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文明古国简史 - - -古玛雅简史 豆瓣
作者: 许海山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文明古国简史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简述玛雅的历史,使读者对玛雅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下编简述玛雅辉煌的文化。在对历史顺序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看玛雅神秘的文化内容,就能够更好地认识玛雅古文明的神奇色彩了。
玛雅文字之谜 豆瓣
作者: 王霄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1
《玛雅文字之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玛雅文字的专著,全面探讨了玛雅文字的起源、结构及社会功能,收入各种字符近千个。并附有10篇带有详细注解的玛雅古文,以及操作方便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中西文对照检索表。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作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泥花园 豆瓣
The Cement Garden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新星出版社 2007 - 6
《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最初发表于1975年,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亦是受到最多评论关注和阐释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于1993年由著名编剧、导演安德鲁·伯金(Andrew Birkin)搬上大银幕,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四个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在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园中,成为了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相依为命,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诠释着父亲、母亲、兄妹、儿女的常规伦理以及超越伦常、“惊世骇俗”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西夏旅馆 豆瓣
6.4 (21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骆以军 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耗时四年倾力书写一部关于异族人、变形者的疯癫、妖艳、镜中幻城的恶魔之书
王安忆 莫言 梁文道 戴立忍 桂纶镁 跨界鼎力推荐
《西夏旅馆》是台湾中生代小说家骆以军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作者写作期间曾三度遭受忧郁症侵袭,最终耗时四年,倾力写就一部关于异族人、变形者的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疯癫、妖艳之书。
2010年,《西夏旅馆》荣获华文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红楼梦奖”首奖,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颁奖词中如此陈述:《西夏旅馆》以十一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为历史托喻,以一座颓废怪诞的旅馆作为空间符号,写出一部关于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传奇故事。骆以军糅合私密告白与国族叙事,魔幻现实与情欲臆想,黑色幽默与感伤格调,铺陈现代中国经验最复杂的面貌。全书试探文学想象的禁区、人间伦理关系的极限,尤其值得瞩目。《西夏旅馆》文字华丽,结构繁复,意象奇诡,寄托深远,为新世纪华文小说所仅见。
本书获奖记录: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2008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2009 台湾文学奖小说金典奖
2009 第33届“金鼎奖”图书类最佳著作人奖
2010 第3届“红楼梦奖”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
推荐语:
骆以军是最近台湾十多年来最了不起、最有创造力的一位作家,而且甚至是整个华文世界里面最有重量的作家之一。……《西夏旅馆》在骆以军怪异、绚丽、有点色情意味的笔下,透露了外省第二代的漂流经验。
——王德威
这不是一部易懂的小说,但它是骆以军语言技艺的大成,更有可能是华文小说的新路碑。若要我用一句话去总结,我只能勉强地说:“西夏”在骆以军笔下成了一切历史中曾经灿烂登场却又终归灰灭的记忆之象征,“旅馆”乃是容纳无穷故事但又不可一一说完的迷宫装置,其奇诡复杂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这是台湾中生代作家对小说提出的疑问和挑战,大陆这边又有哪一个同代人愿意去接应回答?
——梁文道
骆以军是个蛮横的蠢孩子,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把现有的时空砸个稀巴烂,再把齑粉般的碎片凑起来,搭一个莫须有的新时空,好歹拼成个四不像,却找不到进去的路径。正彷徨着,忽然蹈入一扇门,又陌生又熟悉,既不是砸烂的那一个,也不是新凑的这一个,而是第三个,叫做“西夏旅馆”。
——王安忆
这是一部庞杂的书,也是一部匠心独运的书。这是一部琐碎的写实之书,也是一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象征之书。这是一部让读者望之却步的书,也是一部让读者手不释卷的书。
——莫言
长辈不在的时候,我们都称骆以军为台湾文坛一哥,六〇以降第一人。
——戴立忍
作家翻箱倒柜将一幕幕荒谬乖离的末世景象以无比温柔的笔触结印。自脱稿那日, 便注定是一部跨世纪、 跨古今与两岸的文学巨著。
——桂纶镁
浪潮之巅 豆瓣 Goodreads
8.6 (138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阿弗小传 豆瓣
Flush:A Biography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丽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实物参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6831809/
