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2666 豆瓣 Goodreads
8.7 (45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2666》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四位(三男一女)当代欧洲文学评论家,他们的命运因一位名叫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德国作家而联系在一起。这四位学者在各自的国家翻译、研究阿琴波尔迪,最终在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相识并成为好友,随后,一种罗曼蒂克的感情在这一女三男之间渐渐萌发……一个偶然得来的小道消息让人相信阿琴波尔迪最近忽然在墨西哥现身。于是,这四位评论家中的三位飞往墨西哥,来到一座名叫圣特莱莎的破败城市……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一位住在圣特莱莎的哲学教授,阿玛尔菲塔诺,正在一天天地接近神经错乱的边缘。他的妻子劳拉因为迷恋一位住在精神病院里的诗人离他而去,如今他独自和十七岁的女儿住在这个墨西哥边境的荒凉小城。有一天,他决定把一本在整理书箱时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悬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为的是看一看这本抽象的数学著作“如何抵御大自然的攻击”、“如何战胜沙漠天气”,“这样风可以在书页间游走,选择它感兴趣的问题,翻动并撕下那些书页”。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笔名叫奥斯卡·法特的美国黑人记者出场,他就职于一家纽约的杂志,因为一场在墨西哥举行的拳击比赛被派到圣特莱莎进行采访。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群当地的媒体人,还结识了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法特得知,这座边境城市正在受到连环谋杀案的威胁,不断有当地妇女遭到杀害、强奸,然后被弃尸野外。法特试图采访、报道这些骇人的命案,却发现困难重重……
第四部分,罪行。整部小说篇幅最长,也是最为黑暗的部分。作者将圣特莱莎接连发生的杀人案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作者记录了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超过100位女性在圣特莱莎遭到谋杀的案例,警方一直未能破获这些命案,也无法阻止这些案件的继续发生……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阿琴波尔迪终于现身。而他的故事要从童年讲起。这里讲述了一个出生于海边农村的孩子如何迷恋一本名叫《欧洲沿海地区的动植物》的书、如何成为一个日趋败落的庄园里的少年仆人、如何开始读小说、如何入伍走向“二战”战场、如何在战争中经历种种奇遇、如何在战后成为一名作家、如何让自己落入不得不隐姓埋名的境地、如何与发生在墨西哥的谋杀案发生联系、如何决定前往圣特莱莎……
忧郁的热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72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人类学家在田野 豆瓣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 林恩·休谟 / 简·穆拉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同时尽可能地参与他们所意图记录的社会活动。
参与,让研究者能够更切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同时,观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随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此,好的参与观察者,善于在亲熟和距离、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某种有意识的平衡。
本书集结了十六位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从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场所,到修道院中的揭密与互动;从底特律街头的黑帮毒贩,到州立监狱中的看守与囚犯。通过他们对观察者和参与者、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注与反思,我们发现,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经验、尴尬的社会空间,正是参与观察方法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场所。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豆瓣
作者: 吴迎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停车暂借问 豆瓣
8.0 (27 个评分) 作者: 钟晓阳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以中国东北为背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以“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叙述了赵宁静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一九八二年,《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近三十年来,再版无数次,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一代经典。
钟晓阳是“今之古人”,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相较于决定台湾文学史发展的张爱玲的精警叙事观点,钟晓阳的叙事手法明白突显感伤的情愫。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剧场及其复象 豆瓣
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
9.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翁托南·阿铎 译者: 刘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我们不能再糟塌戏剧了!
