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雷蒙德·卡佛 豆瓣
Raymond Carver
作者: [美]卡萝尔·斯克莱尼卡 译者: 戴大洪 / 李兴中 龙门书局 2011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作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卡佛艰难而传奇的一生使得他的写作真正具有呕心沥血的色彩——他前半生充满苦难与失望;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50岁便英年早逝。卡佛出身贫苦,他的作品也致力于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多年来深受读者追捧,被誉为美国的契诃夫。
这本传记的作者卡萝尔•斯克莱尼卡怀着对卡佛深切的敬意和同情,耗时十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阅读了卡佛所有的作品,并走访了数百位与卡佛有关的人士,其中包括卡佛的家人,全面记述了卡佛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研究作家的史料。她的描述丰富而清晰,没有歪曲回避卡佛私人事务中的敏感问题,解密并分析了大量卡佛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主要意旨,读来令人大开眼界,甚至能够改变读者原本对于某些卡佛经典小说的习惯性理解。这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对卡佛写作历史的记述,及其写作历程中与编辑之间错综复杂而又不甚愉快的关系,这些都对卡佛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必定有助于读者了解到一个更加完整的雷蒙德•卡佛——他非比寻常的抱负、传奇式的生活和不朽作品的故事。
Giorgio De Chirico 豆瓣
作者: Holzhey, Magdalena Taschen America Llc 2005 - 10
Greek-born Italian painter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was hugely influential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His paintings during the teens in Paris, where he moved in 1911, caused such a stir that such important figures as Picasso and Paul Eluard immediately praised them. This phase of his work, which he later termed pittura metafisica (metaphysical painting) was marked by dramatic compositions involving sharp perspective, striking shadows, geometrical planes, voids of space, and a general feeling of anxiety and loneliness; the sense of absurdity evoked by the mannequin-like figures in almost nightmarish landscapes seemed to suggest a Freudian expression of the unconscious. After 1930, De Chirico turned to a more classical style of painting and continued in the same vein for the rest of his career; his later work was widely criticized, especially by the Surrealists who had so admired his early paintings.
丑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ruttezza
9.0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二十二岁之前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二十二岁之前》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心的散文精选,收录朱天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创作发表的散文,并附朱西宁的《天心缘起》和作家阿城的《说朱天心》。《三三行》、《成人不自在》、《行行且游猎》等篇,写出作者少年成名、与文学好友极尽青春和成长的种种美好、激越、焦灼、浪漫等等经历;《花忆前身》、《江山入梦》、《妹妹》、《一花亦真》等篇书写作家的文学渊源、家庭友朋;《读岳传》、《时移事往》等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表达作者当时的思考和见解。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The Dore Gallery 豆瓣
作者: Gustave Doré Dover Publications 1997
Comprising the finest plates from the great illustrator's work, this collection features outstanding engravings from such literary classics as Milton's "Paradise Lost, " "The Divine Comedy" by Dante, Coleridge's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The Raven "by Edgar Allan Poe, Sue's "The Wandering Jew, " and many others. Captions.
不该存在的文物 豆瓣
作者: [德]莱茵哈特•哈贝克 译者: 吴姗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9
为什么会有不应存在的文物? 看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那些惊人的收藏就知道了:
钳有子弹的穴居人头骨化石,数十万年以前古人类脚印的化石,伊拉克的史前电池,埃及法老陵寝里的飞机模型陪葬品,公元前1100前的电灯……
这些有争议的文物在主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或许不过是一种误读,但在本书作者的深入研究下,它们代表的却是以史前外星文明为主导的人类上一次文明。作者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星球还有许多非常秘密的知识,它“不是来自我们的地球”。由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维度的方式。
2012年1月30日 想读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Pink Floyd" 豆瓣
作者: Mabbett, Andy 2010 - 9
Here is ultimate illustrated discography of Pink Floyd, covering everything from their first single to their most recent album "The Division Bell". Also included are separate sections on the work on Roger Waters and Syd Barrett.
