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活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Living Mountai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 管啸尘 文汇出版社 2018 - 10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
2018年11月27日 想读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 豆瓣
作者: [美]玛丽·奥利弗 (Mary Olive) 译者: 倪志娟 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3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是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玛丽·奥利弗畅销诗集Why I Wake Early的简体中文版。奥利弗深受惠特曼和中国禅学思想影响,她的创作题材涵盖自然、信仰等,诗句短小隽永,深含禅意。
她的诗,合于天,合于地,合万物——她在森林里写下拯救世界的诗歌!
~~~~~~~~~
★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双料得主
★畅销美国的当代“归隐诗人” 玛丽·奥利弗首部中文版诗集
★ 备受“为你读诗”青睐的诗人
2018年11月22日 想读
上种红菱下种藕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上种红菱下种藕》以极细腻和平缓的基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秧宝宝的乡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经商,不得已离开乡下的老屋子,来到城镇。这个与村庄风貌迥异的城镇从此就成了小姑娘的生活天地了。小姑娘在一年内跑遍了华舍镇的角角落落,看到和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包括在她寄宿的顾老师家)。秧宝宝就在这新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她和她的几个小同学蒋芽儿、张柔桑的友谊也经历了更新和发展。然而,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在等待着秧宝宝呢。一年后,爸爸妈妈要带她走向更大的城市绍兴。
2018年11月21日 想读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lan 2018 - 5
Michael Pollan, whose curiosity about our eating habits led to thoughtful, culturally transformative writing in The Omnivore’s Dilemma and, most recently, Food Rules, here explores the potential psilocybin and other psychedelics hold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kind. As he tells it in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 fascinating, sometimes moving look a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psychoactive compounds, Pollan avoided such drugs in his youth, but later in life became intrigu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more ‘open’—especially at this age, when the grooves of mental habit have been etched so deep as to seem inescapable.” And then there was the chance of experiencing a spiritual epiphany—“touching the face of God,” as one ecstatic user put it. Pollan’s natural skepticism and wry humor is a good match for the detailed accounts he includes of mind-blowing, trip-induced revelations. Ultimately, whether such experiences lead to genuine insight into, say,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or what we can expect after death seems less interesting to Pollan than the hope psychedelics offer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addiction, and acute illness. Can magic mushrooms be used more broadly for “the betterment of well people”? Readers who begin reading Pollan’s book feeling doubtful about the responsible use of psychedelics may find their own minds changed by his engaging, enlightened, and persuasiv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and journalistic research. “I felt as if I were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 wide-open frontier, squinting to make out something wondrous,” he writes, and with him as our guide, so do we. —Sarah Harrison Smith, Amazon Book Review
2018年11月21日 想读
The Vital Question 豆瓣
作者: Nick Lane Profile Books 2015 - 4
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 Bacteria evolved into complex life just once in four billion years of life on earth - and all complex life s hares many strange properties, from sex to ageing and death. If life evolved on other planets, would it be the same or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Vital Question, Nick Lane radically reframes evolutionary history, putting forward a cogent solution to conundrums that have troubled scientists for decades. The answer, he argues, lies in energy: how all life on Earth lives off a voltage with the strength of a bolt of lightning. In unravelling these scientific enigmas, making sense of life's quirks, Lane's explanation provides a solution to life's vital questions: why are we as we are, and why are we here at all?
This is ground-breaking science in an accessible form, in the tradition of Charles Darwin's The Origin of Species,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and Jared Diamond's Guns, Germs and Steel.
为什么生命是这样的?