——翁托南•阿铎
欧美近代所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阿铎之前”和“阿铎之后”。
——苏珊•桑塔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残酷戏剧的首倡人阿铎的代表作,它不是理论著述,也不是一本剧场实践手册,而是一个生命宣言,一部投向西方传统文化的挑战书。
阿铎在此书中所揭示的戏剧观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当代最杰出的剧场工作者,是当代戏剧的重要文献。
本书译者系影剧方面的专家,译文言辞贴切、行文流畅,为难能可贵的优秀译本。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本书是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小说集,精选其自一九七三到一九九一年间所写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作者怀着极大的现实关注和眷村情怀,二十余年的创作几乎没有间断过这个主题,从早期新鲜利落、清新浪漫的描摹(《方舟上的日子》、《绿竹引》等),到八九十年代沧桑复杂、浓烈得几近呐喊的名篇《时移事往》、《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刻画出一众不胜乡愁和困顿的老兵、在眷村成长、选择、流离的女孩和少年,作品语言活泼开阔,情感浓密,思韵犀利,令人深味青春的美好纯朴和成长的尴尬与代价。其间夹杂对家园身世的追怀,对人心人情的描摹,对世事和自身的反思,也都生动而深刻,这使得她的这一主题的系列作品突破时间的重围,成为台湾反映“眷村文化”的代表佳作。
朱天心生于台湾著名的文学家庭,少年即以才思敏捷和《击壤歌》等小说成名,屡获文学奖项。本书围绕眷村的主题,收录朱天心自1973到1992年间所写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佳作。小说洋溢青春气息和丰沛的生命力,对家园身世的追忆反思,为内地读者了解台湾文学提供了重要文本和背景。其中《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更是她享有盛誉的的代表作,曾获第十五届“时报文学奖推荐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早在众声开始喧哗之前,朱天心即以文学的姿态,为在城市里散落、在记忆中淡去的族群,留下一个无须质疑立场的口述历史记录。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朱天心最真切的不忍之心,也以此记得,她曾以这样的笔和勇气,书写过台湾。
The Art of Instruction 豆瓣
作者: Katrien Van der Schueren Chronicle Books 2011 - 10
Large-scale wall charts were fundamental tool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out Europe in the mid-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Collec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one deluxe volume are over 100 of these vintage educational posters now important relic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rt, and design. From the anatomy of a tulip or an apple tree to that of a hedgehog or starfish, the botanical and zoological image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captivating with their curious visuals and intricate details. With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charts and their production, The Art of Instruction provides a glimpse into a rich, significant heritage and will enlighten those with an interest in art, design, science, or natural history.
2011年12月20日 想读
阅读史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译者: 吴昌杰 商务印书馆 2002 - 5
书本的读者――我正不知不觉地加入其家庭,将一个我们普遍具有的功能加以扩充或集中。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惰,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阅读爱人的身体,在被窝底下;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某种可能的可读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辨读它的是读者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好用型设计 豆瓣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作者: [美国]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梅琼 中信 2007 - 10
所有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性能之间寻找平衡与和谐。《好用型设计》是设计学领域权威力作,业内人士必读经典!
全球城市史 豆瓣
作者: (美) 乔尔·科特金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1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内容简介: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科技想要什么 豆瓣
What technology wants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熊祥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中世纪文明 豆瓣
Medieval civilization(400-1500)
作者: 雅克·勒高夫 译者: 徐家玲 格致出版社 2011 - 9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主要著作之一。《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概述了欧洲中世纪1000多年的文明史,对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情况、人类心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艺术、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勒高夫认为,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与希腊—罗马时代及现代有明显分别。
Let's Make Some Great Art 豆瓣
作者: Marion Deuchars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1 - 8
In this interactive coloring and activity book, Marion Deuchars takes the broad canvas of art and fills it with drawings and activities that engage with what art can be, how it can be made, what it can mean for you and what it has meant for people through the ages. Aimed at children aged eight and older, the emphasis is on fun and making the creation of art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ay you express yourself.
