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在逃 豆瓣
On the Run
作者: [美] 爱丽丝· 戈夫曼 译者: 赵旭东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作者爱丽丝•戈夫曼深入美国费城一个黑人聚居区6年,调研了“第六街区”的217个家庭,最终形成的田野调查成果。全书以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描写了贫民社区中黑人青年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警察和法庭等权威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向我们揭露了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生存现状:在美国实施对犯罪零容忍的高压政策下,黑人青年遭受着白人警察的误解、拘役、搜查和拘捕,而拘捕的罪名大部分是轻微过失。在恐慌之中,贫民区的黑人青年长期处于“半合法”的边缘,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
本书反映了美国种族问题在司法高压下对社区的生态与生活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美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个重大失败: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监控、拘捕,而不是帮助黑人走出困境,造成“种族隔阂”越来越深。
2019年1月11日 想读
中国蓝夹缬 豆瓣
作者: 张琴 学苑出版社 2006 - 5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也都有少量实物作为“国宝”珍藏。自明代以后,夹缬的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渐不为世所知。上世纪末,夹缬尚存浙南山区的消息传世后,很快引来国际印染界的关注,2003年,日本专门开辟了一条“中国蓝之旅”文化旅游专线。
本书作者研究民间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地区、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等,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
在掌握1000余片纹样的基础上,本书第一次提出蓝夹缬的概念,破解其纹样为清末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当地的昆曲、乱弹戏文,分类归纳出其历史发展各阶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补了国内国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2019年1月6日 想读
石泉城 豆瓣
Rock Springs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福特 译者: 汤伟 / 小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在这十个故事里,从风沙磨砺过的美国西部土地上,从当地那些人微茫的希望和痛苦的孤独中,理查德•福特挖出了文学的金子。一个逃避法律制裁的男人带着女儿、不开心的女朋友,开着一辆偷来的梅赛德斯-奔驰车,穿州过市,寻找新的开始;一个男孩亲眼目睹了家庭在悲喜剧式的暴力中一夜瓦解;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萧条的酒吧里交换彼此坏运气的故事,期待着好运气……《石泉城》是一部大师之作,叙述整洁,字如珠玉,有一种优雅之感,读之感同身受。
《石泉城》是一部经典短篇小说集,1987年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评论者认为它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共包含十篇故事,其中一些篇目经常被收入小说选本。
这些故事就像经典短篇小说形式的教科书,福特准确地抵达这种体裁最核心的地带。在每一个故事中,一生的悲伤都是在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一个发现、一次纷争之后突然形成,给读者留下久久萦绕不去的印象。对失败者身上暴力与背叛的描述,对生之艰难残酷的刻画,因为常常有孩子在场,所以更显黑暗。
————————————————————————————————————
雷蒙德•卡佛最推崇的美国当代作家
普利策奖、福克纳奖、马拉默德奖得主
理查德•福特 经典短篇小说集
————————————————————————————————————
我非常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现今仍在写作的作家中,理查德是最棒的。
——雷蒙德•卡佛
美丽的想象,精巧的书写。有时令人心碎,有时又邪恶而有趣。福特是天生的讲故事人。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福特先生的短篇小说是体现讲故事人技艺的一份卓越的范本,让我们领略到了故事的愉悦和艺术忧伤的智慧。
——《纽约时报》
就像唐纳德•巴塞尔姆、安•贝蒂和卡佛,福特也必将会成为年轻作家模仿的对象。
——查尔斯•麦格拉斯
惊艳之作……非常独特的一个声音,文字像音乐一般优美。
——角谷美智子
2019年1月6日 想读
住宅读本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中村好文 译者: 林铮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8
书中分为十二个章节,以居住者的角度来讨论「舒适住宅空间」的十二项条件。本书作者对围绕住宅和生活周边的日常琐事以及生活的微妙处有着特别的喜爱和观察,所以在日本被称之为「住宅设计师」。本书正是他多年思考「究竟什么是好住宅的条件」、「什么是居住所不能欠缺的条件」等问题而记下的 观察心得。作者认为,所谓「住宅」,并非只是把人的肉体放进去,在里面过着日常生活的一个容器,它必须也是能够让人的心,安稳地、丰富地、融洽地继续住下去的地方。所以他试图以居住者的角度,列出了十二项观察标准来讨论「舒适住宅空间」所应具备的条件。总之,住宅的设计不再是能够轻忽怠慢的领域,终于进入必须认真地重新思考的时代了。
