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風 繆思出版 2008 - 8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
Paris Mon Amour 豆瓣
作者: Jean-Claude Gautrand Taschen America Llc 2004 - 8
At once cosmopolitan metropolis and venue for a pensive stroll, Moloch and emblem of the modern, Paris ha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countless artists and writers down the ages. But not least it is the home and constant muse of a relatively young art: photography. Since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daguerreotype right up to our time, renowned photographers such as Joseph Nicéphore Niepce, Henri Cartier-Bresson, Robert Doisneau, and Jeanloup Sieff have lived and worked in the city of lights. Over the years a love affair developed between Paris and photography, giving rise to a remarkable record of the metropolis and a telling history of a new art form. This volume takes the reader on numerous walks, camera in han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Paris. Atmospheric black-and-white photos, shot by great photographers over two centuries, reveal the dramatic and the tranquil, the historic and the everyday—in the capital’s parks and gardens, boulevards and backstreets, passages and arcades, bistros and nightclubs.
我们这一代 豆瓣
作者: 肖全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 10
肖全历经十余年拍摄完成的《我们这一代》,是对中国50-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艺术界人士进行影像建档。这些年来,他遍访散落在中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学家,在他的笔记本上排列着以自己的标准选择出的长长的名单,并且随着时间和工作的进行,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肖全怀着对同代人命运的关怀,怀着对人本身的同情和热爱,象一道和煦的阳光轻柔地穿过这一代人的生活,用他手中的相机为每一位被访者投射下一幅温存的造像。而他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他与这一代人广泛密切的交往,也使得他的照片集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工程。肖全,用他的温情和执着,见证了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彷徨与坚持,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对生命的永恒关怀。
上帝的眼睛 豆瓣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等 / 苏珊·桑塔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书中介绍了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以及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等,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  本书可以说是介绍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那些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以及摄影与殖民统治等等,这些围绕在摄影的久远的问题,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从而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摄影”的光耀并未消散之时,本书亦是一种缅怀与追奠。
摄影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 伊安·杰夫里 译者: 晓征 / 筱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作者在这部《摄影简史》里直接切入摄影师和作品。它不是对时间、事件、人物的全纪录,而是一部关于摄影史的简单评论。它解释了我们判定一张照征好坏的依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画面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张照片的精华在哪里,以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借助于从摄影之父福克斯·塔尔伯特到当代摄影大师的范例,这种出色的研究为人们在评论方面提供了指南。
我们这一代 豆瓣
8.8 (24 个评分) 作者: 肖全 花城出版社 2006 - 4
如果說我們今天還在靠理想(而不是某種現實指標)支撐著往前走,那麼這種理想恰恰是由那個荒蕪年代培植起來的。“我們這一代”中有很多人幹著本不屬於自己幹的事,在70年代後那些熱情高漲的年月裏,我們每個人都作出了種種努力,有時也患下一些可愛的幼稚病,每一次不同的面孔上都毫不掩飾地透現出充滿希望的鎮定和安詳。如果說肖全留下了“我們這一代”最好的照片,毋寧說肖全留下了“我們這一代”最好的記憶
生命的肖像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Cui cui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內倫子 IPS(日販) 2005 - 3
れて、守られて育った記憶は消えない。
『Cui Cui』は川内倫子が13年前から撮り続けている、家族の記憶である。
お正月の団らん、兄の結婚式、祖父の死、新しい命の誕生…。
ありふれた出来事が積み重なっていく普通の家族。
人の匂いと土地の匂いのする故郷の風景が漂ってくる。
出会いと別れを繰り返しながら、記憶の中でずっと家族は生き続ける。
誰もが持っている家族のアルバムをそっと呼び覚まします。
摄影之后的摄影 豆瓣
作者: 邱志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目录】
1 谁应该看这本书
2 仅仅拍照不是艺术
3 求真意志:人工制像的划时代革命
4 欧洲思想的象征性器具
5 第一张照片的传教士拍的
6 现代主义与摄影
7 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
8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
9 傻瓜机革命
10 摄影之后的摄影
11 客观、现客观、极端客观:对相机的非控制倾向
12 撒开你的伤口:另类社群摄影
13 机械眼胜过人眼
14 摄影之前:摆拍
15 思想类型:表演和导演
16 玩偶世界:我是你的镜子
17 透视与角度:置景摄影的自我设局
18 从静物到置景
19 在摄影与摄影之间:拼贴
20 从底片蒙太奇相纸蒙太奇
21 非蒙太奇拼贴
22 采样时代:数量的意义
23 时与时之间
24 叙事摄影:真实的谎言
25 摄影之后:涂绘
26 扫描:流水账
27 异形与妄想:数字化拼贴中超现实主义的幽灵
28 数字作为分析方法
29 数字雕塑:非摄影图片
30 拼贴在环境中:摄影装置
……



我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摄影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
——邱志杰
Image Makers, Image Takers 豆瓣
作者: Anne-Celine Jaeger Thames & Hudson 2007 - 5
Aimed at professionals and beginners alike: the first systematic attempt to find out how photographers of world stature approach their work, and what it is that makes them succeed.