地球上单细胞的生物进化到复杂的生命,在四亿年的历史长河里,仅此一次而已——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些共同的奇怪的特性,比如说性、老化、死亡。如果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着生命的进化,它们会不会与此相同呢,亦或是它们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在《至关重要的问题》这 本书中,作者尼克•莱恩从根本上重组了人类进化的历史,在书中回答了几十年来一直困扰无数科学家们的难题。
而他所给出的答案就是“能量”: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依靠着电能,而这电能就来自于闪电的力量。把科学上的谜题一一解开,我们就理解了生命的这些特性。尼克•莱恩的解释回答了关于生命的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如此?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
同类作品参考:《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与钢铁》
2018年10月26日 想读
园艺植物的拉丁名 豆瓣
RHS Latin for Gardeners
作者: [英]洛兰·哈里森( Lorraine Harrison ) 译者: 何毅 杨容 / 刘全儒 审订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
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持编撰的这本《园艺植物的拉丁名》内容翔实、插图精美、赏心悦目,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学拉丁名的奥秘。全书收录了3000多个拉丁词汇,并按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这些词汇不仅蕴含了植物起源地及其最适生境的信息,还描述了诸如形状、形态、颜色、味道和气味等特质。每一个单词都有清晰的定义,并提供了发音指导。书中还有大量精致的植物插画。
精彩的“植物猎人”专题带领读者回顾了诸如约瑟夫·班克斯和亚历山大·冯·洪堡等重要人物的探险之旅,展示了他们的发现对当今花园面貌的重要影响。“植物档案”专题也贯穿全书,揭示了这些植物学名背后隐藏的历史。
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园丁们可以从有趣的拉丁学名中了解其蕴藏的丰富信息,园丁自身和他们的花园都将从中受益。
2018年10月23日 想读
背離親緣(上) 豆瓣
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译者: 謝忍翾 大家 2015 - 9 其它标题: 落在远方的果实
「生命因困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因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父母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性向及價值觀,因此也無法從父母傳下的「垂直身分」獲得身分認同。他們必須從狀況相同的同伴間得到「水平身分」,才不致覺得自己是世上孤獨的異類。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養之間痛苦地掙扎,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本書特色
封面的黑影,以及周身的水紋,第一眼讓人聯想到的,是在胎兒在母腹中的超音波影像。父母在看到超音波影像時的心情,是興奮、期待,充滿對未來的想像。那必定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象,縱使知道其中會包含很多辛苦和勞碌,仍舊在看到影像的第一眼就注入了滿滿的感情。
但他的真實面目,不是儀器可以看得出來的,未來必定有太多「意外」以及無限「驚訝」等著。那就是為何孩子的影像會是個黑影,也一定要是個黑影。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u 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u 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心理學類(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u 2013年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非小說類(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u 25屆浪達同志文學獎提名──跨性別組非小說類(Lambda Literary Award)
u 2013年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u 2013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
u 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倡導獎(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Advocacy Award)
u 2013年GRASP捐贈與贊助者獎(GRASP Friend and Benefactor Award)
u 2013年獎噴泉之家人道主義者獎(Fountain House Humanitarian Award)
u 2013年密西根大學麥可華勒斯獎(Mike Wallace Aw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 2013年哥倫比亞大腦灰質獎(Columbia Gray Matters Award)
u 2013年全國犯罪和違法事務協會傑出成就獎(Distinguished Achievemenet Award in Nonfic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u 2013年紐約市精神疾病全國聯盟「希望種子」獎(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of New York City’s 2013 “Seeds of Hope” Award)
u 2013年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圖書獎(NAIBA Book of the Year Award)
u 2013年綠康乃馨同志文學獎(Green Carnation Prize)
u 2013年山繆強森獎入圍(Samuel Johnson Prize)
u 名列2013年《展望》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One of Prospect Magazine’s Top World Thinkers of 2013)
u 名列2013年《倡權者》雜誌去年漏網之魚的二十本年度必讀好書(The Advocate’s 20 Must-Read Books We Missed Last Year)
u 2012年《柯克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圖書(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u 2012年美國亞馬遜網站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mazon.com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美國巴諾書店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 Barnes & Nobl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經濟學人》最佳圖書(Economist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紐約時報》最佳圖書(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2012)
u 2012年《時代雜誌》十大非文學類最佳圖書(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u 2012年《克里夫蘭實話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Cleveland Plain-Dealer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BuzzFeed.com 最佳圖書
u 2012年《波士頓全球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Boston Globe Best Nonfiction Book)
