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32 个评分)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拉赫曼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录音时间:1982.12
录音地点:柏林(Berlin)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录音时间:1980.2
录音地点:慕尼黑(Munich)
本辑从发行以来就深受好评,尤以阿格里奇的狂魔般演绎与弹奏速度,更令人咋舌称奇。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一九八二年底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柏林现场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全德国人为阿格里奇著迷不已。但也因此很多品质不良的侧录有声产品也充斥市面。本辑除了收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德国唱片大奖)以外,最值得期待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二年现场实况经过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数码技术重新呈现原有的亮丽风貌。
2019年6月9日 听过
评论里又说像催命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ttps://www.xiami.com/album/402414
classical piano
Glass Island 豆瓣
Richard Luk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9年4月12日 出版发行: Moderna Records
Produced and mixed by Richard Luke at Highpony studio.
Mastered by Taylor Deupree at 12K Mastering.
All tracks written by Richard Luke and Amira Bedrush-McDonald apart from track 8 by Richard Luke. Violin by Amira Bedrush-M. Double bass by Kirsty Matheson (tracks 4, 7, 10). Piano, drums, field recordings, synthesisers and programming by Richard Luke. Recorded in Glasgow, Scotland at St Brides Church (tracks 1, 4, 5, 7, 9, 10), Woodlands Drive (tracks 2, 6, 8, 11, 12) and Highpony studio (track 3). All tracks recorded and engineered by Richard Luke. Additional recordings and mixing at Highpony studio.
动物狂欢节、青少年管弦乐入门 豆瓣
Boston Pops Orchestra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5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费德勒(Arthur Fiedler)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易容改装”而成的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Boston Pops Orchestra),不仅试现代CrossOver横跨古典与流行演奏的先锋,更是美国靓声的最佳代表。在体制上属于贵族的欧洲古典音乐,经由费德勒传教式的热忱推广,终于成为美国平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古典的小品曲目,以及当时流行的通俗曲目,他也能将之重新编整,以轻松甜美亦不失幽默的方式提供大家无尽的乐趣。
给儿童的古典音乐,乃是费德勒为未来的古典音乐迷精心设计的导聆,以圣桑(Saint-Saens)的“动物狂欢节”、布莱顿(Britten)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以及葛里格(Grieg)、古诺(Gounod)等人谱写的、故事性强烈、适合儿童聆赏的轻松曲目,配以赫奇.道恩斯(Hugh Downs)这位曾或艾美奖殊荣的广播电视名嘴清晰自然的旁白叙述,不仅适合亲子间共赏,初入门的成年爱乐者也适于以此片做为涉足古典音乐的敲门砖。谁说古典音乐可怕的?这张老少咸宜的唱片能引领各位进入美丽的音乐世界。
动物狂欢节全曲由14段小乐曲组成:1、序奏及狮王的行进。双钢琴的顿音展开了序奏的音乐,接着雄伟威严的进行曲展现了狮子雄壮的行进脚步,并不断地插进低声部半音阶行进,狮子的吼声如雷贯耳,令人不寒而栗。2、母鸡和公鸡。母鸡的叫声以单簧管演奏,公鸡啼鸣声则由钢琴奏出。3、野驴。双钢琴飞驰般的快速演奏,上下飞舞,描绘了野驴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驰骋、野性十足。4、乌龟。低音弦乐器演奏出乌龟诙谐缓慢地由远而近地爬行,不时地东张西望,偶尔吃一两口路边的青草,不慌不忙,憨态可掬。5、大象。低音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出较轻快的圆舞曲,低沉的声响加上舞曲的节奏,一听便可想象大象扭动着那笨重庞大的身躯,显得即滑稽可笑又形象生动。6、袋鼠。双钢琴交替奏出了跳跃性的音型,刻画出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恰与大象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7、水族馆。双钢琴的琶音,展现了微波荡漾的水面、阳光在清彻的水中直射水底、千姿百态的鱼群在悠游,钢片琴则清晰地刻划了水中的波光鳞鳞。8、“长耳人”。小提琴以特殊的方法齐奏,怪诞的声响表现了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一种驴头人身的怪物在声嘶力竭地鸣叫(也正是日常人们所见的驴叫),这是圣·桑在讽刺那些饶舌的所畏艺术权威们。9、林中杜鹃。钢琴以和弦轻轻地表现出幽静的森林,杜鹃的啼声在单簧管的模仿演奏下,栩栩如生。一种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与前一段的声嘶力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心理感受。10、鸟舍。