===========
《阿弗小传》是二十世纪英国大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一本难得的谐趣之作。
阿弗是维多利亚时代女诗人勃郎宁夫人的一条小狗,陪伴了她缠绵病榻的年月,最近距离地见证了她与大诗人勃郎宁的相识相恋,并参与了他们的私奔,从阴郁湿冷的英国伦敦来到了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美妙生活。
本书是阿弗的传记,透过一条小狗的视角,再现了桂冠诗人夫妇的浪漫爱情传奇和宇宙中不同生命形式间的神秘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沉闷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伍尔芙最为关注的女性主义、现代主义主题在其中也时有巧妙表达。
与作者其他晦涩朦胧的实验作品相比,这部小说手法相对传统,视角独特,语言诙谐机智,是一本有趣而深刻的小书。
===========
《阿弗小传》动物保护主义者,特别是爱狗一族的“必读书”;而文学青年、作家或社会史学者也不妨一读,或添趣致,或有裨益。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主编
受勃朗宁夫人的情书和一首小诗激发而作的小狗阿弗的传记,是伍尔芙当年最畅销的作品。在《阿弗小传》里,她附身于小动物,阿弗就是毛绒版的伍尔芙。
——《卫报》
《阿弗小传》是伍尔夫作品中的一个异数,不同于她那些严肃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写得诙谐生动,浅显易懂。《阿弗小传》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为狗立传,人眼看狗、狗眼看人,角度特别,令人拍案叫绝。
——马凌,学者
《阿弗小传》和《奥兰多》一样,治愈了我的伍尔芙阅读恐惧症,它展现了她最幽默的一面,又兼具其他严肃作品的深度,是阅读伍尔芙的最佳入门之书。如果你第一本读到的是《海浪》,很快会发现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被冲到了文学的哪片海滩上。
——dovegreyreader scribbles,美国著名独立书评博客
塔莎的花园 豆瓣
Tasha Tudor's Garden
作者: [美]塔莎·杜朵 / [美]托娃·马丁 译者: 韩玲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 7
塔莎奶奶是美国著名的生活艺术家。她从返璞归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简单的乐趣,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艺术和情趣。
在本书中塔莎的两个朋友,文字作者托娃•马丁和摄影师理查德•布朗,带领我们来到那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花园及其幕后。塔莎深爱着自己土地上的每一株植物,惊人的罂粟花、近两米高的毛地黄、醉人的芍药……除了花朵和为之提供食物的蔬菜外,她的天堂中还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动物——柯基犬、努比亚山羊、猫、鸡、扇尾鸽,以及四十多只外国雀类,鸡尾鹦鹉、金丝雀、夜莺、鹦鹉,栖息在她的古董鸟笼中。塔莎那些美丽的水彩画和迷人的轶事,让这本美丽的书更是锦上添花。
2011年7月29日 想读
anusman的无字漫画 豆瓣
La bande dessinée muette d'Anusman
作者: anusman 獾和出版社 2011 - 8
旅法4年,anusman厚积薄发之作,首本收录“无字”漫画的精选集终于面世。
-
漫画的语言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例如研究漫画的空间,例如研究图像的变形,空间和变形可以把漫画推到一个新的叙事方式上,它脱离以文本为基础的叙事方式,进入到了一个类似于迷宫,几何学,搭建,以及经验和印象的层面上。”
-
漫画是够能包容更加广阔多维的的叙事图景?
anusman用无字之画力行求证。
-
“Ceci est une époque de réplique.”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复制品的时代。” anusman这么说的同时(见访谈http://www.douban.com/note/158499255/),对同样作为复制品的本书仍然心怀着“尽可能让这本书感觉像是自己亲手做的,我希望人们可以感到亲切,或者别的什么安静的感觉。”的期待。
因此每本书除亲笔签名外,他还亲手写了每本书的编号。
封面也是纯净的白和黑。
“起码它是留给画的。”anusman说。
-
小样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2961352/
成书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3853025/
作者自述:http://www.douban.com/note/163584884/
Alex Colville 豆瓣
作者: Tom Smart Douglas & McIntyre 2004 - 5
Alex Colville was a Canadian war artist during World War II - and one of three painters admitted to the 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 as it was being liberated. To express the unimaginable chaos, Colville sought order, which he found in an artistic style defined as "magic realism." In the shadow of September 11, and in the ongoing conflicts in the Middle East, Colville's art resonates with a renewed urgency and potency. His work contains complexly coded images that help bring order, coherence, and closure to the disorder and chaos of trauma. Beginning with Embarkation (1994), Alex Colville: Return showcases his paintings and prints from the last 10 years. More than a stunning collection of work by one of Canada's premier artists, the book suggests that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a personal mode of witnessing and a powerful tool for healing.
