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卢浮宫美术馆/世界美术馆巡览 豆瓣
作者: 吴运鸿 1999 - 7
卢浮宫美术馆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其馆藏近一百万件艺术品,无疑是人类文明最值得骄傲的象征,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无以比肩的。卢浮宫不仅以总数达四十万件的馆藏艺术精品而雄冠天下,它那雍容华贵的建筑本身,即已构成巴黎这座被学者们誉为整个“十九世纪的首都”的世界名城,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卢浮宫藏艺术品不仅以数量著称于世,而且所藏艺术品许多都堪称稀世珍宝,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布歇《憩息的狄安娜》、安格尔《土尔其艺术》、提香《田园合奏》、戈雅《索拉纳候爵夫人像》、古希腊雕塑《萨摩龟雷斯的胜利女神》……
卢浮宫的基础本是巴黎最早的建筑者菲里浦・奥古斯都的一座堡垒,1527年,法兰西斯一世把它推倒以建造王宫。现在的四方形宫院的西、南立面尚可断定有当时的建筑师莱斯科和雕刻家古戎的手笔。大画廊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已向公众开放了,从而成为欧洲首座公共美术馆。位于U字形墙面正中的便是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88年10月竣工的大门――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当围绕它的喷泉射出水柱,灯光穿过它的整个玻璃表面放出光采时,它便宛如巴黎中心的一颗巨大钻石,光芒夺目而令人神往。它既在内容含义上体现着作为文明瑰宝的收藏,又在风格形式上与协和广场中心的埃及方尖碑遥相呼应,赋予卢浮宫古老神秘的氛围,将人们自然而然地引向人类古老艺术的源头……
驼背小人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徐小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2
本书经过本雅明的思想过滤和钻探,无不以一种信息和感受极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极富魅力的个人风格和洞悉事物的新奇视角,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西方评论家将它誉为“我们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
六人 豆瓣
作者: [德国] 鲁多夫·洛克尔 译者: 巴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8
《六人》在洛克尔的著作中是艺术水准最高的一本。这里的“六个人”都是世界文学名著的主人公。在《六人》中洛克尔使这六个人复活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可是他却利用他们来说明他的人生观,来说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本书是作者根据他的几篇讲演稿写成的。
《六人》是鲁多夫·洛克尔根据他在英国集中营里的几篇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书中写到的六个人都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浮土德,董·缓,哈姆雷特,董·吉诃德,麦达尔都斯和冯·阿夫特尔丁根。在作者笔下,这六个人代表着六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本书的英语译者赞誉《六人》将六个人的人生之路构建成了“一曲伟大的交响乐”,是作者洛克尔所有著作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部。
这个汉语译本是中国世纪大文豪巴金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翻译,文字隽永精美,将思想性和可读性完满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翻译文学中的精品。
布拉格小城画像 豆瓣
作者: [捷克] 杨·聂鲁达 译者: 杨乐云 / 蒋承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8
杨·聂鲁达用十三个中短篇小说,全景式地描绘了十九世纪布拉格小城的市民生活。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非凡的刻画功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用幽默辛辣的笔尖,挑开了布拉格小城宁静的外衣,将小城市民的狭隘、庸俗、顽固,连同他们的善良、热情、坚贞一同暴露在读者面前。小说为读者营造了如生活般琐碎,又如诗歌般美好的意境,被认为是捷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奠基作品。小说采用的各篇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独特结构,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作家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等作品的创作。
爱尔兰日记 豆瓣
Irisches Tagebuch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 海因里希·伯尔 译者: 孙书柱 / 刘英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10
《爱尔兰日记》是伯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至今全球销量已达二百万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和相,感人至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审判 豆瓣
8.8 (2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曹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5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他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而逼真地书写了人的异化、孤独与危机感,以及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他性情敏感、怯懦和孤僻,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作品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动,“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对后世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被称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
马尔特手记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曹元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1
勒内·玛利亚·里尔克,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马尔特手记》是他惟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里尔克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感觉艺术的天才,他能从寂静的物体上感受到喧嚣的人气,他能从人物的动态中捕捉到庄严与痛苦,他的语言能照进灵魂的最深处。他想表达什么?恐惧、痛苦、绝望,以及上帝与爱。
