中具现化,彷佛就身处故事中,竖耳细听角色的内心私密。
本套专辑收录村上小说中的重要古典、爵士曲目,为你解开村上书中隐晦不明的音乐密码,让喜爱村上的读者能更深刻地享受小说中的线索,描绘出村上小说中的音乐印象!
Beethoven: "Archduke" Trio & Trio No.7 in B Flat 豆瓣
Vladimir Ashkenazy / Itzhak Perlman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贝多芬1811年完成这首《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Op.97),题献给好友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此曲迄今仍被视为是钢琴三重奏中登峰造极之作,其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与想象力,是贝多芬中期风格最佳的代表。《大公三重奏》在1814年4月11日首演,贝多芬担任钢琴演奏。当时贝多芬已近乎全聋,他年轻的学生莫歇尔斯(Ignaz Moscheles)描述首演的情况:"许多首演的作品其实并不足以称为'新作’,只有老师的作品,尤其这一首,永远令人耳目一新!”
恢宏的第一乐章由钢琴流畅的主题展开,虽然是孕育在最温和的状态中,实际上这主题却是一首进行曲。曲思高贵而庄严,被生气篷勃的第二主题冲淡了些,后者的节奏虽然活泼,仍是采用进行曲形式。宏伟的发展部中,把原来的主题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乐句,做为乐曲发展的素材。一个装饰华美的开场主题再度出现,引出再现部,并以精彩的尾声为整个乐章做结。
第二乐章是诙谐曲,明暗相间的中段是技巧及想象力最精彩的示范。三种乐器彼此枪奏乐句时的嘻戏,加上贝多芬出其不意的转调,使听者一直想猜测乐曲的走向如何。这种以精致风格(以赋格曲写法掩饰)对抗平实的风格(以圆舞曲代表)的写作手法,充满了活力,也只有贝多芬才写得出这样的曲子。
D大调雄心勃勃的变奏曲乐章紧随其后。开始的主题宽广而抚慰人心,而每一段变奏的装饰性逐渐加强,并以高超的技巧维系。贝多芬从安静得近乎纹风不动的方式,撩动乐章最后几个小节,然后猛然跳进终乐章,利用舞曲般的回旋曲直奔结尾,弃主调降B大调于不顾,这种欣喜的感觉急速攀升,直到尾声象快马急驰而去,结束全曲。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六曲) 豆瓣 豆瓣
9.8 (71 个评分) 史塔克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15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所有演奏版本中,最爱还是史塔克1992年在RCA的录音。”日本乐评家武田明伦如是推荐。在1999年的“名曲名盘300”中,此录音版本更名列第5,乐评界与古典发烧友一致高度评介!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Suites for Solo Cello 豆瓣 Spotify
9.6 (124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János Star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1日 出版发行: (P) 1997 BMG Entertainment
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录音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ATAK015 for maria 豆瓣
8.8 (10 个评分) Keiichiro Shibuy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TAK
About:
音樂家,出生於1973年,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系畢業。
於2002年設立ATAK,不但出版了許多國內外頂尖的電子原音音樂作品CD,而且也擁有設計、影像、Network Technology等為數頗豐的創作。在業界內相當的活躍。
2004年的首張個人創作專輯「ATAK000 keiichiro shibuya」將創作重心著重於音質和節奏這兩部份,且使用了渾厚的音色配合細膩的編曲結構所創作出的專輯作品。被喻為「跨越並且整合了所有電子音樂歷史的完美作品」。
截至目前為止,與作曲家高橋悠治以及池上高治 (complex system研究者/東京大學副教授)持續地展開了跨領域的共同合作。2005年年底和池上高治於Tokyo Opera City的ICC(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內展出了共同創作的聲音裝置藝術作品以及發表了運用非線性物理學變化和運動原理的音樂理論「第三項音樂理論-コンサートを行ったのを皮切りに旺盛な活動を開始」的研究成果,此項橫跨音樂科學領域的正式合作,引起了相當大的注意。
2006年,在日本的山口情報藝術中心(YCAM)發表了使用3D立體音響和LED操作的聲音藝術作品「filmachine」。
2007年,以「filmachine」發表了包含垂直移動聲音影像的世界首款耳機專用3D立體音響CD「ATAK010 filmachine phonics」。這張CD作品也獲得了該年度2007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數位音樂獎榮譽提名。
2008年,在每年於德國所舉辦的世界最大電子藝術節-柏林國際跨媒體藝術節中的混合媒體類發表「filmachine」,同時也進行表演。另外,也接手由國際交通安全學會所委託的之行人穿越道燈號音樂曲目的製作。並曾於銀座地區的十字路口作現場測試而引起相當大的話題。
2009年,以在柏林所展開的音樂活動「Transmediale」開始了首次橫跨歐洲數國的巡迴演出「ATAK NIGHT 4」。今年六月也即將發行獨奏新專輯。
2006年和2007年分別在東京大學、東京藝術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 超響 transonic 2008
Divenire 豆瓣
9.3 (50 个评分) Ludovico Einaud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2月26日 出版发行: Decca / Universal Music
Ludovico Maria Enrico Einaudi OMRI is an Italian pianist and composer. Trained at the Conservatorio Verdi in Milan, Einaudi began his career as a classical composer, later incorporating other styles and genres such as pop, rock, folk, and world music.
