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豆瓣
作者: Arundhati Roy Hamish Hamilton 2017 - 6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takes us on an intimate journey of many years across the Indian subcontinent—from the cramped neighborhoods of Old Delhi and the roads of the new city to 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 of Kashmir and beyond, where war is peace and peace is war.
It is an aching love story and a decisive remonstration, a story told in a whisper, in a shout, through unsentimental tears and sometimes with a bitter laugh. Each of its characters is indelibly, tenderly rendered. Its heroes are people who have been broken by the world they live in and then rescued, patched together by acts of love—and by hope.
The tale begins with Anjum—who used to be Aftab—unrolling a threadbare Persian carpet in a city graveyard she calls home. We encounter the odd, unforgettable Tilo and the men who loved her—including Musa, sweetheart and ex-sweetheart, lover and ex-lover; their fates are as entwined as their arms used to be and always will be. We meet Tilo’s landlord, a former suitor, now an intelligence officer posted to Kabul. And then we meet the two Miss Jebeens: the first a child born in Srinagar and buried in its overcrowded Martyrs’ Graveyard; the second found at midnight, abandoned on a concrete sidewalk in the heart of New Delhi.
As this ravishing, deeply humane novel braids these lives together, it reinvents what a novel can do and can be.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demonstrates on every page the miracle of Arundhati Roy’s storytelling gifts.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豆瓣
Elparaísoen la otra esquina
8.8 (8 个评分) 作者: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全书二十二章,单数各章讲述高更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的故事;双数各章讲述保罗·高更的故事。外祖母的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孙的经历发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1903年。高更出生时(1848年),特里斯坦已经去世四年。外祖母是个社会活动家、工人运动的组织人和女权主义的推动者;外孙是个艺术家,不过问政治,追求异国情调和世外桃源的生活,向往原始人的风俗习惯、神话与传说。从表面上看,祖孙二人生活的时代和活动的范围是不同的,但是综观全书,读者可以发现这二人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建造人间天堂。
天堂是什么模样呢?特里斯坦心里,那就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教会的思想束缚,没有警察和军队;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受教育的机会,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在高更心目中,天堂就是纯精神的艺术世界。他响亮的口号是:“高更,在你身上纯艺术的信念是不可战胜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区别现实的艺术想象世界。”“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是偶然的,他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去选择真正的祖国。”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玫瑰的名字 豆瓣
Il nome della rosa
8.9 (117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波多里诺 豆瓣
Baudolino
9.0 (3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杨孟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大主教奥托在临终前对波多里诺说:“你记得祭司王约翰的王国吧?只有在寻找到他的情况之下,神圣旗帜才能越过拜占庭和耶路撒冷。.如果你没有得到关于这个王国的其它消息,就用编造的方式……”,于是身为赤髯腓特烈义子的波多里诺开始与他的朋友们开始捏造祭司王约翰向腓特烈致敬与邀请的信函,而最终目的是要向世人说明,连遥远的异教徒都愿意向腓特烈臣服,因此腓特烈才是当时欧洲真正的、凌驾于罗马教皇与拜占庭皇帝之上的惟一统治者。然而有趣的是,大骗子波多里诺最后居然被拜占庭教士左西摩骗走了信件的内容,后果是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祭司王约翰所写的信件,而来源则是拜占庭皇帝与教皇。
于是,为了证明只有腓特烈才是真正的祭司王约翰所要致敬的对象,波多里诺又想到新招:伪造圣物「葛拉达」,而他的剧本则是让腓特烈亲身前往东方,然后宣称他见到了祭司,将这个所谓的圣物交给祭司,以赢得他的尊敬,使其成为神圣世界的真正共主。原来,这才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真正目的!
