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知中·竹林七贤 豆瓣
作者: 苏静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拥有宝贵的自性觉醒,在魏晋乱世中,竹林七贤做出的不同人生抉择,造就了迥异的命运与结局。竹林七贤的内在智慧,高超精神,脱俗言行和飘逸风度,也构成了魏晋风度的血骨。
《知中·竹林七贤》特集不仅限于全面解析竹林七贤以及魏晋风度,还试图通过不同角度,还原魏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特别的时代。
竹林七贤所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一个矛盾的时代。它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这一时期孕育出极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而士人们在人格上兼具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有玄心、有洞见、有妙赏、有深情的“魏晋风度”。
「乱世人生进退!全解魏晋七贤和他们的磨炼时代!」——内容品牌「知中ZHICHINA」的第5本书《竹林七贤》特集,通过对魏晋时期诡谲的朝堂风云,汹涌的社会思潮进行细致解读,剖析竹林七贤的乱世抉择,以及从哲学、文学、美学等角度和衣、食、住、行等细节全面呈现魏晋风度,还原魏晋大时代。
2017年11月22日 想读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2017年11月17日 想读
逻辑学(下卷) 豆瓣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11 - 6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为“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为“客观逻辑”;第三编称为“主观逻辑”。
2017年10月17日 想读
逻辑学(上卷) 豆瓣
Wissenschaft der Logik
7.8 (5 个评分) 作者: 黑格尔 译者: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 - 1
黑格尔(1770—183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为“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为“客观逻辑”,第三编称为“主观逻辑”。这三个部分在黑格尔哲学中,通过他著名的辩证法而构成了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体现了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应当展开思维的客观结构和客观真理的思想。《逻辑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代表作,影响了后世数种哲学潮流,例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
2017年10月17日 想读
写出我心 豆瓣
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7.9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译者: 韩良忆 / 袁小茶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8
30年前,《写出我心》出版后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占据同类书籍的顶端,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影响深远。
在书中,作者将写作和修行结合,分享在写作中找到的驯服自己和释放心灵的方法。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题材?如何应对逃避和拖延?如 何突破瓶颈?……指导读者通过写作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重新注视生命的细节。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写作了解自己、用笔表达喜悦和疼痛,如童年时的愉快暑假、面对父亲生命垂危时的痛不欲生、离婚的煎熬……在勾勒生活事件的过程中,领会生命的奥义。这本书谈论的不只是写作,更是生活哲学、生命智慧。通过写作给生活赋予光芒、色彩和故事,使我们再次审视这趟凡尘之旅,为平凡的生活心醉神迷。
-----------------------------------------------------------
☆30年纪念版 全新修订 新增作者自序、访谈实录
☆全球畅销150万册 被译成14种文字
☆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
☆入选美国高中读本
☆入选心探索“最值得阅读的50本心灵成长书籍”
只要一支笔、一张纸,或一台电脑,你就能重新感受这个世界,找回失落已久的自己。
-----------------------------------------------------------
当心灵的伤痛无法平复时,你可以开始写作;
当纷乱的思绪找不到出口时,你可以开始写作;
当满腔的心事想要找人诉说时,你可以开始写作;
……
打开朋友圈、微博、写作软件,或手中的笔记本,在任何能写作的空间,记下生命的点滴,我们将唤醒自己,觉察到正在体验的生活……
2017年9月25日 想读
All That Man Is 豆瓣
作者: David Szalay Jonathan Cape 2016 - 9
Nine men. Each of them at a different stage in life, each of them away from home, and each of them striving--in the suburbs of Prague, in an overdeveloped Alpine village, beside a Belgian motorway, in a dingy Cyprus hotel--to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here and now. Tracing a dramatic arc from the spring of youth to the winter of old age, the ostensibly separate narratives of All That Man Is aggregate into a picture of a single shared existence, a picture that interrogates the state of modern manhood while bringing to life, unforgettably,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terrain of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Europe. And so these nine lives form an ingenious and new kind of novel, in which David Szalay expertly plots a dark predicament for the twenty-first-century man.
Dark and disturbing, but also often wickedly and uproariously comic, All That Man Is is notable for the acute psychological penetration Szalay brings to bear on his characters, from the working-class ex-grunt to the pompous college student, the middle-aged loser to the Russian oligarch. Steadily and mercilessly, as this brilliantly conceived book progresses, the protagonist at the center of each chapter is older than the last one, it gets colder out, and All That Man Is gathers exquisite power. Szalay is a writer of supreme gifts--a master of a new kind of realism that vibrates with detail, intelligence, relevance, and devastating pathos.
