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遣悲怀 豆瓣
6.8 (25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是我的梦外之悲,是再难重临的、最悲伤的一部小说。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翌年遗著《蒙马特遗书》整理出版,令世人震颤;身在台北的文友骆以军,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接力诉说那关于爱与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正如山鲁佐德以故事拦阻死亡,直到一千零一夜……
骆以军是台湾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哥”,《遣悲怀》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书名“遣悲怀”典出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表明作家的书写是一次“事过境迁的哀悼/自悼之举”(王德威)。悼亡的对象,自杀而死的作家邱妙津,曾是骆以军的文友。全书主线为与邱妙津对话的九封书信,贯穿“我”的生活描述。现实与梦境交错,文字与记忆纠缠,编织出一幅追问生命、延宕死亡的黑色图景。
这一部小说,作者与死者对话、不断岔开去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讲故事一样,力图使时间停止,延缓死亡的到来。而死亡终究会来,爱与死亡并存,活着就是伤害,而且是一遍一遍重复的伤害。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豆瓣 谷歌图书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黄晓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其它标题: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图像是该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
——————————————————————————
本书写作之时,英语国家的艺术史学界正热衷于“视觉文化”的讨论。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围绕以下问题,即有哪些物品或是哪一类图像,此前不被重视,而今却应纳入新近得到扩展的艺术史研究中去。因此,本书以“图绘”这一范畴来连接绘画作品和印刷作品以及诸如陶瓷或漆器这类物品上的图像,这可视为是对那场论争的一个贡献。
——柯律格
全球最佳图形设计 豆瓣
Gallery- The World's Best Graphics Vol.09
作者: Chois Gallery工作室 2011 - 2
《全球最佳图形设计(Vol.09)》是独一无二汇集全球顶尖设计师的最新力作。内容涉及卡片、形象识别、直邮、型录、促销品、海报、广告、网页、环境展示、销售点、插画等等,几乎涵盖设计日常接触的所有项目。每两月一次,一年六次渊源不断地供给你的创意所需。每辑220多页,收录超过200件刀锋新作。
Josef Sudek 豆瓣
作者: Jan Rezac Torst 2008 - 3
Although the Czech photographer Josef Sudek was mildly reclusive by temperament, and although his photography is commonly characterized as un-peopled (in favor of what he termed "the inanimate life of objects"), a sizeable portion of his oeuvre is given over to portraits. In fact, the beginnings of Sudek's work are in portraiture, in his images of fellow patients at the veteran's hospital where he spent three year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t was here that Sudek's right arm was amputated after a battlefield injury, a misfortune which did not prevent him from using heavy, large-format cameras in the future.) Decades later, after he had co-founded the Czech Photographic Society in 1924 and established his signature neo-Romantic preoccupation with architectural Prague, he returned to the genre. Throughout the 1940s and 50s, Sudek photographed close friends, among them the poet and Nobel Laureate Jaroslav Seifert, many painters and writers, but also scientists, doctors, politicians, architects, actors and other important public figures in Czechoslovakia. "Portraits," the second volume of Sudek's collected photographs, gathers this body of work. In addition to a chronology of Sudek's life, it includes a complete bibliography and list of his exhibitions, as well as an interview with Jan Rezac, Sudek's colleague and an expert on his work.
Josef Sudek 豆瓣
作者: Josef Sudek / Anne Farova Actes Sud 1999
La collection 55 au format poche rend hommage à tous les styles et toutes les tendances de la photographie. Chaque ouvrage comporte une introduction, se consacre à l'oeuvre d'un seul artiste à travers 55 de ses principales photographies. Chaque titre retrace l'histoire du photographe.
特兰斯特罗默诗选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董继平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1
特兰斯特罗默诗选,ISBN:9787543448476,作者:(瑞典)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著;董继平译
The Art of Looking Sideways 豆瓣
作者: Alan Fletcher Phaidon Press 2001 - 8
Describing himself as a "visual jackdaw", master designer Alan Fletcher has spent a lifetime collecting images, useless information, quotations and scraps that take his fancy. This work distils this collection into a quirky and entertaining feast for the eyes and the mind. Loosely arranged in 72 "chapters", the book explores the workings of the eye, the hand and the brain.