当然了,一如历史告诉我们的,腓特烈最后溺死在河流中,然而波多里诺与朋友(与他一起伪造信件的那群朋友)一行人仍决定继续向东方出发寻找祭司王国,开始了犹如山海经、辛巴达历险那般不可思议的奇妙经验……
那幺这个神圣的圣物,耶稣所使用的圣杯,最后使得与波多里诺共同冒险犯难的朋友反目成仇的「葛拉达」到底长什幺样子?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人知道,既然如此,「葛拉达」最后由波多里诺发现也就不奇怪了,原来它不过是波多里诺的生父——一个意大利乡村老农夫临终前使用的寻常木碗!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阿斯彭文稿 豆瓣
The Aspern Papers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主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7
心理分析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最佳中篇小说!
《洛丽塔》传奇译者主万倾心力作!
传世名作+经典译文=传世经典重归
心理分析小说大师最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作品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一位美国评论家为了探寻大诗人杰弗里•阿斯彭(暗射拜伦)的遗稿,来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一所古老宅第里,设法成为寄住的房客,与阿斯彭死后飘落异乡、过着隐居生活的情妇展开戏剧性的周旋,一步步接近目标。“我”一度想要偷盗,被这位遗孀逮个正着;遗孀去世,遗孀的侄女虽愿以娶她为条件免费赠送文稿,但“我”退缩了,临了,本来可以到手的珍贵文物,随着旧时代的一线夕阳同归于尽。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奇风岁月 豆瓣
Boy's Life
8.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蒙 译者: 陈宗琛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奇风镇是一座宁静的南方小镇。十二岁的科里最亲的兄弟是一只叫“叛徒”的小狗。而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辆叫“火箭”的脚踏车。每到夏季开始的那一天,他总是骑着“火箭”,载着“叛徒”,带着那群朋友,飞到最高的天际。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还没亮,科里陪爸爸挨家挨户送牛奶,忽然看见一辆汽车冲进湖里。爸爸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没想到,当他奋力游到车旁,眼前竟是一幕令他魂飞魄散的景象:那个人已经死了,双手被铐在方向盘上,体无完肤,显然遭受过酷刑,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铁丝。无法解释的谜团随着车子渐渐往下沉,仿佛被深不可测的黝黑湖水吞没。那天以后,科里和爸爸开始尝试追查真相。精心设计的谋杀出现漏洞,凶手被迫要收拾残局。
而湖底的一幕如恶灵般纠缠著单纯善良的爸爸,他精神濒临崩溃。科里必须找出真相,才能唤回他挚爱的爸爸。
一根绿色的羽毛,带著科里一路追查凶手,探索神秘的奇风世界,探索生命的真相,探索人性中交织的善良与邪恶,探索生与死的意义……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古道 豆瓣
The Old Way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青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12年所作,他类游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他行走于英国各种道途,记下一路上的所见所思,言说这些道路和他自己的故事,它们如何通往英国之外的世界和她们所构成的脉络。他的散文机智优雅、精巧而不晦涩。他所做的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将哲学和文学覆盖到他的步行旅程之中。这最终是一本关于人和地方之间关系的书,他探究的是我们是如果被我们所经过的风景所塑造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一粒迷楼 豆瓣
作者: 张波 / 张清帆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 - 1
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客厅、沙发、电视墙,住宅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么?卫生间在居室中没有自然采光,如何让它自然亮起来?阳台除了种花、晾晒还能打坐、读书?在城市中数以亿万计的普通住宅户型,去承载现实中的生活美学究竟有多大的潜力?两位作者用近一年的设计与施工建造去探索这个问题,并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译。
《一 粒迷楼: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是两位建筑师关于北京一个房龄在90年代、面积100平米老房子的室内设计项目过程的改造记录。 两位建筑师尝试突破常规的设计思路,全部现场设计制作木制家具,创造出更多的储物空间,打开局部墙体,让受限的空间变得贯通灵活,充分利用跃层层高,创造出若干彼此呼应的小空间,为老房子改造带来一种新的可能。书的篇首论及设计思考;工地散记记录了历时六个多月、共112篇建造手记,记录装修Tips、局部家具设计问题和小家具制作方法;此外,日记中穿插了10篇与传统园林美学相关的笔记。
项目自14年改造完成后,PChouse、腾讯家居网、优集品、瑞丽家居、安邸AD住艺等媒体为之拍摄报道。
2017年2月15日 想读
造物有灵且美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赤木明登 译者: 蕾克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 7
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存在。
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
木、陶、漆、纸、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筑……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 访了20位手艺人后写下的15个“叩问美”的故事。这些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
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
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 、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
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全球唯一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的;
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