u 2012年《舊金山紀事報》十大最佳圖書(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0 Best Books)
u 2012年Salon.com「蘿拉.米勒」專欄(Laura Miller)年度最佳圖書
「背離親緣是個里程碑,是本革命性的著作。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親子差異』,卻從未將之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作者對這個主題討論得十分透澈,並以充滿人性的眼光待之,文字充滿魔力,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珍妮弗.伊根,普立茲小說獎得主,著有《時間裡的癡人》
「安德魯.所羅門這部勇敢且深具野心的作品,把科學、文化以及充滿力量的同理心熔於一爐。他讓我們知道,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極度不正常的人,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也遠多於相異之處。」──Malcolm Gladwell,加拿大資深記者、暢銷書作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這是一本研究透徹、筆觸細膩的書,讓我們發現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如何影響父母的人生、希望和感知。我原先是為了自己,想得知其他家庭如何面對孩子自閉症的診斷,最後卻學到,其他家庭是如何面對各式各樣無法預期的孩子,而這些父母又是如何鍛鍊出足夠的韌性去面對這些艱難,以及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又能多深厚。我自己身為父母,完全能了解要在對孩子的期望與他們真實的樣子之間取得平衡,是永無止息的掙扎。」──美國亞馬遜讀者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賴孟泉/精神科醫師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吳嘉苓/台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召集人
番紅花/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馬家輝/香港作家
蘇美智/香港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朱亞君/出版人
顏擇雅/出版人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各界人士推薦
作者安德魯‧索羅門 TED演講:「愛,沒有條件」http://goo.gl/gJuINX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 豆瓣
Citizen Coke: The Making of Coca-Cola Capitalism
作者: [美]巴托·J.埃尔莫尔 译者: 林相森 / 张雪媛 格致出版社 2018 - 4
可口可乐公司如何通过销售糖、水和咖啡因的低价混合物,建立起了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帝国?显见的答案是宣传,但背后的真正秘诀是,可口可乐公司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加盟商和政府。在公司100多年的历史中,可口可乐没有属于自己的瓶装厂、水资源以及甘蔗和玉米种植地。除了精简的生产 经营,它还受益于便宜的市政供水和街边回收系统。它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对供应商和国会委员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就是可口可乐资本主义。
推荐语
本书通过可乐饮料主要的原材料——水、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古柯叶、咖啡因——以及玻璃、塑料和铝制盛装容器,生动且极具启发性地讲述了可口可乐企业史。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Mark Pendergrast),For God, Country, and Coca-Cola作者
可口可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力的经济机构之一,但它的社会和生态影响却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现在,这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将企业资本主义通过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原材料,仔细分解,加以阐释。这本书会让你喝得更少,思考更多。
——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Gotham Unbound: The Ecological History of Greater New York作者
埃尔莫尔对可口可乐帝国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了出色分析。读罢本书,我们就能理解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将经济建立在与政府及公司合作上的企业的运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大企业的生态足迹及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如果你想对当今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请阅读本书。
——范达娜・席娃(Vandana Shiva),Stolen Harvest: The Hijacking of the Global作者
埃尔莫尔在本书中做得最突出的地方是,分析可口可乐如何利用全球公共资源和政府干预来提升它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贝丝·梅茜(Beth Macy),《纽约时报书评》
对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品牌之一的深入研究和历史阐述。
——《出版人周刊》
在研究这个家喻户晓的产品背后的企业上,埃尔莫尔呈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非常发人深省。
——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华尔街日报》
在软饮料之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必读书目。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加州伯克利大学新闻系教授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我们对可口可乐体系的过去和现在缺乏完整的认知。
——特德·瑞安(Ted Ryan),可口可乐公司高管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豆瓣
作者: Rose Kerr / Nigel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1
How were Chinese pots made, glazed and fired? Why did China discover porcelain more than 1,000 years before the West?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China's influence on world ceramics? These questions (and many more) are answered in this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 technology, from the lat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D. The non-specialist reader will appreciate its unique coverage of research material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everal languages.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 豆瓣
Das geheime Netzwerk der Natur