2011年7月26日 想读 http://www.thefancy.com/things/256753725/Pacific-by-Alex-Colville
画册 艺术
革命將至 豆瓣
L'insurrection Qui Vient
8.2 (9 个评分) 作者: 隱形委員會 / Comite Invisible 译者: 隱形委員會台灣分部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革命將至》從近年來法國和歐洲的社會抗爭聲浪中醞釀而出,由匿名的「隱形委員會」寫成,承襲居伊‧德波(Guy Debord)優雅文字風格,提出「資本主義文化即將崩潰」的論點,是非常具有煽動力的革命小書。
這本書被法國政府指稱為恐怖主義手冊,並且以此為由,強行逮捕可能的嫌犯作者群。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形容他們自己是集體聲音的代言人,譴責當代犬儒主義和現實。《革命將至》也為散布無政府主義提出行動指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完整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文明,並指出金融海嘯和環境惡化,都是資本主義衰退的徵兆。第二部分則為反資本主義革命提出具體行動方針。隱形委員會提出的革命活動為人民消減政府權力、阻止經濟活動,以及消滅警力。
《革命將至》在世界各地引起非常大的影響。在美國,一群無政府主義者某天闖入邦諾書店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分店,就地舉辦「《革命將至》新書發表會」。在《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活動之後,福斯新聞電視台脫口秀主持人葛倫‧貝克(Glenn Beck)也三次以這本書為主題主持節目。2010年9月,比利時的國家戲劇院把這本書改編成舞台劇。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王智明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Social Circles 豆瓣
作者: Paul Adams New Riders Press 2010 - 8
Businesses are starting to operate in the world of the social web, but most have a very poo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ts huge impact on how successful their endeavors will be. It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just business blogs or official company Twitter accounts. Most of people's interac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brands happen offline, away from computers, and often away from mobile phones. What people do offline has a huge impact on what they do online. Social Circles, by lead researcher for social media Paul Adams, is about helping business understand this offline/online relationship.
Research has shown time and again how people have multiple independent circles of friends, all of whom they trust in different ways, and all of whom wield varying degrees of influence. People are using social networks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they already know offline, and not to make new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they don’t know. They are recreating their offline social circles online. Understanding these social circles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behavioral advertising.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9 (1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特德·蒋 译者: 王荣生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2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特德·蒋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作家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七十二个字母》创造了一个用“名字”驱动一切世事的世界,这里的科学完全以“名字”为基础,与我们的科学大异其趣。这个另类科学世界要解决的却是最重大的问题:避免人类灭绝。
《领悟》描写了人类智力发展到极致时的所思所想,以及这种超级智慧的终极目的。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描写天使下凡对人世的影响:火灾、意外、伤亡,用最客观,同时又是最出乎意料的角度描写天堂和人间……
基于MVC的JavaScript Web富应用开发 豆瓣
JavaScript Web Applications
作者: 麦卡劳(Alex MacCaw) 译者: 李晶 / 张散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5
《JavaScript Web 富应用开发》Developing JavaScript Web Applications是 Alex MacCaw 的新作(由O'Reilly出版发行),本书系统而深入的讲解了如何使用最前沿的Web技术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富应用程序。作者 Alex MacCaw 是一名Ruby/JavaScript 程序员,在开源社区中很有名望,是Spine框架的作者,同时活跃在纽约、旧金山和柏林的各大 Ruby/Rails 论坛。除了作为一名工程师,他还喜欢带着他的尼康D90和冲浪板环游世界。
有赖于强大的JavaScript引擎以及CSS3和HTML5新技术,如今的JavaScript Web 富应用的用户体验已经可以和桌面系统相媲美。关键是如何平滑的将服务器端的复杂度移植到客户端,这并不容易做到。这本书将专注于讲述如何构建“优雅又不失高水准”(state of the art)的JavaScript应用,包括软件架构、模板引擎、框架和库、同服务器的消息通信等内容。
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你将学会如何构建具有丰富交互以及优雅体验的JavaScript应用,书中同样提供了大量的示例代码,可以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很多重要的概念。
揭开MVC的神秘面纱,教你如何设计合理的架构以及处理应用内部模块之间的依赖
介绍模板引擎和数据绑定
讲解远程数据加载、第二代Ajax以及跨域请求
利用WebSockets和Node构建实时应用
拖拽上传文件以及上传进度提示
讲解主流的库和框架,包括jQuery、JavaScriptMVC以及Backbone
编写测试用例,并使用控制台工具来调试你的应用
部署应用的最佳实践,比如缓存机制和代码压缩等
刀锋 豆瓣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8 (315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全身文化人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呷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汤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重身分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贵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豆瓣
Film in the Aura of Art
作者: [美] 达德利·安德鲁 译者: 徐怀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作者精挑细选了近十部挑战观众认知模式、超越标准电影系统与规范的艺术电影,如大卫•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劳伦斯•奥利弗的《亨利五世》、茂瑙的《日出》、罗贝尔•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等,赋予这些电影文本与电影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对它们作出了精彩的阐释,指出其电影语言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本书是对电影进行精细解读的典范,也是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互动为了此次的中文版,作者修订了部分文章,并特别增加了一篇分析贾樟柯影片《世界》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