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 calo 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染色师望月通阳的作品里,一切对立事物的境界模糊了,带着难以捉摸地美感;
料理家亚衣女士偏爱即兴发挥,她的料理像厨艺模式,仿佛在触摸生命本质;
玻璃艺术家辻和美的作品有种个人署名般的个性,手中的材料有如她的另一个自我;
艺廊主人关勇夫妇用十多年的时间收集韩国传统器具瓮器,企图留住对传统日常的记忆;
顺势疗法师艾玛一语点醒赤木,让他重拾了做漆的意义;
玻璃艺术家荒川尚也把玻璃比喻为奔流之水,比喻为在时间中明暗变化的光线,他与赤木一起畅谈手艺人做东西的过往过往渊源和未来走向;
漆艺师兼老友新宫州三在工作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在快乐地享受,愉悦感融入进器物的每一处;
建筑师中村好文的房子,仿佛一个大容器,容纳了人生起居,让人感到满心的安详与宁静;
道具店主人坂田和实用自身的选择对既有文化做出无声的反抗。
走访这些了人以后,赤木也渐渐意识到,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
2017年2月5日 想读
美物抵心 豆瓣
作者: [日本] 赤木明登 译者: 蕾克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1
“究竟什么是美物?”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
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答案。
安藤雅信、真木千秋、小野哲平、山口信博、李英才……
十年间,漆艺师赤木明登与好友们真挚直面,试着寻找答案,而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美物抵心》与漆艺师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灵且美》属于同一个系列,都是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美物抵心》是对“究竟何为美物”以及“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的叩问。十年间,赤木明登走访了十多位手艺人好友,与他们一同思考并探讨“美物”的本质。这些朋友中有陶艺家 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才;服装设计师真木千秋、约根•雷尔,等等。此书以手艺人的视角去发掘和论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
2017年2月5日 想读
一日一果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木村宗慎 译者: 蕾克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待客的心意是最高的细节。本书里的每幅照片,于我都是一场盛会。”
日本口碑最好的茶道点心书
荣获2015年世界美食图书大奖最高奖
------------------------------------------
精致茶点,搭配底蕴美器。巧手匠心,呈现渊源雅趣。
附详尽背景介绍,特别收录作者为中文版新写后记“何为茶道”
完美构筑一个和果子的世界。
-------------------------------------------
在这本书里,日本茶道大师木村宗慎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不仅随季节和时令变化,也配合节日祭典,将精致的和果子与富有历史底蕴的器皿精心搭配,每次的组合都是一件艺术品,每一幅图片都犹如一场盛宴。同时,木村宗慎在这本书里详尽地阐述了和果子的文化,将其历史、分类、术语、与茶道的关系、与器皿的搭配、以及那些百年老铺等巨细无遗地讲述给读者,对于哪怕不了解和果子文化的人,有了这本书也能毫无障碍地欣赏这种文化的美。可以说,《一日一果》这本书完美而全面地呈现了一个和果子的世界。
----------------------
评价:
即便语言不通,但当我翻开这本书,便已被其中深刻的精神内涵所打动。
——世界美食图书大奖创始人 爱德华•君度
拿着这本书,去京都旧街上寻找百年老铺吧。穿过布帘,感受时间在那里静止。盘中小世界,见天地,见人情。
——译者 蕾克
木村宗慎式的茶道和意境,单纯的看那些精美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器皿,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尤其是其中的漆器,更是美轮美奂。而重头戏的各式和果子,更是美得让人不忍心食用。器皿,果子,以及摆盘,都带着丝丝禅意,日本茶道的精神不经意间便弥漫开来。
——读者
2017年2月5日 想读
N9
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豆瓣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
作者: [美] 戈登·S. 伍德 译者: 朱妍兰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独立战争拉开了美国革命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国父们也开始了思想上的探索与交锋。如何防止政府权力的专断和扩张,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如何防止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侵害,对民选代表的权利加以提防?革命一代的美利坚人不仅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而且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观念,这是许许多多的政治人物行动和思考积累的结果。《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1776—1787》记录了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联邦宪法颁布的十余年间各种思想在美利坚社会的碰撞,揭示了美利坚人思考政治的方式,展现了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文化变动的宏大气象。
2017年1月13日 想读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豆瓣
作者: 张宪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7
张宪春编著的《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以彩色图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石松类(Lycophytes)和蕨类植物(Ferns)的多样性,介绍了中国分布的全部科和几乎全部的属,共计38科和12亚科,160属,1100种(含杂交种、亚种、变种及变型)。《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提出了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分类系统;并按照此新系统,分科属进行介绍。为了方便使用,科下和属下按字母顺序排列。
2017年1月8日 想读
Providenc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ookner, Anita Random House Inc 1994 - 1
