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豆瓣
I Married a Communist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魏立红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1998年问世。小说通过两位老人的交叉回忆展开,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下主人公艾拉·林戈尔德从发迹到挫败,又一个美国梦破灭的故事。
艾拉做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在二战中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成为广播明星,直到后来与演员伊夫结婚。因为在伊夫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对待问题上二人产生分歧,后导致婚姻破裂。伊夫在一份捏造的文件上签字,污蔑艾拉为苏联间谍,并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终结了艾拉的演员生涯,甚至整个社会生涯。
这个故事关乎选择,关乎背叛,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把握,罗斯描述了二战后美国那个黑暗的年代,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政治,对普通人最最私密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生活带来的创伤。
侦察员,你在爱的旷野 豆瓣
作者: 生铁 2011 - 10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阴云密布的动荡的社会背景,而以真实的地理位置来增强这种虚构的真实感。小说虚构了一个因种种原因长期不能回家探望患病母亲的男性角色,讲述了他在回到故地、马上就要见到目前而尚未见到母亲前的一小段经历——梦境式的背景环境、心境低颓的男主角、带有性诱惑暗示的配角、对奇怪的物品的聚焦、对伤病和亲人的逃避心理的大段独白……这些统统集中在这篇小说中,而且,尽管接下来的第二篇小说突然成了一个廉价的恐怖故事,而第三篇小说又是一个标准的女性杂志小说,但,排除这些迷雾,我们会发现,在《粮油店,你也在夜里卖冷咖啡》中表现出的这些主要元素,在之后的小说中不断重复——并且很可能是作者不自觉的重复。在之后的《在出租车上》《Z的怀念》《螺旋形病菌(苦闷)》甚至这本小说的重头戏《侦察员,你在爱的旷野》中,你都能找到和《粮油店,你也在夜里卖冷咖啡》相类似的主题表达。
via :http://heilan.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793
生铁致力于描述一个静谧、空旷,乡土但又充满幻觉的世界,仿佛一个建立在无人荒原上的热闹的迪斯尼乐园。虽然他在小说中往往有乐于表现出荒诞、黑暗或渲染死亡主题的倾向,但他不愿将自己的作品插上如上的标签。他的创作中也包括了悬疑和青春小说,这既可说是作者希望被误读的恶作剧,亦可说是一种野心和优越感的体现。
追求真实,在创作的技术上追求“以无法为有法”,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追求也不在意任何其他作家已经营造的世界而只是写他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这两点即可较全面地描述生铁小说的基本面貌和基本动机。
从技术上讲,他不主张人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过多思考。他相信“艺术是人为了回归本能的途径之一。”他的很多小说都贯彻着他个人化的、极少数派的文学理想——即彻底地从现实本身脱离、从小说的结构和逻辑意义本身脱离。
via: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4012805/note/160867948/
李商隐诗选 豆瓣
作者: 黄世中 中华书局 2005 - 8
《李商隐诗选》作者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诗选》“题解”对诗作之背景及所涉人名、地名、年号等均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加以说明,对诗中深蕴之旨义,诗法、诗艺等则视实际情况,短点长评,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难解的句子,或诗句之间跳跃性过大、意蕴过于深曲如“无题”诸作,则多采用串讲,疏通的方法,以使读者在阅读时首先能够“达意”,然后再进入到诗中的艺术境界。到于“注释”,凡有典故,尽量注明;难懂语辞,亦酌予讲解;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
网络至死 豆瓣
Payback
作者: [德] 弗兰克·施尔玛赫 译者: 邱袁炜 龙门书局 2011 - 8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内容简介:我们也许已经晓悟,但也许并未察觉,我们正陷入空前的“网络统治一切”的危机之中,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忧虑的那样,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而现在这技术等同于网络。我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所创造的一切,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生活,我们好像患上了某种强迫症,一遍遍地刷新网页,而短暂的断网也使我们心绪不宁。注意力极易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度扼杀……我们在网络越来越强大的信息世界面前,越来越措手不及,越来越被机器所主宰。