弦乐器奏出的颤音呈现出群鸟振翅高飞的画面,其间不断地有小鸟在跳跃在欢唱。11、钢琴家。车尔尼的钢琴简易音阶练习在此反复弹奏。描写一位初学钢琴的“钢琴家”在此大显身手,并且弹的十分起劲。一说是讽刺那些蹩脚的钢琴家。可是,就弹得十分自信来看,圣·桑不完全是否定之意。12、化石。打破时空界线,圣·桑赋予了古老的化石以生命力,它们渴望生活,渴望回到美丽的大自然,加入这狂欢的行列,化石狂舞的碰撞声在木琴的演奏中历历在目。13、天鹅。当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形态的动物全部出场之后,高贵神圣的天鹅才缓缓游来,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美丽的“皇后”,在美丽和神圣面前,谁不肃然起敬?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这首大提琴作品流传极广,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14、终曲。当美丽与神圣到来之后,真正的狂欢开始了,在序奏的引导下,整齐而有节奏的欢庆场面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平等与博爱,没有物种界线、没有强弱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没有时空间隔……、只有欢乐!狂欢中隐约可闻野驴的奔跑、嘶叫,但终被溶于欢乐的海洋之中。
2019年5月10日 听过 这张还挺难找的。不过还是有办法。
classical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豆瓣
9.8 (10 个评分) 马友友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马友友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荣获格莱美最佳乐器独奏奖,近年来首度以专辑单独装个别发行,DSD技术重新Remastered处理。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豆瓣
9.3 (6 个评分) Klaus Tennstedt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30日 出版发行: LPO
Yvonne Kenny (soprano) & Jard Van Nes (mezzo soprano)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Klaus Tennstedt, conductor
Recorded live at Southbank Centre’s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 on 20 February 1989
2019年5月5日 听过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4. 'Urlicht' ,哭了。
https://www.xiami.com/album/2104233863
classical mahler symphony 马勒
J.S. Bach: Sonatas & Partitas for baroque lute BWV1001-1006 豆瓣
Hopkinson Smith
发布日期 2000年4月11日 出版发行: Astrée
作曲:J.S.Bach
演奏:Hopkinson Smith(baroque lute)
录音日期:1980
发行公司:Astree
资源出处:brookbach
专辑介绍:
J. S.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林逸聪)
鲁特琴是欧洲音乐故乡之一的南欧古国意大利的传统乐器,是吉他的前身,长颈鲁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认为鲁特琴于15世纪末开始独立发展(因为之前鲁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乌德琴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与其他乐器相比,鲁特琴的地位极不一般,他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乐器中的ozymandias(王者之王),不仅广泛用于宫廷演奏,也在民间占据一定的地位,Bach、Vivaldi等古典音乐大师都有鲁特琴独奏曲传世。16世纪的鲁特琴由6个弦组11条弦构成,而之后不断发展,弦和弦组的数目不断改变,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杰列卡等乐器转变,而曼陀林和维奥尔琴正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即游吟诗人的音乐中运用最广的乐器。
鲁特琴极为修长轻巧,一般称梨形,琴身厚度不到1/16英寸,面板中间是一个雕刻的音孔和装饰圈,背板呈圆弧形,琴头则与琴身有一定角度。古典鲁特琴的琴弦一般是用羊肠制成,是其音色格外轻柔,16世纪由于弹拨方式由拨片改用手指,故于鲁特琴的轻巧“脆弱”注重细微差异的特点相适应。由于背撑(背板由木条固定其上)只有1/32英寸的厚度,故无法承受高拉力,因而演奏者只用手指厚实的部位去“碰触”,并且控制2手的活动范围。
另外,鲁特琴极易走音,故需要高频率的调弦,致使有演奏者戏说,调弦的时间比演奏的时间还要多的多。 (Nyx)
这套专辑是Hopkinson Smith用一把13弦巴洛克鲁特琴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Op. 111, Op. 110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Youra Gul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2月2日 出版发行: Nimbus Records
2019年3月28日 听过 换了一个更清楚的封面。
Youra Guller: Piano Sonata No. 31 in A flat major, Op. 110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KxO6qcDik

Youra Guller: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Op. 1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e1mj72qPA
beethoven classical piano sonata
Liszt: Favourite Piano Works 豆瓣
9.0 (6 个评分) Jorge Bole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CCA
介质为2CD!

