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17年7月24日 想读
霓虹灯外 豆瓣 Goodreads
Beyond the Neon Lights :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017年7月24日 想读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豆瓣
作者: Nancy K. Baym Polity Press 2010 - 4
The internet and the mobile phone have disrupted many of our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our selves and our relationships, raising anxieties and hopes about their effects on our lives. This timely and vibrant book provides frameworks for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the roles of digital media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providing exuberant accounts or cautionary tales, it offers a data-grounded primer on how to make sense of these important changes in relational life. The book identifies the core relational issues these media disturb and shows how the ways we talk about them echo historical discussions about earli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hapters explore how we use mediated language and nonverbal behavior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communities, social networks, new relationships, and to maintain relationships in our everyday lives. It combines research findings with lively examples to address questions such as whether mediated interaction can be warm and personal, whether people are honest about themselves online, whether relationships that start online can work, and whether using these media damages the other relationships in our lives. Throughout, the book argues for approaching these questions with firm understandings of the qualities of media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developed and used.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ll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media,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sociology, as well as all those who want a firmer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2017年7月14日 想读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豆瓣
作者: Jose van Dij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
Social media has come to deeply penetrate our lives: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 and many other platforms define many of our daily habits of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e production.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studies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p until 2012, providing both a historical and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major platforms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changing ecosystem of connective media. Such history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media have come to profoundly affect our experience of online sociality. The first stage of their development shows a fundamental shift. While most sites started out as amateur-driven community platforms, half a decade later they have turned into large corporations that do not just facilitate user connectedness, but have become global information and data mining companies extracting and exploiting user connectivity. Author and media scholar Jose van Dijck offers an analytical prism to examine techno-cultural as well as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She dissects five major platforms: Facebook, Twitter, Flickr, YouTube, and Wikipedia. Each of these microsystems occupies a distinct position in the larger ecology of connective media, and yet,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coding interfaces, steering users, and filtering content rely on shared ideological principles. At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we can also observe strik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platforms' shifting ownership status,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models. Reconstructing the premises on which these platforms are built, this study highlights how norms for onlin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gradually changed. "Sharing," "friending," "liking," "following," "trending," and "favoriting" have come to denote online practices imbued with specific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meanings. This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the author argues, is part of a large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battle over information control in an online world where everything is bound to become social. Crossing lines of technological,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inquiry,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will reshap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2017年7月14日 想读
季羡林谈佛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武汉出版社 2011 - 8
《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的论文集,在《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中,季羡林先生以一个语言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佛教,并通过原始佛典的语言現象来探讨佛教的传布与发展,找出了佛教演变的规律,是中国人研究佛教的入门读物。
2017年7月8日 想读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Ta-Nehisi Coates Spiegel & Grau 2015 - 7
“This is your country, this is your world, this is your body, and you must find some way to live within the all of it.”
In a profound work that pivots from the biggest questions about American history and ideals to the most intimate concerns of a father for his son, Ta-Nehisi Coates offers a powerful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our nation’s history and current crisis. Americans have built an empire on the idea of “race,” a falsehood that damages us all but falls most heavily on the bodies of black women and men—bodies exploited through slavery and segregation, and, today, threatened, locked up, and murdered out of all proportion. What is it like to inhabit a black body and find a way to live within it? And how can we all honestly reckon with this fraught history and free ourselves from its burden?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is Ta-Nehisi Coates’s attemp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a letter to his adolescent son. Coates shares with his son—and readers—the story of his awakening to the truth about his place in the world through a series of revelatory experiences, from Howard University to Civil War battlefields, from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 to Paris, from his childhood home to the living rooms of mothers whose children’s lives were taken as American plunder. Beautifully woven from personal narrative, reimagined history, and fresh, emotionally charged reportage,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clearly illuminates the past, bracingly confronts our present, and offers a transcendent vision for a way forward.
2017年6月29日 想读
冷暴力 豆瓣
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者: 顾淑馨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
...................