“网络至死”,绝不是危言耸听,人类为机器、网络所异化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笑,而是深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之中的世界难题了。怎么办?我们被迫在信息时代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重新掌控我们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赢得这场人与机器的网络之战?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以网络时代人类异化现象为依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重新审视人与电脑、网络的关系,关注网络统治时代人的境遇,探寻人类心灵的困境和脱困之途。与此同时,作者文笔幽默而轻松,让读者得以在会心一笑之余,思考我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现状和未来。
与艺术相伴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微暗的火 豆瓣 Goodreads
Pale Fire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过各种不同的颜色,如今固定为一朵石竹花。我还特别凝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流体一般的手指,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儿,把它化为一道阳光,或者把那个小碟往空中一扔,顿时变成一只鸽子。说真的,谢德的诗就是那种突然一挥而就的魔术:我这位头发花白的朋友,可爱的老魔术师,把一叠索引卡片放进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诗来。
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
爵士时代的故事 豆瓣
Tales of the Jazz Age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译者: 裘因、萧甘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菲氏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定义爵士时代的经典文本
那是奇迹频生的年代,那是艺术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
那时,在年轻的我们眼前,一切都像镀上了玫瑰红,浪漫无比,因为此后,对于周遭的环境,我们将永远不会再如此感同身受。
——F·S·菲茨杰拉德
《爵士时代的故事》是菲茨杰拉德第二部短篇小说集,1922年9月由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出版,一共包括十一个短篇:《橡皮糖》、《骆驼的后背》、《五一节》、《瓷浴盆与粉红色》、《一颗像里兹饭店那么大的钻石》、《返老还童》、《齐普赛街的塔昆》、《啊,赤褐色的女巫!》、《幸福的辛酸》、《黏糊先生》、《山里姑娘杰米娜》。篇篇情节生动,寓意深刻,艺术感强烈,记录并描绘了年轻一代的梦想、追求、爱情、痛苦、失望、艰辛、迷茫等复杂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光彩夺目的爵士时代的异彩,高度戏剧化地表现了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剧烈矛盾冲突。有些如《骆驼的后背》、《返老还童》等,经过改编之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爵士时代的故事》里的每个短篇都在当时最时髦的杂志《星期日晚邮报》《时髦人士》上登过,广受好评,折射出爵士时代的异彩。
说魂儿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8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二为一。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谋杀的艺术 豆瓣
作者: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 译者: 晓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谋杀的艺术》内容简介:在《谋杀的艺术》这个艺术现场,一切都超乎想象。这里,每件艺术作品都是活的,它们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一块块画布,经过严格挑选,细致打磨,经由艺术家之手,成为完美画作,乃至价值不菲的藏品。男男女女受此吸引,趋之若鹜,整个欧洲也为之癫狂,他们梦想能由一位艺术家把自己打造成经典作品,这就是神秘的荷兰艺术大师布鲁诺,范•提许。
但是,大师的两部经典作品,《折花》与《怪物》先后被残忍的毁掉了,范•提许基金会的保安部全面出动,寻踪觅迹,他们最终意识到,凶手是一个极善运用化学制剂改变自己容貌的“艺术家”。大师2006年最重大的“伦勃朗展”开展在即,传闻凶手会再次出动。
A Game of Thrones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Spectra 1996 - 8