This brightly polished yet immensely touching comedy presents the romantic quest of Kitty Maule, who, in revenge against the impossibly charming and elusive man who rejects her, resolves to become "totally unreasonable, totally unfair, very demanding, and very beautiful," to any number of others.
2017年1月4日 想读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8.7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布斯 译者: 梁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1539年,在奥拉斯 • 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 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边陲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 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 ,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终于, 一位自认幽默、 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 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 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
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詹代法则”,那么以下是在阅读本书前作者以丹麦语给出的提示:
“Slap af(放松)。”
“Rolig nu(放宽心)。”
“Deter lige meget(其实没关系的)。”
“Glem det(把它忘了吧)。”
-------------------------------------------------------------------------
随书附赠史上最早手绘北欧地图Carta Marina ——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
世界媒体评论
《纽约客》: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书单》: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沙龙》: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芝加哥论坛报》: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观察家报》 :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娱乐周刊》: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出版商周刊》 :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赫芬顿邮报》: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2016年12月31日 想读
此地无人生还 豆瓣
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里·霍普金斯 / 丹尼·萨格曼 译者: 董楠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20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暴风骑士》《等待太阳》《点燃我的火》等摇滚名曲令一代代青年迷醉,他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墓碑雕像,已成为流行文化的朝圣之所。他叫吉姆·莫里森,他的乐队名为“大门”,他死于27岁。《此地无人生还》这本书描述了这个生活在边缘与地狱的人的生涯。
书中介绍了吉姆·莫里森的生平,深入探索了这位传奇的艺术家对音乐与诗歌的求索:博览群书而动荡叛逆的青少年时期,组建“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点亮我的火焰》和《结局》等名曲的创作,摇滚史上著名的纽罕文事件与迈阿密丑闻的来龙去脉,以及成名后的酗酒、沉湎与自毁,乃至逃往巴黎之后的神秘死亡。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充满热情与混乱的社会图景的生动展示。
2016年12月30日 想读
Measuring the World 豆瓣
作者: Daniel Kehlmann Vintage 2007 - 10
Measuring the World marks the debut of a glorious new tal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Young Austrian writer Daniel Kehlmann’s brilliant comic novel revolves around the meeting of two colossal geniuses of the Enlightenment.Lat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wo young Germans set out to measure the world. One of them, the aristocratic naturalist Alexander von Humboldt, negotiates jungles, voyages down the Orinoco River, tastes poisons, climbs the highest mountain known to man, counts head lice, and explores and measures every cave and hill he comes across. The other, the reclusive and barely socialized mathematician Carl Friedrich Gauss, can prove that space is curved without leaving his home. Terrifyingly famous and wildly eccentric, these two polar opposites finally meet in Berlin in 1828, and are immediately embroiled in the turmoil of the post-Napolean world.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
幽暗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
致命的海滩 豆瓣
The Fatal Shore
作者: [澳] 罗伯特·休斯 译者: 欧阳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叙述了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制度形成,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状况等等,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野蛮的流放制度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