阿沃·帕特作品集《空白》 豆瓣
8.6 (7 个评分) Dennis Russell Davies / Keith J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1月16日 出版发行: Ecm Records
Arvo Pärt delivers a brief collection of sacred music -- bold, stoic, and sober. His compositions are full of a passionate and melancholy sort of life, a life of deep humility and faith. One of his earliest releases on the ECM label, Tabula Rasa is a richly woven tapestry of string arrangements, and a good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 The album opens with Fratres -- a signature piece for the composer that would have many re-tellings over the years. Here, ECM veteran Keith Jarrett's piano has a rich dialogue with Gidon Kremer's violin; both musicians traverse the chilled waters of Estonia with urgent staccato and contemplative grace. The piece returns later in more ominous quietude, this time whispered out by the 12 cellists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his arrangement is much more meditative in nature, more reverent perhaps to Pärt's deity, and essentially the centerpiece of the album.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is a loving, almost melodramatic tribute to a composer that Pärt wished very much to meet (though never did). Cellos and violins drip tears that cascade ever downward to a chord which seems to close infinitely, resonating with the peal of a distant church bell. Pärt's final selection, Tabula Rasa, follows much of the same bittersweet territory as what came before it, though it does encompass greater degrees of discord at the offset. As the 25-minute-long piece settles into night, icy clusters of prepared piano fall between the exchange of two violins and chamber orchestra to invoke feelings of sacrifice, mystery, and deliverance. This is a modest but pivotal recording to own -- the essence of Arvo Pärt. ~ Glenn Swan, All Music Guide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3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豆瓣
富特文格勒 / 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2004年11月30日,是德国伟大指挥家Wilhelm Furtwangler(威廉·福特文格勒)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为大家特别奉献由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录音,以怀念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指挥领域最为杰出的人物。而福特文格勒在古典乐坛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位指挥家的范畴,他被认为是德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以自己毕生精力为发扬德奥传统音乐的伟大精神而努力。
在福特文格勒的指挥生涯中,其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演绎被举世公认,因此我们今天送出由他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在1951年1月在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如今这个录音被EMI公司再版,收录在“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成为“贝九”历史录音中的又一个经典版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录音效果比较差劲,而且是单声道,但依然有众多乐迷钟情于这个版本。许多评论家认为福特文格勒的这个录音,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当然,对于“贝九”的演奏,向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这同样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录音。我们在此无意辩论,仅以此碟怀念伟大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家——Wilhelm Furtwangler。
曲目: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Molto vivace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Andante moderato - Adagio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Pres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 Allegro Assai - Allegro assai vivace - alla marcia - Andante maestoso - Allegro - Allegro energico, sempre ben marcato - Allegro ma non tanto - Poco adagio - Prestissimo
2009年6月5日 听过
太牛逼了!!!
classical
Schoenberg: A Survivor from Warsaw; Webern: Orchestral Works 豆瓣
8.0 (5 个评分) Wiener Philharmoniker / Claudio Abba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A Survivor from Warsaw)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用(1947)。叙述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杀害华沙的犹太人的事件。作曲家自己作词,并在总谱前注明:“歌词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我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报导。”
作品中出现了有明显区别的三种声音:见证人,即华沙的幸存者,用朗诵的音调,描述当天事件的经过,用英文;中间夹有法西斯军官发布命令时撕破嗓子的喊叫,用德文;最后是犹太人走向死亡时所唱的众赞歌,用希伯来文。歌词大意如下:
我记不得所有的事情了!大部分时间我一定是失去了知觉……!我只记得那个庄严的时刻:他们全体,就象预先安排好似的,开始唱起那已经忽视了这么多年的古老的祈祷文——那被遗忘了的信念。
但是,我想不起我怎么来到了地道,这么长时间一直住在华沙的地沟里……
这一天象平常一样地开始了。天还没亮就响起了起床号。“滚出来!”不管你是否睡着,也不管你是否由于烦恼而彻夜未眠。你已经同你的孩子、同你的妻子、同你的父母隔离开了,你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怎么睡得着?
号声又响了。“滚出来!军曹要发火了!”他们走了出来:有些人,年老的、患病的,十分缓慢;有些人,神经质地动作迅速。他们害怕军曹。他们尽可能地快。但是,白费!声音太响了,动作太乱了,而且不够快。
那个中士大声吼道:“注意啦!站好!难道要我用枪杆子来帮忙吗?如果你们都乐意,那也好!”军曹和他的士兵毒打每一个人:年青的或年老的,健康的或患病的,有罪的或无辜的……听到他们的呻吟声和喊叫声音,使人感到痛苦万分。
虽然我被打得厉害,不得不到了下来,但是我听得见。当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头部都遭到了重击,站不起来,倒在地上……
我一定是失去了知觉。往后的事情我只听见一个士兵说道:“他们全死了!”于是队长命令把我们抛弃。
我躺在一边,神志一半不清。周围变得非常安静——恐怖和痛苦。然后,我听到军曹大喊:“清点人数!”