First volume of a brilliant new fantasy trilogy: the most powerful, original and absorbing new epic since Stephen Donaldson's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 The first volume of George R R Martin's glorious high fantasy tells the tragic story of treachery, greed and war that threatens the unity of the Seven Kingdoms south of the Wall. Martin unfolds with astonishing skill a tale of truly epic dimensions, thronged with memorable characters, a story of treachery and ambition, love and magic. Set in a fabulous world scarred by battle and catastrophe over 8000 years of recorded history, it tells of the deeds of men and women locked in the deadliest of conflicts and the terrible legacy they will leave their children. In the game of thrones, you win or you die. And in the bitter-cold, unliving lands beyond the Wall, a terrible winter gathers and the others -- the undead, the neverborn, wildlings to whom the threat of the sword is nothing -- make ready to descend on the realms of men. A Game of Thrones begins the most imaginative, ambitious and compelling fantasy epic since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ronged with memorable characters, it unfolds with astonishing skill a tale of truly epic dimensions. There have been many pretenders to the throne of Tolkien: now at last he has a true heir.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豆瓣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8.1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郑冉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很久很久以前,精怪故事不光是给孩子们看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就是如此。这部精彩的集子囊括了抒情故事、血腥故事、令人捧腹的故事和粗俗下流的故事,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从北极到亚洲——里面决没有昏头昏脑的公主和多愁善感的仙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女仆和干瘪的老太婆,狡猾的妇人和品行不端的姑娘,巫婆和接生婆,坏姨妈和怪姐妹。
这些出色的故事颂扬坚强的意志、卑鄙的欺诈、妖术与阴谋,采集它们的只可能是独一无二且令我们深深怀念的安吉拉·卡特。
最初以《悍妇精怪故事集》和《悍妇精怪故事集第二卷》的形式出版
末日酒店 豆瓣
作者: 黃碧雲 大田出版社 2011 - 8
蘇偉貞說:「黃碧雲調度筆下的鬥牛士、揚起、刺殺及Flamenco舞排、試、唸、停頓、轉身、擊掌。找出音調。其實我早知道,這樣一名小說家,不管沉默多久,都會繼續寫下去。」
他們都已經忘記我了,和那間107 號房間。
從酒店大堂進去,上樓梯,穿過長廊,轉進去,穿過小庭院,轉入走廊,再穿過另一個小庭園,這一個有噴泉,有小魔鬼淡藍瓷像,上樓梯,走廊盡處,再轉,這裡已經非常沉黑,白天都要開燈。那一個房間在角落的角落,他們上了鎖。
當初還很光亮,酒店開張的時候,葡國人還在澳門,男子穿一套早晨禮服來參加酒會,女子都露著肩背,執一把珠貝扇,戴粉紅翠綠羽毛的大草帽,不見臉孔,只見耳環和嘴唇。很熱,酒店的經理嘉比奧鼻子好尖,掛了一滴一滴的汗。
嘉比奧那年二十七歲,來到馬交奧已經,他說,我覺得已經一生了……
建築的危險 豆瓣
Rem Koolhaas: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作者: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译者: 吳莉君 原點 2010 - 9
◆2000年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主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
◆北京中央電視建築設計師
◆台北藝術中心建築設計師,曾多次訪台演講
◆當代最具爭議與矚目度的建築大師
◆認識都會建築的必備觀念
◆龔書章_導讀,特別收錄_建築師代表作
當代最受爭議的建築師
道出建築的危險與未來
他說,建築需要更多反叛精神!
北京中央電視台、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得主,大膽實驗2014年即將在台誕生!