※编辑推荐※
☆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 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 广泛 存 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
※名人推荐※
伊里戈扬完成了一部对心理治疗特别有价值的巨著。阅读此书成为独特的经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意外发现,书里不仅有一面反映自己人生的镜子,还有最重要的,由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目击者提供的协助。唯有像这样的目击者在身旁,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本身痛苦的真相,也才可能去了解,最终获得疗愈。
——犹太裔德国心理分析师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
伊里戈扬提出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严肃课题。她明智地建议我们,不要把这整个问题内化或变成心理负担,而应认清,人生充满涉及权力的极端行为。当权力问题失控时,受伤的就是灵魂。
——美国心理治疗知名作家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
※媒体推荐※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
2017年6月14日 想读
城市里的流放者 豆瓣
作者: 破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
本书以《出深圳记》前后为主线,书写作者过往十年间的种种经历:初入社会,在工厂打工的艰辛;辞职,住在山里面的隐居生活以及漂泊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遇。另记录了故乡及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作品轻快却并不轻浮,人性的隐秘和幽深在作者颇具节奏感的叙述中点点地蔓延开来,让人叹为观止。
2017年6月4日 想读
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 豆瓣
作者: Yunus PublicAffairs,U.S 2008 - 3
--Social Business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公益企业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Prologue: Starting with a Handshake/前言:始于一次握手
Part I: The promise of social business/公益企业的承诺
A New Kind of Business/一种新的企业形式
Social Business: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公益企业:它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Part II: The Grameen Experiment/格莱珉试验
The Microcredit Revolution/小额信贷革命
From Microcredit to Social Business/从小额信贷到公益企业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Bangladesh and Beyond/为消除贫困而战斗:孟加拉及其他
God Is in the Details/上帝决定细节
One Cup of Yogurt at a Time/一次一杯酸奶
Part III: A world without Poverty/没有贫困的世界
Broadening the Marketplace/拓宽市场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and a Transformed World/信息技术、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世界
Hazards of Prosperity/富裕的危害
Putting Poverty in Museums/将贫困送进博物馆
Epilogue: "Poverty Is a Threat to Peace" -- The Nobel Prize Lecture/后记:“贫困威胁和平”—诺贝尔奖演讲
2017年6月3日 想读
古寺巡礼 豆瓣
古寺巡礼
作者: [日] 和辻哲郎 译者: 谭仁岸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4
大正七年(1918)的五月,和辻哲郎游历了唐招提寺、薬师寺、法隆寺、中宫寺等奈良附近的古寺,并将所见所闻和他对古寺的热情写了下来,这就是翌年出版的《古寺巡礼》。作为一本佛教美术(建筑、佛像、绘画等)的经典鉴赏记,出版后在日本畅销不止,引发了日本人对古寺的参拜热潮。严格而 言,“巡礼”不仅是鉴赏,而是带着某种类似于信仰的虔诚朝拜。作者在其中穿插了佛教流传史、美术史的知识背景,但更加注重摹写自己新鲜的观看印象以及被佛教美术震撼之后的感动。读者可从《古寺巡礼》一书中体会到作者尖锐而细致的感触,自由飞翔的想象力,和东西方文化结合为一体的美好世界。
2017年6月1日 想读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7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017年5月29日 想读
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格林博格 译者: 张思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我女儿一疯,仿佛命运在一弹指之间就改变了,从此我和她的生命再也走不回去了。
1996年夏天,作者的女儿罹患躁郁症。“我女儿疯了。”作者说:“那年她15岁。她这一疯,我俩的人生顿时风云变色。我觉得好像要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再也回不来了。”
《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全程记录萨莉罹患精神病住院的一个月内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在夏天溽热的纽约街头,作者记录着躁郁症如何影响着萨莉和她的至亲,包括祖母、生母、继母,还有作者本人。书中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谨守教义的犹太病人,精神异常的古典文学教授,热血的电影导演,梦想当文艺青年的房东还有打破传统的治疗专家。阅读本书,让人如入半梦半醒之境,身处红尘与超脱之间。
本书已被誉为“与精神疾病相关书写的新典范”,具有高度的纽约知性人文风格。作者书写了自己深刻的内心感受与家庭故事,并巧妙穿插作家乔伊斯当年如何为了自己发疯的女儿遍求名医的经过,以及与音乐家舒曼、美国诗人洛威尔等人的疯狂,重新审视艺术与偏执、疯狂与想象力之间的无解谜团。
有多少人,能用这样的方式观看自己?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一定会成为精神疾病相关书写的经典作品。高度推荐给各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知性又很有深度的书。行文清楚、真实、充满关爱又极具启发性,日后一定会成为相关作品的典范。
——《纽约时报书评》
心理疾病所到之处,不会有快乐结局。但这是一部好小说,最后的结局为一种升华后的胜利,得之不易。
——《泰晤士报》
2017年5月24日 想读
航海图的世界史 豆瓣
海図の世界史:「海上の道」が歴史を変えた
作者: [日]宫崎正胜 译者: 朱悦玮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冒险本是阿拉伯语演变而来的航海用语,意思是没有航海图的航海,即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行走。在几乎没有可靠航海图的哥伦布时代,在大洋中航行就像在黑暗中摸黑前行一样,充满了危险。但是,即便最初是漫无目的的航海,一旦描绘出航海图之后,未知的神秘海域就会变成普通的航海线路。航海图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存在。