8.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彼得·渥雷本 译者: 周海燕 / 吴志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大自然蕴藏着无数的惊奇:阔叶树影响着地球自转;鹤群降低了西班牙的火腿产量;针叶树能够控制云雾。这些惊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位热情的森林学家以及畅销书作者——彼得·沃雷本,带我们走进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世界,描述动物和植物之间迷人的关系:动物和植物如何相互影响?不同物种之间的沟通是否存在?均衡的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后会发生什么?借助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他几十年的细心观察,这位德国最知名的森林学家不仅为我们讲述了自然的惊奇,而且开启了我们观察周边世界的全新视角。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清嘉录 豆瓣
作者: (清)顾禄撰 / 来新夏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5
《清嘉录》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此书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有保存乡邦文献的作用,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2018年10月15日 想读
宋元明诗概说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川幸次郎 译者: 李庆 骆玉明 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由两种单独印行的著作——《宋诗概说》和《元明诗概说》合并而成,两书性质相同,内容衔接,于是合为一部,题为《宋元明诗概说》。 作者吉川幸次郎博士,为日本汉学界的泰斗。书中,吉川博士对于宋元明三代诗歌作了别具眼光的研究和独到的解读,诸多观点与国内流行的看法颇有差异。如他认为虽宋代有词,明清有戏曲,然此三代读书人创作的主流文学样式还是诗。另外,吉川氏强调了宋元明诸多诗人对于“悲哀”的态度,并认为这是影响贯穿三代的诗歌创作精神脉络,而宋元明三代更是中国诗歌作品思想倾向的重要转折时期。 无论如何,吉川博士这种崭新的视角和阐释,国内学子和治学者从中都确实可以获取不少启迪。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小莲的花草四季 豆瓣
Linnea's almanac
作者: [瑞典]克里斯蒂娜·比约克 著 / [瑞典]莉娜·安德森 绘 译者: 范晓星 / 周小涵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 11
生活在瑞典的小莲眼中的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呢?春天,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制作漂亮的压花;夏天,去沙滩上寻宝,把芦苇做成小船,任其自由飘荡,或者吃好吃的大黄果酱(当然是自己做的咯,这做果酱的大黄可不是我们所说的中药材大黄啊!);秋天,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把枫叶做成漂亮的帽子 戴在头上;冬天,为不同的鸟儿准备不同的食物,帮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小莲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小女孩。
在这本奇妙的书里,你会发现花花草草不仅是用来欣赏的,更可以变成漂亮的帽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压花,甚至是可口的食物!让我们和小莲一起把四季花园搬回家吧~
★经典传世名作畅销逾30年,全球共读,经久不衰,感动几代人
★瑞典国宝级童书《小莲游莫奈花园》姊妹篇,系列作品畅销逾100万册
★小莲的故事,触动全世界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心弦,让大人和孩子流连忘返
★让孩子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培养观察、感受、欣赏、想象和创造五大能力
◆一个孩子眼中让生活变得美好和智慧的方法
◆对花草的呵护,对自然的热爱,是一年四季每一天的感受和参与
◆为每一株草浇水,为每一朵花培土,用爱与自然沟通
孩子的心最贴近自然,他们总是在一片落叶,一场雨雪,一株植物的生长,一声小鸟的清脆的啼鸣,一个小动物的脚印中看到故事与美好……
2018年9月20日 想读
一针一线 豆瓣
作者: 鸟丸知子 译者: 蒋玉秋 2011
《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内容简介:苗族人没有文字,但却懂得靠图腾、刺绣来传承历史文代。她们灵活地从大自然取材,常心存感恩而祈祷;母亲一针一线、锲而不舍地为子女、家人缝制服装服饰,如此精致的手工刺绣,除了艺术价值外,更洋溢着浓浓的爱与人情味。来自日本的独立学者鸟丸知子,受母亲的精诚所感染,被苗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所触动,二人翻山越岭,走遍中国贵州各大小苗寨,记录苗族民间服饰手工艺近三十年,不仅画出了苗族人色彩斑斓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由表及里地完美呈现了苗族人民出神入化的传统技艺,希望借此能为中国古老的织布、蜡染、刺绣、挑花等民间手艺的代代相传和进一步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018年9月15日 想读
这就是戈雅 豆瓣
This is Goya
作者: [英] 温迪·伯德 著 / [英] 莎拉·梅考克 插图 译者: 吴啸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戈雅堪称古典艺术的终结者,现代艺术的先驱,艺术变革时期的关键人物
权威艺术史家联手知名插画师带你走进这位西班牙传奇艺术家的世界
◎ 编辑推荐
☆ 弗朗西斯科·戈雅被称为“蕞后一位老大师,同时也是首位现代艺术大师”。他承接了古典艺术的余韵,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是艺术史 变革时期的一位关键人物。
☆ 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 内容简介
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他的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黑色绘画”,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印象派以及表现主义画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代表作有《裸体的玛 哈 》《着衣的玛哈》《1808年5月3日》,以及系列版画《奇想集》《战争的灾难》等。
《这就是戈雅》通过生动的插画和精练的文字讲述了戈雅的一生及其艺术创作。书中的插画形象地展现了戈雅的生活和历史背景,配合戈雅代表性画作的展示,让读者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8年9月6日 想读
汉帝国的日常生活 豆瓣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During the Han Period 202BC-AD220
作者: [英] 鲁惟一 译者: 刘洁 / 俞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作者从汉代考古文物入手,选取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吉尼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等馆藏文物,以及出土于中国本土的近百件重要文物,用文物说话,以中国*个封建王朝的断代史为叙述对象,采用“日常生活”这一独特的论述视角,从微观层面对一个历史时期宏大的历史景观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描绘。全书从汉代的历史语境出发,内容涉及政体、社会阶层、政府权力、军事、文学艺术创作、宗教与权力的关系、长安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生活、经济与贸易、农民及其耕作、手工业及工业技术。区别于其他汉学家对秦汉历史的研究,本书*特色的一方面是它的研究视角新颖,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以及城市及乡村中人的社会活动的关注。
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先生作品!