Disc: 1
01 Campanella

Disc: 2
01 Sonetto 104 del Petrarca
02 Jeux d'eau à la Villa d'Este
03 Gnomenreigen
04 Lento assai -
05 Andante sostenuto -
06 Fugato -
The Art of Youra Guller, 1895-1980 豆瓣
Youra Gul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2月2日 出版发行: Nimbus Records
专辑介绍:
有关尤拉.菊勒,我们可知道的不多,而且往往是不太一致的。尤拉.菊勒(Youra Guller),原名Georgette Guller,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十六日在法国南部马塞港诞生(一说在罗马尼亚诞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一日在巴黎逝世(一说一九八○年在日内瓦逝世)。
她罗马尼亚血统的母亲早年去世,由其犹太血统(另一说为俄国血统)的父亲啟导其音乐。孩童时,其父常常歌唱俄国童谣给她听(她父亲由於手臂受伤致不能成为小提琴家),而年仅四岁,她便能阅读五线谱了。她的琴艺,先是私学的,五岁时便神童般地能表演十五首曲目,九岁时入巴黎音乐院在柯尔托(A. Cortot)门下修习钢琴。亦随伊斯多.菲利普(Isidore Philipp)学习,虽然菲利普所研究出来的钢琴技巧训练对她而言是无所致用的,因她能於一两天内不费力气地便把所要求学习的曲目背诵出来,故在一九○九年(另一说在她一九○七年十二岁时)便以第一名毕业,在同届中来自美国的Aline Van Barentzen亦得第一名,而其好友哈丝姬儿(C. Haskil)只得第二名(翌年再得第一名)。
尤拉.菊勒年轻时,已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并与其前辈们(如柯尔托、杜南伊E. Dohnanyi、邵尔E. Sauer等)并列。在二○年代英国举办的一系列钢琴家演奏会中,所被邀请的七位当代大师亦有她在内,其他六位是罗森塔(M. Rosenthal)、邵尔、霍夫曼(J. Hoffman)、所罗门(Solomon)、鲁宾斯坦及她的老师柯尔托。她的朋友也大多是当时的艺术家及知识份子。我们还可以看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小提琴家提博(J. Thibaud)、曼纽因、胡伯曼(B. Hubermann)、作家罗曼.罗兰、纪德、Cocteau,以及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拉威尔等给她留念的相片及问候,作曲家米尧(D. Milhaud)还为她写了一套钢琴组曲。她也曾与安奈斯可(G. Enesco)、西格提(J. Szigeti)及富兰奇斯卡第(Z. Francescatti)等小提琴家合奏贝多芬的全部小提琴奏鸣曲。
她年轻时的生命是多彩多姿的。为了体会四重奏弹奏之满足,她也曾跟奴娃(G. Neveu)上过几堂课。也由於深爱舞蹈而曾学芭蕾舞及西班牙舞。她二十岁时退隐了一年,为跟一朋友学习雷雪替兹基(T. Leschetizky)之钢琴法,而此亦成为她终生钢琴技巧的基础。
尤拉.菊勒并非只是以职业而从事艺术,她更没有一般追求世俗名利之心。她忠於她的艺术,在她选择弹奏的乐曲中都完全是出自深刻热爱的。她虽然并不以任何作曲家之作品自居,但她特别喜爱巴赫与贝多芬。罗曼.罗兰称她为其时代中贝多芬晚期作品独一无二的詮释者。她对艺术那严谨的态度,那以生命内在努力及人格为艺术之意义的态度,使她最终放弃了演奏生涯,如Francis Plante及后来的易卫斯.奈(Yves Nat)一样,认为演奏除了解决经济困境外,再无其他意义了。故在一九二八年(即她三十三岁),在上海一次为期十天的巡迴演奏后,她毅然离开艺术界,在中国隐居了八年。她在中国这八年间如何渡过,作了什么事情,我们现已无法知晓。三○年代末期,她回到法国,也曾尝试重回演奏,但不幸正遇著德国纳粹的黑暗,在躲离盖世太保中,过著极困窘贫苦的生活。直至一九五五年(即她已六十岁的时候),她才有机会再回演奏舞台上,直至十九七七年止。这些演奏,大部份都在法国之外举行(英国是特别欢迎她的)。
