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多重宇宙 豆瓣
Die verrueckte welt der paralleluniversen
作者: [德]托比阿斯·胡阿特 / 马克斯·劳讷 译者: 车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4
哥白尼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宇宙观,而今天,科学家们已经在策划令哥白尼革命相形见绌的颠覆之举: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其他宇宙中都有一个貌合神似者!策划这场革命的都是严谨的科学家、理论物理学的领路精英。本书实况报道了这场科学革命。在第一部分中(第一至第七章),我们重温了了哥白尼革命、原始大爆炸这个现代版创世纪以及今天宇宙学支离破碎的世界观并与多重宇宙初次相识。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四章)则探究了为什么多重宇宙的理论在专家中如此受青睐,并开始寻找我们在平行宇宙中的貌合神似者——其实,物理学家们早已未雨绸缪地算出了在多远的距离可以遇到离我们最近的貌合神似者。我们陪同天文学家去寻找有智能的生命,并启发对世界公式越来越绝望的求索。我们还追问了多重宇宙中生命的意义以及上帝的位置。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史帝夫·奧森 译者: 霍达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遺傳基因專家現在才開始解讀我們的DNA紀錄,但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所有世人都是約十五萬年前生活在東非的一名婦女的苗裔。而且,DNA研究已經能夠追蹤現代人類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的足跡。

過去,各族裔不斷想知道彼此有無關連,基因研究現在証實,所有人類都彼此相連。無論是強盛的漢人、在各地殖民的歐洲人、散布全球猶太人還是獵羚羊的布希人,全部都是同一人類家庭的成員。

過去有些人認為,不同族群之間有根本的生物差異,他們相信不同族群之間的侵略性、宗性和發明能力不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定和遺傳基因有關。但遺傳學研究証明事實不然,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太密切了,他們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別,文化差異並不來自我們的生物性,而與個人累積的經驗有關。

本書探索五個廣大區域的基因故事,包括非洲(含中東)、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以及人種高度融合的夏威夷,追蹤地區內的現代人類從最初出現到現在的歷史,也追蹤了語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訴我們人類如何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種族和民族。
私密的神话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史蒂文斯 译者: 薛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7
《私密的神话:梦之解析》主要讲述了:我们凭科学和技术已经在有形物质世界缔造了出色的成绩,在探索意识与人格发展方面却才刚起步。科学家将逐步确认意识的神经医学根据,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处理自己的意识才是对人类和地球最有利的,这件要务是必须借梦的帮忙才办得成的。
荣格的论点其实就是可供建构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潜在的重要性不输于物理学之中的量子论。
梦是我们“最后的莽原”,我们应该用保护雨林、臭氧层、鲸鱼的热忱来维护它。梦既是我们仅余的心灵活力的天然绿洲,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如果有人贬低它的价值,我们岂能甘休?
战争的果实 豆瓣
The Fruits Of War
作者: [美]迈克尔·怀特 译者: 卢欣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讲述了: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植物的故事 豆瓣
The Naming of Names
作者: [英] 安娜·帕福德 译者: 周继岚 / 刘路明 三联书店 2008 - 6
一场穿越时空惊、险离奇的植物考古学之旅。书中,作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类最古老的农业园艺活动,了解人类祖先为原始植物命名的曲折历程,介绍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植物及其习性和分类,也告诉我们,人类祖先是如何敬畏大自然、信仰大自然对物种的安排。图文并茂,为爱好大自然的读者带来惊喜。
美国短篇故事125篇 豆瓣
True Tales from NPR's National Story Project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巫和雄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美国短篇故事125篇》起源于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发起的“全美”故事计划征文活动,该活动陆续收到来自全美42个州的四千多个形形色色的真实故事。故事作者的年龄、职业及背景多样,故事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精选出的一百多篇故事按主题分为十个板块,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不同侧面,它们是美国生活的博物馆。
宇宙奇趣全集 豆瓣
Tutte le cosmicomiche
9.1 (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 杜颖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这本书首次将卡尔维诺从一九六四年起讲的所有宇宙奇趣的故事收录在同一本书中,本书也起到了一个有趣的作用,即把现代科学很难的概念变得轻松而且可见,达到建立一种更接近宇宙起源的神话而不是科学小说的文学种类。
里尔克诗选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黄灿然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7
《里尔克诗选》收入的《杜依诺哀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里尔克晚年呕心沥血的杰作,也是20世纪诗歌的重要里程碑。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全三册) 豆瓣
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作者: [俄] 安娜·萨基扬茨 译者: 谷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
安娜·萨基扬茨(1932—2002)是俄罗斯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资深编辑和传记作家,她不仅负责编辑了茨维塔耶娃去世后第一本抒情诗选、主持编辑了茨维塔耶娃的两卷集和七卷集,还披沥十载,数易其稿,撰写了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著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安娜·萨基扬茨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诗人年轻时期的创作,初登莫斯科文坛的神采飞扬,青春时期的展翅腾飞,漂泊国外的一度辉煌与痛苦、坎坷,一次次感情风暴的刮起与消逝,返回俄罗斯的煎熬与绝望;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创作心理及人生感悟,揭示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真实地展现诗人非凡的一生及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现代建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译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3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街道的美学 豆瓣
街並みの美学
8.5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6
这本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卡扎菲小说选 豆瓣
作者: 穆阿迈尔.卡扎菲 译者: 李荣建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7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利比亚这个大约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  本书选录了他的12篇短篇小说,包括《乡村啊,乡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员自杀》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卡扎菲对工业化文明,对历史、对生命、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相对于阿拉法特的热情奔放,卡扎菲一直以来就给人冷静、克制、理性的冷色调感觉,这在书中倒也能找到例证。
2011年10月21日 想读
地下 豆瓣
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7.9 (3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情感小说 豆瓣
Un Roman Sentimental
5.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孙圣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这篇叙述文字是某一种成人童话,这让它有很多次机会超越真实性的律法。
然而写作它时对准确性有着精心考量,让它能与最严谨的现实主义相似,于是超越适度的律法。
它断然是关于别的东西的。另一种适度和另一种真实性。
尽管少女的肌肤色彩柔美,玫瑰色图书馆里却没有成人童话的位置。
——阿兰·罗伯-格里耶
经济史的趣味 豆瓣
作者: 赖建诚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继《西洋经济史的趣味》之后,赖建诚教授2011年推出简体版《经济史的趣味》,延续一惯知性、轻松、好读、有趣的风格,该书延伸出“中国经济史”的部分,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参照、进入与人类生活习习相关的经济世界。本书所挑选的文章,大都轻松有趣,从全世界成千上万位经济史学者努力的成果中,找出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字。全书分为上篇“西洋经济史的趣味”及下篇“中国经济史的趣味”。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 豆瓣
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and Other Stories
7.7 (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蒂姆·伯顿 译者: 李斯 / 李尼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伯顿唯一一本图文故事集
你一生灾难之总和,也比不上本书的荒谬与悲惨
黑暗奇幻的狂想,悲惨绝仑的童话
23个古怪角色联 手上演惨绝人寰、痛彻心扉的故事
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蒂姆•伯顿的电影原型,都在本书中
不可思议的惊奇 豆瓣
作者: 凯文·巴扎纳 译者: 刘家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不可思议的惊奇》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当代最富盛名的钢琴家深邃、绚丽的音乐世界,把一个立体矛盾的天才音乐家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古尔德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架构上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更为完整的全新评价。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作者: 简·罗伯森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1 - 7
简·罗伯森等著的这本《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
、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
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
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
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
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
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
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
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