2017年9月21日 想读
如何拍电影 豆瓣
Comment Faire un Film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夏布罗尔 / [法] 弗朗索瓦·盖里夫 译者: 陶然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法国电影大师、新浪潮“五虎将”之一
夏布罗尔的30堂大师课
...................
※编辑推荐※
克劳德·夏布罗尔是法国国宝级电影大师、《电影手册》派导演、新浪潮“五虎将”。他也是新浪潮第一位制片人,其处女作《漂亮的塞尔吉》被公认为新浪潮起点之作,第二部作品《表兄弟》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对新浪潮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包法利夫人》《冷酷祭典》《女人韵事》等巅峰作品 ,也一直饱受非议,然而他从不在乎荣誉和奖项,勇敢无畏,始终对电影保持着纯粹的热情。
☆ 本书是克劳德·夏布罗尔根据自己几十年来上百部影片导演经验总结而成的30堂电影课
☆ 从片场实战出发,以拍摄流程为纲,给出几十条锦囊妙计,涵盖制片、剧本、演员、后期等方方面面
☆ 同好莱坞式流程与技法不同,夏布罗尔的法国式导演理念,特别对于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更具启发
☆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2011年克劳德·夏布罗尔一篇新访谈,其中他对戈达尔等导演发表了各种辛辣看法
...................
※内容简介※
《如何拍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著名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畅谈导演经验的一部著作。克劳德·夏布罗尔以他几十年、上百部影片的制作经验,将片场内外的经历、所思所想、窍门娓娓道来。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新的访谈片段,夏布罗尔在其中更是对其他导演发表了辛辣的看法。
2017年9月14日 想读
荒野之歌 豆瓣
The Masters of Nature Photography: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9.5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译者: 钱卫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顶尖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迄今为止,这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2届,目的是“为了鼓励野生生物摄影师们的工作,加强野生生物摄 影的声望”以及“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从吉姆·勃兰登伯格(Jim Brandenburg)和樊尚·米尼耶(Vincent Munier)令人回味的艺术,到大卫·杜比莱(David Doubilet)和保罗·尼克伦(PaulNicklen)的开创性的水下摄影,这些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向读者展示观看自然的多种方式。你会惊讶于帕尔·赫尔曼森(Pål Hermansen)对光线和阴影的神奇运用、弗兰斯·兰廷(Frans Lanting)创新的“亲密视角”、阿努普·沙阿(Anup Shah)的近距离肖像作品、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Michael ‘Nick’ Nichols)充满力量的视觉宣言、托马斯·D.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广阔的荒野景观,以及克里斯蒂安·齐格勒(Christian Ziegler)捕捉到的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行为。
本书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揭露作品背后的故事。
2017年9月9日 想读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動物の死は、悲しい?元動物園飼育係が伝える命のはなし
8.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阿部弘士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读小库文库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三本(前两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
饲养员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养育动物的艰辛。阿部弘士解剖过大象,追捕过逃跑的猴子,被发狂的海雕攻击过,也被水獭偷走过钱包。他努力让狼过得更舒适,也因为疏忽让一只陆龟饿死。为什么要有动物园?该怎么面对死亡?该如何让生命发光发亮?这是他几乎每天都会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这本书里,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代、作为饲养员的时期以及之后的日子里所邂逅的“生与死”。也探讨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选择,人生的目标,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对此困惑的人们品读。
2017年9月9日 想读
以竹为生 豆瓣
Eating Rice from Bamboo Roots:The Social History of a Community of Handicraft Papermakers in Rural Sichuan, 1920-2000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艾约博 译者: 韩巍 译 / 吴秀杰 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夹江县是四川境内的山区,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2017年9月6日 想读
皇权不下县?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胡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 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清代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清代县辖政区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7年9月2日 想读
不成熟的父母 豆瓣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 译者: 魏宁 / 况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6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
渴望与父母亲密,却常常被疏远和拒绝;
有什么优点或成就,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
感到沮丧时寻求父母的安慰,得到的只有冷漠;
经常感觉孤独、空虚、无价值、被背叛或被抛弃;
……
那么,这并非孩子的错,而是他的父母有问题。这样的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形成了不成熟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或情绪极其不稳定,或控制孩子的生活,或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拒绝和疏远孩子。
为了取悦不成熟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这种伤害并不会止于童年,而是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他们可能会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和父母类似的人结婚,对下一代的教养也在无意识重复父母的模式。