庫哈斯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最初的職業是記者。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68風暴」使庫哈斯從記者和劇作家轉變為一位建築師。這一轉向幾乎可說是一個傳奇。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Toyo Ito)形容:「庫哈斯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雖然他的記者身份早已結束,但他卻將記者的本能注入了建築,建築成為他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
他先到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然後又到紐約研究新世界。在美國學習期間,庫哈斯開始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著迷,於是他寫作了都市研究的經典之作:《狂譫紐約》,揚名海外。
31歲,庫哈斯由理論轉向實踐,回歐洲成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 )。OMA 就像庫哈斯手下的軍團,在一間簡陋、蒼白的工作室裡,以不可思議的特性運作著:流動性(庫哈斯幾乎是惟一的固定成員)、劇變性(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最後一秒發生突變)、全球化(建築師和學生來自各國);疲於奔命(平均每日工作16小時)。
庫哈斯是當代的異數,極少數兼具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建築師──狂想家∕實踐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家∕預言家∕建築師。他更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也是最具時代實驗精神的創作家。
近年庫哈斯將視角轉往亞洲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他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企圖從中看見當代都會新的潛在可能。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台北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2010年他再度受到肯定,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終身成就獎,總策展人妹島和世讚譽「庫哈斯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領域本身,不同的人們都能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作自由。」為他對當代的影響,下了如是註腳。
本書內容來自這位言詞犀利的建築師,參與萊斯大學的建築講座內容。其中包括一場演講及座談會的內容。在演講中,庫哈斯分別講述三個OMA的建築提案,包括 : 比利時澤布魯日海上轉運站、法國國家圖書館、德國ZKM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透過這三個提案,深入探討大都會建築的四個核心概念──內與外、距離、電梯和量體。座談會透過對談的方式,分別就城市規劃、歐美城市比較、建築史、建築教育和未來建築等議題,提出精闢而犀利的觀點,預示了即將到來的重大發展──來自大都會的挑戰。這本令人振奮的作品直指,建築需要更多的反叛精神。書中特別取得OMA授權,收錄歷來代表作並輔以年表及導讀,帶領讀者認識這位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傳奇。
Q&A
What did Rem Koolhaas say?
Q:為什麼建築是危險的職業?
A:難到不可置信,非常耗元氣。
Q:建築為何既全能又無能?
A:建築師總是懷抱偉大的夢想,但夢想要實現,非得仰賴其他人,仰賴環境不可。
Q:建築師能做的事?
A:偶爾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出一些多少稱得上出色的建築物。
Q:建築師該面對的事?
A:承認並接受人們正以一種更民粹或更商業的模式重新塑造空間。
Q:全球化的影響?
A:全球化將所有人徹底從土地拔起,變成失根之人,變成所有地方的陌生人。
Q:商業對建築的影響?
A:商業利益是推動大型、複雜建案的火車頭。
Q:身為建築師該有的態度?
A:樂觀主義不只是建築師該有的基本立場,甚至是絕對要履行的義務。
Q:建築教育的功能?
A:學院的貢獻是瓦解建築野心而非訓練建築企圖。
Q:未來關鍵的建築形式為何?
A:由一名外地人,為遙遠土地上的一塊高貴基地,以不可置信的龐然尺度所做的思辯性投射。
竹林七贤 豆瓣
作者: 刘雅茹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
全书以竹林七贤的人生为线索,深入解读了历史上最特殊的改朝换代——“魏晋禅代”的整个历程,揭示出在这历程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们,他们和严酷的政治曾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撞击。全书自司马懿当权起,至西晋建立司马炎登上皇位终,是一段完整的、全方位的大历史。
旁觀他人之痛苦 豆瓣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作者: Susan Sontag / 蘇珊‧桑塔格 译者: 陳耀成 麥田 2004 - 10
這是蘇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論著,也是繼《論攝影》之後,另一部深入探討影像與當代文化關係的力作。桑塔格在書中追溯了現代戰爭與攝影的演進,近代反戰運動的發展,以及影像與新聞、藝術和文化之間的複雜與曖昧。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戰災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了我們對暴力的厭惡痛絕,還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或令我們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創傷?而面對這類由照片所帶來的遠方災痛的知識,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桑塔格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重大議題。
另一種影像敘事 豆瓣
作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 尚.摩爾(Jean Mohr) 三言社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旅行的艺术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
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
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
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了;
与德波顿同行,前路是去达远方的行程或是夕阳中向家园的回归……
Logicomix 豆瓣
作者: Apostolos Doxiadis / 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Bloomsbury USA 2009 - 9
An innovative, dramatic graphic novel about the treacherous pursuit of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This exceptional graphic novel recounts the spiritual odyssey of philosopher Bertrand Russell. In his agonized search for absolute truth, Russell crosses paths with legendary thinkers like Gottlob Frege, David Hilbert, and Kurt Godel, and finds a passionate student in the great Ludwig Wittgenstein. But his most ambitious goal--to establish unshakable 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continues to loom before him. Through love and hate, peace and war, Russell persists in the dogged mission that threatens to claim both his career and his personal happiness, finally driving him to the brink of insanity. This story is at the same time a historical novel and an accessible explication of some of the biggest ideas of mathematics and modern philosophy. With rich characterizations and expressive, atmospheric artwork, the book spins the pursuit of these ideas into a highly satisfying tale. Probing and ingeniously layered, the book throws light on Russell's inner struggles while set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less questions he spent his life trying to answer. At its heart, "Logicomix "is a story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an ideal rationality and the unchanging, flawed fabric of reality.Apostolos Doxiadis studied mathemat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Uncle Petros and Goldbach's Conjecture" spearheaded the impressive entrance of mathematics into the world of storytelling. Apart from his work in fiction, Apostolos has also worked in film and theater and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exper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to narrative. 