本书与其它建筑类书籍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天马行空但又细腻敏感的心灵。作者所观察的重点,常常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的细微处,例如水池中石块该如何沉入水中、石墙接缝处须如何安排处理、无用之用的楼梯有何趣味等等。作者也会为了想实地走访戒备森严不准参观的建筑而伪装身分混进其中,更为了电影中一幕令他感动的画面而走访一处废墟。随著作者的叙述,顿时觉得那些建筑不再只是建筑,而是一位位老朋友,邀请你分享它们埋藏在各个角落的秘密和心情。
2019年1月4日 想读
乌鸦的教科书 豆瓣
カラスの教科書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松原始 译者: 奚望 / 日研智库翻译组 海洋出版社 2014 - 2
日本乌鸦研究专家松原始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乌鸦鲜为人知的秘密,乌鸦一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中国的乌鸦们是如何在日本过冬的。本书将会使读者对乌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也会认真的思考如何与动物们“和谐共处”,如何关注生态环境。
中文版序
致各位中国读者:
大家好!感谢您阅读《乌鸦的教科书》。
很遗憾,我没有去过中国大陆,然而从访问过中国的日本研究者或中国研究者那里,我听说在中国是几乎看不到乌鸦的。即使在我去过的中国台湾,也没有发现过乌鸦。而在日本则生息着众多的乌鸦,不仅仅在山里和农田里,就连大都市的中心地带里也是如此,不对,应该说“正因为是大都市的中心地带所以才会有乌鸦。”在日本,没有哪一天会听不到乌鸦的叫声。如果您看到东京的情况,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乌鸦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常见的鸟类,它们往往会出现在许多民间传说和谚语里,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另外,它们由于把垃圾搞乱、威胁到人类等原因,经常受到驱赶。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乌鸦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动作的研究也并不能说很充分。一般的看法仅仅是“乌鸦是一种又大又吓人的鸟”而已。我写这本《乌鸦的教科书》的原因,就是想让人们
II
稍微多了解一点儿关于乌鸦的事情,并将它作为自己周围的野生鸟类来看待,多少产生一些亲近感。而在这一点上,各位和日本的读者大概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中国和日本也存在有关乌鸦的共同话题。例如,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分布有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另外,有观点认为,大量来到日本的秃鼻乌鸦的繁殖地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实际上是在乌鸦身上设置了卫星信号发射器,来进行跨越国境的研究。因此,有关秃鼻乌鸦的内容在中文版中有所增加。此外,在古代中国,传说“太阳里住着三只脚的乌鸦”。大概是由于这个传说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神话里也出现了三只脚的乌鸦吧。之所以有三只脚,大概是基于阴阳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起源于古代中国。
对于各位来说,乌鸦可能不是在附近就能看见的鸟类。也许它还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但是,乌鸦是一种对它越观察,就越会觉得它有意思的鸟。另外,它作为与人类生活非常近的野生动物的例子,在环保和共生的意义方面,也有着许多可供参考之处。一般来说,考虑到环保和灾害应对方面的措施,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动物是十分重要的。而大都市里的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冲突则通常也和人类的感情以及喜恶息息相关。
从前,在外面玩耍的日本孩子们看到了回巢的乌鸦便感觉到日色将暮,说着“乌鸦都叫了,回去吧”,自己也回家了。而今,很多人已经忘了这回事,而只把乌鸦看做
中文版序
III
是碍事的家伙。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和维持是很重要的。与其说考虑到乌鸦在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只要城市里有食物,那么乌鸦来造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还不如说身为森林性的大型鸟类,它们不但没有灭绝,反而愈加繁荣,这自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事情不能这样来考虑。
抱歉,说着说着话题就变得严肃起来了。这本书的内容可没有这么一本正经。因为我只是很单纯地想告诉大家,乌鸦是一种看起来很有趣的鸟,仅此而已。虽然书中也有许多学术性较强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少带着“值得一笑”的乌鸦的有趣行为。身为研究者,说出这些话来,可能会被认为是玩世不恭,然而“看起来就很有趣”是我从大学时代就坚持研究乌鸦的一大理由。既然无论如何都得观察,那么理所当然,观察有趣的东西比观察无趣的东西要好吧。因此,本书中写到的关于乌鸦的失败和不可思议的行动(或者在观察乌鸦过程中我的失败),如果能博诸君一笑,即便仅仅如此,那么乌鸦的有趣一面也就能为人所知了。
本书如果能够对诸位有哪怕一丁点帮助,或者即使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至少能让大家读得快乐些,或者如果让大家感觉到“乌鸦还真是挺有趣的鸟啊”,那就幸甚之至了。
2013年11月
2018年12月29日 想读
哀悼乳房 豆瓣
7.9 (21 个评分) 作者: 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一个并不比任何人勇敢的女子,乳癌下重建信心,好好活下来。