《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马尔特手记》单行全译本。另外,本书还附有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的精彩译文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以飨读者。
荒人手记 豆瓣
7.7 (7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5
《荒人手记》为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94年,朱天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并一举夺得台湾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大奖首奖。朱天文对这部作品也最为自负,称有了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和张爱玲平了”。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等待戈多 豆瓣 Goodreads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6
《等待戈多》用法文写成,于1953年1月5日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由罗歇·布兰导演,引起轰动,成就了萨缪尔·贝克特,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作为荒诞派戏剧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作品,《等待戈多》也成了20世纪戏剧创作的巅峰和典范。

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戈多,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没有人知道戈多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等待他。他们不知道,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看不清道不明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谢强 / 袁晓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9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是如何 豆瓣
作者: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赵家鹤 / 曾晓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6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终局》《默剧一》《默剧二》《画面》《是如何》
马龙之死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阮蓓 /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6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莫洛伊》《马龙之死》
世界与裤子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郭昌京 / 涂卫群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6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世界与裤子》《镇静剂》《结局》《被驱逐的人》《初恋》《自由》《障碍的画家》
有轨电车 豆瓣
作者: 西蒙 译者: 余中先 浙江文艺 2004 - 1
《有轨电车》以作者家乡地中海海宾某小城的有轨电车 这一条线为纽带,写出了电车线两端以及沿途十五公里风景线的种种物质面貌。而从这两点一线所组成的空间中展开的,则是从过去到现在活动于这些地点上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片断,当然,这些形象的描述和故事的叙述都带着很大的跳跃性,不时地从一个地点位移到另一个地点,而融入这一跳跃性的,则是画面的生动和人物形象的鲜明:在这篇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数那个脸上始终漠无表情的残忍的女仆,其次就是永远病恹恹的妈妈,还有动作极其“经济”的老年病友。
施蒂勒 豆瓣
作者: [瑞士] 马克斯·弗里施 译者: 许昌菊 重庆出版社 2008 - 4
小说的主要人物施蒂勒是瑞士的一位雕塑家。他自视甚高,而且渴望成就。但是他敏感、软弱、怯懦,常常以自我为核心。他参加了反对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权的战争,然而在守卫渡口发现敌人时却不敢开枪,被敌人捆绑在塔河河畔,束手待毙。他娶了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尤莉卡,然而两人的婚姻生活却并不成功。因为与美丽的尤莉卡的成就相比,他的事业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他不愿去理解尤莉卡,而是要求尤莉卡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尤莉卡那里得不到满足之后,他便在情人希比拉那里寻求安慰。
事业上的平庸,战场上的失败,婚姻上的失意使他决心逃离现实,逃离瑞士,在世界漂泊。他不想承认自己,更不想改变自己,于是他改名换姓,用一本假护照,走遍了美国等许多国家。但是,在他返回故乡时,在一列进入瑞士边境的火车上,他被人认出。为了弄清他的身份,他被带进了拘留所。故事便围绕对他的审讯展开了。
在经历了6年的漂泊之后,在瑞士司法机构、朋友、亲人的帮助下,最终他不得不承认,他就是6年前失踪的施蒂勒。虽然他与尤莉卡再度相聚,但他并没有丝毫改变,他仍然把自己当做是救世主。生活在他身边的尤莉卡仍然痛苦,寂寞。最后,为了切除自己的半叶肺,尤莉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独自一人步行去了医院,孤独地死在了病床上。即使在这样的时刻,怯懦的施蒂勒也没有勇气去向她做最后的告别,因为他不敢正视现实。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东方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兰波作品的全集,收录了他从17岁到19岁的作品,有诗作以及日记、书信。因而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兰波的文本。读者在评赏诗人那犹如缤纷幻影的诗作的同时,还将看到放弃文学之后的另一个兰波:孤独、贫困、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热带瘴疠所致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诗人兰波和普通人兰波,文字的通灵人和生活的失败者,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浮生六记 Goodreads 豆瓣
浮生六記 [Fú Shēng Liù Jì]
8.6 (180 个评分) 作者: (清)沈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Complete Poems, 1904-1962 豆瓣
作者: E. E. Cummings / George James Firmage W W Norton & Co Inc 1994 - 9