相对于满是看得见的陆地情报的地图,为了未知的航海附上正确经纬线的海洋地图就是航海图。绘制航海图这件事同时也是俯瞰世界的尝试。陆地与海洋的组合将世界区分成三块,舞台与时代同步变迁。时代悄无声息的拉来了序幕,与航海图相伴的一次次神奇发现之旅,也是各国重新书写历史的旅程。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人类从此以全新的眼光和思维模式来审视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蔚蓝星球。从其中发现新大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诞生、世界大战,明了解开世界史上的大事件为何发生,又带有何种意义。从海洋的视角描写的崭新通史。
------------------------------------------------------------------------------------------------
【编辑推荐】
1、《航海图的世界史》是一本媲美《极简欧洲史》的崭新通史。早期人类,之所以无法认识整个地球,就是因为被占地表70%的海洋所阻碍。文明原本诞生于陆地之上,航海图的出现,是人类俯瞰世界的尝试。也许,世界远远不是你眼前的样子。
2、 《航海图的世界史》展示出海洋是更宽广的空间。人类对冒险与突破的渴望,极强的探索欲推动了文明的发展。《航海图的世界史》以全新视角从航海图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世界重大事件 的成因与意义。
3、航海图的出现,打破以欧亚大陆为文明中心的格局,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道路,把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4、《航画图的世界史》彻底满足航读者与航海迷的渴望。不可控制的海洋,激发了人类最大的勇气,在探索与冒险中人类自我挑战,勇敢前行。惊险刺激的航海故事,与之相伴的是各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传奇。
5、制作精良的航海图片,各色港口城市,各国风云变幻,清晰简明的结构与逻辑,《航海图的世界史》让你彻底读懂世界历史。
2017年5月19日 想读
银翅[增订本]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庄孔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6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起初他(庄孔韶)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了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 ——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 1995年1月27日
这是一部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叙事长远的反思性民族志 (reflexive ethnography)。 除引用闽东农村第一手社会史数据外,庄教授更系统回顾了当代西方人类学重要理论发展,将台湾学界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见解与假设一起、揉合于一堂。对有意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何以会出现如此坎坷多难困境的研究者来说,应可在本书寻得满意的答案。
——著名人类学家 学者黄树民 2014年8月15 日
庄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学者。《银翅》是庄孔韶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著作。《银翅》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本书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视角下的“灵异”……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本书将于2017年由美国权威学术出版社引进英文版。
2017年5月17日 想读
午夜起来听寂静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云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周云蓬说:“我到处走,写诗唱歌,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喜欢像水一样奔流激荡。我也不是那种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周 云蓬首部诗歌集《午夜起来听寂静》精选收入了1999年至2016年间的诗作,完整呈现周云蓬的心灵成长轨迹。这次,周云蓬用诗歌坦诚地与读者交流。现在的他是一个宽厚、温暖,懂得生活、懂得幽默的男人,曾经,他也是一个迷恋流浪,忧郁、寂寞又激烈的青年。这个期间,他从北方移居南方,那里阳光充足。诗里,有他的岁月,有他的足迹。
《午夜起来听寂静》除了收录《春天责备》中的经典诗作,更新增了周云蓬青年时期写下的从未示人的作品,同时精选收入了近六年的诗歌创作。尤其《病不好玩》章节,记录下他与病痛面面相觑的生活。
《午夜起来听寂静》依据诗歌的写作时间和情感来划分章节,根据每部分的情感与表达特点来编排内文版式。试图以一种更细腻的形式,帮助读者走进周云蓬的内心世界,在寂静中聆听,不再在黑暗中误读生活。夜行的歌者这一次用诗歌代替声音传情,写下经历过的被记住或被忘记的,为虚度的光阴命名。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豆瓣
still here
作者: [美]拉姆•达斯 译者: 王国平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丨阳光博客 2017 - 4
乔布斯:“这本书对我影响很深刻,它改变了我和我的许多朋友。”
终有一天,你我都会步入荆棘之地,与疼痛和行动不便为伴。所以,大家都该看看这本书,看一看真正的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该如何应对。
作者拉姆•达斯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后赴印度修行数十年,其著作《活在当下》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心灵意识。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陪伴临终者,帮助他们面对老去和死亡。但直到2001年,他自己身患中风,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义,开始关注随年龄而来的痛苦和脆弱,于是有了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在书中,他讲述了大多数普通人在艰难的老年生活中沉淀智慧、创造美好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杂草记 豆瓣
柳宗民の雑草ノオト
作者: [日] 柳宗民 译者: 烨伊 / 虞辰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只要认真观察,再不起眼、再无趣的植物都蕴蓄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展现一草一木的坚韧与智慧,
探索微小生命的独特与不凡。
120幅精美手绘插图,带你走进草的世界。
人们总是习惯将不知道名字、长得也不够漂亮的草统统归为杂草。它们生长在田间、路边、河畔,因太过寻常而被熟视无睹。
著名园艺家柳宗民却没有忘记这些不起眼的小草。他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体悟,娓娓道来每一株普通杂草的独特与不凡。在他笔下,每一棵小草都有自己的美丽与功用,都蕴蓄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它们或可食、可用、可赏玩、可入药,亦可默默无闻自在洒落。没有一种草,该被叫做“杂草”。
正如《昆虫记》是科学诗人法布尔为自然界平凡子民书写的不朽篇章,《杂草记》亦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是一部严谨翔实的自然笔记,亦是一曲洋溢着爱与尊重的生命礼赞。
2017年4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