这是一部以文学手法缜密撰写的关于乳癌,以及医疗自救的奇书。叙事者以病人的身份,打破禁忌,剖析自己染患乳癌的现实,描写治疗的过程,病后的种种反省,朋友的关怀支援。身罩癌症魔魅,人生体会如真似幻,面对它,化解它,更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其中感叹,这许多年来人类的进展神速,我们如今的生命力,却明显相对地在萎缩呢。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台北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1992
台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2
改编为任贤齐、杨千嬅主演电影《天生一对》 2006
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 内地首次大规模引进出版西西作品集
王安忆 余华 陈村 陈子善 艾晓明 龚鹏程 许子东 梁文道 郑树森 王德威  荐读
2018年12月27日 想读
长安与河北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写给孩子的山海经.鱼鸟篇 豆瓣
作者: 竹马书坊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 7
《山海经》对历代文学的影响极大,如今也频频出现在知名编剧、作家、教授、主持人、游戏开发高手的必读书单中。
《山海经》是当下流行文化的超级IP,且取之不尽。《大圣归来》《捉妖记》《大鱼海棠》《花千骨》《西游:降魔篇》等口碑、票房双高的奇幻影视作品,无不有着《山海经》的影子。比如,长着六只脚的萌妖“胡巴”、与孙悟空作战的没脸没形的大肉虫“混沌”等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怪物形象,均是创作团队从《山海经》中寻找灵感后创造出来的。
本套丛书系统整理了《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神、异兽、鱼鸟,并配有经典而又栩栩如生的绘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神话文学的精髓传递给孩子。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写给孩子的山海经(人神篇) 豆瓣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山海经》被称为“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成书年代和作者均不详。全文共有3万余字,分为18篇(包括《山经》5篇、《海经》9篇、《大荒经》4篇),其内容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的山丘、水道、邦国等地理信息,还记载了上古人们的创造发明和实践活动,特殊的自然现象和宗教祭祀活动等,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书中描绘的奇幻人神、异兽、鱼鸟等形象,早已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创意源泉。另外,它还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摇篮,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都是从这里诞生的。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写给孩子的山海经(异兽篇) 豆瓣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典籍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中国文学史上受《山海经》影响的人和作品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影响的人: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
影响的作品:《庄子》 《离骚》 《西游记》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镜花缘》 《红楼梦》等。
这些书中所描绘的神仙、女鬼、妖怪、精怪、神魔、异僧等形象,可誉为“中国神话文学的宝矿”。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未完的明治维新 豆瓣
未完の明治維新
作者: [日]坂野润治 译者: 宋晓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9
1867年末,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上奏,要求把政权还给朝廷,实则意在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大权。1868年初,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目的在于废除德川家的特权,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其后,戊辰战争爆发,倒幕派于该年取得胜利,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尽管萨摩藩 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长州藩的木户孝允、土佐藩的板垣退助等人曾经联手推翻江户幕府,然而在明治时代,他们却分别主张强兵、富国、立宪制、议会制这四条路线。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坂野润治以日本政坛的风云人物为着眼点,分析了从1864年到1880年的幕末、明治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合纵连横、波澜壮阔的明治维新画卷。
【编辑推荐】
观此书能了解明治维新并非一帆风顺,存在四条路线,分别主张强兵、富国、立宪制、议会制。同时,日本的对华侵略政策此时已经开始酝酿,是近代中日关系的真正起点。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豆瓣 Goodreads
Survival of the Sickest: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ease and Longevity
8.3 (25 个评分) 作者: 沙伦·莫勒姆 / [美] 乔纳森·普林斯 译者: 程纪莲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7
日光浴能够降低胆固醇吗?
为什么亚洲人喝酒容易脸红?
为什么天冷的时候我们想撒尿?
为什么地中海地区的人都有蚕豆病的遗传基因?
“绝命毒师”老白从蓖麻里面提炼出剧毒来是什么原理?