他们慢慢地、不规则地开始:一、二、三、四。“注意啦!”军曹又吼了起来:“赶快!从头再数一遍!一分钟之内我要知道,我把多少人送进了毒气间,快数!”
又开始点数了,起先是慢慢地:一、二、三、四,然后变得越来越快,快到最后听起来像一群野马在惊跑。然后,在这中间,他们唱起了《听吧,以色列人》
〈合唱〉
听吧,啊,以色列人:上帝,我们的造物主,上帝是独一无二的。我今天向你说的这些话,应该铭刻在你的心上。你应该把它教给你的孩子,教给你的子子孙孙。你应该说它,当你起床的时候,当你坐下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以及当你休息的时候。
(摘自钟子林编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
贝尔格代表勋伯格学说中潜在的浪漫主义因素,勋伯格的另一名高足安东‧韦伯恩(1883一1945)则代表潜在的古典主义因素不含浪漫主义的无调性。韦伯恩不写歌剧,也从不用念唱的手法。
战前的格言风格 (1908-1914)
Webern战前一连串精致的杰作在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每个如宝石般的作品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纯粹抒情性的亲密表情,创造出暗示与陈述兼具,音响与寂静共构的音像,他的创作的主导原则是简约凝炼如格言警语。在他的成熟风格中,每一部作品都用模仿对位展开(往往是严格的卡农式)。他採用转位、节奏移位等手法,但不用模进,基本上不重复。萌芽"细胞"的旋律轮廓中通常有大七度、小九度等 没有调性内涵的音程。愈来愈无法区分出主题,织体透明,只剩基本要素;节奏型复杂,往往将整个小节或部分小节同时作二等分和三等分,力度层次无比细腻,但极少超过中强的音响。
Webern的配器极为出色, 且强烈倾向於勛柏格的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观念,一条旋律线可以同时分配给不同乐器承担,近似中世纪的分解旋律(hocket),有时不过一二个音、难得有四五个音连续用同一种音色响出。结果得到一个全部由或明或暗的音响闪忽交融成独特的、色彩平衡的织体。
韦伯恩的音乐中常见拨奏、泛音、震奏、加弱音器之类的特殊效果。他对色彩和清晰度的敏感使他选用不寻常的组合,如小提琴、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管和钢琴的四重奏Op.22, 或为女高音、单簧管和吉他写的歌3首0p.18。
採用如此凝炼的风格写作的乐曲自然不会是长篇大论的,虽然也不都像弦乐四重奏《小曲六首》Op. 9或《乐队曲五首》Op.10(二曲都作於1913年)那么短, ;四重奏的乐章平均只有36秒鐘,Op. 10每个乐章只有48秒,其中第五首只有19秒。但是,即使小型作品如交响曲(1928)和弦乐四重奏(1938),全长也不过八九分鐘,其语言可谓浓缩精炼到了极点。浓缩、加上不熟悉,这便要求听眾异常集中注意力。勛柏格称之为 “只用一个动作表现出小说,一个呼吸显露欢乐” ‘to express a novel in a single gesture, a joy in a breath’. .彷彿来自外太空或另一个世界,就不协和(由於巧妙地运用对比音色而大大缓和了不协和的感觉)与和声複杂性而言,韦伯恩的音乐要比勋伯格、贝尔格及其他许多20世纪作曲家容易听得多。
韦伯恩的发展过程和勋伯格一样,经历了晚期浪漫派的过度半音变化体係、自由无调性和按音列组织等三个阶段,
相较於后浪漫主义的冗长巨构, 韦伯恩则探测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这是「微观宇宙」的世界,而非「宏观宇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裏,满是纤细、瞬间即逝、点描式的声音,寂静、新颖的音调关係,雋永的精义,以及发散幽光的管弦谱配法。他在1908年到1909年之间完成的《史提芬.乔治》歌曲、弦乐团五乐章、为管弦乐团作的六首小曲中,着重於零散 的小片段、乐句和细节,而非主旋律。他构思出一套创造总谱的新方法,几乎是以不同的乐器处理每一音符,色调时有变换。韦伯恩的新观念渊源於勋柏格,后者早先就谈过「音调色彩的旋律」或「染音曲调」。魏本的音乐日趋精简雋永。他在1914年到1917年间所完成的歌曲集「把一丝不苟的对位法同化为基本的连贯形式」(皮埃尔.布列兹言),预示音列系统的到来,布列兹认为韦伯恩营造了另一新层次一──声音空间。「韦伯恩观点的急进、感情的革新,都堪称前无古人。」
Webern的作品精简且数量不多, 全集的长度往往不如马勒一首作品。他的成就虽在生前几乎没有知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却日益得到人们的赏识。他的音乐推动了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重大新发展。
(介绍文字转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