从文物实证角度,从“日常生活”着手,探讨汉帝国的各个层面!
2018年9月5日 想读
Reading in the Dark 豆瓣
作者: Seamus Deane Vintage 1998 - 2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Winner of the Guardian Fiction Prize
Winner of the Irish Times Fiction Award and International Award
"A swift and masterful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griefs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nto something at once rhapsodic and heartbreaking. If Issac Babel had been born in Derry, he might have written this sudden, brilliant book."
--Seamus Heaney
Hugely acclaimed in Great Britain, where it was awarded the Guardian Fiction Prize and short-listed for the Booker, Seamus Deane's first novel is a mesmerizing story of childhood set against the violence of Northern Ireland in the 1940s and 1950s.
The boy narrator grows up haunted by a truth he both wants and does not want to discover. The matter: a deadly betrayal, unspoken and unspeakable, born of political enmity. As the boy listens through the silence that surrounds him, the truth spreads like a stain until it engulfs him and his family. And as he listens, and watches, the world of legend--the stone fort of Grianan, home of the warrior Fianna; the Field of the Disappeared, over which no gulls fly--reveals its transfixing reality. Meanwhile the real world of adulthood unfolds its secrets like a collection of folktales: the dead sister walking again; the lost uncle, Eddie, present on every page; the family house "as cunning and articulate as a labyrinth, closely designed, with someone sobbing at the heart of it."
Seamus Deane has created a luminous tale about how childhood fear turns into fantasy and fantasy turns into fact. Breathtakingly sad but vibrant and unforgettable, Reading in the Dark is one of the finest books about growing up--in Ireland or anywhere--that has ever been written.
2018年8月15日 想读
Eureka Street 豆瓣
作者: Robert McLiam Wilson Vintage 1999 - 8
Eureka Street is a story of Belfast in the six months just before and after the latest ceasefires. It is the story of Chuckie Lurgan, fat, Protestant and poor, who suddenly becomes wealthy by various legal but immoral means; and of Jake Jackson, Catholic reformed tough guy, who has been abandoned by his English girlfriend and is looking for love. Meanwhile the strange letters 'OTG' start appearing on walls and paving stones throughout the city.
2018年8月15日 想读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豆瓣
作者: Michel Houellebecq 译者: Bowd, Gavin 2012 - 1
The most celebrated and controversial French novelist of our time now delivers his magnum opus—about art and money, love and friendship and death, fathers and sons.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is the story of an artist, Jed Martin, and his family and lovers and friends, the arc of his entire history rendered with sharp humor and powerful compassion. His earliest photographs, of countless industrial objects, were followed by a surprisingly successful series featuring Michelin road maps, which also happened to bring him the love of his life, Olga, a beautiful Russian working—for a time—in Paris. But global fame and fortune arrive when he turns to painting and produces a host of portraits that capture a wide range of professions, from the commonplace (the owner of a local bar) to the autobiographical (his father, an accomplished architect) and from the celebrated (Bill Gates and Steve Jobs Discussing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literary (a writer named Houellebecq, with whom he develops an unusually close relationship).
Then, while his aging father (his only living relative) flirts with oblivion, a police inspector seeks Martin’s help in solving an unspeakably gruesome crime—events that prove profoundly unsettling. Even so, now growing old himself, Jed Martin somehow discovers serenity and manages to add another startling chapter to his artistic legacy, a deeply moving conclusion to this saga of hopes and losses and dreams.
2018年8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