如果说进化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遗传病在进化的长河中繁盛不息?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蚕豆病、线虫……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
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爆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
糖尿病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严寒中幸存下来;
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
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
《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中国环境史 豆瓣
作者: [美]马立博 译者: 关永强 / 高丽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虽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节制开发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但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比,这些思想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在广泛调查史料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进行缜密分析与考证,以期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石川祯浩一贯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之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考工记 Goodreads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花城出版社 2018 - 9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
王安忆写《考工记》,却是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 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
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The Double Helix 豆瓣
作者: James D. Wats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80 - 10
在线阅读本书
The classic personal account of one of the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of the century. By identify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the molecule of life, Francis Crick and James Watson revolutionized biochemistry and won themselves a Nobel Prize. At the time, Watson was only twenty-four, a brilliant young zoologist hungry to make his mark. His uncompromisingly honest account of the heady days of their thrilling sprint against other world-class researchers to solve one of science's greatest unsolved mysteries gives a dazzlingly clear picture of a world of brilliant scientists with great gifts, very human ambitions, and bitter rivalries. With humility unspoiled by false modesty, Watson relates his and Crick's desperate efforts to beat Linus Pauling to the Holy Grail of the life scien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of life. He is impressed b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young man he was, but clear-eyed about his limitations. Never has such a brilliant scientist also been so gifted, and so truthful, in capturing in words the flavor of his work.
2018年12月19日 想读
大自然年历 豆瓣
作者: [英]赛莉亚·刘易斯 译者: 杨红珍 商务印书馆 2017 - 10
英国知名插画家、资深自然观察者、皇家水彩画学会2009年年度大奖得主赛莉亚·刘易斯用“月复一月”地观察记录,为我们揭示出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在这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图文书中,作者用青草与苔藓的多样、遇见鹿和乌鸦的惊喜、围绕鸟蛋发生的故事,以及美味的荨麻汤食谱,一步一步带我们进入自然之门。
2018年12月19日 想读
清算 豆瓣
Liquidated: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柔宛 译者: 翟宇航 / 宋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
金融崩溃——无论是垃圾债券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无所不能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
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第一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为文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重塑了美国企业的形象。他们的使命是创造股东价值,然而他们的做法和假设却会产生危机。通过将投资银行家的价值行动与市场建设和美国公司重组联系起来,《清算》一书揭示了华尔街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解读所遮蔽。
-------------------------------------------------------------------------------------------------------
媒体推荐:
就实地考察而言,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家通常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社会工作……然而,Karen Ho博士以经典人类学的方式开始了她的研究:融入背景,专心倾听,客观中立非评判的方式,然后试图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关于华尔街文化如何运作的“整体”图景。这种耐心的民族志分析呈现出一个迷人的景象,这甚至对大多数银行家来说都是新奇的。
——吉莉安·泰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Karen Ho是我的英雄。她的20世纪末投资银行家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虚张声势、冷酷无情和矛盾等特征。
——米切尔·阿沃拉菲亚,《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人类学家Karen Ho对华尔街投行的民族志书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打破华尔街的优越光环,揭示其脆弱、矛盾的一面,以及其企业文化和集体行动常常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和金融工作者和金融市场有关,也波及美国其他企业。虽然这本书名列人类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之内,但它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并将引起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以及任何试图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文化、实践与金融变革之间关系的人的兴趣。
——赖凯伦,《经济地理》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清算》一书对大型投资银行的运营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证实了读者的某些猜测:这些机构正在成为傲慢及坚不可摧的“宇宙主宰”,从业人员获得了难以理解的巨额收入和“做上帝的工作”的想法。然而,这也表明了金融社会学研究力量的逆转。本书有助于解释投行从业者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詹姆斯·G·卡里,《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全球各大银行工作的人来说,《清算》一书是必读的。事实上,即使是精英学校的教员,也开始质疑为何有这么多毕业生最终会投身金融行业。这本书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必读的书。”
——本·洛里卡,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权威排行Quant Net
《清算》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仔细观察了人们在华尔街成功或失败的方式,戳穿了很多关于市场运作的假设。”
——基尔·马丁,时代文学增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清算》提供了一个丰富详细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民族志…我在本科经济社会学课程中使用了节选,并向一位投资银行家推荐了该课程。
——Aaron Z. Pitluck,《工作、就业与社会》(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2018年12月19日 想读