尤拉.菊勒之长期隐退及无固定的演奏生涯,使人对她超拔而崇高的艺术,无法不随著她之消失而忘记;再加上她之罕於录音,更无法使人能认识或接触到她。幸好,由她在一九七三年(七十八岁时),为法国唱片公司Erato所灌录的两首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作品110及作品111),及一九七五年在英国唱片公司Nimbus所灌录的她晚年所喜爱之曲目中(这两张唱片后都由Nimbus公司发行CD),仍可以听到她那应为人学习及尊崇的艺术境界。
尤拉.菊勒的演奏艺术
尤拉.菊勒虽然遗留给我们的不多,但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弹奏甚至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尤拉.菊勒从不追求外表,从不追求表现力,从不追求钢琴媚悦人的音色美,从不由速度或大技术这些譁眾取宠的手段震慑群眾。尤拉.菊勒与我们这个追求外表表现力及自我表现的世纪背道而驰。她明白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与自己生命努力一致的,是生命的深刻体验、洞见,及对万物生命美善之传达。换言之,艺术是心的,非物的。尤拉.菊勒的每一音调都是由心发出的,从触键、句法、意思、情感、意象,直至其艺术境界,都无不是发自心的。发自心并非只是一种用心,而先是以自己生命朝著更真实的美善而努力,以心如此美善的嚮往作为一切努力的基础,就算在艺术上,仍先是以万物之美与善为本的。故在尤拉.菊勒的弹奏中,我们不单只听到一种个人的激情,我们更听到发自心深处的确切意义与感受。
感动我们心灵的,是赋格曲线条生命开展及交织所体现的,如神展开宇宙面貌时的力量与喜悦(见她所弹奏的两首李斯特改编的巴赫管风琴赋格曲);是人内在精神力量的澎湃及形上切愿的崇高与懿美,人格的坚定,对世间黑暗力量的忿怒,纯洁的等待与盼望,内心的哭泣,神的聆听与决定,从天而降的光泽力量,遥远无涯的星空,凝视超越的目光(见她的两首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是唤醒大地生命之鸟之歌鸣(拉摩J-P Rameau),少女温柔与平静的怀抱(库普兰F. Couperin),爱之甜美与哀愁(C. Balbastre),顽皮但活泼的孩童(L. Daquin),诗人的忧鬱、高贵及旷阔的胸怀(萧邦),短促生命的失落及人生的悲哀与怀念(葛拉纳多斯E. Granados),大自然草木生生之喜悦与平静(史卡拉第)……
从这些意象而来之情感,在菊勒的演奏中,并非只是外在描述性的。纵然感受的对象是神的力量或生命的喜悦,但使人感动的,使人所见的,反而是人自己心之懿美,其意志力、生命力、不屈不朽的毅力,其志向、其心愿、其悲悯之情,其纯洁、其淡泊的生命。菊勒的情感直揭示人自己诚恳的内心,使其艺术不只是教人感受或由感受而满足,更是教人自己也同样积极努力,教人自己心灵之独立提昇。就算在她所弹奏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之高音音调中,可使我们洞见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我们所深刻地体会的,并非只是高远的空间而已,而直是人心抬头远望的心情,那凝视著远处的静默,那对遥远超越力量的期盼。换言之,人心是自己的主体。情感意象能内化至此,非从感物而来的一般情绪,而是由人自己生命主动等待地发出的,纯然发自心自己的。
发自内心的歌咏
不单只情感是如此内在真实,菊勒所弹的每一音调,都发自内心生命,换言之,是歌咏的。歌咏地弹奏是钢琴艺术古老的传统,更是古老的法国传统之特色,在培烈姆特(V. Perlemuter)的萧邦夜曲中(Nimbus)仍可见其痕迹。在钢琴上能聆听到每一音调而弹奏已是一极困难之事情,但能咏唱,甚至从内心地咏歌每一音调,这更是无比困难。而菊勒更是毫不费力气地做到,她每一音调都如此肯定,如此独立清晰,每一音调都在内心咏歌的旋律线内有其自己确切之意义,连一装饰音或持续不断的震音都如旋律一般地咏歌出来。而左右手的完全独立及线条之间之複线对比,更彷如四、五个完全独立的人所咏歌出来一样,无论我们选择那一条线来聆听,都可听到其自身独立的生命变化。