西方艺术事典 豆瓣
作者: 詹姆斯·霍尔 译者: 迟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西方艺术事典》具有以下特点:工具性——近1200个条目,讲述西方绘画艺术主题和象征形象按照汉语拼音顺序编排,附有英汉条目对照表和索引,便于查阅行文中条目相互引介,各条目于独立之中又相互融通,内容严谨且浑然一体语言简明生动,以最少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
专业性——独辟蹊径,着眼于西方艺术主题及其来源,揭示画面中的故事理解和欣赏西方绘画艺术的内涵,提高审美趣味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惟一一部阐释西方艺术主题和象征形象的词典。
通俗性——文明与艺术交互印证,艺术主题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圣经》等宗教典籍,而艺术作品又使后者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不仅为艺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也可供文学爱好者和业余艺术爱好者阅读。
欣赏性——一改以图示文、文主图辅的传统艺术辞书编排之法,以图片之数量、选择、质量和大小,来加强图片的欣赏性,还艺术辞书以真正艺术性。800余幅美术名作插图,对大部分词条进行直观的图文对照体察不同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现瞬间与永恒的辩证——每一幅作品都是瞬间的情感展现,而正缘于这瞬间美的激荡,艺术作品本身和古代文明都定格于永恒。
奇风岁月 豆瓣
Boy's Life
8.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蒙 译者: 陈宗琛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奇风镇是一座宁静的南方小镇。十二岁的科里最亲的兄弟是一只叫“叛徒”的小狗。而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辆叫“火箭”的脚踏车。每到夏季开始的那一天,他总是骑着“火箭”,载着“叛徒”,带着那群朋友,飞到最高的天际。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还没亮,科里陪爸爸挨家挨户送牛奶,忽然看见一辆汽车冲进湖里。爸爸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没想到,当他奋力游到车旁,眼前竟是一幕令他魂飞魄散的景象:那个人已经死了,双手被铐在方向盘上,体无完肤,显然遭受过酷刑,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铁丝。无法解释的谜团随着车子渐渐往下沉,仿佛被深不可测的黝黑湖水吞没。那天以后,科里和爸爸开始尝试追查真相。精心设计的谋杀出现漏洞,凶手被迫要收拾残局。
而湖底的一幕如恶灵般纠缠著单纯善良的爸爸,他精神濒临崩溃。科里必须找出真相,才能唤回他挚爱的爸爸。
一根绿色的羽毛,带著科里一路追查凶手,探索神秘的奇风世界,探索生命的真相,探索人性中交织的善良与邪恶,探索生与死的意义……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41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大教堂 豆瓣
Cathedral
8.8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格调 豆瓣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7.7 (3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10
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黛安·阿勃丝传 豆瓣
Diane Arbus : A Biography
作者: (美)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 译者: 孙京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黛安•阿勃丝那些有关侏儒、变性人和畸形人的令人震惊的图像重新定义了正常与非正常,而且成为阿勃丝在1971年自杀那个年代的示意插图。在这本翔实客观的传记出版之前,阿勃丝本人一直是个谜。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缜密考察了摄影家隐藏在这些照片背后的生活:黛安娇生惯养的童年,与阿伦•阿勃丝炽热的恋爱,以及黛安照片中所摄取的关于整个60年代的极端黑暗、充分自由和极端悲剧性的变故。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是对隐藏在这些有关我们时代的强有力的照片背后的一位女性充满悲悯的描述。
2011年9月26日 想读 晚上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犹豫了半天还是没买,转而买了一本较轻松的梁文道的《我读》2,改天再去买回来吧。
人物传记 传记 摄影 艺术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金色笔记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译者: 陈才宇 / 刘新民 译林出版社 2000 - 8
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四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宁的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在这种貌似无序的结构中,作者展示了那个混乱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 豆瓣 Eggplant.place
And the Hippos Were Boiled in Their Tanks
7.7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 [美国] 威廉·巴勒斯 译者: 牛皮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
1944年夏天,骇人的哥伦比亚大学谋杀案震惊了年轻的“垮掉的一代”。威廉•巴勒斯和杰克•凯鲁亚克受这起命案的启发,于1945年合作完成了这部小说。小说以硬汉侦探小说的写法,由两位作家交替各写一章,描述了纽约一群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充满了毒品和艺术,困扰和残酷。故事的场景和人物 大都具有原型。这部作品被雪藏了六十多年,一直到所有主要当事人和两位作家都已去世,才在2008年初次出版。
---------------------------------------------------------
这本书是我们这代人“失去”的那个部分的写照。
——杰克•凯鲁亚克
硬汉侦探小说和存在主义挽歌的综合体——就像达希尔•哈米特遇上了阿尔贝•加缪……“垮掉的一代”一份必不可少的记录。
——《旧金山纪事报》
展示了两位巨匠青年时期的生活……凯鲁亚克和巴勒斯在不经意间写出了1944年的格林尼治村,就像乔伊斯写出了1904年的都柏林。
——《波斯顿凤凰报》
这部小说的出版是一次重大的文学事件,这不仅因为它是凯鲁亚克和巴勒斯“垮掉的一代”两位最重要作家的合著,还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使美国很多其他作者都着迷的故事。……一个失落时代的一部迷人的快照集。
——《独立报》
一部迷人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垮掉派成长的岁月。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由二人交替书写的小说中……凯鲁亚克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已经显露出杰出的写作才华,他对酒吧场景的速写,大概会令布科夫斯基自叹不如。至于巴勒斯,出现在《裸体午餐》和其他作品中的兴趣和困扰,已经初露端倪。
——《科克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