This centennial edition of E. E. Cumming's Complete Poems, published in celebration of his birth on October 14, 1894, contains all of the poems published or designat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poet in his lifetime.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in 1962, E. E. Cummings was, next to Robert Frost, the most widely read poet in America. Combining Thoreau's controlled belligerence with the brash abandon of an uninhibited bohemian, Cummings, together with Pound, Eliot, a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helped bring about the twentieth-century revolution in literary expression. He is recognized on the one hand as the author of som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yric poems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on the other as one of the most inventive American poets of his time—in the worlds of Richard Kostelanetz, "the major American poet of the middle-twentieth-century."
100 Selected Poems 豆瓣 Goodreads
100 Selected Poems by e. e. Cummings
作者: E. E. Cummings Grove Press 1994 - 1
E.E. Cummings is without question one of the major poets of this century, and this volume, first published in 1959, is indispensable for every lover of modern lyrical verse. It contains one hundred of Cummings’s wittiest and most profound poems, harvested from thirty-five of the most radically creative yea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These poems exhibit all the extraordinary lyricism, playfulness, technical ingenuity, and compassion for which Cummings is famous. They demonstrate beautifully his extrapolations from traditional poetic structures and his departures from them, as well as the unique synthesis of lavish imagery and acute artistic precision that has won him the adulation and respect of critics and poetry lovers everywhere.
E.E. Cummings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Sawyer-Laucanno Sourcebooks 2004 - 10
The Long-Awaited, Intimate Portrait of an Extraordinary Life
Throughout the forty-five years of his professional writing life, Edward Estlin Cummings consistently celebrated the ordinary, reviled pretentiousness, scourged conformity, experimented boldly with words and syntax and punctuation, and wrote some of the most erotic and tender love poet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Yet Cummings could also be difficult, truculent, opinionated, wrong-headed, emotional, bigoted and egotistical. Dubbed by Ezra Pound as "Whitman’s one living descendant," Cummings sang of himself and of America in a unique voice, as resonant now as it was a half-century ago.
Charismatic and famous among the famous, Cummings always seemed to b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and was a major presence wherever he resided, whether in Cambridge, Europe or New York. He counted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s of his time as friends: Pound, Hemingway, Dylan Thomas and many more.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the personal papers, journals and diaries of Edward Estlin Cummings were kept from public view. These documents reveal far more about the inner life of the famous poet and painter than has ever been known. Now, noted biographer Christopher Sawyer-Lauçanno presents the first, definitive, revelatory life story of E.E. Cummings (1894–1962), an American original.
For E.E. Cummings: A Biography, the author had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all of Cummings’s papers—anguished diary entries, reflections on consultations with two psychoanalyst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nd a carefully prepared manuscript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hundred blatantly erotic poems.
In the words of William Corbett, author of Boston Vermont and Don’t Think Look, "E.E. Cummings, Yankee individualist and, rare for an American poet, satirist is here in full. This means warts and all, but Sawyer-Lauçanno has not come to judge. In this readable and absorbing life he has paid Cummings the honor of clear-eyed candor." Christopher Sawyer-Lauçanno paints a full and memorable portrait of this extraordinary American poet.
2009年5月5日 想读 肯明斯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