顾尔德所能达到的複线弹奏仍只限於交响物性上的,只在手指之间,但菊勒的複线弹奏已是心咏歌上的,线条各自独立的,形成句子统一的意思,亦是由心咏歌时之呼吸自然地构成,故其心句子及句子意义非常明显。一句一句地,一音调接一音调地,在内心咏歌自然而充满意义及生命的起伏中展开,使听者自己内心凝聚在音乐所能赋予人的生命肯定及心怀情感中,如菊勒的手凝聚在键盘底部达琴指一体混然於其间。手指的独立、平均与灵活,都非是机械地作到。独立是咏歌时音节之独立及意识,平均是手指力度恰如其份地传达心自然之变化,如大自然一草一叶一样,仍有著无穷生命活泼。而灵活更非毫无意义的流畅感及速度感,而是心思对意义精微所作的努力,是生命自在弹性的灵活性,非只是手指机械的。故从菊勒所弹奏能涵摄万物生命的乐曲至浅易而平凡的小品中,都呈露出无限生机,无限真实,甚至无限伟大感。菊勒之心是诚挚地明白一切,明白生命,及体察事物之至微小者。
咏歌之所以困难,非只由於钢琴音乐的多线及複杂性,更主要的,是弹奏者一般的心情都只在求钢琴外在美感的媚悦,在技巧的自我表现,在心与琴之不淳朴,在艺术家无自己与艺术的独自生命上。但没有咏歌,音调是无法内化成为人自己的,无法由心发出来。而没有心,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不应只是纯然概念或物性的表现,也不应是一时情感之渲泄。艺术是人自己之全部生命,是万物生命的,能咏歌的心灵必然能从体察万物生命美善中而得其喜悦。人大多能唱,但能歌者,其心必善美而且喜悦。歌咏结合了声音与心,使声音的世界呈现出种种心境,亦使心由融合於此种种境象中而直触生命力量及喜悦本身。种种境象,种种心境,凝聚了人更高更美善之存在——艺术之存在。若在準确性之外,艺术要求人较科学及思维更多,那也只是一颗诚恳而真实努力无私之心,不竭息地努力於人类人性美善之生命。若境界是从万物中所体会到的人自己之心,若境界也就是心与万物一体生命的呼应,那在尤拉.菊勒的弹奏中,我们可聆听到的,也就是万物生命咏歌喜悦之心而已。
念尤拉.菊勒而作,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一日。
2019年3月28日 听过
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Op. 37, No. 2 - 东方。 https://www.xiami.com/album/833140185
classical piano
Livia Rev - Chopin - Nocturnes 豆瓣
Livia Re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hyperion
Lívia Rév专辑:
这张匈牙利女钢琴家Livia Rev演奏的肖邦《Nocturnes》以幽暗阴柔的气质俘虏我心。这是老奶奶在演绎生涯晚年(1988年)为英国Hyperion唱片灌录的唱片,经过长时间处理制作,于10年后正式发行,属其dyad廉价双片系列。音色相较鲁宾斯坦显得暗淡,以相对柔美的钢琴音响迷人,与前者形成鲜明的风格对立。
2019年3月27日 听过
像是做梦,梦的内容是晚上,一直走,鞋没了,站雪地里啃冰棍儿;屋檐下一串儿冰棱子,用棍儿从左到啪啦啦打掉;好玩,想叫你来听,但到处都找不到你;刮来一阵风,吹落树上的雪,雪沫子飘进了我的衣领子,脖子一凉,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醒了。https://www.xiami.com/album/1628045726
chopin classical piano
J. S. Bach: Sonatas & Partitas 豆瓣
9.3 (6 个评分) Paul Galbrait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LOS
古典吉他 保罗 格布瑞什 巴赫奏鸣曲与组曲