This essential new guide to photography draws up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stablished photographers from the fields of fashion, art, portraitur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advertising as well as comments from picture editors, curators, agency directors, and publishers who reveal what they look for when choosing an image.
The book first focuses on photographers' working practices, from how Mario Sorrenti got the inspiration to photograph a naked Kate Moss draped over a couch for the iconic Calvin Klein campaign to how the Dutch portrait photographer Rineke Dijkstra gets the best out of her subjects. What made the photographer start taking pictures? How did he or she develop a signature style? What is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going from concept to shoot? How important is postproduction?
Then the book turns to selection. How does the picture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decide which photographer to commission for the next fashion spread? What kind of photograph, according to the Senior Curator of London's Photographers Gallery, is worthy of being hung in a gallery? What advice would art book publisher Gerhard Steidl give a budding photographer? Whether it is the question of what to look for in an image, views on cropping, or the pros and cons of color versus black and white, the shapers of taste give acute and useful accounts of their methods. 150+ illustrations in color and black and white.
Hedi Slimane Stage 豆瓣
作者: Hedi Slimane Steidl 2004 - 10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edi Slimane's ongoing design collaborations with musicians on their stage costumes has allowed him unfettered access around the stages of live concerts by David Bowie, The White Stripes, Beck, The Rolling Stones, Blondie, The Strokes, and The Libertines...in Paris, London, Berl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This juncture between fashion and music has evolved into a personal photographic investigation on the mythology of the rock concert. In Slimane's pictures, the stars of the shows are often conspicuously absent; what the images reveal, instead, is a meditation on the creation of a rock personality, the silent ritual that goes on in the space he (or she?) inhabits. His images capture, as Slimane himself puts it, "the sacred--almost sacrificial--space of the stage."
书商的旧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昌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8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Thomas Struth 豆瓣
作者: Thomas Weski / Norman Bryson Schirmer/Mosel 2001 - 5
Thomas Struth (born 1954) began his career making cityscapes, jungles and portraits. In the 1980s, after a meeting with psychoanalyst Inge Hartmann, he branched into portraiture. This book presents a selection of Struth's solo and group portraits from the 1990s.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人体摄影150年 豆瓣
作者: 顾 铮 1999 - 2
本书所说的人体摄影150年,是从人体摄影刚刚起步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人体摄影后现代主义时期近150年的历史。这是一本相当有质量的关于人体摄影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摄影史的书。在书中,作者顾铮从头到尾都贯穿了一条人文主义的主旨,坚持用社会学的眼光审视整个人体艺术给予了充分的阐述。顾铮通过历史上的杰出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雄辩地证明了所谓的人体摄影史,其实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认识自身的历史。顾铮从人体摄影摆在了一个审美的与社会意识的天平上,成功地审视了人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殊而别致的一个方面。
影像史记 豆瓣
作者: 肖同庆 2005 - 6
本书是一本关于影像的书,是作者近三年来收集、整理、考证旧影像的一些感悟。内中涉及到一些关于“影像史学”和“影像叙事学”的学术命题,也非纯学术的论述,只是想通过这种随笔的形式让书变得有趣而富有启发性。其中,相当篇幅的历史描述都是阅读影像的产物。而作者更看重的是本书所涉及的以下几个层面:影像的历史,影像的历史运用,历史学家利用影像的方式,在影像中解读历史,以影像做历史纪录,记忆在影像历史中的位置等命题。
很显然,这里的影像很大程度上是指非剧情影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纪录片。但事实上,作者并不想陷入纪录片这个特指的概念,麻烦的是纪录片是有艺术属性的,而作者所论的影像概念是中性的、宽泛的,也包括照片影像,包括与纪录片纠缠不清的专题片影像。在作者看来,真实的影像是沉默的、纪实的、无性别的、无结构的,只是关于历史的一种材料,一段见证。即便谈到纪录片的历史,也是关于理念的变迁而非艺术的创造。纪录片发展史只是影像史的一种推动,所以作者更看重影像的历史运用和在影像中解读历史,而不想写一部纪录片史论。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有阅读影像的便利,这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影像档案尚未完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