家-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 豆瓣
家―良い家の作り方
作者: 原研哉 / 橋本麻里 译者: 杨明绮 大智通 2009
MUJI首次推出「家 如何打造舒適的家」書籍中文版,提倡進化式空間編輯概念,台灣則是海外MUJI首次推出翻譯版本的國家,從一個人的生活到大家庭式的互動,空間都依生活主角的不同而產生變化,而隨著宅經濟在全球蔓延的熱潮,MUJI引領現代人重新思考「家」的定義,與生活應有的型態,為生活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家 如何打造舒適的家」由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企劃,並集結杉本貴志、深澤直人等編輯委員的創意,結合橫跨建築、室內設計、藝術、照明、庭園設計等領域中,有關美學、空間與設計的專家,以打造舒適的家為思考原點,找出家中的五大重點要素-餐桌、電視、光線、庭園、浴室,深入淺出的帶領大家從生活習慣與居家動線出發,找尋自己跟家的連結,依家中成員的結構與生活環境的變化,打造專屬的居家空間。
从现在开始 豆瓣
作者: 陈卫 2010 - 4
《从现在开始》收集陈卫短篇小说16篇,作者以艺术家与小说家双重身份的视角,独特细腻地捕捉社会各断层面的起承转合,构建出一个风格独特的小说叙述空间,就像用细密但又特别的画笔,铺陈出一幅看似“风物志”风格,实际上带有非常独立而鲜明个人特色的画卷。
本书大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具象的方式,描绘不同层面的社会与人物,尤以似孩童般自信敏感却又淳朴简单的“蜜融”系列乡野故事,和看似极轻的琐碎无着其实极重的细腻丰富层次多样的都市普通人生为主要题材。下编则是充分显示作者艺术气息的实验性写作,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整合不同媒介的艺术通感于一体,使用了大量丰富的创新性、实验性风格,对于读者的阅读也极具挑战性。
2011年12月4日 想读
The Magic of Things 豆瓣
作者: Edited by Jochen Sander, foreword by Max Hollein, / texts by Julie Berger Hochstrasser, Gerhard Bott, Ursula Härting, Stephan Kemperdick, Magdalena Kraemer-Noble, Heidrun Ludwig, Fred G. Meijer, Jochen Sander, Sam Segal Hatje Cantz 2008
“Grandiose trompe l’oeil.” Süddeutsche Zeitung
There seems to be an endless number of deceptively real objects depicted in still lifes: dewdrops on fragile flower petals, reflections of light on glass goblets and precious silver dishes, candied sweets in Chinese porcelain, the fine hairs on a peach, the soft feathers of a songbird, the sallow tinge to a skull. However, the details of this genre are not exhausted in the delicate rendering of varying surfaces, because each pictorial element can also symbolize religious or moral content or be a reference to the irretrievability of time gone by—tempus fugit!
This volume presents, on large-format plates, a splendid selection of works by some of the principal masters of the still-life genre, such as Jan Brueghel the Elder, Georg Flegel, Sebastian Stoskopff, Jan Davidsz de Heem, Abraham Mignon, and Jean Siméon Chardin. These choice treasures of German, Netherlandish, Flemish, and French still-life painting exemplify nearly all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playing with this genre. (German editionISBN 978-3-7757-2206-3)
Exhibition schedule: Städel Museum, Frankfurt am Main, March 20–August 17, 2008 Kunstmuseum Basel, September 5, 2008–January 4, 2009
礼拜五 豆瓣
作者: [法国] 米歇尔·图尼埃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本书是“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的一种,是当今法国引人瞩目的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代表作,1967年发表后即获当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小说通过对鲁宾孙和礼拜五两人在荒岛上的不同表现的描写,揭示了两种文明的对抗和融合,引人入胜,长人见识。
渴望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onging
7.3 (2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莱昂纳德·科恩 译者: 孔亚雷 / 北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渴望之书》中的诗歌是科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禅修中心、洛杉矶、蒙特利尔、孟买写下的,距他上一本诗集出版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本灿烂动人的诗集同时收录了科恩顽皮挑衅的画作,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无始无终却又隐隐透露着晦暗幽默的诗作相映成趣。《纽约时报》评论:“《渴望之书》的书写范畴独特,清晰却又氤氲着水气,辽阔无边却又私密,顽皮却又深刻。”
All My Friends Are Dead 豆瓣 Goodreads
All My Friends Are Dead
8.1 (56 个评分) 作者: Avery Monsen / Jory John Chronicle Books 2010 - 6
If you're a dinosaur, all of your friends are dead. If you're a pirate, all of your friends have scurvy. If you're a tree, all of your friends are end tables. Each page of this laugh-out-loud illustrated humor book showcases the downside of being everything from a clown to a cassette tape to a zombie. Cute and dark all at once, this hilarious children's-book-for-adults teaches valuable lessons about life while exploring each cartoon character's unique grievance and wide-eyed predicament. Have you ever laughed and crie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All My Friends Are Dead is either the saddest funny book of funniest sad book you've ever read. From the sock whose only friends have gone missing to the houseplant whose friends are being slowly killed by irresponsible plant-owners (like you), All My Friends Are Dead presents a delightful primer for laughing at the inev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