这里要介绍的是一套珍贵的巴赫作品的唱片,这套唱片值得学习研究的东西实在不少。这是一套巴赫为小提琴所作的六首奏鸣曲、帕替塔。改编者是美国著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Paul Galbraith。
J. S.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克腾)大约作于1720年。在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中,巴赫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首先要介绍的是这张唱片的演奏家Paul Galbraith,Galbraith 在17岁时就赢得了塞戈维亚国际吉他大赛的银奖,塞戈维亚评价他的演奏为:“华丽而高尚”。第二年,他赢得了BBC TV颁发的年度青年音乐家奖。他的琴声响彻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厅,同时他也和世界许多一流的交响乐团合作。
他演奏的吉他非常独特,这种吉他是他和英国著名的吉他制作家David Rubio 共同设计制作的。演奏的姿势有些象大提琴(如图所示),在琴的尾部还有一根空心的金属管架在一个木制共鸣箱上以增加琴的共鸣。在这种吉他的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吉他有8条弦,2-7弦的定音和普通吉他一样,第一弦和第八弦是增加的开放弦,用以增加琴的共鸣和夸大音域。这种吉他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名字叫“勃拉姆斯”。由于增加了琴弦,出于音准的方面的因素,弦的长度不太可能一致,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个问题最终是采用斜的弦桥和弦枕解决。这个设计并非Rubio首创,其实,这个想法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古代乐器“Orphereon(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大家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拥有多弦的乐器弦长都是不等的,比如竖琴、钢琴等。这种吉他在听感上非常透明,共鸣很好,很有音响发烧友们强调的那种“厅堂”效果和“空气感”。可惜的是,吉他制作大师Rubio已经过世,不知谁能继承他的这个传统制作类似的乐器。
Galbraith在演绎巴赫的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和他手里的乐器一样卓而不凡。他对这部作品又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对这部作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6首独奏曲,就象巴赫所称的,应该是一首作品的构思,就象“组曲的组曲(Like a Suite o Suite),我个人的感觉是,这“6首独奏曲”是一部器乐的福音书故事,它包含三个部分,基督的诞生、受难以及复活。
Galratith改编后的“6首独奏曲”在和声方面比一般传统的版本要丰富许多,这些复杂的声部在他手里交待的非常清晰和富有逻辑性。有些乐曲他的演奏不仅是在叙述,更象在沉思,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恰空》,他整整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演绎,这是我所听过的最慢的版本之一(比斯托克夫斯基的管弦乐版还要慢几秒钟)。由于吉他的发音的点式发音,音符持续的时间不长,所以用这么慢的速度演奏这部作品是极其冒险的,然而事实说明,这个险无疑冒得非常成功。聆听这部作品,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