不成熟父母问题专家琳赛·吉布森博士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案例和实用方法,帮助童年受伤的成年人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也帮助为人父母者审视自己的教养方法,学做更加成熟的家长,给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2017年9月2日 想读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特·富尼耶 译者: 潘文柱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类的发明智慧,常常源于自然
……………
※编辑推荐※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
※内容简介※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另有多个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物种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们引发的“想象出的发明”;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
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
※获奖记录※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5
2017年9月2日 想读
我已经结婚了 我心情还不好 豆瓣
DOPPLER
7.4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阿澜·卢 译者: 宁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我是自行车手。我是丈夫、父亲、儿子和员工。还是房产所有者。以及一堆其他身份。我想逃。”
◆北欧头号畅销小说《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第二季,畅销十年不衰,打动了每一个在现代都市中生活、扮演某种角色,并感到疲倦的人;
◆当困惑的年轻人走向社会和家庭,他拥有了更多的 困惑,难怪中国读者傲娇地称之为“心情不太好文学”。本书延续了《年轻人》的诗意和幽默,把每个现代都市人氤氲在内心深处的疲倦感用充满了想象力且直接有力的方式提了出来;
◆迷人的现代寓言,原汁原味的北欧风情,关于一个男人和他的小驼鹿。以及活着的意义;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制作团队原班人马历时两年倾力奉献。友雅原创5幅北欧风彩色插图,随书赠贴纸、卡片、海报;
2017年9月1日 想读
如花在野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昭光 译者: 张南揽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6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无法庵”)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如花在野”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如同在野外绽放”般的插花效果。寒红梅、辛夷、菖蒲、 随意草、 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搭配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书中穿插“无法庵往昔物语”,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呈现古稀花道家的人生花趣、茶趣、书趣和禅趣。
2017年8月17日 想读
动机与人格 豆瓣 Goodreads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译者: 许金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ISBN:9787300080086,作者:(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著;许金声、等 译
2017年8月17日 想读
心灵的面具 豆瓣
作者: (美)布莱克曼 译者: 郭道寰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这本由J·布莱克曼著,毛文娟、王韶宇译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全面详尽而又引人人胜地理出了101 种心理防御——有史以来编纂最全的——给浩瀚的精神分析知识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30 多年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其自身曲折传奇的个人经历,让杰瑞姆·布莱克曼能够完成这样一本既有教育性又富有阅读乐趣的书。通过使用比喻、案例和对话,布莱克曼医生使无比复杂的概念和内容变得平易近人。这本书讲解了人们发展某些防御的原因并提供了识别无意识防御的技巧。不管是初入门的治疗师、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还是任何对人类心灵感兴趣的人,《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都是一本有关思想和行为的含义和起源的宝贵指南。
2017年8月14日 想读
Slaughter House Five 豆瓣
作者: Kurt Vonnegut Peter Smith Pub Inc 1989 - 6
Kurt Vonnegut's absurdist classic Slaughterhouse-Five introduces us to Billy Pilgrim, a man who becomes 'unstuck in time' after he is abducted by aliens from the planet Tralfamadore. In a plot-scrambling display of virtuosity, we follow Pilgrim simultaneously through all phases of his life, concentrating on his (and Vonnegut's) shattering experience as an American prisoner of war who witnesses the firebombing of Dresden. </p>
Slaughterhouse-Five is not only Vonnegut's most powerful book, it is also as important as any written since 1945. Like Catch-22, it fashions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o an eloquent and deeply funny plea against butchery in the service of authority. Slaughterhouse-Five boasts the same imagination, humanity, and gleeful appreciation of the absurd found in Vonnegut's other works, but the book's basis in rock-hard, tragic fact gives it unique poignancy -- and humor. </p>
2017年8月9日 想读
中国的战争行为 豆瓣
Chinese Ways in Warfare
作者: [美]弗兰克·A.基尔曼 / [美]费正清 译者: 刘笑阳 / 李晓寒 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本书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主编,作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研究中心)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在美国军界、政界及学术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战略问题的必读书目之一,自出版以来曾多次重印。本书主要汇集了20世纪6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知名战略家对中国古代至近代战争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汉、唐、宋、明等朝代历次重大战争战略决策过程的个案分析,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基本走向。
2017年8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