托马斯的奇画迷宫 豆瓣
Thomas Flintham's Marvellous Mazes
作者: 托马斯·弗林特翰 译者: 刘杨 接力出版社 2011
《托马斯的奇画迷宫》由70个充满妙趣的艺术迷宫组成。这是一本最具创意的艺术迷宫书。画家将迷宫与艺术相结合,把相互交错的树枝、章鱼的触手、灰熊的皮毛等看似平凡的事物变成了一个个奇妙的迷宫。这些迷宫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能让读者欣赏到艺术之美。这是一本最睿智的故事迷宫书。画家用两个长篇故事为主线,串联起几十个迷宫,读者不仅能跟随故事体验迷宫的惊险刺激,也能在迷宫中得到阅读故事的审美愉悦。书中每一个单独的迷宫也都可以作为一个故事来解读。这是一本最快乐的趣味迷宫书。画家笔下的迷宫变化无穷,连太阳的火焰、麋鹿的鹿角、蜘蛛的网都能变成迷宫的路,使游戏新鲜有趣。《托马斯的奇画迷宫》能在迷宫的游戏中让读者提升艺术鉴赏力,在阅读故事中进行有趣的探险,在探险和游戏中,提升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
Brassaï Graffiti 豆瓣
作者: Brassai Random House Inc 2002 - 5
Brassai became interested in graffiti in the 1930s. At that time, he published several examples in the review Minotaure accompanied by commentary. It became a lifelong obssession: he continued to photograph graffiti and expand these remarks in various texts right up to his death. The present publication presents both texts and pictures, taking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book Graffiti Brassai published in Germany in 1960 and in France following an exhibition of his photographs staged in New York, London, Milan, Baden-Baden, Frankfurt, Hanover, and Paris. Together with a number of unknown fragments by Brassai, this album also includes pages from notebooks kept by the photographer in which he sketched the graffiti he encountered in Paris, keeping track of their many transformations. Brassai's photographs and texts focus on the magical creativity he found on wall after wall and on the major themes which are like a distillation of all life (from birth, through love, to death), and whose "primitivism," following on the discovery of African art, was to prove such an enduring influence on Miro, Dubuffet, and Taples, artists who took much inspiration from the wall. One of Brassai's most important works, Graffiti presents side by side the texts and photographs the photographer devoted to this "art of the street."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g,J.A.)著 译者: 李佳洁 / 郑小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1
1983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
好色一代女 豆瓣
作者: [日] 井原西鹤 译者: 王启元 / 李正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 2
井原西鹤以其纵横的才华,通过一个女人对自己放浪一生的忏悔,再现了日本江户时代宫廷、商人、市民和妓女的缤纷的生活实况。本书被誉为江户时代的《源氏物语》。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之史,像井原西鹤这样能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是微乎其微的。他的影响不仅表现为至今其作品依然耐人寻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至今仍可以向诸多作家提供创作的食粮,使许多作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各种优秀作品纷呈的今天,许多著名作家依然要执着地信奉西鹤的作品,尊为楷模,并给予巨大的关注,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好色一代女》,以七十余岁老女人回忆过往一生,沉沦色道,为之忏悔的故事为经;而以描绘当时色情世界中各种女性的生态为纬。女主角天性好色,性欲强烈,凭借天生丽质,以及幼时良好家教培养出来的非凡气质,纵横色界相当时日,无往而不利,于是养成高傲态度。随着年龄增加,容颜日衰,不得不降格以求。一生经历过大约二十种不同身分的遭遇?如大名的侧室?岛原妓女户的太夫、天神、围(以上三者皆妓户称号,高低如排序)……等,最后参拜佛寺,拜倒五百罗汉像前,终于体悟无常,愿舍身菩提。原著着眼于女主角一生的性生活,及介绍各种色情行业,并无爱情描述。共六卷,各卷独立性强,有如故事完整的短篇小说集。
人体艺术家 豆瓣
The Body Artist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
唐·德里罗编著的《人体艺术家》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唐·德里罗写的。这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师从不按常理出牌,他像在用文字雕刻小说,而雕出的图案常常直逼我们想象力的极限。第二,这是一个鬼故事。它甚至被称为继《螺丝在拧紧》之后最诡异的鬼故事。突然的自杀,寡居的妇人,海边的小屋,神秘的男子……而最终——就像这个有无数可能性的世界本身——所有的可能性都汇聚向一点:那就是爱,和心碎。一起来翻阅《人体艺术家》吧!
10½章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8.5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宋东升 / 林本椿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这部小说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作品。
全书以挪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包含十章故事和一章“插曲”(所谓1/2章),或戏说《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并变身为“真实”的,以方舟的隐喻讲述了人类在历史的汪洋中孤独漂流,寻求救赎的命运。作者在“插曲”中将挽救历史的希望寄托于爱情,它是人类最后的“方舟”。
全书如同一组拼贴画,呈现出一部寓言式的“世界史”。
莫迪里阿尼传 豆瓣
Modigliani : A Life
作者: [美]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 译者: 吴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莫迪里阿尼被誉为意大利自泰波罗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他188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里窝那,1906年定居巴黎直至35岁去世。
本书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我的影的集 豆瓣
作者: Wanze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有了光,就有了影;
有了我,就有了我的影子。
如果我的影子活了,会怎样?
一个人和自己影子的故事。
云图 豆瓣 Goodreads
Cloud Atlas
8.2 (97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译者: 杨春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1
《Cloud Atlas》(《云图》,2004)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这本书由六段故事构成,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1984年韩国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 《Cloud Atlas》入围2004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