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is C . Lester Hogan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was wo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in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algorithmic game theory. Christos is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Turing: A Novel about Computation." Alecos Papadatos worked for over twenty years in film animation in France and Greece. In 1997, he became a cartoonist for the major Athens daily "To Vima." He lives in Athens with his wife, Annie Di Donna, and their two children. Annie Di Donna studied graphic arts and painting in France and has worked as animator on many productions, among them "Babar" and "Tintin." Since 1991, she has been running an animation studio with her husband, Alecos Papadatos. This innovative graphic novel is based on the early life of the brilliant philosopher Bertrand Russell. Russell and his impassioned pursuit of truth. Haunted by family secrets and unable to quell his youthful curiosity, Russell became obsessed with a Promethean goal: to establish the logical foundation of all mathematics. In his agonized search for absolute truth, Russell crosses paths with legendary thinkers like Gottlob Frege, David Hilbert, and Kurt Godel, and finds a passionate student in the great Ludwig Wittgenstein. But the object of his defining quest continues to loom before him. Through love and hate, peace and war, Russell persists in the dogged mission that threatens to claim both his career and his personal happiness, finally driving him to the brink of insanity. "Logicomix" is at the same time a historical novel and an accessible explication to some of the biggest ideas of mathematics and modern philosophy. With rich characterizations and expressive, atmospheric artwork, the book spins the pursuit of these ideas into a captivating tale. Probing and ingeniously layered, the book throws light on Russell's inner struggles while set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less questions he spent his life trying to answer. At its heart, "Logicomix" is a story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an ideal rationality and the unchanging, flawed fabric of reality. "At the heart of Logicomix stands Sir Bertrand Russell, a man determined to find a way of arriving at absolutely right answers. It's a tale within a tale, as the two authors and two graphic artists ardently pursue their own search for truth and appear as characters in the book. As one of them assures us, this won't be 'your typical, usual comic book.' Their quest takes shape and revolves around a lecture given by Russell at an unnamed American university in 1939, a lecture that is really, as he himself tells us, the story of his life and of his pursuit of real logical truth. With Proustian ambition and exhilarating artwork, "Logicomix"'s search for truth encounters head-on the horro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agonizing question of whether war can ever be the right choice. Russell himself had to confront that question personally: he endured six months in jail for his pacifism. Russell was determined to find the perfect logical method for solving all problems and attempted to remold human nature in his experimental school at Beacon Hill. Despite repeated failures, Russell never stopped being 'a sad little boy desperately seeking ways out of the deadly vortex of uncertainty.' The book is a visual banquet chronicling Russell's lifelong pursuit of 'certainty in total rationality.' As Logic and Mathematics, the last bastions of certainty, fail him, and as Reason proves not absolute, Russell is forced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Truth. Authors Dosiadis and Papadimitriou perfectly echo Russell's passion, with a sincere, easily grasped text amplified with breathtaking visual richness, making this the most satisfying graphic novel of 2009, a titanic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more than 300 pages, all of it pure reading joy."--Nick DiMartino, "Shelf Awareness"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graphic novel, wildly ambitious in daring to put into words and drawing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one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last century, Bertrand Russell. The book is a rare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which will, I am sure, lead its readers to explore realms of knowledge they thought were for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